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鬼國

流鬼國

流鬼國是東北亞地區的古國名之一,主要居民為堪察加人,該民族后逐漸被俄羅斯等民族同化。中國唐朝人記其為“流鬼國”。大致位置在現在的俄羅斯堪察加半島一帶。

公元640年,流鬼國國王遣使來朝,唐太宗給使者騎都尉官號。流鬼國是當時與唐通使的亞洲國家中最北方的一國。文字記載:北海(鄂霍次克海,唐時又稱少海)之北有流鬼國,距長安萬五千里。貞觀十四年(六四〇年)遣其子可也余志為使者來長安,唐太宗以余志為騎都尉。

地理位置


唐代流鬼的地理位置,學術界歷來爭議不斷,先後出現了鄂霍次克海西部地區說、堪察加半島說、庫頁島說、阿留申群島說和阿拉斯加半島說等五種說法。
流鬼國
流鬼國
第一種意見是“流鬼”位於鄂霍次克海西部地區。此說可以追溯到乾隆年間編修的《皇清職貢圖》。在描述“鄂倫綽”時,認為其等同於“流鬼”,分佈區域為“寧古塔之東北海島一帶”。新中國成立后也有學者提出類似的意見。張松從民族學的角度出發,指出“流鬼”即今天的尼夫赫人,斷定“流鬼是在尚塔爾群島及附近鄂霍次克海沿岸一帶”。《唐代黑水靺鞨地區思慕諸部地望新考》依據對文獻的理解,認為“流鬼”位於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中部阿姆貢河至烏第河一帶,直韃靼海峽之北,環鄂霍次克海西部。
第二種意見是“流鬼”位於堪察加半島。咸豐年間,《朔方備乘》首次提出這一觀點。“《唐書》明言流鬼國三面阻海,則一面通陸可知。庫頁島在海中,四面阻海,與流鬼不得為一地。考庫頁島東北隔海為俄羅斯國之甘查甲部,亦曰堪察加,亦曰岡扎德加。其地東南西三面皆阻海,惟北地與痾哥德部相連,其為古流鬼部無疑。”何秋濤斷定“流鬼”位於堪察加半島,是根據堪察加半島的地理環境而加以推論。何秋濤的考證多為後世學者所宗。丁謙考證《新唐書》時:“以傳中所述地形核之,必在俄屬岡扎加境無疑。”曹廷傑《東北邊防輯要》、石榮嶂的《庫頁島志略》也以何秋濤的考證為本。
民國時期,外國史家也紛紛注目於流鬼,不過與中國學者不同,他們使用的手段更為多元化。如德國學者司特萊利用民族志,從人類學的角度對原始史料中的記載加以印證。“茲以著名學者司特萊(steller)百餘年前所著之《堪察加志》(Beschrei bung von dem Lande Kamtschatka,1774)比較之。”日本學者則從考古學的角度出發加以論證。和田清博士以來,佐藤達夫、天野哲也從考古學的觀點出發,發表了流鬼之國為堪察加半島說。
新中國成立后,堪察加半島說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具有代表性觀點,如《貝加爾湖以東地區的歷史真相》:“根據這個地理位置,‘流鬼’無疑是指今天堪察加半島一帶的居民。”《黑龍江古代民族史綱》:“按其(流鬼)三面阻海的地理環境和去京師萬七千里,其地應在堪察加半島。”《東北民族史略》:“在靺鞨族以北的地方還有流鬼族,大致分佈在堪察加半島上。”孫進己更進一步指出:“流鬼部當為今居住於堪察加半島之科里亞克人和伊捷爾緬人。”
