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格達奇區
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管理區
加格達奇區,隸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地處黑龍江省轄區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山脈東南坡,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全區共轄6個街道、2個鄉,總面積1587平方千米。嫩江水系較大的一條河——甘河,由西向東在境內通過,區段長55公里。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加格達奇區常住人口為137105人。
加格達奇區是中共大興安嶺地區委員會、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大興安嶺軍分區所在地,是大興安嶺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素有“林海靜城”、“林海明珠”、“新興林城”和“萬里興安第一城”之稱。
2020年地區生產總值(GDP)實現41.1億元。
位置圖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該地區未正式設立,只有少數俄羅斯族人和鄂倫春族獵民遊獵,經常出現在此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該地區隸屬於內蒙古自治區的鄂倫春自治旗。
1953年開始,國家林業部、鐵道部和東北林業總局曾多次組織幹部和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森林調查和勘察設計工作。
1958年4月,以內蒙古牙克石林管局奎勒河林業局為主體,並從綏棱、伊春等林區調入大批幹部和職工,進駐加格達奇的高崖子,成立了加格達奇林業局籌備處。
1960年7月,鄂倫春自治旗在加格達奇建立了建鎮辦事處,籌備設鎮工作。
1960年11月12日,內蒙古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以(60)蒙民民天字第711號文件批複“同意鄂倫春自治旗所轄加克(格)達奇設置鎮的建制”。鎮人民委員會成立。
1964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成立會戰指揮部,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東北坡。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行政區一部分,黑龍江省黑河專區呼瑪縣全部和嫩江縣行政區一部分,劃歸會戰區。是年7月,大興安嶺林區會戰指揮部在加格達奇鎮成立,加格達奇、松嶺兩地受原國家林業部、內蒙古自治區雙重領導。
1964年10月23日,呼倫貝爾盟黨委、公署聯合下發了(1964)黨字第149號和(1964)署辦字第64號《關於將加格達奇鎮移交給林業會戰指揮部領導的通知》。中共鄂旗旗委和旗人委,將加格達奇鎮的黨政機關及其所屬門,全部交給會戰指揮部領導。至此,鄂倫春自治旗與加格達奇鎮的隸屬關係正式脫鉤。
1965年1月,林業部在大興安嶺會戰區設立大興安嶺林業管理局,與大興安嶺特區政府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是年3月,加格達奇鎮被併入松嶺林業公司,並撤銷了鎮的機構建制。
1966年4月20日,由於開發森林資源,支援國家建設,國務院在黑龍江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協調的基礎上,以國內字115號文件批准將包含加格達奇在內的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東北部在原屬地不變的原則下划入大興安嶺特區。
1967年12月16日,為適應林區發展的需要,使生產指揮機關更接近生產經營施業區,城鎮布局更加合理,大興安嶺特區革委會決定,將松嶺林業公司機關遷往小楊氣,重新組建加格達奇鎮。
1968年4月30日,正式成立了加格達奇鎮革命委員會。
1970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加格達奇鎮改為加格達奇區,為大興安嶺特區行政公署所在地。
1970年4月1日,大興安嶺特區改為大興安嶺地區。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劃歸黑龍江省領導。原屬黑河地區的呼瑪縣和原屬呼倫貝爾盟的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旗,全建制劃歸大興安嶺地區管轄。
1973年6月21日,根據大革發(1973)第78號文件,加格達奇正式划入國家機關序列。
1979年5月3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關於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的通知》(中發〈1979〉42號)文件,恢復內蒙古自治區原行政區劃,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和鄂倫春自治旗划回內蒙古自治區管轄。但通知明確在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版圖的加格達奇區和松嶺區由於林業生產需要,仍歸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管理,原屬地權不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
