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之藩
陳之藩
陳之藩(1925年6月19日——2012年2月25日),字范生,河北霸縣(今霸州)人,北洋大學電機系畢業,取得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碩士后,又前往英國劍橋大學取得哲學博士。他曾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美國波士頓大學、台灣的成功大學,同時也是香港中文大學電機系創系的系主任。
徠他從事電機工程學研究,同時深具人文素養,其散文作品入選兩岸三地的中學國文課本。陳之藩先生於2012年2月25日下午三點病逝香港威爾斯醫院,享年八十七歲。
陳之藩
小時候家裡很窮,農忙時還要背著小鐮刀割麥穗。到農曆過年時,和大妹妹到街頭去揮毫賣春聯,為的是躲上門討債的債主。十二歲那年,考入北平進德中學就讀。畢業后,再考取北平市立第五中學。陳之藩作文一向在班上是第一。高中畢業后加入軍隊。後來又想念書,由於當時政府只以公費獎勵學生學理工,於是考上西北工學院。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后成為北洋大學。陳之藩非泛泛之輩,在北洋大學電機系讀到一半時,對國家前途感到悲觀,想改讀哲學救國,就考入清華大學哲學系,為了這事還到清華大學跟金岳霖見過一面,最終打消這主意。
大三時聽到北京大學校長鬍適一段題目為《眼前文化的動向》的廣播,胡適在演講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個目標,一是用科學成果解除人生苦痛,二是用社會化的經濟制度來提高生活水平,三是用民主化的政治制度來解放思想,完成獨立人格。聽完這次廣播之後,陳之藩產生了“幾件疑問和一點感想”,遂寫了封長信給胡適。胡適沒有直接回復,這封信卻在胡適隨後在全國四十多家日報上發表的《我們必須選擇我們應走的方向》一文中,作為聽眾回應專門摘引了出來。陳之藩對胡適的這篇文章十分信服,再度去信。胡適也回信,兩人成為忘年之交。1948年6月13日,陳之藩在雷海宗所編的《周論》上發表長文《世紀的苦悶與自我的彷徨--青年眼中的世界與自己》,見解得到金岳霖、馮友蘭、沈從文的激賞,日後成為《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一書的代序。
1948年獲北洋大學電機系學士,被派到台灣制鹼有限公司任實習工程師,修理馬達。因為陳之藩說整天修馬達無聊,李書田就叫陳之藩去編譯館自然科學組擔任編審,編譯一些科學小書。陳之藩的文筆受到人文科學組的梁實秋的賞識。陳之藩亦和同好辦了《學生》雜誌,擔任科學欄主編,卻也在文藝欄翻譯英國的詩,這就是後來出版的《蔚藍的天》。 1954年胡適拿兩千四百元美金資助充當赴美國留學的保證金。為籌路費陳之藩寫了一本物理教科書,得到稿費后1955年春才成行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留美其間,聶華苓在《自由中國》半月刊擔任編輯委員與文藝欄主編,向陳之藩邀稿,他此時的文章即是《旅美小簡》。其中〈哲學家皇帝〉、〈釣勝於魚〉等四篇是1955年暑假,陳之藩在紐約州普萊西德湖打工時的作品。
1957年陳之藩獲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科學碩士,赴田納西州孟菲斯基督教兄弟大學任教授,上課非常風趣,常常引起學生哄堂大笑。到孟菲斯后,陳之藩又再動筆,此時的文章即是《在春風裡》。其中包括1962年2月24日胡適去世后,陳之藩含淚以信的形式寫的九篇紀念文章。
1962年秋天應清華大學原子研究所及台灣大學理學院的聘請回國講學。
1964年返美后,在阿拉巴馬州的Brown Engineering Inc.任高級工程師,從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專案。
1966年於美國得克薩斯州休士頓大學任教。
1966年的12月,他回到台北,中興大學孟瑤教授邀請他到該校講演。中興大學的學生都慕名擠進講堂。陳之藩以“知識與智慧”為題,汗流滿面的講了一小時,學生圍著不散,只好又講了一小時,可見當時他已文名遠播。
1969年獲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資助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劍河倒影》大多即是在剛到劍橋時寫的,在《中央日報》發表。
1970年獲選為英國電機工程學會院士
1971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后重返休士頓大學任教。他又曾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副研究員。
1977年,陳教授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擔任客座科學家(Visiting Scientist),研究人工智慧。同年任香港中文大學講座教授,繼高錕教授任電子系系主任,並開辦博士班,培養電子工業方面的專門人才。此時的文章即是《一星如月》。
1985年任美國波士頓大學研究教授。1988年陳之藩在波士頓中風,緊急進行開腦手術,救治得宜。
他也曾回國在成功大學(1993年-2003年)任客座教授。后再赴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榮譽教授。
2008年6月陳之藩在香港第二度中風。
2012年2月25日,陳之藩病逝於香港威爾士醫院,享年87歲。
《旅美小簡》
《在春風裡》
《劍河倒影》
《一星如月》
《陳之藩散文集》(遠東圖書公司1988年)由牛津大學出版社印刷的作品:
《大學時代給胡適的信》《蔚藍的天》《旅美小簡》《在春風裡》《劍河倒影》《一星如月》《時空之海》《散步》《思與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