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於1984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是全國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之一,地處廣州市東部。為加速廣州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1997年廣州市政府對高新區管理體制進行了調整,形成由廣州科學城、天河科技園、黃花崗科技園和民營科技園組成的“一區多園”的新格局。開發區交通便利,生態環境良好,基礎設施一應俱全,投資環境優越,誠摯歡迎有識之士共盟發展!

2018年12月,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2018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2。

由來


廣州
廣州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批准成立的首批14個國家級開發區之一。從1984年到1989年的建設初期實現了較大發展,奠定了依靠自身積累實現滾動發展的基礎。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在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特別是中共十四大以來各項路線方針政策的指引下,廣州開發區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堅持“以引進外資為主,興辦工業項目為主,加工出口產品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辦區方針,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建區初期的建設成果和以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開發區特點和規律的發展新路子。

發展


1991~2000年的10年間,廣州開發區依託其獨特的區位優勢、政策優勢、體制優勢,堅持以招商引資為龍頭,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提高經濟效益為核心,不斷增創體制、開放和環境新優勢,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綜合經濟實力和整體素質有了較大的提高,發展成為一個投資環境比較完善、工業門類比較齊全、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現代化綜合經濟園區,逐漸成為境外投資者登陸國內市場的橋頭堡和國內企業開拓國際市場的跳板,較好地發揮了體制改革的“試驗田”、對外開放的“窗口”、連接國內外市場的“橋樑”作用,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廣東省、廣州市現代化建設事業的一個縮影。
2021年1月,國家級經開區最新考核結果出爐,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排名前十。

地理位置


廣州開發區位於廣州市的東部,穗港澳黃金三角洲的中心地帶,東南、西南與東莞市、廣州市番禺區隔江相望,陸路與增城市、廣州市黃埔區、白雲區、天河區相鄰。至2000年底,廣州開發區規劃面積已由1984年的9.6平方公里擴大到88.77平方公里,分成西區、東區(出口加工區)、永和經濟區(廣州台商投資區)和廣州科學城4個區域。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西區位於黃埔新港、珠江與東江和橫河交匯的三角地帶,規劃面積9.6平方公里。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建設,西區已發展成為配套設施完備的成熟工業園區。
東區(出口加工區)位於廣州市黃埔區南崗鎮東部,廣州開發區西區北面,由南片和北片構成。廣州開發區原規劃面積為9.6平方公里,因黃埔新港及珠江、東江各碼頭港區以及大蚝洲島共佔去廣州開發區3平方公里的規劃用地,廣州開發區實際可開發的面積只有6.6平方公里,為解決用地不足的問題,廣州開發區向國務院提出置換3平方公里土地的要求。1992年,經國務院正式批准同意置換。置換的3平方公里土地,發展為現在的東區南片。1992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將雲埔工業區中的4平方公里土地委託廣州開發區進行開發管理,發展成為現在的東區北片。1995年,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將東區劃歸廣州開發區全面管理,東區總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2000年4月,國務院批准在廣州設立出口加工區,設立於廣州開發區東區。經過一系列的準備工作,廣州出口加工區於2001年3月30日正式揭牌,首期90萬平方米正式封關運營。
永和經濟區(廣州市台商投資區)位於增城市永和鎮,於1993年經廣州市政府批准成立,規劃面積34.7平方公里。1995年,廣州市政府決定以永和經濟區為載體設立廣州市台商投資區。同年,廣東省政府正式批准永和經濟區由廣州開發區統一開發和管理。
廣州科學城位於廣州市區東北部白雲生態保護區邊緣,距市中心約10公里,於1998年12月28日奠基,規劃面積37.47平方公里。

獨特優勢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地處中國最富庶、經濟最活躍、購買力最強的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帶,毗鄰港澳,背靠國內市場,面向世界,依託中國華南地區經濟、文化、交通、信息、金融中心——廣州市,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綜合優勢。

自然條件

地質條件良好,不受颱風正面衝擊,無地震。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氣候溫暖宜人,樹木四季常青,全年鮮花盛開,綠化率高,生態優良,屬於典型的山水城市風貌。