1979年8月4日,鄂倫春自治旗旗委、旗革委會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交《關於將加格達奇、松嶺兩地歸回鄂倫春自治旗的報告》,要求收回兩地管理權。
1980年1月29日,國務院下發《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的通知》文件,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松嶺兩區歸屬問題,暫按中共中央[1979]42號文件規定執行,加格達奇、松嶺兩區仍歸黑龍江省領導,原屬地權不變,稅收歸內蒙古自治區。關於稅收繳納問題,經內蒙古自治區、黑龍江省、林業部、財政部負責同志協商,並經國務院批准,定從1980年起,黑龍江省每年劃撥稅款700萬元,一定五年不變,按季度直接撥給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自治旗。
1980年9月7日,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在第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建議中央將加格達奇、松嶺兩區劃歸黑龍江省版圖,使地權與行政管轄統一起來,並利於國家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林區,並徹底解決當前存在的矛盾。
1984年8月,鄂倫春自治旗人大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加松兩地交回我旗的請示報告》,要求收回兩地管理權。
1985年3月22日,國務院再次明確了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兩地的歸屬問題。趙總理指示:“宜維持現狀,暫不變動,以免引起新的問題。”這兩個地區的行政區域和管理問題仍按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規定執行。
1986年1月29日,國務院批准地區行署、林管局所在地加格達奇區為縣級區建制。
2004年11月25日,呼倫貝爾市政府向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上報了《關於松嶺加格達奇兩地實行屬地管理的請示》(呼政發〈2004〉96號)。強烈要求收回松、加兩地。該市認為,大興安嶺林業開發的實質意義隨著”天然林保護工程“的實施已不存在,為促進該區經濟社會整體發展,請求自治區幫助該市收回松、加地區管理權。
2019年5月18日,呼倫貝爾市政府印發《關於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的說明》,並成立“恢復松加地區管理權”工作領導小組,推進內蒙古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
加格達奇區、松嶺區雖由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管理,但在地理上屬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版圖,屬地權歸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所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一經建立,未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或者合併;民族自治地方的區域界線一經確定,未經法定程序,不得變動,以保持長期相對穩定。為了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全面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尊重和保障鄂倫春民族的自治權利,保證鄂倫春族自治地方的完整性,統籌地區發展,鄂倫春自治旗、呼倫貝爾市、內蒙古自治區三級黨委、人大、政府、政協多年來多次向上級要求收回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兩地管理權,但加格達奇區、松嶺區兩地作為歷史遺留問題,同時涉及國有林區等問題,該矛盾長期未得到有效解決。
——摘自《關於恢復加松地區管理權的說明》,有改動
加格達奇區地處黑龍江省西北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南坡,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鄂倫春自治旗境內,隸屬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23°45′~124°26′,北緯50°09′~50°35′。南、西面和鄂倫春自治旗烏魯布鐵鎮和阿里河鎮毗鄰,東、北面與松嶺區接壤。總面積1587平方公里。
風景
加格達奇區地處大興安嶺余脈,山勢平緩,起伏不大,屬低山丘陵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低山丘陵分佈在城區的周圍,大部分平川分佈在甘河南北兩岸。平均海拔為472米。
