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事件
路易斯·巴斯德(
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9.25),法國微生物學家、化學家,近代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像牛頓開闢出經典力學一樣,巴斯德開闢了微生物領域,創立了一整套獨特的微生物學基本研究方法,開始用“實踐—理論—實踐”的方法開始研究,他是一位科學巨人。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
(1)每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
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
(2)每一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
巴斯德
(3)傳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疫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路易·巴斯德被世人稱頌為“進入科學王國的最完美無缺的人”,他不僅是個理論上的天才,還是個善於解決實際問題的人。
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
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巴斯德和他的夫人瑪麗及他們的兒孫們
巴斯德被認為是醫學史上最重要的傑出人物。巴斯德的貢獻涉及到幾個學科,但他的聲譽則集中在保衛、支持病菌論及發展疫苗接種以防疾病方面。
巴斯德
巴斯德並不是病菌的最早發現者。在他之前已有基魯拉、包亨利等人提出過類似的假想。但是,巴斯德不僅熱情勇敢地提出關於病菌的理論,而且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他的理論的正確性,令科學界信服,這是他的主要的重大貢獻。
顯然病因在於細菌,那麼顯而易見,只有防止細菌進入人體才能避免得病。因此,巴斯德強調醫生要使用消毒法。向世界提出在手術中使用消毒法的約瑟夫·辛斯特便是受了巴斯德的影響。有毒細菌是通過食物、飲料進入人體的。巴斯德發展了在飲料中殺菌的方法,后稱之為巴氏消毒法(加熱滅菌)。
巴斯德50歲時將注意力集中到惡性癰痕上。那是一種危害牲畜及其他動物,包括人在內的傳染病;巴斯德證明其病因在於一種特殊細菌。他使用減毒的惡性癰疽桿狀菌為牲口注射。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他觀察到患過某種傳染病並得到痊癒的動物,以後對該病有免疫力。據此用減毒的炭疽、雞霍亂病原菌分別免疫綿羊和雞,獲得成功。這個方法大大激發了科學家的熱情。人們從此知道利用這種方法可以免除許多傳染病。
巴斯德(左)
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
法蘭西學院院士,同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病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按照巴斯德免疫法,醫學科學家們創造了防止若干種危險病的疫苗,成功地免除了斑彥傷寒,小兒麻痹等疾病的威脅。
說到狂犬病,人們自然會想到巴斯德那段膾炙人口的故事。在細菌學說占統治地位的年代,巴斯德並不知道狂犬病是一種病毒病,但從科學實踐中他知道有侵染性的物質經過反覆傳代和乾燥,會減少其毒性。他將含有病原的狂犬病的延髓提取液多次注射兔子后,再將這些減毒的液體注射狗,以後狗就能抵抗正常強度的狂犬病毒的侵染。
1885年人們把一個被瘋狗咬得很厲害的9歲男孩送到巴斯德那裡請求搶救,巴斯德猶豫了一會後,就給這個孩子注射了毒性減到很低的上述提取液,然後再逐漸用毒性較強的提取液注射。巴斯德的想法是希望在狂犬病的潛伏期過去之前,使他產生抵抗力。結果巴斯德成功了,孩子得救了。
巴斯德
在1886年巴斯德還救活了另一位在搶救被瘋狗襲擊的同伴時被嚴重咬傷的15歲牧童朱皮葉,現在記述著少年的見義勇為和巴斯德豐功偉績的雕塑就坐落的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外。巴斯德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他還指出這種病原物是某種可以通過細菌濾器的“過濾性的超微生物”。
巴斯德本人最為著名的成就是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這項技術可使人抵禦可怕的狂犬病。其他科學家應用巴斯德的基本思想先後發展出抵禦許多種嚴重疾病的疫苗,如預防
斑疹傷寒和
脊髓灰質炎等疾病。
正是他做了比別人多得多的實驗,令人信服地說明了微生物的產生過程。巴斯德還發現了厭氧生活現象,也就是說某些微生物可以在缺少空氣或氧氣的環境中生存。巴斯德對蠶病的研究具有極大的經濟價值。他還發展了一種用於抵禦雞霍亂的疫苗。
人們以常將巴斯德同英國醫生
愛德華·琴納比較。琴納發展了一種抵禦天花的疫苗,而巴斯德的方法可以並已經應用於防治很多種疾病。