區位優勢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地處被譽為“穗—深—港”黃金走廊的廣汕公路、廣深公路、廣深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廣 惠高速公路、廣深鐵路的交通網路之中,通過這些道路,廣州開發區可以進入珠江三角洲公路網並連接到全國交通網路。從廣州開發區可以十分便捷地到達廣州東站和廣州火車站、白雲國際機場。華南地區最大的集裝箱碼頭黃埔新港就在廣州開發區西區,新沙港與西區隔江相望。位於廣州開發區西區的穗港東江客貨運碼頭是國家一類口岸,通過珠江航道到香港約55海里,每天有高速噴射船往返穗港之間,通關便捷,航程為1個小時。區內海關實行網上報關,網上查驗,1個工作日可以辦妥通關手續,簡單快捷。

管理機構

1998年以來,廣州開發區先後實現了與高新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的合署辦公,實現了一套管理機構覆蓋4個區域的管理。這種“四區合一”的管理體制,使得機構高度精簡。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享有市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外商投資項目的審批手續基本上可以在區內辦妥。區管委會不斷強化親商、重商意識,推行“一站式辦公,一條龍服務”,對投資者實行優質服務承諾制,提供快捷周到的投資服務。

政策資源

廣州開發區實行“四區合一”的獨特管理體制,使4個國家級經濟功能區實現了政策資源的整合,使廣州開發區具有廣泛、系統的優惠政策體系,可供外商選擇的投資領域寬、政策空間大,有利於產品加工鏈條長、產業關聯強、輻射帶動效應大的產業發展,可以滿足和適應外商投資多種產業領域的個性化、多元化需求,特別是國際大公司跨行業、跨領域的戰略性投資需要。

發展階段


1991~2000年10年間,廣州開發區的發展大致經歷了兩個發展階段。
第一次創業的初步發展階段
(1991~1995年)
1995年以前是廣州開發區的第一次創業時期,1991~1995年是這一時期的初步發展階段。1991年,廣州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廣州市經濟技術開發區進一步擴大改革開放的決定》,對廣州開發區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廣州開發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指明了方向。1992年初,鄧小平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明確指出要抓住時機,深化改革。是年召開的中共十四大,作出了三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決策:一是抓住機遇,加快發展;二是確立國家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三是確立鄧小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全黨的指導地位。
通過學習鄧小平南方視察重要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精神,廣州開發區聯繫實際制定了《關於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了闢建保稅區、開發建設雲埔工業區,深化改革,加強廉政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等15條意見,使廣州開發區改革開放事業邁開了更大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廣州開發區以“三個有利於”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一中心,進一步解放思想,使廣州開發區在更廣闊的領域內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方面躍上一個新台階。一方面,集中人財物力,加快了區域開發建設步伐,成功地闢建了廣州保稅區,啟動了東區、永和經濟區等新區的開發建設;經過廣東省政府批准,東區、永和經濟區由廣州開發區統一開發和管理;經過廣州市政府批准廣州市台商投資區設在永和經濟區內。通過區域空間的整合和拓展,為外資大規模投入和廣州開發區下一步發展儲備了大量的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廣州開發區按照“精簡、高效、統一”的原則,加快了黨委、管委會機關的職能轉變和機構改革。在經濟體制改革方面,結合中共十四屆五中全會提出的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的兩個根本性轉變的要求,廣州開發區積極推進了國有企業改革。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法制建設得到穩步推進,完成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的修改,適應了經濟發展要求,對各類規範性文件進行清理、修改和完善。
在這一階段,廣州開發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2.42億元,其中,1995年新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資金就達11.42億元,佔全區基礎設施投資的59.24%。區域經濟獲得了大幅度的增長,其中,1995年廣州開發區工業總產值(現價)突破100億元,達到140億元,比1994年增長了103.83%;國內生產總值達到56億元,比1994年增長69.47%;稅收總額13.27億元,增長126.84%,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增長112.37%,相當於1984~1994年的11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的總額。
第二次創業的全面發展階段
(1996~2000年)
1995年11月,國務院特區辦在廣州開發區召開沿海14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工作座談會,交流和研究了各開發區進行第二次創業的思路,掀開了全國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二次創業的序幕。1997年,中共十五大要求經濟特區要在體制創新、產業升級、擴大開放等方面繼續走在全國前列,當好改革開放的排頭兵。
在這一發展階段,廣州開發區研究制定了《第二次創業發展綱要》,確定了致力於實現由經濟開發向技術開發的轉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改善產業結構、產品結構,擴大產出規模,實現產業升級的發展戰略。區域環境建設是開發區實現二次創業的基礎和重要載體,廣州開發區在這一階段繼續加大區域開發力度,提升區域環境水平,新區建設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按照二次創業的發展綱要要求,廣州開發區加大對高新技術項目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管好、用好、鼓勵和支持高新技術發展的科技資金和基金,構築良好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1998年,廣州開發區與廣州高新區合署辦公,兩區進入了資源共享、功能整合、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新局面。是年,廣州開發區召開了“科技發展思路研討會”,制定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發展綱要》,明確提出了“科技強區”的指導思想,有力地促進了兩區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是年底,廣州科學城奠基,由廣州開發區負責統一開發管理。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不斷推動體制改革和創新,實施新一輪的國有企業改革,出台了《廣州開發區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意見》、《廣州開發區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管理辦法》等9份國有企業改革文件,採取給資本、給資金、給資產、給政策、給責任、給服務的“六給”政策,推動國有企業發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這一階段,廣州開發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10.6億元。2000年,廣州開發區當年實現工業總產值(現價)338.9億元,比1999年增長36.28%,占廣州市工業總產值的10.97%;實現國內生產總值140.94億元,比上年增長41.54%;合同利用外資(按註冊資本計)4.7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58.56%。