除了延續以往觀點之外,新中國成立后的學者還在原有的考證基礎之上尋找出一些新的證據。周維衍《唐代的“流鬼”和“窟說”》以《通典》中載有“流鬼,在北海之北”的記載,認為“北海”指的是鄂霍次克海。又以黑水靺鞨的中心區域在今天的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為依據,認為“流鬼”就是位於堪察加半島上。《隋唐時期的俄羅斯遠東地區》則從人類學的角度,通過比較“流鬼”北部夜叉國的習俗與愛斯基摩人的風俗,論證“流鬼”確實位於堪察加半島上。《唐代庫頁島至堪察加半島的海上航線》則從鄂霍次克海洋流的角度出發,“推定為今堪察加半島西岸一帶”。
第三種意見是“流鬼”位於庫頁島。
此說所出,由來已久。《朔方備乘》在考證之初就指出以往存在著這種說法,“或曰⋯⋯疑即今庫頁島也”。而近代學者最早倡言此說的則是日本學者白鳥庫吉。在《唐時代の樺太島に就ぃて》(《歷史地理》
第9 卷,第5 號,1907 年)中,白鳥庫吉認為“北海”是指貝加爾湖,“少海”即韃靼海峽,從而認定“流鬼”位於庫頁島的北部。並從人類學和民族志的角度,討論“流鬼”風俗與阿伊努人之間的相似性;還從語言學的角度,論證“流鬼”為阿伊努人的音譯。這一意見也得到了大批學者的擁護。日本學界中,池內宏在討論“唐代鐵利的住地”時就以白鳥庫吉的觀點為論據,推斷窟說部所在位置。和田清博士最初也同意白鳥說,但後來改取堪察加說。”而此說最有力的支持者莫過於菊池俊彥。“基於至今為止的考古學研究成果,認為流鬼的住地當在薩哈林(樺太)而非堪察加半島。”國內也有學者支持此說。《〈中國歷史地圖集〉東北地區資料匯篇》就寫道:“流鬼為今庫頁島。
不認同這一種說法的依據是:庫頁島北部和黑龍江入海口相距很近,如今叫韃靼海峽,其最狹處只有7.5km,且有兩個多月的冰封期,對於懂得航行的東夷人來說到達庫頁島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庫頁島上居住的是靺鞨人沒有什麼疑問。流鬼國按《通典》上記載,“三面皆阻海,北至夜叉國。”這個地理位置是堪察加半島。“依海島散居”其海島或許為千島群島或者是阿留申群島。由此可見流鬼居住地為堪察加半島及其周邊島嶼。
第四種意見是“流鬼”位於阿留申群島。此說晚出,也缺乏其他學者附和,僅有傅朗雲力倡此說。在《東北亞土著民族源流考》中,傅朗雲認為:“‘流鬼’是‘阿留申’之訛⋯⋯根據北太平洋洋流、季風規律,必須借秋風秋水‘乘海’西來,第二年春夏之交向東放舟回國。”此後《東北亞絲綢之路初探》(《東北師大學報》1991 年第4 期)、《關於古代東北亞絲綢之路的探索》(《北方論叢》1995年第4 期)等文章仍堅持這一觀點。不過此說僅根據“流鬼”與“阿留申”語音相似作為立腳點加以闡發,缺乏其他證據支持,故暫且聊備一說。
第五種意見是“流鬼”位於阿拉斯加半島。這一說法是傅朗雲在修正阿留申群島說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東北亞絲綢之路歷史綱要》一書中,傅朗雲專列《通往流鬼的絲綢之路》一節詳加考證。首先從人類學的角度否定了堪察加半島說,認為堪察加半島上的楚科奇人的習慣與《通典》的記載截然不同,反而“同《通典》所載驅度寐人極相似”。此後列舉了兩條理由佐證自己的觀點。一條以人類學的材料,指出“北太平洋沿岸土著民族中數阿留申人的造船技術最高明,划船技術也最好”。另一條則以黑水靺鞨的地理位置加以推算。“莫曳皆即莫設,筆者根據民間傳說認定在北海道。”以此為基點,通過考證北太平洋的洋流,“據張曉光請北京有關專家測算,自阿拉斯加海濱順航至宗谷海峽海流西達大陸15 日的航程恰好是12 000 唐里,與史書所載里距、行程大致相合,故將《通典》《唐書》所載流鬼國的地理位置訂在今天的阿拉斯加半島某地。”