巴斯德
1854年9月,法國教育部委任巴斯德為里爾工學院院長兼化學系主任,在那裡,他對酒精工業發生了興趣,而製作酒精的一道重要工序就是發酵。當時里爾一家酒精製造工廠遇到技術問題,請求巴斯德幫助研究發酵過程,巴斯德深入工廠考察,把各種甜菜根汁和發酵中的液體帶回實驗室觀察。經過多次實驗,他發現,發酵液里有一種比酵母菌小得多的球狀小體,它長大后就是酵母菌。
過了不久,在菌體上長出芽體,芽體長大后脫落,又成為新的球狀小體,在這循環不斷的過程中,甜菜根汁就“發酵”了。巴斯德繼續研究,弄清發酵時所產生的酒精和二氧化碳氣體都是酵母使糖分解得來的。這個過程即使在沒有氧的條件下也能發生,他認為發酵就是酵母的
無氧呼吸並控制它們的生活條件,這是釀酒的關鍵環節。
1857年路易斯·巴斯德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路易斯·巴斯德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被視為細菌學之祖。
巴斯德
公元1822年12月27日,巴斯德誕生在法國東部裘拉(Jura)省的洛爾鎮(Dole),鎮中有一條清澈的溪流,巴斯德的家就在溪邊的小路旁。父親是拿破崙軍騎兵隊的一名退伍軍人,退伍后當鞣革工人,母親是農家女,他有一個姊姊和兩個妹妹。四歲那年,全家遷往阿爾布瓦(Arbois)。法國的中學通常是7年制,最後一學年分為哲學科和數學科。巴斯德在阿爾布瓦中學讀6年,第7年轉入布山松中學理科。中學時,他在學校表現普通,但很愛問問題,凡事追根究底,甚至因此成為某些老師的眼中釘。就這樣不斷地發問、學習,對化學、物理和藝術都有深厚興趣的巴斯德漸漸變成優秀的學生。
巴斯德
1840年8月,他中學畢業,10月被聘為布山松中學的助教。他邊任教邊準備大學入學考試。當時法國有兩座大名鼎鼎的學校,那就是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Ecole Normale superieure,ENS)和高等理工科學校。
1843年8月,巴斯德考入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攻讀化學和物理的教學法。課堂上學來的知識,他都要用實驗來驗證。他整天埋頭在實驗室里,因此被稱為“實驗室的蛀蟲”。
1846年,23歲的巴斯德從巴黎高等師範學院畢業,並通過了物理教授資格考試。考官發現他有教授化學和物理的能力,甚至還說:「這屆畢業生中只有巴斯德有教育上的才華。」他很快就收到圖爾農中學(le Lycée de Tournon)物理教師的約聘書。但他想在巴黎作科學研究。於是他儘可能拖延赴職時間,計劃在高等師範學校多待一年,並寫信給
巴黎中央理工學院(l’É;cole centrale)的創辦人之一杜瑪(Jean-Baptiste Dumas),尋求在巴黎任教職的機會。杜瑪終究沒有幫助巴斯德。不過這件事被巴萊(Antoine Jérô;me Balard,1802-1876)知道了。巴萊年輕時發現溴元素,名氣很大,他決定幫助巴斯德留在巴黎。就這樣,巴斯德在二十六歲那年,進入巴萊的實驗室一方面當助手,一方面成為博士班研究生,也暫時不用去圖爾農中學擔任物理教師。
巴萊認為自己的研究生涯已告一段落,想把所有的精神放在學生上,也給予他的學生很大的自由,任憑他們選擇學習的方法和方向。他注重學生的原創力和想象力,不希望他們使用既有的實驗器材,如果他們必須使用器材,只能自行設計。為了待在巴萊的實驗室,巴斯德欣然接受這個特別的要求。一年以後(1847),巴斯德論文獲通過,巴斯德取得理學博士學位。他陸續擔任過物理和化學課程的教授工作。
巴斯德在巴萊的實驗室確認自己想成為化學家。
1848年,當時晶體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巴斯德也很有興趣,認為晶體的研究是“有用的科學”。
巴斯德喜歡酒,他注意到制酒時
酒石酸的晶體會在醱酵過程中沉積,於是選擇酒石酸鹽當研究題材。其實在醱酵桶槽沉積的不只酒石酸,還有在當時被稱為“類酒石酸”。這時酒石酸和類酒石酸的分子式已被定出,成分是相同的!但酒石酸溶液和類酒石酸溶液特性大不相同,“極化光”通過酒石酸溶液時會產生右旋光,通過類酒石酸溶液則什麼事也不會發生。為什麼分子式相同的化合物會有截然不同的光學特性?很多化學家都研究不出來,巴斯德想:研究不出來,其中一定有被大家忽略的地方。
巴斯德決定運用他化學和物理的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他直覺認為它們結晶的結構有可能不同,然後用鑷子慢慢挑出酒石酸鹽類結晶。細心的觀察結果發現:酒石酸鹽類結晶有一面較長,不是完全對稱的,也因此通過酒石酸溶液的極化光會產生右旋現象。
巴斯德
巴斯德接著假設:類酒石酸鹽類晶體應該是對稱的,也因此通過類酒石酸溶液的極化光才不會改變。然而當他將類酒石酸鹽類結晶挑出來觀察,卻嚇了一大跳!類酒石酸鹽類結晶和酒石酸鹽類結晶一樣,都有一個較長的、不對稱的晶面。
原以為解開謎底的巴斯德再次陷入困惑之中。為什麼酒石酸鹽類結晶和類酒石酸鹽類結晶都有不對稱的晶面,但前者有光學活性,後者卻沒有?他想了想,只能更大膽地假設:某些結晶較長的晶面在左邊,某些結晶較長的晶面在右邊,只有這樣,才可能解釋為什麼類酒石酸鹽類結晶具有不對稱的晶面,卻沒有光學活性。