獲得榮譽


在中國共產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在廣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廣州開發區堅持“三為主一致力”的辦區方針,把握機遇,團結奮進,艱苦創業,從實際出發,大膽探索,充分發揮區域政策、體制、資源等優勢,積極促進各項建設事業的快速、健康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2018年12月,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2018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2。
2020年1月17日,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榮獲2018年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綜合發展水平考核評價排名第2。
2020年12月29日,被確定為“綠色產業示範基地”。
2021年1月,入選綠色產業示範基地名單。

硬環境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廣州開發區通過與廣州高新區合併,設立出口加工區,建設東區、永和經濟區和廣州科學城,使區域空間進一步拓展,區域面積由建區初期的9.6平方公里擴展到2000年的88.77平方公里。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通過各種渠道積極籌措資金,堅持“高起點建設,高標準規劃”,進行大規模區域開發建設。至2000年止,廣州開發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280.6億元,其中基礎設施投資71.18億元。廣州開發區已經從建區初期單純的工業園區開發建設逐步進入以經濟發展為中心,做好生產配套設施建設,並重視以人為本,做好生活配套設施建設的綜合型經濟園區的建設時期。
在區位交通體系建設方面,截至2000年底,廣州開發區已建成可通車道路136公里,區域內有夏港大道、羅南大道、永和隧道、永和大道等主幹道連接各片區。其中,1997年投資1億元建設的永和隧道竣工通車后,永和經濟區至西區的距離由原來的28公里縮短為16公里,永和經濟區至廣深高速公路的距離由原來的16公里縮短為6公里。主幹道路的建成,使區內交通十分便捷,從西區到東區為15分鐘車程,到永和經濟區為30分鐘車程。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努力開拓水路運輸通道。1995年,經國務院批准,廣州開發區於西區設立了國家一類口岸——穗港東江客運口岸,開通廣州開發區至香港中港城的海上高速客運航線,准許中外籍國際航行船舶停靠,口岸已成為廣州與國際市場聯結的一個重要通道。
在工業配套設施建設方面,供電、供水、供氣、排水、排污、電信系統日趨完善。至2000年止,廣州開發區自有發電能力67.7萬千瓦,建有專用配電房19座;建成2個供熱廠,每小時供汽能力達38噸;供水管道達130公里,日供水能力15萬立方米;建成排水、排污管道560公里。為適應信息化發展的要求,投入大量資金完善區內電信系統,電話交換機裝機容量8萬門,建成了EDI(數據交換)網路中心和廣州開發區區域網、廣域網,並與國內外電腦網路連接;建有電傳、數據傳輸、圖文傳真、行動電話等直通世界各地的通信系統及標準化郵局,提供國際國內EMS等多種郵政服務。
在生活配套設施建設方面,廣州開發區西區已經形成青年路、普暉村、金碧等多個配套比較完善的生活居住小區,形成了區域商貿、居住中心。已經建成的運動場、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文體中心等成為人們休閑活動的主要場所。區域內建有一所中學、兩所小學和幼兒園,設有廣州開發區醫院等,為人們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和方便的生活服務。
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廣州開發區以“創建環保模範城”為目標,以創建“綠色社區”為重點,不斷加強環境治理工作,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確保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與各項建設工作同步進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合格執行率為100%;至2000年止,有2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境質量管理認證。注重抓好廢水、廢氣和固體污染物的治理,一方面加快區域污水處理系統的建設,西區污水處理廠日污水處理能力已達3萬立方米,全區工業廢水處理率和達標率均大於85%;另一方面,加強環境監測工作,設立了區環境監測站對區內環境進行監測,區域大氣環境質量一直保持在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
