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仙洞:嘎仙在錫伯語指部落、故鄉,在鄂倫春語指獵民之仙。
它是一天然山洞,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嘎仙洞森林公園內,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嫩江支流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崗岩峭壁上。其地峰巒層疊,樹木參天,松樺蔽日。
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是古代拓跋鮮卑祖先的居住地,洞內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於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歷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仙洞
鮮卑文化研究者通過考察發現,鮮卑民族的祖居嘎仙洞內也有一座規模巨大但工程未竟的石窟寺遺址。
嘎仙洞的后三分之一是人工開鑿的,根據人工遺跡的情況分析得出,當時設計的是規模宏大的石窟寺,但工程沒有完工。人工開鑿的空間長40米,寬8至13米,高8至12米。
嘎仙洞主洞側壁光滑,移行自然,為自然形成。在距洞口75米處開始左轉后,側壁開始斑駁,稜角凹凸,一直延續到盡頭,明顯有人工開鑿的痕迹,有成規模未竟工的人工開鑿設計--石窟寺中常見的盝頂龕、甬道、像位等。
嘎仙洞
北魏太武帝派大臣李敞率眾到嘎仙洞祭祖時所為。據研究者分析,嘎仙洞石窟寺工程未竟的原因是由於宗教信仰的重大變故。
公元446年,鮮卑人到嘎仙洞祭祖的第三年,崇信佛法的北魏太武帝轉奉道教,開始滅佛運動。廢佛后六年,太武帝駕崩,文成帝即位,下詔復興佛教,之後北魏開鑿了聞名世界的雲岡石窟和龍門石窟。專家認為,嘎仙洞石窟寺開鑿工程可能因北魏太武帝的滅佛運動而擱淺。
嘎仙洞簡介
嘎仙洞
嘎仙洞
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著更早的文化遺存。鮮卑族世居中國北方,並創建了北魏王朝,成為中華民族歷史上第一個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
當考古工作者在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西北10公里處的嘎仙洞石壁拂去1500多年歷史和塵埃后,201字隸書《祝文》難以置信的出現了,這一發現正好和《魏書》相印證,《魏書》說:鑿石為祖宗之廟。不過人們認為,此話之意是在天然洞底后15米處鑿的3個小洞,因3小洞的排列,高度、大小有明顯的設計痕迹,而大洞洞口醜陋,無碎石現象,且工程極大,非人工所為。
歷史文化
嘎仙洞
祝文原文全文如下:
嘎仙洞
今人根據石壁遺跡新刻錄的嘎仙洞祝文
嘎仙洞內石壁上刻鑿的文字就是公元443年拓跋燾派大臣李敞等
人來此祭祖時所刻的祭文,至今已有1560多年的歷史,是一部原始檔案,也是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石刻祝文通高70厘米,寬120厘米,共19行,201字。漢字魏書隸意濃重,與《魏書·禮志》記載基本吻合,只是個別字跡稍有差別。祝文全文如下:
“維太平真君四年癸未歲七月廿五日,天子臣燾使謁者僕射庫立官中書侍郎李敞、傅㝹用駿足,一元大武,柔毛之牲,敢昭告於皇天之神:
啟辟之初,佑我皇祖,於彼土田,歷載億年。聿來南遷,應受多福。光宅中原,惟祖惟父。拓定四邊、慶流后胤。延及沖人,闡揚玄風。增構崇堂、克翦凶刃,威暨四荒,幽人忘遐。稽首來王,始聞舊墟,爰在彼方。悠悠之懷,希仰餘光。王業之興,起自皇祖。綿綿瓜爪,時惟多。歸以謝施,推以配天,子子孫孫,福祿永延。
薦於:皇之帝天、皇之後土。以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
尚饗!
東作帥使念鑿。”
原文翻譯如下:
陳列於內蒙古博物館陳列遼嘎仙洞石刻
太平真君四年(公元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皇帝拓跋燾派大臣李敞、傅雀帶來馬、牛、羊祭。
自最初始以來,皇天之神保佑我拓跋皇帝祖先居住在嘎仙洞這一帶,
經歷了悠久歲月,又走出大興安嶺森林,南遷到呼倫貝爾草原,繼而到漠南、黃河流域,掃平群雄,定鼎中原,祖先創造的福分流傳給後代,延續到我拓跋燾本人。本朝提倡道教,崇尚玄學,增建廟堂,打到凶丑的敵人,威力達到四面八方聽到烏洛侯國來朝貢的使者說,祖先居住過的地方就在這裡,引起我對先祖的懷念和敬仰之情,因為我們今天的興旺發達,正是起自先祖的恩德,一年一年的傳下來,所以回來感謝先祖給我們的福祿,並且保佑子子孫孫永遠享受,獻上祭品。請天神、地神、先皇先後享用吧!
鮮卑族歷史
嘎仙洞
嘎仙洞的傳說
嘎仙洞
嘎仙洞
專家組初步形成保護意見:對石刻祝文實施有效的保護,拆除原有鐵門及柵欄;清理洞內積土及自然脫落的雜石;修建排水工程,避免由於潮濕而對洞體的再度侵蝕;加固部分危岩,避免傷及遊人。專家組將針對勘察的情況已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保護方案,並將逐步實施。為保護石室,文物部門在刻有祝辭的石壁前安裝了柵欄和鐵門,洞口處修建了排水溝和防護欄桿。
嘎仙洞遺址保護工程的實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業績,對於研究發掘鮮卑文化,促進鄂倫春自治旗旅遊事業的發展,擴大鄂倫春對外的知名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促動作用。
嘎仙洞
2015年7月4日15時20分,在嘎仙洞洞口東側背北處的經人工打鑿的扇形平面石壁上拓出(故、多、開疆、燾、謁、官、皇天、貌、增、四、汗曰)14個北魏時期文字。
這些刻石文字的拓出證明了唐代杜佑在《通典》中所說“刻祝文於室之北而還”是正確的,根據目前拓出的文字位置分析,此處石面上的文字,將多於西壁祝文,內容也與西壁文字不同,所以此處文字的全面整理,將會對研究北方民族史產生重大影響,具有重要意義。
推薦路線:從加格達奇出發,經301省道一路西行,伴著和煦、溫馨的松脂芳香,便來到了位於鄂倫春自治旗境內的林區小鎮——阿里河鎮。出了鎮子,向北沿著林中的公路行駛10公里左右,一座氣勢磅礴的雄偉高山便矗立在眼前,在離地面20多米的半山腰中高懸著一個碩大的山洞,這就是被史書稱為“鮮卑舊墟石室”的嘎仙洞。
推薦時間:夏季
推薦理由: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在大興安嶺的茫茫林海中,追尋這古洞的滄桑。在觀賞迷人風景的同時,探索那段神秘的傳說。
注意事項:文化遺址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雖然現在仍是在自然保護狀態中,但是請遊客自覺遵守相關法規,在觀賞風景,遊覽古迹的同時注意遺址及遺址周邊的環境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