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長春

韓國農學家

禹長春(朝鮮語名우장춘,日本名須永長春,1898年4月8日-1959年8月10日),韓國農學家、植物學家。1898年生於日本東京,其父親是韓國人,母親是日本人,日本名須永長春。禹長春1916年進入東京大學農學系。1919年畢業,進入日本政府農務省工作。1936年,因一篇關於芸苔屬植物的染色體分析的論文獲重視,提出了著名的“禹氏三角”。1950年回到韓國。他使韓國不用再從日本進口種子,又研製無核西瓜。,有韓國“現代農業之父”之稱。釜山有其紀念館。禹長春的四女朝子,為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的妻子。

人物介紹


禹長春的父親禹范善因參與乙未事變而流亡日本,1898年4月,他與日本人酒井仲生下一子,這個孩子就是禹長春。1903年,剛剛5歲的禹長春就失去了父親,並在孤兒院度過了三年。後來,他的母親把他從孤兒院接了回來,為了供他上學,連他父親的墓地都賣掉了。這樣,禹長春在艱苦的環境中維持學業,終於在1916年,藉助獎學金進入東京帝國大學實科學習農學。
禹范善一家
禹范善一家
當時,由於他的父親是朝鮮人,這個身份使他在日本的發展受到了很大限制,儘管受到了在不平等的對待,但是他依然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學習中。1919年,他在大學畢業后直接進入日本農林省農業實驗場工作,並在那裡進行種子培育研究。

學術研究


禹長春後來發表的題為《通過雜交看遺傳》的研究論文,讓全世界的生物學界都為之震驚。
當時,生物學界已經提出,通過兩個不同物種的結合,能培育出新的品種,然而這樣的觀點並沒有能夠被實驗所證實。禹長春用白菜科的蔬菜進行實驗,證明了油菜是白菜與捲心菜的染色體相結合而出現的。同樣,他的實驗還證明,雪菜與芸苔屬植物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培育出來。
這樣,禹長春提出了物種雜交上的重要理論“禹氏三角”。後來,他又成功用單瓣矮牽牛花培育出複合花。1936年,他在東京帝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漸漸成為世界遺傳學的育種名家。他對達爾文的進化論進行了補充,並開創了“遺傳改良”的學科框架。這個理論被收錄進瑞典等許多國家教科書。一舉成名的禹長春博士本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進行很輕鬆的研究,但是,他卻選擇回到韓國。
當時,韓國正因為農業技術的落後而面臨很大的危機。為了重新振興農業,韓國政府求助於禹博士。1950年3月,回到韓國的禹長春開始進行適合韓國國情的育種研究。禹長春把家人留在日本,獨自一人回到韓國。他並沒有進入政府擔任農林部長官,而是選擇擔任韓國農業研究所所長,以便進行科學研究。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研究出先進的育種技術,並培育出優良的種子。而且,他根據某些植物無法授粉或沒有花粉的特性,研創了“雜交第一代種子培育法”,使得韓國比其它國家更早步入了“雜交第一代種子”的時代。
另外,他還改良了土豆的栽培品種,成功解決了土豆因遭受蟲害而無法食用的問題,這也使韓國在韓戰以後的國內糧荒得到了緩解。他根據韓國國情,改良了白菜和蘿蔔的種子,使韓國實現了蔬菜種子的自給。1953年,禹長春根據日本京都大學木原均教授研發的“無籽西瓜理論”,成功培育出無籽西瓜,為韓國科學務農帶來了信心。

人物貢獻


1945年,韓國全國人口中,有高達百分之八十的農業人口。在長達36年的日本帝國主義殖民統治時期,韓國的蔬菜需要全部從日本進口。因為在韓國本土,連一個能夠生產白菜和蘿蔔種子的企業都沒有。因此,儘管國家光復了,但韓國與日本的貿易交流也被中斷了,韓國的種子進口,成了很大的難題。這時,韓國政府委託在日本留學過的禹長春博士進行種子培育。
禹長春博士用自己不懈的努力,將韓國落後的農業技術漸漸提升至世界級的水平,就這樣,曾經是種子進口國的韓國,搖身一變成為了種子出口國。1959年8月10日,禹長春博士逝世。他用畢生的精力為韓國打造出了優良種子的生產體系。也正是因為有了禹長春博士,韓國的農業才有了發展的基礎。就像法國科學家路易斯·巴斯德所說的:“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禹長春為民族農業所做的貢獻獲得了整個韓國的尊重,他也被韓國人授以“現代農業之父”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