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黃樹民的結果 展開

黃樹民

代表作《巨變:當代政治經濟》

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1945年出生於四川重慶,祖籍廣東潮州市。

簡介


黃樹民
黃樹民
黃樹民,1967年獲得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學位,1973年 榮獲密歇根州立大學人類學碩士學位,1977年榮獲密歇根州立大學人類學博士學位。1975年至1977年任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講師,1977年至1982年任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助理教授,1982年至1987年任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副教授,1987年任同系人類學教授,2001年至2005年任愛荷華州立大學人類學系系主任,2006年被特聘為台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主要著述


主要著述有《農村的凋落:台灣鄉土社會體系的變動》(Agricultural Degradation: Changing Community Systems in Rural Taiwan)(1981)、《盤旋之路:當地幹部眼中的中國鄉村變遷》(The Spiral Road: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Through the Eyes of a Local Leader)(1989,1998)、《台灣民族學研究:社會、歷史和文化視角》(Ethnicity in Taiwan: So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合編)(1994)、《想象中國:區域劃分和國家一體》(Imagining China: Regional Division and National Unity)(合編)(1999)、《林村的故事:一九四九年後的中國農村變革》(2002),主要譯著有《巨變:當代政治經濟》。

談大陸哲學


概述
談到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始終不能忘記中國目前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基本事實。幾乎可以說,所有的發展中國家,剛開始發展的時候,一般都會著重發展應用科學,比如工學、農學、醫學這些實用性強的學科,而對哲學社會科學重視不夠。這是因為發展中國家早期社會關係比較簡單,呈現出的社會問題不那麼複雜,所以面臨的問題也不那麼難以處理。
早期大陸哲學
早期的、尚未開發的發展中國家可以說屬於一種比較單純的、簡單的、單一性的文化或社會。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的複雜性越來越強,一般人不但在生活方式上、想法上越來越呈現更多元的現象,而且整個社會的發展也要經歷一個從單元到多元的變化。在一個多元社會,人們的生活方式、意識形態、個人喜好、價值觀念越來越不同,需要學會互相協調,相互之間達成一個共同生存的基礎,在這個時候,一般發展中國家,就會慢慢注意到社會科學的重要性。因為這些問題,很多不是像從前那樣,用一個很簡單的行政命令、一些政策來解決。怎樣從一個簡單的單元社會走向一個複雜的多元社會?不論在研究工作中,還是在一般的教學上,怎樣提升這個社會的一些特質?就會變成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我想大陸也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從早年比較簡單、比較一致、比較淳樸的簡單社會,發展到現在面臨越來越複雜問題的社會。在這種情況下,社會科學里有些學科很容易受到執政當局的注意。比如說經濟學很有價值,因為要發展經濟;接下來就注意到社會學,因為可以用來解決社會問題。實際上,其他一些社會科學也都佔有很重要很長遠的意義,人文學科亦是如此。
近期大陸哲學
我最近看到一個報道,說中國最近十年來在世界各地投資、發展,有更多國人走出國門到異國工作,但因為語言文字、思維方式、生活習慣和管理方式與當地居民不同,起了一些衝突,有些是比較大的衝突。其實,像這些衝突,假使經過一些學者好好研究的話,是可以用比較緩和的方式來加以疏導、加以處理的。中國現在已經慢慢走向所謂和平崛起,在世界上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多,要接觸各種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社會、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語言,在這種狀況下,怎樣培養一些能夠更有包容性,更能夠跟人家和平相處的中國態度,是非常重要的。我想這些問題可能都是以前不會想到的,而現在已經成為在日程表上出現的問題。
比較來講,像日本跟中國的台灣地區,其實也走過今天大陸所走過的路。日本早年並不重視社會科學,也不重視人文學科,但是等到60年代日本開始往外走,面臨到各種問題時,才開始慢慢投入更多資源進入所謂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台灣地區也是在70年代以後,才逐漸重視哲學社會科學的。
現代大陸哲學
從最近十年二十年來看,大陸的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是非常健康的。因為從80年代以後,我們看到哲學社會科學在大陸慢慢抬頭,慢慢從無到有。最近十年來的發展非常樂觀,不但學者人數、研究項目和學科在不斷增加,而且水平也越來越高。我想這是非常好的方面。但在另外的方面,怎樣在制度上讓它繼續完整化,我想同樣很重要。也就是說,在學術的評介上,在人才的晉用上,不是以人際關係為導向,而是能夠慢慢用一些比較客觀的標準,擺脫一些人情包袱,擺脫一些不是以學術標準為衡量的做法。這是一個長遠的問題,但大概也是大陸在未來五年、十年之內必須很快解決的問題。

著作《林村的故事》


簡介
田野調查,可以寫得像小說一樣好看,正如寫歷史如小說的《萬曆十五年》。也正如《萬曆十五年》獨獨黃仁宇做得,一則他是華人,所以不隔,二則他是外籍,所以不著,這田野故事惟黃樹民做得,因他有他者的眼光兼此岸的關懷。
故事情節
林村是中國的蒙塔尤-法國人勒華拉杜里專心寫他的1294-1324年間的蒙塔尤,一本專著,成了暢銷書,一個小山村,成了旅遊點。林村卻不必作景點看,只須看它是中國的代名詞就行。
這本書以林村支書葉文德的生活歷程為經,以30年的社會變遷為緯,描繪了一個人、一個村莊和一個國家的成長史、變遷史和發展史,它的文本是“書寫文化”的闡述方式,它的情結是對人性懷抱了樂觀的期待,所以受到學界廣泛好評,被歐美一些大學當作必讀參考書,認為是了解1949年以降中國農村生活的入門書。
歷史往事
1930年,《上海小志序》,胡適寫道:“朝代的興亡,君主的廢立,經年的戰爭,這些‘大事’,在我們的眼裡漸漸變成‘小事’了。《史記》里偶然記著一句‘奴婢與牛馬同欄’或者一句女子‘躡利屣’,這種事實在我們眼裡比楚漢戰爭重要的多了。”這些日常生活的歷史,與宏大敘事的歷史一道,擔承了共同的記憶,是并行不悖的雙軌,引著我們日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