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庄

浮庄

浮庄位於安徽省合肥市,原為包公書院,重建於1983年,2000年8月,又進行修建,佔地20餘畝。

因其遠觀如一片柳葉浮於水面之上,又因島上建築類似古代村莊,故名浮庄。浮庄原 為包公書院,重建於1983年,2000年8月,又進行修建,佔地20餘畝。

結構


浮庄是一組由茶樓、曲榭、亭橋等景組成的依水而建的古典園林。站在遠 處看象一片柳葉漂浮在水上,又因島上建築群類似古代的村莊,故名浮庄。在包河公園內,位於一個湖心的小島上,通過一座小橋,來到
浮庄
浮庄
島上,島上是中國的古典園林,曲徑通幽,環境優美,該茶館,掩於幽靜、通幽之處,臨水而建,外面有一個很大的親水平台,是個閑來無事,喝茶曬太陽的好地方,此處就是浮庄茶樓。浮庄1985年建成,是博採蘇、揚、徽派園林藝術精華,依水就勢的一座古典建築物。佔地約0.53公頃,建築面積近600平方米,因建築物相似中國古代村莊,又像一片荷葉浮在包河水中,故稱“浮庄”。南大門上鑲嵌一塊金黃匾額,上書“浮庄”兩個醒目大字,為原國防部長張愛萍手書。內有一座徽派風格與現代建築相結合的四合院,有二層樓房,樓名“寄暢”,內設茶社。從院后東行,有一座仿蘇派造蓮舫,置於包河中,上艙配以“穿過花世界,劃破雲水天”楹聯,顯得古樸典雅。從蓮舫東行數步,便是浮莊園林建築的主體,有一組環水而建的秀麗的樓台亭閣,首當其衝的是“鏡中天”,內里妙聯有:“東西島影含樓影,上下天光透水光”。“樓眼波翻天地窄,放懷月映水雲寬”。“一堤楊柳鶯啼樹,四面荷花蝶戲魚”。整個浮庄景物,匠心獨運,古色古香,遊人曾以“桃花浮庄溶溶月,柳絮包河淡淡風”讚美浮庄勝境。南岸有包公墓、清風閣。

主要景點


寄暢園

浮庄
浮庄
寄暢園屬山麓別墅類型的園林。現在寄暢園的面積為14.85畝,南北長,東西狹。園景布 局以山池為中心,巧於因借,混合自然。假山依惠山東麓山勢作余脈狀。又構曲澗,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聲,世稱“八音澗”,前臨曲池“錦匯漪”。而郁盤亭廊、知魚檻、七星橋、涵碧亭及清御廊等則繞水而構,與假山相映成趣。園內的大樹參天,竹影婆娑,蒼涼廓落,古樸清幽。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疊石,精美的理水,洗鍊的建築,在江南園林中別具一格。

清風閣

清風閣是1999年為紀念包拯誕辰1000周年,弘揚包公精神,宣傳安徽悠久歷史文化而建造的。清風閣園區佔地33畝,坐落在風景秀麗的“包公文化旅遊區”東側,東鄰包公墓園,西接包公祠,是一組集紀念、展示、遊覽、休閑為一體的大型仿宋綜合性建築群。清風閣景區主要有功德廣場、清風閣、陳列館區三個部分。

腳印塘

原是包河中一座小島上的一個池塘,它與包河呈丁字形,攔腰橫卧在包河當中。腳印塘長 近20米,寬約8米,頗似巨人留下的一個深深腳印。傳說,包拯幼年在香花墩讀書時,常到此地遊玩。那時島北並沒有“玉帶橋”,有一天,包拯在這裡玩得高興想到對岸去看看,水面雖不寬,但無橋無船,於是,只好猛地向前一跳。由於傳說包拯原為天上文曲星下凡投的胎,所以這一跳便在小島上留下了一個又深又大的腳印,天長日久形成一個小塘,所以人們稱它為“腳印塘”。這個傳說,有點神話色彩,出於合肥老百姓對包拯的敬仰。
浮庄
浮庄

耿光日月廳

亭內鑲嵌有一幅長5.4米,寬5米,名為《清風贊》的大型椴木浮雕。浮雕由兩個部分組成,中心為包公浮雕像。背景展示的是包公生平事迹,有《回鄉敬孝》、《審牛舌案》、《陳州放糧》、《彈劾三魁》等片段,兩側分別是《運糧戍邊》和《西辦鹽務》。