想到這裡,巴斯德興奮地重新檢視類酒石酸鹽類結晶。果然!他發現類酒石酸鹽類結晶有二種,其中有些晶體較長的晶面在左邊,另外一些則在右邊,就像左手和右手。當他把所有較長的晶面在左邊的晶體挑出、溶解,然後將溶液通過極化光,即產生左旋現象;而若將所有較長的晶面在右邊的晶體挑出、溶解,然後將溶液通過極化光后,即產生右旋現象。換句話說,類酒石酸溶液不具有光學活性,是因為它是二種晶體的混合物,它同時具有左旋和右旋的光學特性,互相消弭所致。
巴斯德以他極其細心的觀察力,小心實驗、大膽假設,發現酒石酸鹽、類酒石酸鹽的晶體結構不同后,謹慎的畢歐知道巴斯德的實驗后,決定親自重複這個實驗。當他最終獲得相同的結論,激動地對巴斯德說:“親愛的孩子,我這一生熱愛科學,這個結果撼動了我的心。”從此,畢歐屢屢給予巴斯德實驗上的建議,也成為他重要的良師摯友。
巴斯德和他的妻子瑪麗·羅蘭
按當時的規定,高等師範的畢業生必須要在中學教一次書。
1848年11月,巴斯德心懷遠離研究工作的遺憾,赴第戎萊西(Dijon lycée)的中學當老師。他的導師巴拉爾和皮歐同教育部交涉,不久巴斯德被任命為斯特拉斯堡大學(University of Strasbourg)的副教授。在斯特拉斯堡大學,巴斯德見到了教務長的女兒瑪麗。羅蘭(MarieLaurent:圖3)。他對瑪麗一見傾心。
1849年5月29日,巴斯德和瑪麗結婚。瑪麗很理解丈夫對工作的興趣,全心操持家務,幫助丈夫,他們有五個孩子,三個孩子死於傷寒,可能是這個原因驅使巴斯德致力於治病救人。婚後,巴斯德重又投入對結晶化學的所究。
1854年9月,巴斯德被任命為新創立的
里爾大學化學教授兼總務長(the Lille Faculty of Sciences)。在職時,里爾地方的葡萄酒釀酒業到大學找他,請他替他們找出葡萄酒片變酸的原因。
路易斯·巴斯德
當時,法國的啤酒、葡萄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葡萄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不敢聞的粘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已,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56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尋找原因,看看能否防止葡萄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
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葡萄酒里繁殖,使葡萄酒“變酸”。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即殺死這乳酸桿菌,而又不把葡萄酒煮壞,經過反覆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斯德殺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巴斯德的簽名
巴斯德研究了發酵現象,發現了酵母菌、
乳酸菌。這是以前的人不知道的,但這些小東西是從哪裡來的?古老的傳說:破布可悶出小老鼠、腐草為螢的傳說,說明許多生命是自然產生的。1859年自然發生論終於被巴斯德推翻了,原來在有些“生物是否自然發生”爭辯的時候,達爾文的《
物種起源》發表了,這給巴斯德一個重要的啟示,生命是逐漸進化的,現代的生物是以前的生物演變來的。那麼古代的這些傳說可能有問題?他一方面想著,一方面著手實驗。他取出二種瓶子(曲頸瓶、直頸瓶),裡面放著肉汁,在分別用火加熱,將肉汁及瓶子殺菌,結果放在曲頸瓶里煮過的肉汁,由於不再和空氣中的細菌接觸,結果肉汁經過4年,還沒有腐敗(圖4),另一放在直頸瓶的肉汁,很快就變壞了,這些都可以解釋萬物都不是自然會發生的,即使細菌亦如此。巴斯德的實驗與見解,很快得到大眾的信服。也因為巴斯德的這個發現,人們才知道傷口的腐爛和疾病的傳染,都是細菌在作怪。消毒與預防的方法就在醫界盛行起來
1862年,巴斯德當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使他成為院士是恩師皮歐長期以來的願望。巴斯德正式成為科學院院士的第二天清晨,巴斯德夫人手捧鮮花,來到皮歐墓前,獻花默禱,向長眠於地下的恩師報告喜訊。巴斯德高溫滅菌法即巴氏消毒法,沒有申請專利,而把它公開了。利用研究結果獲利是學者的恥辱,這種信念,終其一生都沒有改變。就在取得一次次成功的同時,在1859年到1865內,他失去四位親人:父親和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令他悲痛欲絕。但好消息傳來,1867年5月,在“
萬國博覽會”中他在巴斯德高溫滅菌法的成就,獲得傑出獎,也被聘為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的化學教授。
1860年代,歐洲大陸的蠶卵都感染了疾病。法國的蠶絲業亦同遭厄運。全國三千六百個市長、議長、及養蠶者上書上議院求助,因而成立了一個研究蠶病的委員會。巴斯德的老師杜馬(J. B. Dumas)擔任委員會主席,杜馬馬上挑選巴斯德去迎戰這個棘手的問題。巴斯德自認為對蠶一無所知,甚至連蠶的形態也不清楚,不肯貿然接受老師的差使。但當他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