位置考述


首先從地理環境來看,“北至夜叉國,餘三面皆抵大海”。前文已經揭櫫《通典》的記述主要源於“流鬼”朝貢人員,也就是說,“流鬼”所處的地理環境是出自“流鬼”本部人的認識,他們絕對不會將半島和島嶼弄錯,所以“流鬼”必然位於半島之上。由此,庫頁島說、阿留申群島說被排除在外。“依海島散居”,“有鹽魚之利”,說明“流鬼”是一個漁獵民族;“無城郭”實際上就是對“流鬼”半定居的習俗的一種表述。
其次,根據里程計算,“流鬼”也應位於堪察加半島。雖然關於里程的記載晚出,但是由於《通典》中載有“南去莫設靺鞨船行十五日”之說,關於里程的記載大概便是由此而推導出來的,所以關於里程的記載還是具有一定的可信度。靺鞨“在京師東北六千餘里”,而“流鬼”則“去長安一萬五千里”,靺鞨距“流鬼”尚有九千里之遙。按照里程計算,似乎阿拉斯加半島說為是。但如果以日本為參照系的話,實際上還應以堪察加半島說為準。《舊唐書》記倭國“去京師一萬四千里”,日本與長安的距離和“流鬼”與長安的距離,僅相差一千里,如果將“流鬼”定於阿拉斯加半島,則太過遙遠。由此,其他四種說法都可以排除在外。
再次,從“夜叉”的所在地分析,“流鬼”也應位於堪察加半島。《通典》記“流鬼”北面有“夜叉”,“人皆豕牙翹出,噉人”。從人類學的角度考察,“人皆豕牙翹出”表明“夜叉”喜用骨飾裝飾嘴唇,這種風俗與楚科奇人相符。17 世紀40 年代,沙俄探險家傑日涅夫到達亞洲大陸的極東點傑日涅夫角時,“在海角的對面是兩個島嶼,其中之一住著楚科奇人,他們的口唇上鑲著一塊海象牙”,“而楚科奇人則是楚科奇半島大陸區域的最古老的居民。他們的祖先至少在6 000 年前就定居在這一地區”,今天大部分的楚科奇人仍然居住在俄羅斯聯邦馬加丹州楚科奇自治專區境內。以楚科奇半島為起點,向南“一月行”,所到達的區域正是堪察加半島。此外,因紐特人也有這種風俗,“愛斯基摩的男子在下唇的兩角穿孔,塞以獸牙、獸骨、貝殼、石塊、木頭等做的裝飾品”。而其他東北亞民族則沒有這種習俗。不論是楚科奇人還是因紐特人,都生活在北極圈附近,“流鬼”能與之為鄰,只能在更接近於北極圈的地區尋找,堪察加半島說更符合實際。
複次,從人類學和民族志的角度分析,堪察加半島的土著民族與文獻的記載多相合。《中國史乘中未詳諸國考證》將《通典》所載“流鬼”的風俗習慣與《堪察加地誌》等民族志進行了比對,找出許多的共同點。如服飾、雪橇、沮澤(沼澤)、“無官僚之法”、“不識四時節序”、“樂有歌舞”、兵器、葬俗等多個方面,都有相同或相近之處。
最後,學界多從以靺鞨的位置推斷“流鬼”,在目前的條件下,單由此而得出的結論是立不住腳的。“把一定的考古遺存同文獻中一定的族稱相聯繫,是考古研究者和民族史研究者的共同企望。然而往往因為資料的片段性和方法的不當,這種企望反而造成眾說紛紜的混亂局面,並不能得出科學的結論。
僅就“流鬼”而言,現有文獻的簡陋以及歧義,使得從靺鞨出發推斷“流鬼”很難自圓其說。由靺鞨推測“流鬼”,最基本的前提就是“莫設靺鞨”或“莫曳靺鞨”,即《唐會要》《新唐書》中所記的“莫曳皆靺鞨”。有關“莫曳皆靺鞨”的資料屈指可數。《唐會要》:“舊說,黑水西北有思慕靺鞨,正北微東十日程,有郡利靺鞨。東北十日程,有窟說靺鞨,亦謂之屈說。東南十日程,有莫曳皆靺鞨。”新唐書》所記與之大同小異。這段資料存在著巨大的問題。正如菊池俊彥指出的那樣,“因上述引文標點的不同,各部之關係也不同。此四部的位置都是以黑水部為中心的方位與距離呢? 還是僅以思慕部黑水部中心呢?其他為郡利部距思慕部,窟說部距郡利部、莫曳皆部距窟說部的方位和距離呢? 或者更為錯綜複雜?”因此,僅依據此段材料推出靺鞨各部的所在位置都是危險的。
從考古文化遺存去探討民族分佈,也具有一定的危險性。不可迴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儘管隨考古工作的深入,發現了奈伊費爾德類型、同仁文化、鄂霍次克文化等,但相對於歐亞大陸東北緣的廣大地域來說,還有許多的空白。另一方面,這一地區的民族具有很強的流動性,經常遷徙。蘇聯學者就指出:“由於天災和瘟疫,某些人家亦常遷往異族住地。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20 世紀初⋯⋯除此之外,氏族內部成員和不同氏族成員的衝突亦是一些家庭遷往異族住地的原因之一。這是該區民族史的一個有代表性的特點。儘管他們屬於定居居民,但由於種種原因某些家庭或某些人卻經常遷往異族住地。”這種頻繁的遷移不僅給從考古文化遺存確認民族造成了障礙,而且也使得我們用今天的民族分佈去推定唐代歷史具有更高的危險性。
綜合以上幾個方面,完全可以斷定:“流鬼”確是位於堪察加半島。而位於堪察加半島上的“流鬼”,在貞觀年間,通過可也余志的朝貢,與唐朝建立了聯繫。唐朝通過授予可也余志“騎都尉”的官銜,將“流鬼”納入到唐朝的朝貢體系之中。

