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福田公墓

北京福田公墓

北京市福田公墓,地處京郊西山風景區,北依燕山龍脈,西鄰佛教勝地八大處迤東,東、北以院牆與海淀區接壤,西、南與福田寺村為鄰南抱川流不息的永定河引水渠,東望六朝古都,佔地130餘畝。位於北緯39.87度,東經116.12度,此處氣候為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短促,年平均氣溫10-12攝氏度。地質構造處於華北地區中部——燕山沉降帶上。

歷史沿革


北京福田公墓因距福田寺不遠,故取名福田公墓。1930年,原清末九門提督江朝宗之子江寶昌(又名江寶蒼,兼江濟堂的代表)與救世新教會負責人沈性禮商議,由江寶昌出地110畝,作價聯幣27500元,沈性禮出現金聯幣27500元,共合股金55000元,創建福田公墓。同年,經宛平縣轉呈河北省批准立案,並在西四北小旖壇寺八號成立福田公墓管理處,江寶昌自任經理,沈性禮為副經理,下設事務員兩名,工友一名。墓地設管理員一名和工人若干名,具體負責公墓的經營。1942年,因業務蕭條,連年虧損,沈性禮年事已高,想返回安徽原籍休養,無心繼續經營福田公墓,加之救世新教會經費困難,沈便提出將股本退出,江寶昌即出款聯幣27500元退給沈性禮,福田公墓自此由江寶昌獨資經營,成為江寶昌私人墓地。
1945年,日本投降,因江朝宗在日本佔領北京初期成立了漢奸組織(北京維持會),並首任代理北京市長等偽職,國民黨偽市政府便把江朝宗定為日偽漢奸,沒收了其在南池子的大片住宅和福田公墓。福田公墓雖然劃為逆產,但未實際接管,仍是原班人馬,暫由江朝宗繼續經營,聽候處理。

監管單位


1949年,北京解放后,北京福田公墓歸市公逆產清管局監管。1950年5月17日,市人民政府指示清管局“1950年5月5日京產清字第2775號呈,以將監管之福田公墓委託民政局代管(府秘—字2712號)。”根據市人民政府指示,正準備辦理委託代管手續時,1951年4月6日,市人民政府批複清管局“1951年4月4日產清三字第1918號報告悉,同意將福田公墓無償撥給民政局統一管理(府秘—字第1568號)。”1951年6月1日,民政局會同清管局對福田公墓接管事宜已全部交接完畢,並呈報市人民政府備案。1953年12月,市民政局頒布《北京市福田公墓管理規則》,開始對福田公墓實行有效管理,繼續辦理購穴埋葬手續。

園藝場


1969年北京福田公墓劃歸市民政局建設處管轄,改名為福田園藝場,停止經營公墓,開始專門經營果樹生產。1972年底,北京福田公墓由市民政局工業公司接管,更名福田果樹隊。1980年,市民政局所屬農場統一劃歸建設處管理。1982年,西北旺農場直管民政局所屬農場,福田果樹隊是其報賬單位,1983年3月,成為獨立核算單位,並更名為福田園藝場。1984年1月,福田園藝場又以果樹隊的身份歸西苑園藝場,成為西苑園藝場的一個報賬單位。1984年底,恢復福田園藝場,自此,福田園藝場才真正成為一個獨立核算單位。1986年,市民政局將福田園藝場交北京市殯葬管理處管理,恢復福田公墓名稱,作為殯葬事業單位經營管理,福田公墓隨之由行政管理型轉化為經營服務型。

基本建設


北京福田公墓創建時,在四周修建了虎皮石圍牆,正面(坐北朝南)建起大門,還建有禮堂、休息室等三合房形式、琉璃瓦房九間和管理員、工人生活住宿用的西平房六間。此後,一直未大規模投資進行基本建設,至北京市殯葬管理處接收時,原有建築已年久失修,普遍成為危舊房屋;四周的圍牆也僅餘一米之高,每年雨季中均有坍塌;辦公用房緊張,所有辦公人員全擠在一個辦公室辦公。為了以新的面貌對外經營,1987年初,福田公墓即邀請市民政局建築設計所、北京市古建設計所負責對福田公墓進行基本建設總體規劃,福田公墓因此也成為北京市殯葬行業第一個進行基本建設總體規劃的單位。
1987年12月,為了緩解老山骨灰堂骨灰寄存位置緊張、清明節群眾祭掃擁擠的矛盾,北京市殯葬管理處和北京福田公墓即投資160萬元,由市民政局建築設計所設計、房山區南尚樂鄉半壁店村建築隊施工,在福田公墓院內正南部新建兩幢仿古式骨灰樓,拆掉部分西牆,改建骨灰牆。骨灰堂座北朝南,為仿古式磚混結構,其中南樓兩層,灰色,灰瓦;北樓三層(地下一層),紅色,黃琉璃瓦。兩幢建築面積為2387平方米,設計存放近三萬份骨灰。骨灰牆共210延長米、高3.4米的骨灰牆,可存放骨灰3000份。骨灰堂、骨灰牆於1988年下半年建成並投入使用。