行環境治理的同時,廣州開發區大力營造優美環境,以增強和提高廣州開發區的吸引力及文化品位,開展了區容環境綠化、美化、凈化工作和文明小區建設。2000年,全區共有永久綠地50.5萬平方米,整體綠化面積已達30.7%,綠化覆蓋率達35.5%。1997年,廣州開發區被評為“全國開發區投資環境50強單位”。2001年,友誼路等5條道路被評為市容樣板路,同年,廣州開發區獲得“廣州市‘三年一中變’優良單位”稱號,區域環境綠化、美化、凈化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軟環境


廣州開發區堅持按國際慣例辦事,與世界市場接軌,努力建立與外向型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新型管理體制,始終如一地堅持“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寓管理、監督於服務之中。
按照外向型經濟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廣州開發區推進了政府機構改革,不斷轉變政府職能,改進管理方式。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開發區先後進行了兩次機構改革,1993年,按照“黨政職能有機結合,專業管理到位,綜合協調到局”的思路,對兩委機構進行改革,使人員編製精簡34.5%,機構精簡60%,並設立了40個中介機構,構成較完整的服務管理監督體系。1998年,廣州開發區黨委、管委會機關共設八個部、局、辦;到2001年,管委會機關又順利完成了機關及群團機構改革,機構精簡23%,人員編製精簡31.8%。通過實施政府機構改革,初步形成了“小政府,大中介”的管理格局。1998年以來,通過廣州開發區、廣州高新區、廣州保稅區、廣州出口加工區合署辦公,構築了“四區合一”的管理體制,精簡了機構,提高了機關運作效率。
此外,廣州開發區還對項目引進、企業籌建等管理、服務體制進行改革,逐步完善了招商引資和投資服務體系。1997~2000年間,廣州開發區每年開展一次“我與投資環境”的宣傳教育整改活動,大力倡導“為投資者服務、為企業服務、為群眾服務”,不斷強化幹部職工的服務意識。推行優質服務承諾制和黃牌警告制度,加強監督。為提高投資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先後成立了企業籌建辦公室和“一站式”投資服務中心,建立了“三會”制度,即企業籌建現場辦公會、企業籌建現場協調會、企業籌建指導會,精簡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促進企業籌建提速。
廣州開發區一直堅持“立法先行、依法治區”的原則,致力於營造良好的法制環境,全區經濟社會運行逐步走上規範化、法制化軌道,外商投資的合法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和保護。在嚴格遵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同時,還依據《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條例》,結合實際,根據不同時期社會、經濟管理和涉外經濟工作的要求,出台了100多項涉及規劃建設、招商引資、企業籌建、科技發展、土地使用、勞動保險等方面的規章制度,完善了較為系統的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規章制度體系。同時,為適應法制管理的要求,成立了公安分局、檢察院和法院,逐步加強公、檢、法機關和隊伍建設。在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方面,指導、督促行政執法部門進一步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和過錯追究制,圍繞征地、拆遷、處置閑置土地以及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等工作,跟蹤、監督各部門的行政行為,尤其是行政處罰行為,通過建章立制、整頓隊伍和參與具體的執法活動,提高執法人員的法治意識和執法水平。積極開展了普法工作,順利完成了“二五”、“三五”普法任務,多次被評為廣東省、廣州市的普法先進單位。與此同時,廣州開發區注重在法制環境下逐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加強了對建築市場和各類要素市場、產品市場的管理和建設,市場秩序得到整頓,市場運行逐步規範。

