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

中國民族吹管樂器之一

管子,樂器名稱,一種吹管樂器,其歷史悠久。起源於古代波斯(今伊朗)。在中國古代稱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西漢時期),流行於中國新疆一帶,後傳入中原。其構造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管身三部分組成。可用來獨奏、合奏和伴奏。經過變化發展,管子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而廣泛流行於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簡介


管子
管子
樂器管子一種吹管樂器,歷史非常悠久。管子起源於古代波斯,也就是現在的伊朗。在中國古代它曾稱 為"篳篥"或"蘆管"。在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期,管子已經成為中國新疆一帶通用的樂器,後來,管子傳入中原,經過變化發展,它的演奏技藝得到了不斷豐富和發展。現在,管子廣泛地流行於中國民間,成為北方人民喜愛的常用樂器。
管子的音量較大,音色高亢明亮、粗獷質樸,富有強烈的鄉土氣息。管子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管哨、侵子和圓柱形管身三部分組成。管子的用途很廣,可用來獨奏、合奏和伴奏。尤其在中國北方的一些樂種里,管子是非常重要的吹管樂器。管子的演奏技巧非常豐富,除了一般經常運用的顫音、滑音、溜音、吐音和花舌音外,還有特殊的打音、跨音、涮音和齒音等。除手指的技巧外,哨子含在嘴裡的深淺也決定著管子發音的高低,吹奏時,利用口形的變化,還能模擬出人聲和各種動物的叫聲。運用循環換氣法可不間歇地奏出長時值音型。

構造


管子
管子
現代管子由哨、侵子和管身組成。小管哨蘆葦制,一端用細鋼絲扎住,另一端烙扁,直接插入管身上端,發音較高;大管哨蘆竹制,插入侵子里。侵子銅製、錐形,插入管身上端。管身用長莖竹或紅木製作,呈圓柱形,上開八孔(前七后一)或九孔(后二孔)外表塗漆侵臘,兩端套金屬圈防裂。
管子有大、中、小三種。管身長18—24厘米,內徑0.9—1.2厘米。小管又稱高音管,是樂隊中有特色的領奏樂器。中管比小管低八度。大管又稱低音管,比中管低八度,在樂隊中擔任低音或作節奏型強拍演奏。音域:小管a1—c4,中管a—d3,大管A—d2。
管子用於河北吹歌、冀東吵子會、山西八大套、西安鼓樂等民間器樂合奏、民族樂隊、戲曲樂隊和宗教音樂中。河北吹歌使用大管和小管,小管音色高亢明亮,宜表現活潑、熱烈的旋律;大管音色深沉、渾厚、略帶凄愴,長於抒情性描繪。各種管可更換不同的哨子升降音高。

文獻記載


管子
管子
管子,古稱篳篥、觱篥、笳管。古代曾有一種稱為“管”的吹奏樂器。《詩經·周頌·有瞽》:“既備乃奏,簫 管備舉”。《爾雅·釋樂》:“大管謂之簥”。《說文解字》:“管如箎,六孔”。《宋書·樂志》:“……蔡邕章句曰‘管者,形長尺圍寸,有孔無底’。其器今亡”。此種管久已失傳。現代管子原為古龜茲樂器,西漢時期流行於新疆庫車一帶,大約公元四世紀傳入內地。北魏以來開鑿的雲崗石窟中有吹管形象。《舊唐書·音樂志》:“篳篥,本名悲篥,出於胡中,其聲悲”。隋開皇初年(581年左右)在宮廷樂隊中使用,后在隋唐九、十部樂中應用頗廣,有大篳篥、小篳篥、雙篳篥、桃皮篳篥等形制。管子在宋代教坊大樂中自成一部,有頭管之稱。早期管為竹制。唐李頎聽安萬善吹篳篥歌》:“南山截竹為篳篥”。白居易《小童薛陽陶吹篳篥歌》:“剪削乾蘆插寒竹”。宋《樂書》:“觱篥,……以竹為管,以蘆為首”。《元史·禮樂志》:“燕樂之器,頭管制,以竹為管,卷蘆葉為首,七竅”。至明代,管身改用木製,《明會典·大樂制度》:“頭管,以木為之……,兩末以牙管束,以蘆為哨”。木製管的音色更為淳厚。明清兩代,管子廣泛流行於民間。

演奏家


胡志厚

胡志厚: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教授、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民族管樂、打擊樂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管樂研究會副會長。
1964年,胡志厚作為中國第一位管子專業教師留校以來,通過他的努力,初步建立起完整、科學的教學體系。三十餘年來,他培養了一批批優秀的管子演奏人才,成為國內外演奏團體的骨幹。
1982年,國文化部主辦的全國民樂調演中,他的三名學生﹝吳曉鍾、郭向、徐奇武﹞獲得了優秀獎﹝最高獎﹞;
1995年,中國民族管弦樂會主辦的中國民族樂器大賽,他的三名學生﹝包鍵、韓雷、靳世義﹞獲得管子組第一、二、三名。這一成就,顯示了胡志厚在管子教學中取得的突出成就;
.胡志厚主編的《中國民族樂器博覽──管子曲集》適用於從初學到大學畢業的教學。許多曲目由他親自採集、整理、加工和創作,現已列入國家重點出版教材,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 胡志厚的理論專著《論管子演奏》於1996年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著作是他三十餘年演奏和教學經驗的總結,是一件從無到有、開創性的工作。從民族器樂理論研究角度來講,具有填補空白的意義。

郭向

管子[中國民族吹管樂器之一]
管子[中國民族吹管樂器之一]
郭向:1964年,郭向進入中國音樂學院附中,成為第一批隨胡之厚老師學習吹管子的人。後來,郭向又先後向民間老藝人趙春風、張宗孔學習吹奏管子。從中國音樂學院附中畢業后,郭向參了軍,拿著樂器進入了鐵道兵文工團。文革之後,他轉業到中國電影樂團民樂團。正是靠手裡的一根管子,郭向響亮地吹開了一條連接生活與藝術的坦途。

著名曲目


國內:《萬年歡》、《雁落沙灘》、《茉莉花》、《放風箏》、《柳青娘》、《小放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