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椇木
枳椇木
枳椇木屬於枳椇屬(學名:Hovenia)是鼠李科下的一個屬,為落葉灌木或喬木植物。
分佈於喜馬拉雅至日本,中國產西南至東部,緬北地區也有分佈,中國3種,2變種,其中枳椇的花序柄於結果時肉質,可食,子實入葯,有解酒之效,材質堅硬,供器具用材,是製作實木傢具的良好用材。屬模式種:北枳椇H.dulcis Thunb。
落葉喬木,稀灌木,高可達25米; 幼枝常被短柔毛或茸毛。葉互生,基部有時偏斜,邊緣有鋸齒,基生3出脈,中脈每邊有側脈4-8條,具長柄。花小,白色或黃綠色,兩性,5基數,密集成頂生或兼腋生聚傘圓錐花序;萼片三角形,透明或半透明,中肋內面凸起;花瓣與萼片互生,生於花盤下,兩側內卷,基部具爪,雄蕊為花瓣抱持,花絲披針狀線形,基部與爪部離生,背著葯;花盤厚,肉質,盤狀,近圓形,有毛,邊緣與萼筒離生;子房上位,1/2-2/3藏於花盤內,僅基部與花盤合生,3室,每室具1胚珠,花柱3淺裂至深裂。漿果狀核果近球形,頂端有殘存的花柱,基部具宿存的萼筒,外果皮革質,常與紙質或膜質的內果皮分離;花序軸在結果時膨大,扭曲,肉質,種子3粒,扁圓球形,褐色或紫黑色,有光澤,背面凸起,腹面平而微凹,或中部具棱,基部內凹,常具灰白色的乳頭狀突起。
枳椇 | 生於海拔2100米以下的開曠地、山坡林緣或疏林中;庭院宅旁常有栽培。 |
俅江枳椇(變種) | 生於山谷常綠闊葉林或混交林中,海拔650-1800米。 |
北枳椇 | 生於海拔200-1400米的次生林中或庭園栽培。 |
毛果枳椇 | 生於海拔600-1300米的山地林中。 |
光葉毛果枳椇(變種) | 生於山坡密林中,海拔600-1100米,緬北地區比較集中。 |
主要分佈於中國、朝鮮、日本、緬甸和印度。中國除東北、內蒙古、新疆、寧夏、青海和台灣外,各省區均有分佈。在世界各國也常有栽培。
枳椇屬的木材堅硬,紋理緻密,為製造各種細木工及傢具的良好用材,尤其適於製作實木傢具;果序軸結果時膨大,味甜,可食;種子供藥用。
建築
枳椇木材細緻堅硬,為建築和制細木工用具的良好用材,尤其適宜製作實木傢具。
食用
藥用
種子為清涼利尿葯,能解酒毒,適用於熱病消渴、酒醉、煩渴、嘔吐、發熱等症。藥用枳椇子,來源是北枳椇、枳椇和毛枳椇的成熟種子。亦有用帶花序軸的果實。藥理作用:果實對家兔有顯著的利尿作用,而無任何副作用。枳椇子味甘;性平;歸心;脾;肺經;有解酒毒;止渴除煩;止嘔;利大小便之功能。主治醉酒;煩渴;嘔吐;二便不利。內服:煎湯,用量6~15g;或炮酒服。枳椇子脾胃虛寒者禁用。
附方
北枳椇
①治飲酒多發積,為酷熱蒸熏,五臟津液枯燥,血泣小便並多,肌肉消爍,
③治小兒驚風:枳果實一兩。水煎服。
④治手足抽搐:枳椇果五錢,四匹瓦五錢,蛇莓五錢。水煎服。
⑤治小兒黃瘦:枳椇果實一兩。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各家論述
《荊楚歲時記》:辟蟲毒。
《唐本草》:主頭風,小腹拘急。
《本草拾遺》:止渴除煩,潤五臟,利大小便,去膈上熱,功用如蜜。
《滇南本草》:治一切左癱右瘓,風濕麻木,能解酒毒;或泡酒服之,亦能舒筋絡。小兒服之,化蟲,養脾。
《滇南本草圖說》:補中益氣。痰火閉結於胸中,用此可解。
《綱目》:止嘔逆。
屬的模式種:北枳椇H. dulcis Thunb.
