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林鎮

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下轄鎮

梅林鎮,隸屬江西省贛州市贛縣區,位於贛縣區中部,是贛縣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轄區面積26.38平方千米,戶籍人口8.74萬人(2018年),轄6個社區、6個行政村(2019年)。距贛州市區僅7千米,距贛州黃金機場僅10千米,京九鐵路、贛龍鐵路、323國道、梅湖公路、貢江水路縱貫全鎮。境內有江西客家博物院,主要由客家文化城、贛南客家名人公園兩個主博覽區組成。 

2018年,梅林鎮工業企業11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95家。

歷史沿革


1950年3月,撤銷水東區,將七里鄉的桃源、梅林和儲潭鄉的田心等地併入茅店區。 
1957年2月,梅林鄉由贛縣直轄。 
1958年,屬茅店公社(其中梅林、章貢屬贛州市水東公社)。 
1962年,屬桃源公社(梅林、章貢划回)。
1963年10月,水東公社的梅林、章貢大隊(原茅店公社)劃歸贛縣。 
1964年9月,將梅林章貢、桃源、龍頭、和平等大隊組成眺源公社。 
1965年,屬茅店公社。
1970年11月,析茅店公社桃源、梅林大隊和沙石公社華林大隊置梅林鎮。

行政區劃


1978年,梅林鎮轄梅林、章貢、桃源、上廟、雙龍、紅金6個大隊。 
2019年,梅林鎮轄6個社區、6個行政村:城東社區、城西社區、光彩社區、梅林新區社區、城南社區、白鷺灣社區、章貢村、梅林村、紅金村、雙龍村、桃源村、上廟村。 鎮人民政府駐贛新路10號。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梅林鎮位於贛縣區中部,貢江下游北岸。東鄰茅店鎮,南與贛州市沙河鎮隔貢江相望,西界贛州市章貢區水東鎮,北靠儲潭鄉,面積26.38平方千米。

地形

梅林鎮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丘陵起伏,低丘地約佔65%。

氣候

梅林鎮境內氣候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贛縣“雪中”風光

人口


2018年,梅林鎮戶籍人口87391人。 

經濟


梅林鎮街市開設百貨、五金、副食、藥材、生產資料、土產品等商店,形成批發、儲運、零咨相結合的商業網。還有飲食、旅社、理髮、修理等服務行業。廠礦有冶金、絲綢、橡膠、農機、印刷、五金等19家。郊區有耕地6272畝(水田459畝),水面100畝,以種水稻、 一甘蔗為主,蔬萊、花生、西瓜、黃麻次之。1985年糧食總產393. 36萬斤,甘蔗總產9277噸,水塘年產鮮魚6萬多斤。蔬菜除供縣城外,還悄往贛州市。
梅林鎮工業以家用電器生產、服裝生產、稀土冶鍊等為主,兼有無則添魚系列產品、三星麵條系列產品、紅金龍板鴨、臨雲酒等系列產品。農業方面引進推廣了台灣青棗、珍珠芭樂、冬棗梨棗、木瓜、百香果、火龍果等名優品種。是贛州市區和縣城蔬菜、水產品供應的重要基地。
2018年,梅林鎮工業企業個數共11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11家,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395家。 

社會事業


20世紀90年代,梅林大街為主要街道,長1905米,寬30米。學校有縣中、城關小學、城關幼兒園,還有教師進修學校、黨校和職工夜校。有縣第一人民醫院、縣皮膚病防治所。有新華書店、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電影院、影劇院、體育館、游泳池、廣播站和電視差轉檯等文化體育設施。城區西南有贛州鋁廠、贛南鑄鍛廠。贛州農校、贛州地區水產科研所、贛州地區銀行干訓班、贛州地區運輸分局103車隊等駐縣單位。
梅林鎮
梅林鎮
梅林鎮主要學校:贛州市贛縣中學南校區 、贛州市贛縣區第二中學 、贛州市贛縣第三中學(贛州市贛縣中學北校區) 、贛州市贛縣區第四中學 、贛州市贛縣第七中學(贛州市贛縣中學西校區)、贛州市贛縣區城關小學、贛州市贛縣區思源實驗學校(贛州市贛縣區城關第六小學) 、贛州市贛縣區城關幼兒園北園 、贛州市贛縣區梅林鎮中心幼兒園、贛縣梅林客家幼兒園 、贛縣梅林新區幼兒園。
梅林鎮主要醫院:贛州市贛縣區人民醫院 、贛州市贛縣區中醫院 、贛州市贛縣區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贛州市贛縣區婦幼保健院、贛州市贛縣區婦女兒童醫院) 、贛州市贛縣區梅林鎮衛生院。