項目引進


廣州開發區始終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過大力改善投資環境,制定招商政策,採取有效的招商手段,吸引了眾多國際著名的大財團、大企業、跨國公司到區內投資,外商投資企業已經成為推動廣州開發區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全區外商投資呈現國別多、投資大、結構優、效益好的發展格局。
1991~2000年廣州開發區累計實現合同利用外資55.6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1.35億美元。有34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廣州開發區投資設廠,在廣州開發區投(試)產的外商投資企業累計達282家。廣州開發區利用外資佔全廣州市的比重逐步提升,其中,2000年廣州開發區合同利用外資(按註冊資本計)4.72億美元,占廣州市合同利用外資的28.88%,實際利用外資4.84億美元,占廣州市的15.54%,廣州開發區逐步成為廣州利用外資的重要基地。
外商投資企業的實力不斷增強,成為全區經濟發展的主力軍。2000年,廣州開發區外商投資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現價)317.84億元,占廣州開發區總產值的93.78%,當年拉動廣州開發區工業經濟增長27.22個百分點,對工業經濟起著明顯的支撐作用。在1997~1998年度全國最大500家外商投資企業綜合評價中,廣州開發區的廣州寶潔有限公司、安利(中國)日用品有限公司、仙妮蕾德(廣州)有限公司、寶潔紙品有限公司、松下?萬寶(廣州)壓縮機有限公司、箭牌口香糖有限公司、松下?萬寶(廣州)空調器有限公司等7家企業入選。

出口創匯


廣州開發區是與國際市場緊密相連的開放區域,對外貿易日益頻繁,出口創匯不斷擴大。經過多年的發展,廣州開發區出口市場逐步走向多元化。2000年,廣州開發區共有進出口企業251家,出口市場已擴大到126個國家和地區,貿易夥伴遍及世界五大洲。出口市場呈現相對集中的特點,2000年的統計數據顯示,香港市場佔39%、美國市場佔16%、日本市場佔15%,三大市場合計達70%。
隨著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產品質量和檔次的提升,廣州開發區出口產品結構得到優化,出口商品逐步走向以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為主,其中2000年機電產品出口額達4.7億美元,佔全區出口5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佔全區出口的比重近37%。廣州開發區1991~2000年累計完成進出口總值為90.85億美元,其中出口總額達45.24億美元。2000年出口總額為8.88億美元,是1991年的4.5倍。

工業經濟


開發區工業行業逐步由原來的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食品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金屬製品業、飲料製造業等五大行業發展到九大行業。2000年,廣州開發區有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食品製造業,電子和通訊設備製造業,金屬製品製造業,飲料製造業,以及電力、蒸氣、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紙製品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九個行業,工業產值超過10億元,合計296.98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87.63%。
工業比重逐步調整,輕工業仍為工業經濟的主力,重工業發展迅速,重工業工業產值從1991年的4.87億元、佔全區工業總產值的21.52%提高到2000年產值149.56億元,佔36.18%。