法郎時,他答應了。1865年7月,巴斯德抵達
阿拉斯(Alais;養蠶重鎮),親身參與蠶病的研究。
路易斯·巴斯德
病蠶的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法國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后也挺不住死了。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鑽出繭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到
桑蠶和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的桑葉必須毀掉,必須用健康的桑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微生物,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細菌性軟化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道里,使整條蠶發黑死,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化
蟻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1870年普法戰爭開打,法國戰敗投降。面對普魯士軍隊的暴行,巴斯德憤慨地將德國波昂大學頒發給他的醫學博士學位證書退還,以示抗議。戰爭毀壞了城市、學校,家鄉也給德國佔領了。他想,他還能做什麼?這時義大利願意給他一棟住宅,一個實驗室和豐富的薪酬,請他到義大利研究,但卻被巴斯德拒絕,他覺得國家在受難中,不能因為個人生活的舒適,便離開苦難的故鄉。
路易斯·巴斯德
當時法國的啤酒比不上德國,他攜家去法國南部的庫列爾蒙,在那裡的啤酒廠,從事啤酒防腐研究。他決心使法國啤酒超過
德國啤酒,因此他從啤酒的酵母菌開始研究。他發現啤酒里如果參雜有其他細菌,就會使啤酒變壞。原因找出后,法國的啤酒就做得比德國的啤酒好。
巴斯德試圖探討一個醫學奧秘:人和動物的某些疾病,是否也有微生物參與。這1873年,他50歲,被選為醫學科學院的院士(the Academie de Medicine)。當時的醫學很落後,施行的外科手術,患者常因敗血症而死亡。醫生格蘭懷疑傷口化膿與空氣中的微生物有關。他邀請巴斯德一同研究。巴斯德用實驗證明傳染病和化膿症的真正原因是微生物。他建議將外科手術器具放在火焰上燒灼,以殺滅微生物。但當時大多數醫生仍不承認巴斯德的學說。
巴斯德因對蠶病和酵母菌的研究而獲國民議會的國民獎,1876年9月,他代表法國出席在義大利米蘭舉行的國際養蠶大會,巴斯德的理論與實驗,得到大會的一致肯定。回國后,他拖著不太靈便的病體,又開始對炭疽病的研究。
炭疽病主要是對牛、羊牲畜的感染,偶而人類也會感染,特別有95%會遭受到皮膚性炭疽病,此時感染的傷口上會呈現1-3公分直徑的無痛潰瘍,中央有黑色壞死的焦痂,故稱炭疽病。1877年,法國東部炭疽病蔓延。巴斯德這時是索邦大學教授,他在調查雞霍亂時,偶然發現與空氣接觸的舊培養菌的毒性會變弱。根據他的經驗,這種菌可能有免疫作用,可解決法國正在流行的炭疽病。
路易斯·巴斯德
他於是在得炭疽病病已死亡的動物身上,抽出這種細菌,且在試管培養這些細菌,使它們的毒性減得很弱。他嘗試著把這些毒性減弱的細菌注射到健康動物的身上。然後過些時候,又把毒性強的細菌注射到同一隻動物身上,結果發現,這隻動物居然沒有得病。而跟這隻動物同在一群的其他動物,卻有不少得了炭疽病死亡。這證明注射過的那隻動物得到了抵抗這種疾病的能力。
到這個時候,很多人還不相信牛、羊注射毒性弱的炭疽病菌,就是不會得炭疽病這件事。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巴斯德舉行一次公開實驗,對象是50隻健康的羊,他把弱的炭疽病菌注射到25隻羊體內,2周后又將強的炭疽病菌注射到全部的50隻羊體內。他向大家預測說:“起初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25隻羊,不會生病,但另外那25隻先前沒注射弱的炭疽病菌的,會死掉。”2天以後,一群人聚在草原觀看實驗結果,結果有25隻羊活得好好的,另外25隻羊死了。巴斯德發明了預防注射的方法,成功的打敗炭疽病。
1881年,他因為這個貢獻,得到傑出十字獎章。
1881年8月,巴斯德在國際醫學會議上提出了關於雞霍亂相炭疽疫苗的報告。與會代表用經久不息的掌聲表達對這位不知疲倦的科學家衷心的敬意。1882年巴斯德被選為法國研究院院士(Academie Francaise),當選研究院院士是學者的最高榮譽。
路易斯·巴斯德
狂犬病是一種可怕的傳染病。人和家畜被病犬咬傷之後,也會患狂犬病。它每年要奪走數以百計法國人的生命,當時沒有疫苗,也沒有
免疫球蛋白,對付狂犬病,人們只能使用燒紅的鐵棍,19世紀的歐洲人相信,火焰與高溫可以凈化任一切事物,包括肉眼所看不見的細菌。當時只要是被動物咬傷的人們,都會被村莊中的壯漢們強壓至打鐵鋪,請鐵匠用燒紅的鐵棍去烙燙傷口,想藉此“燒”死看不見的病原,但如此原始、殘酷的作法,並沒有辦法治療狂犬病,常常只是加速死亡的來臨。
1880年底,一位獸醫帶著兩隻病犬來拜訪巴斯德,請求幫助。能不能製成狂犬疫苗呢?