描述 | 中文名 | 拉丁名 | |
1 | 萼片和果實無毛,稀果被疏柔毛。 | ||
2 | 花排成不對稱的聚傘圓錐花序,生於枝和側枝頂端,或少有兼腋生;花柱淺裂;果實成熟時黑色,直徑6.5-7.5毫米;葉具不整齊的鋸齒或粗鋸齒。 | 北枳椇 | Hovenia dulcis Thunb. |
3 | 花排成對稱的二歧式聚傘圓錐花序,頂生和腋生;花柱半裂或深裂;果實成熟時黃色,直徑5-6.5毫米;葉具淺而鈍的細鋸齒。 | ||
4 | 果實和花柱無毛。 | 枳椇 | Hovenia acerba Lindl. |
5 | 果實和花柱被疏柔毛。 | 俅江枳椇(變種) | Hovenia acerba Lindl. var. kiukiangensis (Hu & W. C. Cheng) C. Y. Wu ex Y. L. Chen & P. K. Chou |
6 | 萼片和果實被銹色密絨毛。 | ||
7 | 葉下面被黃褐色或黃灰色不脫落的密絨毛。 | 毛果枳椇 | 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 Tsiang |
8 | 葉下面無毛或僅沿脈被疏柔毛。 | 光葉毛果枳椇(變種) | Hovenia trichocarpa Chun & Tsiang var. robusta (Nakai & Y. Kimura) Y. L. Chen & P. K. Chou |
Y. Kimura(1939)對本屬曾做過比較系統的分類研究,依據花序排列的式樣,萼片的脈紋以及花瓣的形狀,花的大小等性狀進行分類,共記載有5種和3變種,經中國植物志整理,對其中的某些種作了訂正和歸併。
皂苷:1974年Kawai等從北枳根皮和葉中分得枳皂苷(saponin)C、C2、D、G、H和酸棗皂苷B(ujuboside B)。1996年又從種子中分得北枳皂苷(ho venidulcioside)A1、A2、B1、B2和北拐棗皂苷Ⅲ(hoduloside Ⅲ)。1992年Yashikawa等從北枳和日本產的絨毛枳H ovenia dulcis Thunb. var.tomentella Makino葉中又分得北拐棗皂苷Ⅰ~Ⅹ,以及北枳皂苷Ⅰ(hovenisaponin Ⅰ),均為抗甜味成分。梁僑麗等從枳葉中分得枳皂苷(hoveacerboside)A1、A和枳皂苷(hovenia saponin)C2。
生物鹼:1973年Takai等從北枳根皮中分得肽類生物鹼:異歐鼠李鹼(frangulan ine)和枳鹼(hovenin)A、B,枳鹼A即為去-N-甲基異歐鼠李鹼(des-N-melthylfrangulanine)。1994年金寶淵等從其種子中分得β-carboine系生物鹼化合物黑麥草鹼(perololyrine)和異歐鼠李鹼。
黃酮:1996~1997年梁僑麗等人報道,從枳葉和北枳種子中分得山柰酚、槲皮素、異槲皮素、山柰酚-3-O-α-吡喃鼠李糖(1→6)-β-D-吡喃半乳糖苷、槲皮素-3- O-α-L-吡喃鼠李糖、山柰酚-3-O[ WTBZ -雲香糖]和蘆丁;雙氫山柰酚等。
脂肪:1997年李光明報道北枳子種子含脂肪約 7%,5個不飽和脂肪酸,22 個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有△9十八烯酸甲酯(26.24%)、十六烷酸甲酯(14.72%)、十八烯 酸甲酯(7.99%)、9-氧代壬酸甲酯(7.20%)、十九烷酸甲酯(4.79%)和二十烷酸甲酯(1.97%)等。
有機酸:枳木部含酸,葉含3-O-香豆醯 奎寧酸和4-羥基-N-甲基脯氨酸。
芳香苷和倍半萜:Yoshikawa等從絨毛枳葉中分得芳香苷: kenpsoide A、B 和倍半萜 icari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