第三產業


在廣州開發區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二產業的份額較重,第三產業僅佔小份額,結構以第二產業為主,第三產業為輔。為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廣州開發區先後制定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廣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發展第三產業扶持辦法》等政策。2000年,第三產業增加值26.34億元,占區國內生產總值的18.69%。主要的三產行業是國際貿易、金融服務、科技諮詢、通訊、信息、房地產等。商業、服務業進一步發展,區內有批發零售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600多個。2000年,廣州開發區商業、服務業營業(銷售收入)額123.63億元,比上年增長68.37%。金融業發展迅速,區內聚集了6家銀行,1家保險公司。廣州開發區口岸累計進出口集裝箱4萬標箱,散貨3.89萬噸,貨運總收入1447.5萬元,出入境旅客累計達9.8萬人次。

科技創新


廣州開發區管委會不斷加大對科技產業項目的扶持力度,1994年設立了科技發展基金(每年800萬)和科技獎勵基金(每年300萬),以優惠貸款和獎勵的形式扶持高新技術項目。同時,區財政於1999、2000年連續兩年安排共2億元配套資金扶持區直屬國有總公司引進或參股高新技術項目。積極引進風險投資機制,與廣州市科委組建了廣州科技風險投資公司,用以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
至2000年止,廣州開發區建成了中國科協廣州科技園、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等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器,為國內外的高新技術成果提供孵化服務,並先後孵化出一批項目。廣州開發區還與國家科委合作建設國家863計劃項目之一的重點實驗室——國家863/CIMS設計自動化工程實驗室。從1998年開始,廣州開發區成功協辦了3屆中國(廣州)留學人員科技交流會,並創辦了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2000年,廣州留學人員創業園面積已達14000多平方米,入園留學生項目累計54個,部分已經開始產業化生產。
廣州開發區引進了一批高科技含量的大企業和研發中心,如台灣光寶集團、美國捷普電子、伊利安達電子等。區內著名的跨國企業如美國的P%26amp;G公司,法國的湯姆森公司、香港依利安達公司等也在廣州開發區設立了自己的技術研究中心和產品開發中心。2000年1月,經國家人事部批准,廣州開發區設立了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廣州開發區大力扶持各類科技人員和管理人員創辦民營科技企業,民營科技企業已經成為廣州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生力軍,如迪森熱能公司、廣洋高科技實業有限公司等在廣州開發區逐步發展壯大。
廣州開發區高新技術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取得了較好的成效,培育了一批高新技術骨幹企業,開發了一批享譽國內外市場的高新技術主導產品,形成了一批高新技術支柱產業。至2000年底,廣州開發區累計審批先進技術企業54家,認定高新技術企業23家。興辦了一批包括激光醫療設備、人工心臟瓣膜、現代通訊設備、計算機軟體開發、高密度多層電路板等高新技術企業,培育了一批高新技術骨幹企業,開發出20餘類600多種高新技術產品,有200多種產品分別獲得國家、省、市、行業的獎項。

