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射
騎射
騎射,漢語辭彙,拼音qí shè,釋義騎馬和射箭。出自《戰國策·趙策二》:“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議寡人矣。”
騎馬和射箭
1、《戰國策·趙策二》:“今吾將胡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議寡人矣。”
2、《史記·廉頗藺相如傳》:“日擊數牛饗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閑諜,厚遇戰士。”
3、《新五代史·南漢世家·劉龑》:“龑,初名巖,……及長,善騎射,身長五尺,垂手過膝。”
4、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尋諸者言,敵與西合一片石桃林古北喜峰諸隘口,公(袁可立)奏宜守御築墉,養馬增士卒,習騎射。”
6、《花月痕》第七回:“不特琵琶弦索,能以己意譜作新聲,且精騎射,善畫工書,以此名重鴈門。”
7、蔡東藩《清史演義》第一回:“傳到後代,人口漸多,各分支派,大約每一部落,戴一首領,多生得骨格魁梧,膂力強壯,並且熟習騎射,百步穿楊;趙宋時代,金太祖阿骨打,是他族內第一個出色人物,開疆拓土,直到黃河兩岸,宋朝被他攪擾的了不得。”
5、《五代史平話.唐史.卷上》:“善能騎射,屢立大功。”
騎射
宋代統治者基於軍事需要,重視射術和武藝。三月清明,“諸軍排陣作迎敵之勢,……試弩射弓”(《夢粱錄》)。宋元豐元年(1078)在宋神宗欽定的考核士卒武藝的標準《元豐格法》中,對步射、馬射、弩射應達到的等級均有詳細規定。挽弓、蹶弩既是軍事技術演練,也是鍛煉身體的有效方法。沈括《夢溪筆談·辯證》謂:“……今之武卒蹶弩有及九石者,計其力乃古之二十五石.比魏之武卒,人當二人有餘。”這表明,由於加強弓弩技術的訓練,武卒的力量較戰國時期的增大許多。
宋時民族矛盾尖銳,北地邊民為抗禦遼金南侵,組織了以習射為主(兼習諸般武藝)的“弓箭社”。北宋官府利用民間武力抗金,一律加以扶持。據《宋史·職官志》載:設“提舉弓箭手,掌沿邊郡縣射地弓箭手之籍,及團結、訓練、賞罰之事。”又《宋史·兵志》載: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定州知州滕甫奏請“令寡諸色公人及城郭鄉村百姓有武勇願習弓箭者,自為之社”。蘇軾任定州知州時,肯定“弓箭社實為邊防要用”,加以提倡。據蘇軾於宋元祐八年(1093)所作調查,定、保兩州就有“弓箭社五百八十八社,共計三萬一干四百一十一人”,約佔該地總人口的1/7。
南宋時,臨安也有弓箭社組織,據《夢粱錄》載:“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藝精熟,射放嫻習,方可入社”。可見南宋和北宋,均有這種民間習射的社團。
遼金元統治者歷來重視騎射,每逢重大節日,多舉行各種騎射活動。據《續文獻通考·樂考》載:遼時有“射兔”活動,以木雕刻一兔為靶,分兩組馳馬射之,先中組為勝,敗組下馬向勝組進酒。該書又謂,金有射柳之戲,“重五日,插柳球場為兩行……馳至以無羽橫鏃箭射之,既斷柳又以手接而馳去者為上。”
元以騎射立國,以弓矢為作戰的重要武器,其騎技、射術又有發展。
由於騎射的發展,有關射術的著述頗多,僅《宋史·藝文志》所載,即有王踞《射經》、徐鍇《射書》等13人所著15種,共37卷,反映出當時對射術研究的豐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