路易斯·巴斯德
巴斯德
巴斯德和助理們,冒著危險採集狂犬的唾液,然後注射到健康犬只的腦中,健康的犬只果然馬上發病死亡,歷經過數次的動物實驗,巴斯德推論出
狂犬病病毒應該都集中於
神經系統,因此他大膽地從病死的兔子身上取出一小段脊髓,懸掛在一支無菌燒瓶中,使其“乾燥”。他發現,沒有經過乾燥的脊髓,是極為致命的,如果將脊髓研磨后將其和蒸餾水混合,注入健康的犬只體內,狗必死無疑;相反的,將乾燥后脊髓和蒸餾水混合注入狗的身上,卻都神奇的活了下來。巴斯德於是推斷乾燥后脊髓的病毒已經死了,至少已經非常微弱。因此他把乾燥的脊髓組織磨碎加水製成疫苗,注射到犬只腦中,再讓打過疫苗的狗,接觸致命的病毒。經過反覆實驗后,接種疫苗的狗,即使腦中被注入狂犬病毒,也都不會發病了!巴斯德高興的宣布狂犬疫苗研發成功!1885年,一位幾乎絕望的母親,帶著被狂犬咬傷的9歲小男孩約瑟芬(Joseph Meister),來到了巴斯德實驗室門口,哀求巴斯德救救她的孩子。為了不眼睜睜看著男童死去,天人交戰的巴斯德,決定為約瑟芬打下人類的第一針,這時距離約瑟芬被狗咬傷已經四、五天了;巴斯德在1 0天中連續給少年注射了十幾針不同毒性的疫苗。每天晚上,焦慮的巴斯德徹夜不眠的等待,5天、10天、1個月過去了,少年健朗如常,終於安然返回家鄉。消息傳開,國內外絡繹 不絕的患者蜂擁而至。巴斯德和助手日夜忙碌。長年的過度工作,嚴重損害巴斯德的健康(圖5)。 1887年10月23日上午,他腦溢血又發作了,倒在寫字檯上,舌頭麻痹,說不出話來。1888年,“巴斯德研究所”竣工,法國總統和各界人士都出席了隆重的落成典禮。望著寬敞的實驗室和良好的設備,夢寐以求的願望終於實現了,不能言語的巴斯德感到莫大的喜悅。巴斯德70歲生日,法國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會,
巴黎索邦大學的大禮堂,座無虛席,約瑟夫·李士德上前向巴斯德道賀,巴斯德由法國總統摻扶。巴斯德從熱烈的人群中走向主席台,受到人們的敬仰,大會送給他一枚紀念章,上面刻著:“紀念巴斯德70歲生日,一個感謝你的法蘭西,一個感謝你的人類。”
1895年
1895年9月28日,也就是他72歲時,他在親友及學生的環繞中在維倫紐夫。勒伊丹(Villeneuve L’Etang)去世。
差不多有半個世紀,科學世界是由他主宰,其中有四分之一,是在他半身不遂的情況下,往前沖的,現在他已經與世長眠,他的精神、遺留的知識和造福人群,永存在人間。
巴斯德弄清了發酵的奧秘,從此開始,巴斯德終於成為一位偉大的微生物學家,成了微生物學的奠基人。
當時,法國的啤酒業在歐洲是很有名的,但啤酒常常會變酸,整桶的芳香可口啤酒,變成了酸得讓人咧嘴 的黏液,只得倒掉,這使酒商叫苦不迭,有的甚至因此而破產。1865年,里爾一家釀酒廠廠主請求巴斯德幫助醫治啤酒的病,看看能否加進一種化學藥品來阻止啤酒變酸。
巴斯德答應研究這個問題,他在顯微鏡下觀察,發現未變質的陳年葡萄酒和啤酒,其液體中有一種圓球狀的酵母細胞,當葡萄酒和啤酒變酸后,酒液里有一根根細棍似的乳酸桿菌,就是這種“壞蛋”在營養豐富的啤酒里繁殖,使啤酒“生病”。他把封閉的酒瓶放在鐵絲籃子里,泡在水裡加熱到不同的溫度,試圖即殺死了乳酸桿菌,而又不把啤酒煮壞,經過反覆多次的試驗,他終於找到了一個簡便有效的方法:只要把酒放在攝氏五六十度的環境里,保持半小時,就可殺死酒里的乳酸桿菌,這就是著名的“巴氏消毒法”,這個方法至今仍在使用,市場上出售的消毒牛奶就是用這種辦法消毒的。
當時,啤酒廠廠主不相信巴斯德的這種辦法,巴斯德不急不惱,他對一些樣品加熱,另一些不加熱,告訴廠主耐心地待上幾個月,結果呢,經過加熱的樣品打開后酒味依然純正,而沒有加熱的已經酸了。
巴斯德成了法國傳奇般的人物時,法國南部的養蠶業正面臨一場危機,一種病疫造成蠶的大量死亡,使南方的絲調工業遭到嚴重打擊,人們又向巴斯德求援,巴斯德的老師杜馬也鼓勵他挑起這副擔子。
“但是我從來沒有和蠶打過交道啊!”巴斯德沒有把握地說。
“這豈不是更妙嗎?”老師杜馬鼓勵他說。