宏觀經濟


廣州開發區致力於強化宏觀調控和計劃管理,綜合運用行政、法律、經濟政策手段進行經濟、社會管理,建立了比較完善和規範的調控體系。先後研究制定了《固定資產投資管理規定》、《建設工程施工招投標規定》等管理規章,理順投資關係,明確職責,加強了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管理,全面規範建設工程招投標方式,降低工程造價,提高了投資效益。
廣州開發區在廣州市率先進行了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制定了《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土地使用權有償出讓和轉讓辦法》,變行政劃撥土地為有償有期使用土地。由政府控制土地一級市場,並按用地性質分類管理;放開了土地二級市場,進行了土地向外商轉讓和成片開發的探索。
國有資產監督管理體制和國有企業改革穩步推進。制定了多項國有企業改革政策措施,成功地對一批國有企業進行了股份制改革,其中恆運熱電廠、金通公司、明珠電廠被正式批准為股份制企業。加快了國有企業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步伐,通過劃撥資產、借改投、發放企業扶持金等方式,集中扶持一批經營效益好、管理機制健全的直屬總公司,對能總和物總實施了轉制重組。先後對經營不善的新技術開發總公司、廣州宜發公司等多家總公司進行了停業整頓。到2000年,直屬國有總公司由原來的17家減少到9家。另一方面,對近20家國有小企業實施了“關停並轉”,一批二級企業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了改制,完成了廣州市下達的國企轉制三年脫困等四項指標任務。在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方面,廣州開發區對直屬總公司加強了監督管理。逐步完善了國有資產管理的三級管理體制,充實了國有資產管理人員,並向直屬企業派駐了財務總監。積極推進分配製度改革,對直屬總公司領導實行了總經理年薪制;深化了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全員勞動合同制已全面推行,社會保險工作在企業實現了全面覆蓋。
廣州開發區推進了事業單位改革,對近40個事業單位和中介機構的性質進行重新認定,按財政體制進行分類管理,特別是在財務管理上,實行了“收支兩條線”的制度。其他各項配套改革也成效明顯,建立、健全了人才與勞動服務機構,勞動和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健全,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2000年,廣州開發區參加養老、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人數分別為39049人、38204人、38335人和38362人。
廣州開發區致力於完善生產要素市場建設,在區內建立了保稅倉,對有條件的企業實行保稅工廠制度,建立了物資生產資料市場,成立了廣州開發區外匯管理支局和外匯物資商場,開拓了證券市場;經人民銀行批准,廣州開發區國際信託投資公司證券交易營業部於1991年8月正式掛牌營業,從事有價證券的發行和交易業務。

經濟效益


1991~2000年,廣州開發區累計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37.07億元。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40.94億元,人均已達21.68萬元,遠遠高於全國、全省乃至全市水平;工業總產值(現價)1542.34億元,年均增長40.53%,到2000年達到338.90億元。其中,“九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為509.97億元,為“八五”時期的3倍,“九五”時期工業總產值(現價)1242.69億元,為“八五”時期的3倍。工業經濟效益不斷提高,2000年,工業產值(不變價)超億元的企業有64家,僅前20家就實現工業總產值247.26億元,占廣州開發區工業產值的59.82%;工業產值超10億元的企業有7家,實現工業產值160.57億元,佔全區工業產值的38.84%;全區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22萬元/人。1991~2000年,廣州開發區累計實現稅收161.94億元,年均增長45.65%。

帶動作用


廣州開發區充分利用政策、資源等各方面優勢,在經濟發展“先走一步”的同時,始終注意把廣州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納入全市經濟發展的大局,積極發揮對地區經濟的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10年間,廣州開發區不斷優化產業結構,為加快廣州市產業結構調整作出了積極貢獻。1998年,廣州開發區與廣州高新區合署辦公后,極大地推動了以廣州科學城為核心基地的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廣州開發區積極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極力加快廣州東南部工業建設。在扶持貧困地區發展等其他各個方面,廣州開發區都發揮了應有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在幫助廣州市老國有企業易地建設的問題上,廣州開發區專門制定了扶持政策,從地價、稅收讓利到協助國有企業嫁接外資、利用外國先進管理經驗和技術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廣州開發區進行易地改造的市區老企業大多數都煥發了生機和活力。比如,廣州寶潔有限公司,引進美國P%26amp;G公司的資金、技術和管理辦法,對廣州肥皂廠原來生產的日用化工用品加以創新,生產出新一代的清潔用品,促進了廣州肥皂廠乃至整個廣州地區清潔用品的升級換代。寶潔公司又入資參與廣州浪奇股份有限公司的技術改造和產品生產,使廣州市的日用化工行業在更大的範圍和程度上得到了改造。類似的成功改造企業還有百事-亞洲汽水有限公司、卡夫廣通食品有限公司等。
此外,隨著廣州開發區事業的發展,周邊地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加快,區內黃埔新港的吞吐量穩步上升,與廣州開發區毗鄰的黃埔區、增城市以及東莞市麻涌鎮的經濟活力不斷增強,在不同程度上帶動了商貿、旅遊、房地產業和鄉鎮企業的發展。