交通運輸


梅林鎮
梅林鎮
梅林鎮地處贛隘公路線上,可通過贛南公路網與外地聯繫,與縣內各鄉均有公路連接。鎮內各村有簡易公路相通,還有貢水航逆,水陸交通便利。 
梅林鎮距贛州市區僅7千米,距贛州黃金機場僅10千米,京九鐵路、贛龍鐵路、323國道、梅湖公路、貢江水路縱貫全鎮,是贛州入閩和東北部6縣市進贛州、下廣東必經之地。
客家大橋橫跨貢江,連接贛縣縣城與章貢區沙河鎮,大橋全長764米,主橋上設置八個風雨亭,側面採用客家建築風格仿城牆磚裝飾,建成后將成為贛州一景。 

歷史文化


梅林鎮居民使用方言為客家語於信片城郊話。 

風景名勝


江西客家博物院
梅林鎮
梅林鎮
江西客家博物院位於江西省贛縣縣城,有客家民俗歷史文物12068件, 是江西省內第一家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彰顯客家民俗、展示客家文物、進行客家文化歷史教育的專題博物院。 江西客家博物院主要由客家文化城、贛南客家名人公園兩個主博覽區組成,是集休閑、文化、旅遊、觀光為一體的生態園林式客家主題博覽園。博物院內有江西開山祖灌嬰廣場、宗師園、名宦園、鄉賢園、狀元園、將軍堂、進士堂、文昌閣、江西省直屬地方行政培訓練團舊址、明劉思誨故第等景點。 
贛縣客家文化城
梅林鎮
梅林鎮
贛縣客家文化城是一座全面反映客家文化具有深厚客家元素的景區,位於江西省贛州市贛縣縣城南面,北靠老城區,南依贛江的幹流貢江,西眺宋城贛州,東臨梅林大橋,山、水、城“三位一體”相互輝映。周邊環境優美的客家名人公園、七里古鎮、文昌閣和逶迤而過貢江十里櫻花帶映襯著景區。客家文化城佔地面積600畝,總投資6000萬元。整個文化城的規劃設計充分吸取客家文化的精華,體現了客家建築傳統的外方內圓的建築理念。主要建築有客家宗祠、客家博物館、楊公祠、大門石牌坊、客家太極廣場、客家藝術長廊、風水山、九曲橋、南遷柱、濟和塔、客家風情街、客家風情園等。 
贛南客家名人公園
贛南客家名人公園位於贛縣縣城南新區、貢水之濱,東起贛縣汶潭水廠、西至水東七里古鎮,總長5.5千米。園內主要規劃建設了“一祖四園兩堂一閣一址一第”,“一祖”是指贛縣開山祖灌嬰大型雕像,位於中心綠地東南面的下沉式灌嬰廣場內,高6米,全由花崗岩雕刻而成。“四園”是指宗師園、名宦園、鄉賢園、狀元園。“兩堂”是指將軍堂和進士堂,位於公園西段、文昌閣西側利用原有保留的兩棟古建築整舊如舊后改造而成。“一閣”是指文昌閣,位於公園西段,全仿宋木構建築,佔地1032平方米,高39.8米,建築面積2696平方米。“一址”是指“江西省直屬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舊址”,建築面積123.34平方米。“一第”是指明萬曆大理寺左丞劉思誨故第,僅存門框和門前石獅,依稀可見當日之隆盛。 
贛南客家民俗園
梅林鎮
梅林鎮
贛南客家民俗園,位於贛縣貢江河畔,以客家人的成長曆程為主線,在園內從西至東規劃設計了孺子園、耕讀園、鄉熏園、齊家園、功德園五個景觀節點,在展示客家民俗的同時兼顧了生態休閑。

著名人物


劉思誨(約1570-1630年),字忠甫,贛縣梅林人(今梅林鎮梅林村),自幼家境貧寒,好學上進,明萬曆三十五年(1603年)入殿試,中黃士俊榜進士。歷任臨淮(今安徽鳳陽)知縣、湖廣監察御史、山東道御史、大理寺左丞(享正五品)等職。任職期間,為人耿直,真心為民,剛正不阿,秉公執法,向朝廷呈過《固守正法》等疏。劉思誨是明晚期著名的東林黨成員。他不畏閹黨魏忠賢,敢於伸張正義,主持公道,是一名以敢言著稱的諫官。后受閹黨排擠,棄官歸田,終老故鄉。家鄉梅林村因此建有“左寺丞第”家宅。因“左寺丞第”舊宅正處贛南客家名人公園園址內,遂仿其宅門重建,既紀念之,也鼓勵後生、晚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