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

聞一多創作新詩

《天安門》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1926年創作發表的一首新詩。此詩通過一位車夫的自訴講了一個在天安門“遇鬼”的故事,實際上卻是為了反映愛國學生們發起示威請願活動,卻被專制腐敗的政府當局置之不理甚至血腥鎮壓的事實,此詩實際上就是為這些屈死的學生鳴冤。全詩寫實別出心裁;用語通俗,卻寓意深刻、發人深省。

作品原文


天安門
好傢夥!今日可累壞了我!
這兩條腿這會兒還哆嗦。
瞧著瞧著,都要追上來了。
要不這腿梆,您也嚇壞了。
先生,讓我喘口氣……那東西,
您沒有瞧見那黑漆漆的,
沒腦袋的,瘸腿的,多可怕!
還搖晃著白旗兒,說著話。
還開會啦,還不老實點兒!
你瞧都是誰家的小孩兒?
那不才十來歲兒?幹嘛的?
腦袋瓜上兒不是使槍軋的?
您許睡了,什麼也瞧不見。
可了不得!下的我一身汗!
咱周大一輩子沒撒過謊。
您瞧倆燈又是頂大的亮。
我說剛灌上倆子兒的油,
怎麼走著,走著,看不見走?
冤不得小禿子嚇掉了魂,
勸人黑夜裡別走天安門。
反正他們有事找不上咱:
我說這都有什麼大冤枉!
先生,這年頭兒真有怪事,
這學生們有得喝,有得吃,
沒事惹出事兒來拚老命。
咱二叔頭年死在楊柳青,
那是為肚子餓的去打仗。
沒事誰拿這老命送閻王!
聽說昨日又死了百十來人,
管包死的又是傻學生們!
鐵獅子衚衕也該鬧鬼了。
得!就算咱拉扯的倒症了
趕明日北京滿城都是鬼,
那也好,先生,您說對不對?
打住!……今日不算耍著玩兒!
謝謝!掙您二斤雜貨面兒!

創作背景


此詩最初發表於1926年3月25日《晨報副鐫》第1370號上,后收入作者詩集《死水》中,收入詩集時作了大的改動。
聞一多1925年自美回國后,看到祖國的苦難、人民的憂患后,他的詩從自我情思的抒寫開始轉變到對社會現實的反映上。此詩也是如此,它反映著社會的黑暗腐敗。
二十年代中期的中國,內憂外患,社會矛盾尖銳,這都激起一代莘莘學子的愛國熱情,當時的北京城,多次發生具有全國性影響的示威請願活動,但專制腐敗的政府當局卻一向置民意於不顧,輕則不予理會,重則大打出手,血腥鎮壓,天安門就這樣成了一個屠殺民主戰士的沙場,此詩實際上就是為這些屈死的學生鳴冤,又為他們凜然正氣樹碑立傳,這才是聞一多的真正目的。

作品鑒賞


賞析

《天安門》是一首在藝術方法上別出心裁的詩,他通過一位車夫的自訴講了一個在天安門“遇鬼”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夜裡,據這位車夫所說,當他經過天安門的時候,剛灌上油的燈忽然滅了,(舊時說法,此乃陰風所滅),接著就看見了那“黑漆漆”的東西,“沒腦袋的,蹶腳的”,“還搖晃著白旗說著話”,他們一路的緊趕過來,嚇得車夫沒命地逃……
聞一多很寫過幾首“鬼魅”的詩作,但應當說這一首“遇鬼”詩卻一點兒也不神秘、怪誕,它給人的倒是一系列的“鬼之外”的聯想。無論如何,人們也很難把“鬼怪”與偌大的長安街,與雄偉莊嚴的天安門聯繫起來。人們似乎更關心是什麼東西變成的“鬼”,敢在這陽剛之氣的天安門來耀武揚威。通過車夫的斷斷續續的敘述,可得知,這原來就是那些冒死請願的學生。是啊,他們“死”都不怕,在“死後”繼續戰鬥。於是,那“黑漆的”,“沒腦袋的,蹶腳的”魂魄便呈現出異常悲壯的意味來。
此外,仔細分析車夫的敘述,還可以獲得一些出人意料的收穫。從這些“京味”很濃的口語中,人們能感覺到,這是一位沒有文化,當然也沒有多少社會意識的普普通通的北京人,依靠拉車維持生活,屬於典型的下層居民;他的二叔實在窮得活不下去了,只好去當兵,結果命喪楊柳青。很難說這樣的不幸不會在某一個時候降臨到他的頭上;這又是一位忠厚老實的好人,“一輩子沒撒過謊”。在傳統中國人的評價標準中,無論怎麼說這都是一位善良的、值得信賴的人,從中國現代政治革命的意義上講,他也是“革命的基本群眾”。但是,他對學生請願的態度令人悲哀,他說:“這年頭兒也真有那怪事,/那學生們有的喝,有的吃,──”在他眼中,不到他“二叔”那個地步,卻要拿自己的腦袋瓜去讓槍扎,是不可理解。正如華老栓之於夏瑜,阿Q之於“白盔白甲”的革命黨,這是十分讓人心顫的一幕,這就是現代中國“革命”之“群眾基礎”,這就是現代中國先知先覺者最大的寂寞和凄涼。

評價

現代詩人臧克家:在《紅燭》和《死水》當中,作者運用了截然不同的兩個表現方法:一種是具體的,寫實的,如《天安門》《罪過》等等,這方面數量多,比較普遍。(《臧克家全集·第10卷》)
當代漢學家馬悅然:《死水》是現代中國文學中韻律最完美的輓歌式的詩歌。提倡自由詩的人,像胡適郭沫若,把《死水》當作“豆腐乾兒詩”!其實,聞一多運用白話固有的音樂性的能力超過專門運用自由詩的詩人。他的幾首詩(《飛毛腿》和《天安門》)據我看是介于格律詩和自由詩之間的作品。雖然兩首是押韻的,雖然每行的長短都差不多,但是詩人所運用的很自然的語言流是自由詩的一個特點。(《另一種鄉愁 增訂版》)
山西大同大學教授劉殿祥:《死水》集中各詩大致而言,主要有三種基本的結構類型。第一種是直線型結構,如《大鼓師》《淚雨》《末日》《荒村》《天安門》等,直抒情思歷程,直述現實印記。(《聞一多〈死水〉論》)

作者簡介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號友三,湖北水人,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1916年發表《二月廬漫記》。五四運動中積極參加學生運動,被選為清華學生代表,出席在上海召開的全國學生聯合會。1920年,發表第一篇白話文《旅客式的學生》。新詩集《紅燭》《死水》是現代詩壇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