巴斯德想到法國每年因蠶病要損失1億法郎時,他不再猶豫了,作為一名科學家,有責任拯救瀕於毀滅的法國的蠶業。巴斯德接受了農業部長的委派,於1865年只身前往法國南部的蠶業災區阿萊。
蠶得的是一種神秘的怪病,讓人看了心裡非常不舒服,一隻只病蠶常常抬著頭,伸出有腳像貓爪似的要抓人;蠶身上長滿棕黑的斑點,就像粘了一身胡椒粉。多數人稱這種病為“胡椒病”,得了病的蠶,有的孵化出來不久就死了,有的掙扎著活到第3齡、4齡后也挺不住了,最終難逃一死。極少數的蠶結成繭子,可鑽出來的蠶蛾卻殘缺不全,它們的後代也是病蠶。當地的養蠶人想盡了一切辦法,仍然治不好蠶病。
巴斯德用顯微鏡觀察,發現一種很小的、橢圓形的棕色微粒,是它感染絲蠶以及飼養絲蠶的桑葉,巴斯德強調所有被感染的蠶及污染了的食物必須毀掉,必須用健康的絲蠶從頭做起。為了證明“胡椒病”的傳染性,他把桑葉刷上這種致病的微粒,健康的蠶吃了,立刻染上病。他還指出,放在蠶架上面格子里的蠶的病原體,可通過落下的蠶糞傳染給下面格子里的蠶。
巴斯德還發現蠶的另一種疾病——腸管病。造成這種蠶病的細菌,寄生在蠶的腸管里,它使整條蠶發黑而死,屍體像氣囊一樣軟,很容易腐爛。
巴斯德告訴人們消滅蠶病的方法很簡單,通過檢查淘汰病蛾,遏止病害的蔓延,不用病蛾的卵來孵蠶。這個辦法挽救了法國的養蠶業。
巴斯德一生髮明很多,對
生物科學和醫學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一次偶然的機遇,使他找到了克服雞霍亂的靈丹妙藥。
路易斯·巴斯德
雞霍亂是一種傳播迅速的瘟疫,來勢異常兇猛,家庭飼養的雞一旦染上雞霍亂就會成批死亡。有時,人們看到有的雞剛才還在四處覓食,過一會兒卻忽然兩腿發抖,隨後便倒了下去,掙扎幾下便一命嗚呼了。有的農婦晚上在關雞窩時,還在慶幸地看到雞都活蹦亂跳的,但第二天就都死光了,橫七豎八地躺在窩裡。1880年,法國農村流行著可怕的雞霍亂,巴斯德決心片服這種瘟疫。
為了弄清雞霍亂的病因,巴斯德從培養純粹的雞霍亂細菌作為突破口,他試用了好多種
培養液,他斷定雞腸是雞霍亂病菌最適合的繁殖環境,傳染的媒介則是雞的糞便。他經過多次實驗,但都失敗了。茫然無序中,他只得放鬆一下,停下研究工作,休息了一段時間。
休息幾天以後,巴斯德又開始了研究實驗,這時,他發現“新大陸”了。他用陳舊培養液給雞接種,雞卻未受感染,好像這種霍亂菌對雞失去了作用。這是怎麼回事呢?巴斯德順藤摸瓜,終於發現,因空氣中氧氣的作用,霍亂菌的毒性便日漸減弱。於是,他把幾天的、1個月的、2個月和3個月的菌液,分別注入健康的雞體,做一組對比實驗,雞的死亡率分別是100%、80%、50%和10%。如果用更久的菌液注射,雞雖然也得病,便卻不會死亡。事情並未到此結束,他另用新鮮菌液給同一批雞再次接種,使他驚奇的是,幾乎所有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都安然無恙,而未接種過陳舊菌液的雞卻死得凈光。實踐證明,凡是注射過低毒性的菌液的雞,再給它注入毒性足以致死的雞霍亂菌,它也具有抵抗力,病勢輕微,甚至毫無影響。
預防雞霍亂的方法找到了!巴斯德從這一偶然的發現中,導致了他對減弱病免疫法原理的確認,使他產生從事製造抗炭疽的疫苗的設想。雖然在他這前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但有意識地培養製造成功免疫疫苗,並廣泛應用於預防多種疾病,巴斯德堪稱第一人。
“意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意志將為你打開事業的大門;工作是入室的路徑;這條路徑的盡頭,有個成功來慶賀你努力的結果……只要有堅強的意志,努力的工作,必定有成功的那一天”,這是巴斯德關於成功的一段至理名言。
Pasteur's swan-necked flask experiment
新鮮的食品在空氣中放久了,會腐敗變質,並發現其中有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從何而來?當時有一種觀點認為,微生物是來自食品和溶液中的無生命物質,是自然發生的——自然發生說。而巴斯德則是該假說的反對者之一。在對發酵過程研究后,巴斯德猜想,在腐爛物上出現的微生物也存在於空氣中。他進一步推斷,如果食品也被用同種方式去除表面的有生命污染物,也就是說,如果它經無菌處理且保持隔離狀態,它就不應該變質。