加格達奇區屬於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總的氣候特徵為:冬季漫長高寒,夏季短暫溫涼,春秋分明少雨,多高火險天氣。晝夜溫差大,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冷空氣活動頻繁,無霜期短。歷年平均氣溫為-1.2℃。歷年極端最高氣溫達37.3℃,極端最低氣溫為-45.4℃。年平均降水量為494.8毫米,年平均日照數2493小時,無霜期為85天至130天。
加格達奇位於甘河中游,整個加格達奇區唯一的地表水資源就是境內只有55公里長的甘河,河段內主要支流有:塔列圖河、額爾格奇河、克爾鐵特河、加格達奇河。甘河發源於大興安嶺東麓雉雞山,由西向東在城區南部流經加格達奇主城區后折向南,於柳家屯下游15公里處匯入嫩江,是嫩江上游右岸第一大支流,全長490公里,流域面積19665平方公里。甘河一般在4月下旬開河,11月中旬封河,多年平均流量為59.95立方米/秒,50年一遇洪水流量為3854立方米/秒,最枯流量為0.42立方米/秒。
加格達奇區土壤以棕色針葉林土為主,分佈面積最大,其次還有草甸土、沼澤土、石質土等。棕色針葉林土主要分佈在興安落葉松、樟子松和次生的白樺林下,草甸土分佈在河谷兩旁和山間谷地上,沼澤土分佈在河流兩岸的低洼處,石質土分佈在高山脊嶺。
風景區
加格達奇區的主要樹種有落葉松、樟子松、樺樹、山楊、柳樹、柞樹、雲彬等幾十種林木,其中樺樹蓄積量為最多。山林中土特產品有都柿、蘑菇、木耳、猴頭、牙格達、刺玫果、野生藍莓、紅豆等。藥材有黃芪、黨參、五味子、百里香、輪葉沙參、細葉柴胡等。
加格達奇區共轄8個鄉級行政區,包括6個街道、2個鄉,分別是東山街道、衛東街道、紅旗街道、長虹街道、曙光街道、光明街道、加北鄉、白樺鄉。加格達奇區人民政府駐光明街道景觀大道。
加格達奇區目前不是正式行政區劃建制。
街道 | 鄉 |
東山街道 | 加北鄉 |
衛東街道 | 白樺鄉 |
紅旗街道 | |
長虹街道 | |
曙光街道 | |
光明街道 |
2020年,全區總人口12.9萬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加格達奇區常住人口為137105人。
加格達奇林業局地處大興安嶺最南端,始建於1991年3月,轄區總面積966110公頃,下屬5個林場,6個經營所,5個管護區,2個苗圃,1個國家級林木種子園和營林公司等29個基層單位。加格達奇林業局作為嶺南後備資源基地,生態環境優良,擁有百萬畝人工林和完善的生態資源管護措施,植被系統逐步改善,木材資源蓄積逐年遞增,生態環境建設穩步前進。多布庫爾河流域已經被黑龍江省正式批准列為生態保護區。獨特的寒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純天然無污染的生態環境,形成了特產豐饒的資源優勢。加格達奇林業局從保護生態環境的大局出發,藉助“天保工程”的強勁東風,主動提出停止木材生產,實施產業結構戰略調整。
按照地委提出的“實施生態戰略、發展特色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林區”的總體思路,經過幾年的艱苦努力,逐步成了以資源管護、森林防火、營林生產為基礎,以特色養殖、生態旅遊、北葯開發、綠色食品加工為替代產業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北葯種植髮展到6大類36個品種,總面積達1萬多畝,已經成為大興安嶺最大的北葯種植基地,有黃芪、靈芝等600多種品質優良的地道中草藥。以黑木耳為主要種植品種的綠色食品規模不斷壯大,蕨菜、藍莓等野生山產品採集加工水平逐步提高。
生態旅遊初具規模,形成了以國家A級旅遊景點古里為中心的生態旅遊景區,開發建成了百鳥園、動物園、森林氧吧、多布庫爾河激情漂流等一系列旅遊項目,年接待遊客1萬餘人次。
風景
2013年,全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40億大關,完成43.6億元,同比增長12.9%,排在各縣區局第一位。全口徑財政收入完成5.1億元,同比增長23.8%;一般預算收入完成2.7億元,同比增長24.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7.8億元,同比增長3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22.8億元,同比增長9.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完成19529元,同比增長18.9%;農民人均純收入完成6886元,同比增長17%。
2013年共實施招商引資項目53個,協議投資近100億元,其中,超億元項目34個,新簽約項目23個,在談項目15個,在建項目34個,實際到位資金24.6億元,9個項目實現試營業,大眾4S店、林都影城2個項目開創當年引進建設當年營業的歷史先河。年初就有25個產業項目開復工,其中16個項目被列為省、地重點推進項目,累計完成投資8.5億元,產業體系進一步完善並不斷優化,被地委、行署評為三年產業項目攻堅戰第一名。建立了園區企業准入退出機制,園區《三期規劃》開始實施並享受省級開發區優惠政策,入園項目從16個增加到21個,實現產值1億元、稅收650萬元。對7戶中小企業實施技術改造和產品升級,完成投資1585萬元,小微加工型創業孵化基地已開工建設,綠島農產品物流市場被命名為省級市場牽動型創業孵化基地,規上企業由過去的2戶增至5戶。非公經濟增加值和稅金分別完成14.5億元和3.4億元,同比增長18.7%和34.2%,被地委、行署授予發展非公經濟先進縣區稱號。機場開通僅一年航班就增加到4個,進出港人數超過10萬人,“京—哈—加”航班又從南苑機場遷移至首都國際機場,這是一件不容易並值得驕傲的事情,尤其是“興安旅遊聯盟”的成立,開啟了大興安嶺東南部旅遊發展新的里程碑。