科學管理


1969年,福田公墓被劃歸市民政局建設處后,一直作為民政福利單位單一經營果樹生產,主要安置殘疾人就業,下設場長一名,1983年增設1-2名副場長,1984年增設書記一名。1986年4月,殯葬管理處接收福田公墓,公墓正式成為科級單位。1992年,經市民政局編製辦公室批准,北京市殯葬管理處下屬二級單位級別普遍上調,福田公墓也由正科級升為副處級,成立了業務科、辦公室和果樹組。
1986年前,福田公墓職工大部分為初中文化程度,殘疾職工比例較高。1985年底,共有職工26人,其中殘疾職工佔67%,中專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僅兩名。之後,福田公墓不斷調整職工隊伍,逐步引進有文化的年輕人員,截止1998年底,共有職工30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職工16名,佔53%,殘疾職工佔27%。

綠化美化


福田公墓園區呈長方形,原有一條小水溝東西橫貫墓區中央,墓區因此被劃分為溝北、溝南兩大部分,每部分又分為六組,組內採用千字文分區。骨灰墓區則以阿拉伯數字排序。1986年後,為喪屬祭掃方便,將東西向水溝填平,改做混凝土大路。以後又陸續投資70餘萬元,鋪設大小甬路13條共5000餘平方米。
福田公墓院內的綠化、美化堅持先規劃、后綠化,邊建設邊綠化的方針,自1986年後,共投資近50萬元,外進白皮松華山松雲杉油松、快柏等10餘種常綠樹木700棵,黃楊、月季等花灌木20餘種近萬株,先後完成了骨灰堂、東牆和馬路兩側的三期綠化、美化工程,安裝了院內的噴灌、打葯系統的。1993年,又投資10萬餘元,建起一座使用面積平方米的溫室,大大增強了自產花卉能力。
福田公墓現有樹木30個品種共3300株,花草共32種,草坪1200平方米,綠化面積基本達到90%,已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1991年,福田公墓被評為市級“綠化美化先進單位”,1992年被評為“首都花園式單位”,並將這一榮譽稱號保持至今。

規模


多功能、現代化骨灰處理公墓之一
1990年以後又陸續投資227萬元,修復了北大殿作為業務室,翻建了行政辦公用房,改造了院內的給排水、供電設施,在院內西北角建成新大門,鋪設了2000平方米的停車場和寬闊的中央馬路,在大殿的南側新蓋了四間停車庫,在停車場北側建成兩座黃琉璃瓦亭子作為井房和喪葬用品小賣部。1991年,公墓將西骨灰牆改建為骨灰長廊。1994年,新蓋了飲水、洗澡、取暖用的鍋爐房一座及浴室等配套設施,標誌著福田公墓已順利按計劃完成了基本建設總體規劃的前四期工程。至此,公墓可辦理承做骨灰墓工程、出租墓穴、寄存骨灰、出售各類小商品等多種服務,成為北京市設施較全、設備較好、管理規範的多功能、現代化骨灰處理公墓之一。
1997年,福田公墓又投資250萬元,在東院牆的基礎上修建了230延長米的仿古式東骨灰長廊。東骨灰長廊設計精巧,氣勢宏偉,且西面為廊,東面為牆,一牆兩種安放方式,獨創骨灰長廊建築的新形式。
北京市二級公墓
1986年後,福田公墓逐步完善管理機構,制訂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38項,並採取經營承包、層層考核、狠抓落實等措施強化管理,不斷提高服務水平。1990年,率先在殯葬管理處引進計算機管理;1995年,實現計算機局部聯網;1996年初,在業務窗口開始運用計算機現場辦公、管理業務檔案的準備工作。1992年,福田公墓被評為“北京市一流民政事業單位”,1997年被評為“北京市二級公墓”,成為全國第一個上等級公墓。
經過10餘年的努力,福田公墓在環境面貌、科學管理和優質服務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受到了上級領導和國內外同行業的肯定,前來學習參觀的代表團逐年增多。1993年還成功的接待了國際殯葬協會組織的參觀團。

名人墓


福田公墓因歷史較長,環境幽雅,安葬在這裡的有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如康有為先生的女兒康同璧女士以及丈夫羅昌先生、女兒羅儀鳳女士。其中《福田名人傳》第一、二輯收錄的有:
愛新覺羅·載灃--末代皇帝溥儀的先父、清王朝最後一位監國攝政王(醇親王)。
王國維——近代著名國學大師
錢玄同——文學理論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
俞平伯——現代著名文學家
趙守儼——著名古籍整理專家
余冠英——著名文學史家、古典文學專家
王伯祥——文史學家、版本目錄學家
錢三強——現代著名核物理學家
汪坤仁——著名生理學家、細胞生物學家
陳遵媯——現代著名天文學家
魏龍驤——醫林耆碩
徐蔭祥——著名耳鼻喉科專家
時振聲——著名腎病專家
馬世駿——生態學家
孫越崎——工礦泰斗
蔣一葦——著名經濟學家
汪曾祺——著名劇作家
舒群——現代作家
禾波——詩人
高元鈞——著名山東快書表演大師
郝壽臣、余叔岩、楊寶森、趙筱樓——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
馬增芬——曲藝表演藝術家
夏青——評劇表演藝術家
周士憬——著名中國鋼琴家
李盛鐸、傅增湘——近代著名藏書家
陳叔通——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袁毓麟——著名愛國民主人士
蕭振瀛——宋哲元將軍的謀仕、前天津市市長
何克之——馮玉祥將軍的助手、前北平市第一任市長
蒲殿俊——近代四川保路運動的領導人
庄明恩——愛國華僑
劉峴——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和開拓者
李斛——素描和中國畫大師
陳慧——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
江定仙——音樂教育家、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