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中國古代東北地區的民族。與肅慎、挹婁、勿吉(靺鞨)有歷史淵源關係,是滿族的直系祖先。史載:黑水靺鞨,位於靺鞨諸部的最北,“尤稱勁健,每恃其勇,恆為鄰境之患”。
黑水靺鞨最初位於中國東北部最北的“黑水”(黑龍江)沿岸,而得名“黑水靺鞨”。金史中記載唐朝時期‘黑水靺鞨居古肅慎地,有山曰白山,蓋長白山,金國之所起焉。668年,唐朝和新羅的聯軍滅亡高句麗后,黑水靺鞨開始沿松花江、牡丹江南下、西進,並於691年末與唐朝(武周)發生軍事衝突,被武周靺鞨籍將領李多祚擊敗。
渤海國時期,黑水靺鞨與建立渤海國的粟末靺鞨同屬於靺鞨但時有衝突。黑水中的思慕是鄂溫克人。
黑水靺鞨分為思慕部、郡利部 - 黒龍江河口: 窟說部 - 樺太北部: 莫曳皆部 - 樺太東南部 :拂涅部 - 牡丹江下流以東(現在密山市周邊):虞婁部(挹婁)、越喜部、鉄利部。渤海國建立后,其他靺鞨民族在黑水部的領導下,由唐朝設立黑水都督府管理,統稱黑水靺鞨。黑水靺鞨並不是單指黑水部一部。
當遼滅亡渤海國后,一些黑水靺鞨被契丹統治成為熟女真。
黑水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北面,在松花江流域和黑龍江下游兩岸一帶,發展較慢,分十六部。唐玄宗時,在此大部落置黑水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其餘各部隸屬於都督府,稱為州,任命各部落首領為州刺史。進一步加強了這一地區同內地的聯繫。
五代時期,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從此,女真這一名稱代替了靺鞨。遼朝又因避諱改寫作女直。
遼天顯元年(926)太祖耶律阿保機滅渤海,部分女真人隨渤海人南遷,編入遼籍,稱為“熟女真”;留居故地的女真人,未入遼籍,稱為“生女真”。生女真中的完顏部逐漸強大,他們營建廬室,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從事農業生產,掌握了冶鐵技術,出現了私有財產,階級分化十分明顯,法律規定殺人者償馬牛三十,開始向階級社會過渡。
至烏古乃(1021~1074)為部長時,始建官屬,並著手統一生女真各部,被各部推為都勃極烈,同時受遼生女真部節度使官號而不系遼籍,成為遼朝屬國,世襲不絕。至盈歌為都勃極烈時,禁其他女真部落自稱部長(勃極烈),擅置信牌者治以法,女真各部政令統一。
遼末,阿骨打(1068~1123)即起兵反遼,於1115年建立金朝。金朝於1125年滅遼,1127年滅北宋,成為與南宋南北對峙的中國北部封建王朝,並且把外興安嶺以南及黑龍江下游都置於金朝上京直接管轄之下。1234年亡於蒙古。
到元代,遷入中原各地和散居遼東的女真人、渤海人、契丹人與華北漢人同被視為漢人。其留居東北邊疆的女真人,則仍以漁獵或狩獵為生,社會發展較為緩慢,有的仍處在原始社會階段。元朝在黑龍江依蘭一帶設桃溫、胡里改、脫斡憐、斡朵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在黑龍江下游及黑龍江以北所設各萬戶府、女真水達達路及征東元 帥府所轄的女真各部落,即是女真中尚處漁獵或狩獵生活的一部分。
黑水靺鞨
明代女真各部中,建州女真為元胡里改、斡脫憐二萬戶的部民,酋長阿哈出、猛哥帖木兒於明初來歸,先後建立三衛(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設指揮使,統轄其眾。海西各衛所後來發展為葉赫、輝發、哈達、烏拉四部。因受東海女真的襲擾,建州、海西二部 相繼輾轉南移,嘉靖年間(1522~1566),建州女真定屬於今撫順以東蘇子河一帶;海西四部則散處於今開原以 北輝發河流域。建州、海西二部生產力發展較快,農耕 技術相對提高,已普遍使用鐵器和牛耕,迅速由採集狩 獵經濟轉向農業經濟,進入奴隸制發展階段。各部部長稱貝勒、貝子,擁有大批奴僕(阿哈),成為奴隸主(額真),平民則稱為伊爾根。永寧寺碑明成祖經營奴兒干設立衛所的記事碑,背面 有女真文,為女真文字資料中的珍品。
明萬曆十一年(1583),女真人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六世孫努爾哈赤起兵,在遼東總兵李成梁的支持下,統一了建州各部,萬曆十七年(1589),明廷授予努爾哈赤都督僉事,尋升左都督,后加授龍虎將軍。努爾哈赤相繼兼并海西四部,征服東 海女真,統一了分散在東北地區的女真各部。在統一過 程中,努爾哈赤將女真人原有的狩獵生產組織形式“牛錄”加以增定完善,創建了軍政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天命元年(1616)努爾哈赤稱大英明汗,沿用“金”為國號,史稱后金。關於后金建國前及后金時期的社會性質,史學界各家說法頗有差異,討論正在深入發展。
