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將軍

2011年王志飛主演的電視劇

《蔡鍔將軍》,又名《護國大將軍》,是王志飛主演的革命戰爭題材的電視劇。該劇於2011年上映。

該劇講述了蔡鍔領導新軍起義討袁,迫其取消帝制的故事。

劇情簡介


1911年,古老的華夏大地迎來了最重要的時刻,辛亥革命掀開了歷史的新篇章,然而卻有袁世凱(梁冠華 飾)倒行逆施,攫取革命勝利果實。為了肅正視聽,袁更刺殺了國民黨政治領袖宋教仁。隨後,袁在二次革命中挫敗孫中山和黃興,終於成為了獨掌大權的大總統。 與此同時,為了網路民心,袁世凱宣雲南都督蔡鍔(王志飛 飾)赴京上任。胸懷救國救民理想的蔡鍔卻未想到自己落入了危機四伏的政治泥潭:袁世凱對其且用且防;段琪瑞(陳逸桓 飾)磨刀霍霍、步步緊逼;袁克定(李帥 飾)則如幽靈一般監視著他的一舉一動。看似若不經風的蔡鍔,勢將擔起拯救中華的重任……
蔡鍔將軍
蔡鍔將軍

幕後製作


歷史背景

蔡鍔(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漢族,湖南寶慶(即今邵陽市)人。遺著被編為《蔡松坡集》。蔡鍔曾經響應辛亥革命,發動反對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護國戰爭,是中華民國初年的傑出軍事領袖。
1902年11月,蔡鍔考入東京陸軍士官學校。他思想活躍,成績突出,與同學蔣方震張孝准,同被稱為“中國士官三傑”。當時,他雖然熱切地希望變中國為世界第一等強國,但是還沒有確立以暴力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思想,仍然抱著從改革軍事入手,幫助清廷革除弊政,藉以實現富國強兵的理想。
1904年初,蔡鍔從日本陸軍學校畢業歸國。先後應聘任江西隨軍學堂監督、湖南教練處幫辦、廣西新軍總參謀官兼總教練官、廣西測繪學堂堂長、陸軍小學總辦等職。年輕英俊的蔡鍔,腳穿長統靴,腰挎指揮刀,每天揚鞭躍馬,威風凜凜,指揮練兵。他講解精闢,技藝嫻熟,要求嚴格,深受官兵敬佩,被讚譽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久,雲南總督李經羲聘請他到雲南擔任軍職。
武昌起義成功后,雲南革命派積極響應。早在1905年,中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會員中的雲南留日學生成立了雲南支部,推呂志伊為負責人,並派人回雲南進行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前,雲南的革命黨人通過講武堂中的同盟會員發展革命力量。從10月16日到28日,昆明同盟會員舉行秘密會議,討論布置起義事宜,推舉新軍協統(旅長)蔡鍔為起義軍總司令,決定於10月30日(農曆九月九日)午夜起義。30日晚8時許,昆明北校場士兵準備槍彈時,計劃暴露,提前於下午9時發動起義。因10月30日是農曆九月初九,故稱重九起義。李根源趕到北校場帶新軍73標中的起義者從北門攻城。正在巫家壩做準備的蔡鍔、羅佩金、唐繼蕘等聞訊,立即召集74標官兵,宣布革命宗旨和作戰方略,整隊出發,由東南方向攻城。激戰至31日中午,起義軍完全佔領昆明,昆明“重九起義”獲得成功。11月1日,革命者在五華山組成大中華國雲南軍都督府,蔡鍔為都督,宣布對內對外方針。數日後,各府、州、縣傳檄而定,全省光復,清朝在雲南的統治被徹底推翻。1913年10月,蔡鍔離滇赴京,唐繼堯任雲南都督,掌握了全省的軍政大權。
蔡鍔進京:這場雙雄會是從1913年10月雲南都督蔡鍔卸任進京開始的。一種最流行的說法是,蔡鍔奉調入京,由此被袁世凱奪去兵權,軟禁起來。但此說並不一定準確。民國著名記者陶菊隱在《蔣百里先生傳》中說:袁世凱“心目中的軍事新人物,陸軍總長一席以蔡松坡為最適宜……蔡在雲南做都督,他自然放心不下,若內調為軍政首長,使他楚材晉用,無直接兵權而負建軍之責(強化他私人的武力),再派一名心腹做次長隨時監視著他,那是再好也沒有的……蔡的心理與百里的完全相同,建立國防是他們的第一義,無論內除國賊,外御強鄰,必以練兵及訓練軍事人才為其起點。蔡是個沉默寡言的人,卻有銳利的眼光和深刻的鑒別力,他何嘗未看透袁所欲建立的只是為個人爭權位的軍隊而非為國家禦侮的武力呢,但是他很想將計就計,假手袁以完成現代化的國防。他認為家天下已非時代所許,新軍人而施以精神教育,其思想及信仰必然和過去只知效忠個人的奴才式的軍人不同,所以他很想吞下袁的香餌,進行其化私為公的建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