加格達奇是111國道京加公路的終點,通往起點首都北京。加格達奇至卧都河公路、漠河至洛古河口岸公路等。
1959年,鐵路工程部門進駐大興安嶺,加格達奇站開始施工建設。1968年8月,全站建設竣工。1969年1月1日,加格達奇站正式運營通車。1992年7月,車站隨著業務量的加大,由原來的二等站晉陞為一等站。
風景
風景
加格達奇從綠化北山開始,1981年,在北山栽下的第一批小樹苗,如今已經長成參天大樹,樟子松、落葉松、楊樹、柞樹、紫丁香鬱鬱蔥蔥。為紀念開發大興安嶺的鐵道兵、緬懷犧牲的革命先烈,加格達奇區政府還在這裡建起了鐵道兵紀念碑和烈士陵園。2005年,北山公園被黑龍江省認定為AAA級森林公園。2007年,被黑龍江省軍區授予革命傳統教育基地。
甘河南岸的山坡多年來成了提供城市建設石料、百姓燒材、農家放牧的場地,山體千瘡百孔,植被遭到嚴重破壞。大興安嶺投入800多萬元,開展植樹造林恢復植被攻堅戰,僅全民義務栽植樟子松就達萬株以上,昔日的“半砬山”又重煥綠顏。
加格達奇投資1億多元,在城南建設了中國大興安嶺寒溫帶植物園。植物園集科研、科普、旅遊、休閑、度假於一體,栽植各類植物超過10萬株。加格達奇還在甘河北岸建立了甘河生態植物園。2011年春,加格達奇啟動大苗木栽植行動,駐加各單位機關幹部共栽植樟子松大苗901棵,栽植果樹、山丁樹、白樺、稠李子、沙棘樹等苗木8833株。
多年來,加格達奇先後完成了北山森林公園、甘河生態植物園、寒溫帶植物園、知青廣場、加格達奇區第五小學後山坡、金剛寺南側山體、五一村東側山體、鐵路新區東側山體等綠化任務。同時,相繼完成了地區老幹部局、加格達奇西小河、生態家園小區等綠化工程。他們還有效治理了加格達奇城區周邊“小開荒”,開展了退耕還林活動,使這些土地逐步恢復了植被,退耕還林面積達到了千餘畝。
2011年,加格達奇又投資2225.5萬元,完成了城區東出口、民悅園、林海路和興安廣場4個綠化工程,全年新增綠化面積23.6公頃,使建成區綠地面積達到625.55公頃,建成區綠地率達到39.42%。
風景
2013年,重點打造特色產業基地,美化鄉村環境,農村展現出新的活力,為城鎮化建設打下堅實基礎。建成500畝藍莓種植基地、500畝菊苣種植示範基地、50棟棚室生產基地,復耕農地670畝,流轉土地2000畝,完成農民勞動力轉移1340人,實現勞務收入2400萬元。修建農村道路4條,改造磚房和泥草房830戶,有764戶農民入住城市棚戶區,在加北鄉建立全地區第一家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幸福村、加南村被省評為四星級村。以加北鄉為示範先導的城鄉一體化建設正在紮實穩步推進。
2013年,社會民生得到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程度不斷提高。城鎮新增就業3153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0%以內。為在職職工人均月增資499元,離退休人員人均月增資408元,自來水職工人均月增資267元,環衛工人和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資標準也有大幅提高,職工工資的增幅已經和經濟發展的速度同步。全面提高了城鄉低保、二次醫療救助比例和孤兒生活費、“三無”老人生活補貼標準,為城鄉低保戶一次性發放困難補貼每人530元、門診統籌每人500元、價調補貼每戶200元,全年發放各類社會保障金1.3億元,弱勢群體基本生活得到了有效保障。曙光學校、第二小學、幼教中心等新的教學樓已投入使用,同時啟動實施了加區一小、曙光幼兒園、白樺小學校舍建設項目,重點高中考取比例同比增長30%,為教育的大投入已經帶來了大變化。完成了加區醫院北遷與衛生監督所建設項目,醫保待遇水平為全地區最高,群眾就醫環境明顯改善。此外,還設立了樂滿佳平價商店,實施公交票制改革,在兒童公園修建公共衛生間一座。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風景
加格達奇北山公園位於城市北側,拾階而上登高望遠盡可鳥瞰城市全貌,此處生態資源保存完好,是林區森林資源的一個縮影,山勢連綿起伏且坡度平緩,伴隨著林區開發建設,相繼開發了一些景點,突出代表有鐵道兵紀念碑、城市的重要標誌物電視塔、森林氧吧、綠月橋等群眾休閑娛樂場所。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位於加格達奇北山公園內,紀念碑的建立對弘揚“大興安嶺精神”和美化市區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變化坐落於加格達奇北山上,造型為兩根豎立的鋼軌,整體為不鏽鋼製成。碑前一頭昂首前行的馬鹿玻璃鋼雕塑,高為5米。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後為介紹鐵道兵開發建設大興安嶺歷史的圖文牆。
黑龍江加格達奇甘河國家濕地公園於2017年12月由原國家林業局批准開展試點建設,位於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加格達奇區境內,主要由甘河(加格達奇區段)及其南岸沼澤、灘地、林地等組成,總面積2125.2公頃。共劃分為濕地保育區、恢復重建區、宣教展示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五個功能區。
嘎仙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