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玉米矮花葉病的結果 展開
- 玉米矮花葉病
- 玉米花葉條紋病
玉米矮花葉病
玉米矮花葉病
玉米矮花葉病(本病也叫花葉條紋病)是四川省70年代後期以來,廣為流行的一種新病害,以川中的平壩、淺丘區發病較重。玉米整個生長期中,均可受害。發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葉片上表現不規則、淺綠或暗綠色的條點或斑塊,形成斑駁花葉,並可發展成沿葉脈的狹窄條紋。生長後期,病葉變成黃綠色或紫紅色而乾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較重,後期感病矮化輕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莖腐爛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發達,分枝減少,甚至退化,果穗變小,禿頂嚴重,有的還不結實。
玉米整個生育期均可發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為感病階段。最初在心葉基部葉脈間出現許多橢圓形褪綠小點或斑紋,沿葉脈排列成斷續的長短不—的條點,病情進一步發展,葉片上形成較寬的褪綠條紋,尤其新葉上明顯,葉綠素減少,葉色變黃,組織變硬,質脆易折斷,有的從葉尖、葉緣開始,出現紫紅色條紋,最後乾枯。一般第一片病葉失綠帶沿葉緣由葉基向上發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現的病葉待葉片全部展開時,即整個成為花葉。病株黃弱瘦小,生長緩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數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數病株雖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發育弱,易腐爛.
病原菌形態特徵:病毒粒體長條形(線狀),致死溫度55~60?C,稀釋終點100~1000倍,體外存活期(20~C)1~2天。可用汁液摩擦接種。自然條件下,由蚜蟲傳染,潛育期5~7天,溫度高時3天即可顯症。主要傳毒蚜蟲有:玉米蚜,縊管蚜、麥二叉蚜、麥長管蚜、棉蚜、桃蚜、苜蓿蚜、粟蚜、碗豆蚜等,以麥二叉蚜和縊管蚜佔優勢。蚜蟲一次取食獲毒后,可持續傳毒4—5天。寄主範圍廣,除玉米外,還可侵染高粱、穀子、糜子、稷、雀麥、蘇丹草及其它禾本科雜草,如狗尾草、馬唐、稗草、畫眉草等。
矮花葉病源為病毒。毒源來源,一是種子帶毒,二是越冬雜草上寄生。毒源主要藉助於蚜蟲吸食葉片汁液而傳播,汁液磨擦和種子也有傳毒作用。蚜蟲介體,主要是麥二叉蚜、高梁縊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麥二叉蚜最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決於品種抗性、毒源及介體發生量,以及氣候和栽培條件等。品種抗病力差、毒源和傳毒蚜蟲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長較差等都有會加重發病程度。
玉米矮花葉病毒的初侵染毒源來自多年生禾本科雜草。在南方,病毒的越冬寄主為禾本科雜草和作物,北方的越冬寄主有牛鞭草和芒草等。初春,越冬蚜蟲復甦或越冬卵孵化為若蟲后,在新長出的帶毒雜草嫩葉上取食而使蚜蟲獲毒。有翅蚜遷飛將病毒傳播到春玉米及雜草上,以後在春、夏玉米上輾轉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穫后,蚜蟲又回到雜草上產卵或以若蟲越冬。玉米矮花葉病的發生流行與氣候條件,播期、品種、土壤等因素有關。6~7月是蚜蟲遷飛高峰期,蚜量大,引起病害流行,這個期間的降雨次數、降雨量對蚜蟲繁殖為害影響大,天氣乾旱,不利於玉米生長發育,利於蚜蟲繁殖、遷飛,病毒病發生重。播期對病害的影響主要與傳毒蚜蟲有關。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玉米幼苗期正值麥收前、后蚜蟲遷移高峰期,擴大,了侵染,所以發病重。品種間發病輕重不同。玉米矮花葉病是玉米生產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該病由玉米矮花葉病毒引起。經調查,該病在河南省發生較為普遍,且有逐年加重的趨勢。該病害的發生程度與寄主植物(包括所栽培的玉米品種、相關的寄主作物、野生禾本科雜草等)、蚜蟲發生量、栽培環境、氣候條件等諸多因素緊密相關。
玉米矮花葉病毒主要是藉助於蚜蟲在植株與植株、田塊與田塊之間傳播。玉米在整個生長期內均可感染此病害,以幼苗期到抽雄前較易感病,浸染后約有7~15天的潛育期。受浸染的部位初期出現點條狀退綠斑點,嚴重時全株葉片出現退綠斑點,重病植株還會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矮化,株高降低1/3~1/2,且雄穗扭曲或抽不出來,所結的玉米穗籽粒瘦小、千粒重較低。防治此病應重點抓住以下幾點:
玉米矮花葉病
選用抗病品種是最經濟有效的預防措施。一般抗病品種主要有魯單50、吉853、掖單20、農大65、海引13號等,應積極組織抗病新雜交種的開發力度,加速取代感病品種,種源不足時應將抗病品種優先安排在病害發生較重的區域。
二、注意種植方式
播期與發病的關係 河南省的春播玉米面積很小,90%以上都是麥田套種的玉米。而麥田套種玉米又分兩類,一類是播期偏早的套種玉米,播種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另一類是播期較晚的麥套夏玉米,播種期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春玉米和套種早的玉米一般發病較重,病株率在12.2%左右;套種晚的玉米發病較輕,病株率一般在8%~10%;夏直播玉米發病最輕,病株率在2%以下。種植春玉米時最好採用地膜覆蓋的方式,地膜覆蓋不僅可使玉米早出苗,避開蚜蟲遷飛傳毒的高峰期,而且還有驅蚜作用,使田間的病株較常規露地栽培的降低60%左右。此外,地膜的增溫保墒作用還會使玉米生育期提前,延緩病株率的增長,較露地栽培的病株率可降低80%以上。
三、保健栽培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適時澆水、中耕除草等項栽培措施可促進玉米健壯生長,增強植株的抗病力,減輕病害的發生。
玉米矮花葉病
田間最早出現的多為種子帶毒苗,通常在子葉展開時就表現出發病癥狀,宜在2葉1心期定苗時將其拔除,在3~4葉1心期再逐塊細緻檢查,徹底拔除種子帶毒苗和早期感病的植株,以減少田間毒源。雜草密度大的地塊,例如在麥收后未滅茬、未除雜草的田間病株率高達12%,所以要及時剷除田間雜草。
五、藥劑防治
矮花葉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殺菌劑防治效果不佳,宜選用7.5%克毒靈、病毒A、83增抗劑等抗病毒劑,並抓緊在發病初期施藥,每隔7天噴1次。噴葯時最好在藥液中加入植物動力2003、農家寶等葉面肥,以促進葉片的光合作用,增加植株葉綠素含量,使病株迅速復綠。實踐證明,一旦發現田間有感病株,便立即施藥並結合澆水追肥,可取得較好的穩產效果。
① 選用抗病品種;
玉米矮花葉病
③ 加強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④ 藥劑治蚜防病,可用樂果乳劑1000倍液,或氧化樂果1200~1500倍液於麥蚜遷移盛期噴霧一、二次,可殺死蚜蟲介體,減輕危害。若與麥田防治蚜蟲結合,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