巴斯德通過自己精巧的實驗給持有這種觀點的人以有力的反駁。
巴斯德設計了一個鵝頸瓶(曲頸瓶),現稱巴斯德燒瓶。燒瓶有一個彎曲的長管與外界空氣相通。瓶內的溶液加熱至沸點,冷卻后,空氣可以重新進入,但因為有向下彎曲的長管,空氣中的塵埃和微生物不能與溶液接觸,使溶液保持無菌狀態,溶液可以較長時間不腐敗。如果瓶頸破裂,溶液就會很快腐敗變質,並有大量的微生物出現。實驗得到了令人信服的結論:腐敗物質中的微生物是來自空氣中的微生物,
鵝頸燒瓶實驗也導致了巴斯德創造了一種有效的滅菌方法——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又稱低溫滅菌法,先將要求滅菌的物質加熱到65℃30分鐘或72℃15分鐘,隨後迅速冷卻到10℃以下。這樣既不破壞營養成分,又能殺死細菌的營養體,巴斯德發明的這種方法解決了酒質變酸的問題,拯救了法國釀酒業。現代的食品工業多採取間歇低溫滅菌法進行滅菌。可見,巴斯德的功績有多大。
巴斯德從研究蠶病開始,逐步解開了較高等動物疾病之迷,即由病菌引起的疾病,最後征服了長期威脅人類的狂犬病。
1865—1870年,他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到蠶病的研究上。這個研究牽涉到兩種病原微生物。在搞清蠶病起因后,巴斯德提出了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從而使法國的絲綢工業擺脫了困境。
而後,巴斯德又專心研究動物的炭疽病,他成功地從炭疽病的動物(如牛、羊)的血液中分離出一種病菌並進行純化,證實就是這種病菌使動物感染致病而亡。這就是動物感染疾病的病菌說觀點。但是,當時的內科醫生和獸醫們卻普遍認為疾病是在動物體內產生的,由疾病產生了某種有毒物質,然後,也許是,由這些有毒物變成了微生物的錯誤觀點。後來巴斯德又研究婦科疾病產褥熱。他認為這種病是由於護理和醫務人員把已感染此病的婦女身上的微生物帶到健康婦女身上,而使她們得病。
由此可見,巴斯德雖不是一名醫生,但他對醫學的貢獻也是無法估量的,他為醫學生物學奠定了基礎。
巴斯德
巴斯德除了研究炭疽病外,還研究了雞的
霍亂病。這種病使雞群的死亡率高達90%以上。巴斯德經過多次嘗試后發現,這種致病的微生物能在雞軟骨做成的培養基上很好地生長。一小滴新鮮的培養物能迅速殺死一隻雞。
巴斯德在研究此病過程中最值得慶幸的是:當某雞用老的、不新鮮的培養物接種時,它們幾乎都只有些輕微的癥狀,並很快恢復健康。再用新鮮的、有毒力的培養物接種時,這些雞對這種病的抵抗力非常強,這樣巴斯德就使自己的實驗用雞產生了對雞霍亂病的獲得性免疫能力了。這可以同詹納(E.Jenner)使用
牛痘對人的天花病產生免疫能力相媲美。
巴斯德在成功地研究出防止雞霍亂病的方法后,又著手研究對付炭疽病的方法。他把炭疽病的病菌培養在溫度為42~43℃的雞湯中。這樣,此病菌不形成孢子,從而選擇出沒有毒性的菌株作為疫苗進行接種。
巴斯德是世界上最早地成功研製出炭疽病減毒活性疫苗的人,從而使畜牧業免受滅頂之災。
路易斯·巴斯德
巴斯德晚年對狂犬病疫苗的研究是他事業的光輝頂點。
狂犬病雖不是一種常見病,但當時的死亡率為100%。1881年,巴斯德組成一個三人小組開始研製狂犬病疫苗。在尋找病原體的過程中,雖然經歷了許多困難與失敗,最後還是在患狂犬病的動物腦和脊髓中發現一種毒性很強的病原體(現經電子顯微鏡觀察是直徑25納米~800納米,形狀像一顆子彈似的棒狀病毒)。
為了得到這種病毒,巴斯德經常冒著生命危險從患病動物體內提取。一次,巴斯德為了收集一條瘋狗的唾液,竟然跪在狂犬的腳下耐心等待。這種為了科學研究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崇高獻身精神,難道不值得我們後人去學習和稱頌嗎!
