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馬鎮

貴州遵義仁懷市下轄鎮

合馬鎮為仁懷市下轄鎮,位於仁懷市西北部,東經106°12'——23′,北緯27°58′——28°08′之間,距市區約40公里,地處赤水河畔,是懷北主要物資集散地。東連三合鎮大壩鎮,南接茅台鎮,西抵四川省古藺縣,北靠沙灘鄉。

自然條件


仁懷市戶窗合鎮,奇、異石、群連綿,巒疊嶂,溝壑縱橫,坡陡谷深,貌型類 ,拔差。茅(台鎮)習(酒鎮)合鎮交樞紐,沿雄河、美酒河、母親河著稱的赤水河東岸通過,鎮內段長7.2 km;鎮東北方向的合(馬鎮)三(合鎮)公路為鄉道,境內長5.2 km,其餘村級公路約55 km,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鎮域面積59.3平方公里,平均海拔650米。四季分明,氣候、植被、土壤差異明顯,溫熱氣侯突出,光、水、熱同季,年平均氣溫17℃,又是河谷地區,熱量充足,無霜期長,年降水量800-900毫米,每年都有程度不同的旱、澇等災害。2002年以來,合馬鎮實施了5000畝退耕還林還竹工程,三百里竹廊(合馬段)成績突出,植被繁茂,森林覆蓋率已達30%。

人口土地


撤掉管區合村,鎮村(居)村組合村,街社區,村組,戶戶,農業戶戶,,農業,占.%,農村勞,耕積畝,田畝,占積.%,土畝,占耕積.%,均耕積.畝,密/,屬區陸鄉鎮。、、、視、五,穩步推社義農村建設,集鎮功齊。
根據仁懷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合馬鎮常住人口總計7510人。

經濟發展


合馬鎮
合馬鎮
合馬鎮是一個農業鎮,經濟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種植業以生產茅台酒的主要原料——紅梁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高梁、小麥、紅苕;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西瓜、辣椒,生薑、棉花等;經濟林木有桐子杜仲、枇杷、柑桔和各類水果。地下礦藏和水資源豐 富,儲藏量很大。主要有煤礦、硫鐵礦、銅礦、鋅礦及各類實用礦,煤礦儲存量已超過5億多噸,硫鐵礦和銅礦儲量也很大,主要集中在共群一帶,具有較高開採價值。水資源豐富,水能蘊藏量大,釀酒條件得天獨厚。境內盛產優質的釀酒原料-------高粱,加之,本鎮位於赤水河岸,水源豐富,氣候適宜,以基酒廠、個體小作坊為主的釀酒工業逐步發展,即將形成釀造基酒體系。鎮內已建成水流坪梯級水電站1座共4級,發電量可達1410千瓦,並且已與國家電網並接,已滿足群眾照明和工業用電。

設施建設


公路網路基本健全,鎮內公路已基本實現村村通,通往共群、四川的合馬鯉魚灘大橋已修通,為我鎮的招商引資,開發礦產資源,拉動合馬經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旅遊業方興未艾。茅習公路的開通,合馬鯉魚灘大橋的建成,赤水河岸綠化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四在農家”創建工作的紮實推進,赤水河風景形成獨具風格,上有茅台酒文化,中有人文古觀、農家小院及食宿,下有美酒河風景以及堪稱吉尼斯紀錄的石雕長龍,可供遊人觀賞。合馬鎮山青水秀,氣候宜人,人民純樸熱情,擁有保護完好的無污染山水林地帶和黔北特色農家小院,是理想的旅遊觀光,獨具田園情調的“農家樂”,在這裡吃農家飯、品農家茶、飲農家酒、嘗合馬羊肉。集食宿和觀光為一體,是大眾的好去處。

鄉鎮發展


時下合馬,優劣並存。從優勢來說,畜牧業、交通運輸業和“打工經濟”已佔較大比重,地下資源豐富,潛力很大,氣候溫和,出產豐富。就劣勢來講,人多地少,群眾思想觀念落後,嚴重製約整個經濟的發展;經濟來源短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實屬壓力沉重;生態失衡,自然災害頻繁。這些嚴峻的問題促使全鎮人民需要不斷揚優除劣,奮發圖強。
合馬人民勤勞儉樸,吃苦耐勞,富有創造力,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已取得了輝煌燦爛的業績,現在全鎮人民正以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以人為本,振奮精神,團結戰鬥,開拓進取,以求實的精神,科學發展的態度,為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新農村而努力奮鬥!

名稱來歷


合馬,又名“罐子口”,流傳已久。因下游幾百米處的天堂廟,地形似罐子,而赤水河經此處好似從罐子口流出而得名。民國時期,偽營長趙首恆把街房修好后,將原趕集地點由附近的老街搬遷到新街而命名復興場。1944年偽鄉長陳作然把偽鄉公所地址從共群公社的藿麻溝遷到罐子口,取“藿麻”諧音為合馬,相沿至今。合馬鎮以此得名。

扶貧開發


加強鄉土人才的技能技術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善管理、會經營的新型鄉土人才,才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支持。
一是在技能培訓上下功夫。利用農村遠程教育、鄉農校、縣職教中心等組織形式定期開展各類實用技術技能培訓,著重進行現代科技、市場經濟、農村實用新技術等方面的知識培訓,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強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運用能力。同時,以青年農民為主要對象,以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為重點,全方位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不斷更新知識,全面提高技術技能。
二是在開闊視野上下功夫。一方面,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鄉土人才到發達地區學習先進經驗,啟迪思維,開拓視野,加強與外界的技術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積極開展送科技下鄉活動,組織各類專家上門服務,進行巡迴輔導,傳播新技術、新知識,加快鄉土人才知識更新步伐。另外,組織突出的鄉土人才組成學術報告團,在鄉域之間開展巡迴學術報告,既介紹自己的先進經驗,又學習其他鄉土人才的成功做法,促進縣域之間鄉土人才的相互提高。
三是在基地示範上下功夫。積極鼓勵、支持鄉鎮幹部、農技人員領辦、創辦、建立各類科技示範基地,形成示範樣板,便於組織鄉土人才在現場觀摩中進行實踐技術指導,促使鄉土人才提能升級。四是在“三培養”上下功夫。一支政治素質高,致富能力強的農村幹部隊伍,對一村乃至一方的經濟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引領作用。要把鄉土人才培養成黨員,把黨員鄉土人才培養成村組幹部,把村組幹部培養成致富能人的“三培養”活動作為鄉土人才建設的主要手段。通過開展“三培養”活動,積極引導他們向黨組織靠攏,不斷增強鄉土人才的光榮感和使命感,提高其組織領導能力和決策水平能力,建設一支紮根農村、貼近農民、服務農村,能夠帶領農民致富奔小康的新農村建設帶頭人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