古籍記載


《新唐書。東夷傳》:流鬼國,去京師一萬五千里。直黑水靺鞨東北。少海之北。三面阻海。多沮澤。有魚鹽之利。地氣早寒。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繫於其上。以踐層冰。逐其奔獸。俗多狗。以其皮毛為裘褐。勝兵萬人。南與莫曳靺鞨鄰接。未嘗通聘中國。貞觀十四年。其王更三譯而來朝貢。授騎都尉。
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五卷:太宗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中之上貞觀十四年(庚子,西元六四零年)......辛丑,流鬼國遣使入貢。去京師萬五千里,濱於北海,南鄰靺鞨,未嘗通中國,重三譯而來。上以其使者佘志為騎都尉。
《通典·北狄·流鬼》: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國,餘三面皆抵大海,南去莫設靺鞨船行十五日。無城郭,依海島散居,掘地深數尺,兩邊斜豎木,構為屋。人皆皮服,又狗毛雜麻為布而衣之,婦人冬衣豕鹿皮,夏衣魚皮,制與獠同。多沮澤,有鹽魚之利。地氣冱寒,早霜雪,每堅冰之後,以木廣六寸,長七尺,施系其上,以踐層冰,逐及奔獸。俗多狗。勝兵萬餘人。無相敬之禮、官僚之法。不識四時節序。有他盜入境,乃相呼召。弓長四尺余,箭與中國同,以骨石為鏃。樂有歌舞。死解封樹,哭之三年,無餘服制。靺鞨有乘海至其國貨易,陳國家之盛業,於是其君長孟蚌遣其子可也余志,以唐貞觀十四年,三譯而來朝貢。初至靺鞨,不解乘馬,上即顛墜。其長老人傳言:“其國北一月行有夜叉人,皆豕牙翹出,噉人,莫有涉其界,未嘗通聘。”

與中國的關係


• 唐代開闢堪察加的航線
唐玄宗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以安東都護薛泰請在黑水靺鞨內置黑水軍,以其最大的部落為黑水府,其首領為都督並派遣了內地長史(都督的副職)等官員協助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管轄,開元十四年唐朝在這裡設置了黑水都督府。開元十六年賜都督姓李名獻誠,對黑水靺鞨地區實施有效的行政管轄。治所在今俄羅斯哈巴羅夫斯克(伯力)。黑水靺鞨開闢了對堪察加的航線即庫頁島與堪察加半島的鄂霍次克海航線。航線起點在莫曳靺鞨(莫曳皆部)所在的庫頁島。開始了對流鬼國的交往,其民族就是今天勘察加半島上的堪察加族。
• 中國最早發現堪察加半島和千島群島
《新唐書·靺鞨傳》載,黑水西北有思慕部,往北走10天到郡利部,再往東北走10天到窟設部,再往東南走10天就到莫曳皆部即莫曳靺鞨了。終點在流鬼國。這條航線從庫頁島出發后,順著海流趁西北風向東南航行,到擇捉島后,則轉向東北而後到堪察加半島南端,全長918海里(1700餘公里),用15天。說明庫頁島的靺鞨族人在唐朝已掌握了鄂霍次克海的逆時針方向的海流規律,開闢了這一條從西北走向東南再轉東北的大弧形航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