天命十一年(1626)清太祖死,其第八子皇太極繼大位,於天聰九年(1635)改“諸申”(女真另一譯寫形式)為“滿洲”,從此滿洲代替女真為族名,而其餘女真各部亦各以赫哲(赫真)、鄂倫春、鄂溫克等族名通行,女真一名在清代逐漸消失。皇太極於天聰十年(1636)改國名為清,為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
女真人在建立金朝以前,使用契丹字,建國后借用契丹字母(見契丹文)創製女真字,有大小女真字之別,與漢文同樣成為金朝通用文字。
為加強對漢區的統治,金朝不斷遷徙猛安謀克於中原各地,使其與漢人雜居,加速了女真人的封建化,也促使女真人接受中原高度發達 的封建經濟與文化,至金末,已漸與漢人同化。
黑水靺鞨居民
《新唐書·北狄傳》記載:“黑水靺鞨……俗編髮,綴野豕牙,插雉尾為冠飾,自別於諸部。”編髮,即辮髮,但黑水靺鞨的辮髮是何種樣式已不得知。不過,女真來源於黑水靺鞨,滿族又出自女真,文獻中有關於女真髮式的記載則是比較清楚的。《大金國志》卷三九記載:“金辮髮垂肩,留顱后發系以色絲。”
《北風揚沙錄》稱“(女真)人皆辮髮,與契丹異,留顱后發以色絲系之,富人用珠玉為飾。”
《三朝北盟會編》卷三則雲“(女真)男子辮髮垂后,耳飾金環,后顱留髮以色絲系之,富者以珠玉為飾。”這些記載既稱“辮髮”又強調“留顱后發”,對照滿族男子的髮式,可以明確這是一種既髡又辮的髮式,即剃去額前發,留顱后發,編辮垂后,系以色絲。宋金時期,對這種髮式似乎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名稱,所以文獻中有時稱作“編髮”,有時又稱作“髡髮”或“削髮”、“剝發”,直到滿族才開始稱這種髮式為“剃髮”。由此可以推測,黑水靺鞨很可能也是這種前髡后辮的髮式,與朝陽出土的石俑的髮式應有不同。
粟末靺鞨辮髮的樣式沒有明確的文獻記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靺鞨各部雖然同一族名且“俗皆辮髮”,但辮髮的樣式未必相同。因為當時靺鞨只是一個種族共同體,文化和習俗並不完全相同。《新唐書·北狄傳》載講黑水靺鞨時,也明確指出“自別於諸部”,也就是說粟末靺鞨與黑水靺鞨辮髮的樣式可能是不相同的。程溯洛先生將中國歷史上的辮髮區別為兩類:“一類屬於單純辮髮,即將前額蓄髮直至腦後,編垂而下;另一類則剃去前腦頭髮,而後腦編髮。”黑水靺鞨、女真、滿族即屬於后一類的辮髮。蘇默默和既然屬於辮髮又與有別,就很可能屬於前一類。
722年(開元十年),黑水“酋倪屬利稽,玄宗即拜勃利州刺史。”這是黑水靺鞨在7世紀最後幾年中與唐王朝發生軍事衝突、中止來往30年後,重新表明對唐的臣屬。在這一舉動的背景中,一方面因素來自突厥:在默啜可汗716年被殺,即位的毗伽可汗勵精圖治並再次使突厥走向強盛之前,突厥曾一度衰微,這使黑水被迫再次調整對唐政策,重新與唐接近。另一種因素就是大武藝在此時開始推行北進政策,黑水感到前所未有的威脅,被迫主動與唐接近以求政治庇護。
同光二年,黑水兀兒遣使者來,其後常來朝貢,自登州泛海出青州。明年,黑水胡獨鹿亦遣使來。兀兒、胡獨鹿若其兩部酋長,各以使來。而其部族、世次、立卒,史皆失其紀。至長興三年,胡獨鹿卒,子桃李花立,嘗請命中國,后遂不復見雲。
渤海自大武藝時代起與黑水靺鞨形成對峙。八世紀中期以後,渤海國家漸強大,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屬渤海。九世紀初期以後,曾經見諸於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吞併;黑水靺鞨與渤海關係不詳,不排除仍然對渤海存在臣屬性質,但絕對不曾被渤海吞併,成為其編戶。九世紀末期以降,渤海盛極而衰,黑水靺鞨利用此機會重新獲得獨立。
歷史遺跡
黑水靺鞨(616年-937年),首領12人
姓名/稱謂 | 在位年數 | 元年干支 | 公元紀年 |
阿固郎 | 12 | 丙子 | 616年-628年 |
(缺位時期) | 628年-722年 | ||
倪屬利稽 | 18 | 壬戌 | 722年 |
屋作個 | 25 | 辛巳 | 741年 |
五郎子 | 14 | 丙午 | 766年 |
烏素可蒙 | 19 | 庚申 | 780年 |
諾個蒙 | 20 | 己卯 | 799年 |
落職訖蒙 | 24 | 己亥 | 819年 |
阿布思利 | 34 | 癸亥 | 843年 |
阿布利稽 | 35 | 丁酉 | 877年 |
兀兒 | 13 | 壬申 | 912年 |
胡獨鹿 | 8 | 乙酉 | 925年 |
桃李花 | 4 | 癸巳 | 93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