廬州宋韻廳

展示的是《古廬州市井圖》的古絹彩繪壁畫,它較完整地反映了宋代廬州一片歌舞昇平、市井繁榮的景象。

包兆龍銅像

其尺寸大小與真人一樣。銅像後面,有漢白玉碑,鐫刻著《包兆龍先生銅像記》,為鎮海區人民政府所立。文中記述,包兆龍先生(1895—1982)為宋代包拯二十八世孫,幼時學習經史,愛好文學,長大潛心實業,經營工商、金融,後到香港,轉務海運,得到次子包玉剛襄助,創辦環球航運集團,又熱心於社會公益事業。包兆龍有三子四女:即玉書、玉剛、玉星、愛菊、美菊、素菊、麗泰。1989年秋,包玉剛攜包氏家族一行20餘人來到故居,參加包兆龍銅像揭牌儀式。陪同前來的由省、市、區、鎮各級領導。

景點由來


浮庄
浮庄
出包公祠向左,沿河邊大道,前面就是包河景區的另一景點一浮庄。此處原叫東大島,其 實島並不大,面積不過1200平方米;為了迎時,管理者把它改為詩情畫意的雅號。說它像水面上漂浮的村莊,故名浮庄。浮庄以前是包公的書院。張愛萍題了字。而早先,它不過是一片荒島而已。記得六十年代初,合肥市提出過一個口號,叫“人民公園人民建”,單位、團體、市民們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大家齊動手,挖泥、清淤、護堤,很快把包河公園修得面貌一新。後來又栽了各樣的樹、花,造了假山、雕塑,後來又蓋了水榭、茶社、歌舞廳,供遊人休憩、玩樂。
1987年,還在島上塑了包公28代孫包兆龍的銅像,花木叢中又增加了新的人文景觀。香花墩與浮庄之間還有一小島,名日“腳印島”,傳說是包拯留下腳印。腳印之北有一小橋,狀似此京的玉帶橋,橋上裝有漢白玉雕飾,遊人橋上走,遊船橋下流,別有一番怡人的風情。

歷史背景


浮庄
浮庄
浮庄的得名,是因為這一片坐落於包河之中的建築,遠看如一片飄浮於水上的荷葉,又因粉 牆黛瓦,屋架 連綿,頗似徽派風格的古村落,故名“浮庄”。浮庄不是古代建築遺跡,是香港船王包玉剛先生1985年出資建造,包先生是包拯後裔。浮庄建成之後,是前國防部長張愛萍將軍取的名,南大門那塊金匾上的“浮庄”二字,也是將軍親筆所書。張愛萍將軍是很有些古典文學功底的,他自己的名字“愛萍”,就是一把古劍的名字。
雖說浮庄的建築不很古老,浮庄所在“香花墩”的歷史卻十分古老,據《廬州府志》記載,此地原為包公書院舊址,是少年包公讀書的地方。“香花墩”是包河中的一個小洲,上面原有一座很小的廟宇,明朝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廬州知府宋鑒見其環境清幽,風景殊美,遂將小廟拆除,改建為包公書院,把洲名也改為香花墩。1539年,御史楊瞻又把包公書院易名為包公祠,就是“包孝肅公祠”。此為祭祀包拯的專祠,“孝肅”二字是包公死後宋仁宗賜給他的謚號,形象地概括了包公的道德文章、為官為人。包公一生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克勤克儉,與漢代的汲黯,唐代的魏徵,明代的海瑞,並稱為
浮庄
浮庄
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直臣。隨著包公戲、包公小說的風靡於世,包公的事迹 和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早在公元1066年,包公死後的第四年,為了紀念他,家鄉人民就建起了包公祠,祠址卻不在包河香花墩上,而是在城內的興化寺。此後包公做過官的地方,開封、端州、池州、天長等地,也都相繼建立了包公祠,但知名度最高、影響最大、延續時間最久的,當數合肥包公祠。包公告老還鄉時,宋仁宗欽賜護城河一段,供他頤養天年,包河因此而得名。包河水面開闊,河中有數個小島,而最大的小島,就是高出水面僅20厘米的浮庄。古代香花墩“蒲荷數里,魚鳧上下,長橋徑渡,竹樹陰翳”;如今浮庄綠水瀠洄,蓮荷盈盈,南與包公墓、清風閣相鄰,西與包公祠遙相呼應。在喧囂的鬧市之中,在高大的城市建築之後,浮庄也算一處別樣的勝景。
浮庄在包河公園內,是屬於包河公園中的一個景點,與她相鄰的景點有包公墓園、清風閣、包公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