兩個文明


廣州開發區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認真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使“兩個文明”建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
廣州開發區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堅持把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的位置。通過不斷的摸索,廣州開發區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廣州開發區注重結合實際,制定了各時期黨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劃,先後組織學習了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特別是結合貫徹中共十四大以來中央、省、市的各項重大政策,強化了黨的基本理論和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學習。
積極探索區域內非公有制企業的建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操作方法和制度,非公有制企業的黨組織建設取得了比較突出的成績,全區符合成立黨組織的外資企業基層黨組織組建率達到100%。
廣州開發區不斷加深幹部職工對黨風建設長期性、艱巨性、緊迫性的認識,提高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警覺性。實行了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強化對領導班子的內部監督,加強對黨員領導幹部人事管理,把幹部任免作為重要的監督手段,並定期組織考核、民主評議和測評,進行任期審計。
在科技和教育方面,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廣州開發區就實施了“科教興區”戰略,增加教育投資,改善辦學條件,擴大辦學規模,不斷優化師資隊伍,逐步建立、完善教育培訓體系。全區基礎教育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2000年,全區共有在校中學生967人,小學生1327人,在園幼兒558人,分別比1991年增長117%,541%,244%;學校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廣州開發區中學和區幼兒園先後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園),第一小學也成功晉陞為廣州市一級學校,區中學升大學率為95%。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獲得了長足發展。區黨校、培訓中心、工商管理學院、科技專修學院等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引進國際跨國公司和大財團的人才需要,成立了工商管理學院和行政學院,著力培養中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為加強對區內在職、上崗技術工人的培訓,成立科技專修學院,建立廣州開發區的職工技能培訓體系,初步形成了有廣州開發區特色的成人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模式。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要求制定了《廣州開發區職工教育管理暫行規定》,對機關幹部和企業管理幹部進行在職培訓。在政府投資辦學的同時,充分調動社會力量辦學,社會辦學勢頭喜人。
廣州開發區醫療衛生事業在這10年間取得了穩步發展,廣州開發區醫院於1996年通過了廣州市愛嬰醫院的評定,並投資1.5億元對醫院進行了改造和擴建。到2000年,廣州開發區醫院有各類專業醫務人員194名,醫療病床300張。與國家衛生部合作興建的中國南方生物診療中心基本建成,新增病床200張。
在區域文化建設方面,廣州開發區提出了“開拓、求實、廉潔、效率、文明”的十字區風,開展了評選廣州開發區十大優秀青年及十佳外來青工、廣州開發區創業者和新功臣等活動,倡導健康向上的開發區人精神。區內成立了書畫協會、攝影協會、詩文協會等等,推動了文化事業的發展,產生了一批優秀的有廣州開發區特色的精神文化產品。開辦了《廣州開發區報》和閉路電視中心,通過各種途徑傳播積極向上的先進文化。同時,推廣區域形象識別系統(CIS),增強了幹部職工對廣州開發區的區域認同感和凝聚力。外商投資企業的工會、共青團組建率分別達到97%和74%。積極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組建了打工者藝術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打工者業餘文化活動,外來工的教育、管理、服務和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得到很大推進。

隊伍素質


開發區一直堅持實施“人才戰略”,把幹部隊伍建設和引進培養人才作為一項重要工作。大力推進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在人事幹部工作中引入競爭機制,敞開大門,招賢納士,選賢任能,引進了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充實到機關和企事業單位。人力資源的結構逐步優化,整體素質不斷提高。至2000年底,區黨委、管委會機關、團體、直屬事業單位有在編幹部1240人。其中,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488人,佔39.4%;研究生文化程度的114人,佔9%。中共黨員684人,佔55%。區內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464人,具有中高級以上職稱的有745人,佔51%。
廣州開發區的建設者們將齊心協力,艱苦奮鬥,發揚建區以來一直倡導的創新精神,以科學發展觀總覽全局,努力完成廣州開發區下一階段的發展任務,使廣州開發區在新一輪的社會經濟建設中,成為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知名度和較大吸引力的安全、舒適、高效的投資區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現代工業為主體、第三產業相配套的現代化、國際化的綜合經濟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