巴斯德把分離得到的病毒連續接種到家兔的腦中使之傳代,經過100次兔腦傳代的狂犬病毒給健康狗注射時,奇迹發生了,狗居然沒有得病,這隻狗具有了免疫力。
巴斯德把多次傳代的狂犬病毒隨兔脊髓一起取出,懸掛在乾燥的、消毒過的小屋內,使之自然乾燥14天減毒,然後把脊髓研成乳化劑,用生理鹽水稀釋,製成原始的巴斯德狂犬病疫苗。
1885年7月6日,九歲法國小孩梅斯特被狂犬咬傷14處,醫生診斷後宣布他生存無望。然而,巴斯德每天給他注射一支狂犬病疫苗。兩周后,小孩轉危為安。巴斯德是世界上第一個能從狂犬病中挽救生命的人。1888年,為表彰他的傑出貢獻,成立了巴斯德研究所,他親自擔任所長。
巴斯德嚴謹的、科學的實驗設計,他淡漠名利的高尚情操,他為追求真理而不顧個人安危的獻身精神將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
巴斯德為微生物學、免疫學、醫學,尤其是為微生物學,做出了不朽貢獻,“微生物學之父”的美譽當之無愧。
巴斯德
巴斯德一生進行了多項探索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是19世紀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他用一生的精力證明了三個科學問題:1、一種發酵作用都是由於一種微菌的發展,這位法國化學家發現用加熱的方法可以殺滅那些讓啤酒變苦的惱人的微生物。很快,“巴氏殺菌法”便應用在各種食物和飲料上。2、種傳染病都是一種微菌在生物體內的發展:由於發現並根除了一種侵害蠶卵的細菌,巴斯德拯救了法國的絲綢工業。3、染病的微菌,在特殊的培養之下可以減輕毒力,使他們從病菌變成防病的葯苗。他意識到許多疾病均由微生物引起,於是建立起了細菌理論。
他於1843年發表的兩篇論文——“雙晶現象研究”和“結晶形態”,開創了對物質光學性質的研究。
1856年至1860年,他提出了以微生物代謝活動為基礎的發酵本質新理論。
1857年發表的“關於乳酸發酵的記錄”是微生物學界公認的經典論文。
1880年後又成功地研製出雞霍亂疫苗、狂犬病疫苗等多種疫苗,其理論和免疫法引起了醫學實踐的重大變革。
此外,巴斯德的工作還成功地挽救了法國處於困境中的釀酒業、養蠶業和畜牧業。
1881年,巴斯德改進了減輕病原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882年,開始研究狂犬病,證明病原體存在於患獸唾液及神經系統中,並製成咸毒活疫苗,成功地幫助人獲得了該病的免疫力,在1889年發明了狂犬病疫苗。發展了一項對人進行預防接種的技術。
路易斯·巴斯德郵票
巴氏滅菌法(pasteurize)的產生來源於巴斯德解決啤酒變酸問題的努力。當時,法國釀酒業面臨著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那就是啤酒在釀出後會變酸,根本無法飲用。而且這種變酸現象還時常發生。巴斯德受人邀請去研究這個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觀察,他發現是啤酒變酸的罪魁禍首是乳酸桿菌。營養豐富的啤酒簡直就是乳酸桿菌生長的天堂。採取簡單的煮沸的方法是可以殺死乳酸桿菌的,但是,這樣一來啤酒也就被煮壞了。巴斯德嘗試使用不同的溫度來殺死乳酸桿菌,而又不會破壞啤酒本身。最後,巴斯德的研究結果是:以50~60攝氏度的溫度加熱啤酒半小時,就可以殺死啤酒里的乳酸桿菌和
芽孢,而不必煮沸。這一方法挽救了法國的釀酒業。這種滅菌法也就被稱為“巴氏滅菌法”
巴氏滅菌法是一種濕熱滅菌法。通常,我們有兩種做法(說法可能略有出入),一是在61.7℃~62.8℃下加熱30分鐘(低溫長時間處理),二是在71.6℃或更高溫度下加熱15分鐘(高溫短時間處理)。如果加壓,一般效果會更好。
通常,我們喝的袋裝牛奶就是採用巴氏滅菌法生產的。工廠采來鮮牛奶,先進行低溫處理,然後用巴氏消毒法進行滅菌。用這種方法生產的袋裝牛奶通常可以保存較長時間(幾天左右,牛奶不是葡萄酒,你貯藏它作甚麼?)。當然,具體的處理過程和工藝要複雜的多,不過總體原則就是這樣。
需要指出的是,喝新鮮牛奶(指剛剛擠出的牛奶)反而是不安全的,因為它可能包含對人身體有害的細菌。另一點是,巴氏消毒法也不是萬能的,經過巴氏消毒法處理的牛奶仍然要儲存在較低的溫度下(一般<4℃),否則還是有變質的可能性。因此我們看到大街上很多出售袋裝牛奶的方法是很不規範的。當然,隨著技術的進步,人們還使用超高溫滅菌法(高於100℃,但是加熱時間很短,對營養成分破壞小)對牛奶進行處理。經過這樣處理的牛奶的保質期更長,紙盒包裝的牛奶大多是採用這種方法。
路易斯·巴斯德郵票
巴斯德是19世紀法國一位傑出的科學家,微生物學的奠基人,因發明了傳染病預防接種法,為人類和人類飼養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由於在科學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個歐洲享有很高的聲譽,德國的
波恩大學鄭重地把名譽學位證書授予了這位赫赫有名的學者。但是,普法戰爭爆發后,德國強佔了法國的領土,出於對自己祖國的深厚感情和對侵略者德國的極大憎恨,巴斯德毅然決然把名譽學位證書退還給了波恩大學,他說:“科學雖沒有國界,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祖國。”
自從19世紀中葉以來,世界大多數地區的人口預期壽命大約翻了一翻。人類壽命的顯著延長對每一個人產生的巨大影響,很可能超過了整個人類歷史上任何其他發展對人的影響。這一現代科學和醫學的發展,幾乎為我們每個人提供了第二次生命。儘管延長生命的功勞並非全部歸功於巴斯德,但巴斯德的貢獻是如此的重要,以致毫無疑問的是,降低人類死亡率的大部分榮譽應歸功於巴斯德。巴斯德不僅是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值得所有人尊敬的人。
為表彰巴斯德在狂犬病研究領域做出的貢獻,法國政府於1888年在巴黎建立了巴斯德研究所。起初,該研究僅作為一個治療狂犬病和其他傳染病的臨床中心。到了今天,巴斯德研究所已成為著名的生物醫學研究中心,其主要方向為
抗血清和疫苗的研究與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