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時俗寒食不能舉火,但王侯貴族之家有皇帝賜來的
蠟燭,用很強烈的對比來諷刺統治階層的特權,卻含而不露,只寫“傳蠟燭”的事實。詩的起句非常形象和有概括力。
漢劉向《
別錄》有“寒食蹋蹴”的記述,與介之推死事無關;晉陸翽《
鄴中記》、《後漢書·周舉傳》等始附會為介之推事。寒食日有在春、在冬、在夏諸說,惟在春之說為後世所沿襲。
南朝梁宗懍《
荊楚歲時記》:“去
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
大麥粥。”唐韓翃《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元仙村人《
春日田園雜興》詩:“村村寒食近,插柳遍檐牙。”清
吳蘭修《
黃竹子傳》:“臨行,﹝
竹子﹞執生手曰:‘此歸又罹虎口!若得了儂業債,則寒食梨花,求
麥飯一盂、紙錢一束,上真娘墓一弔;薄命人死無恨耳!’”又,有的地區亦稱清明為寒食。
明
張煌言《舟次清明拈得青字》詩:“欲隱尚違慚介子,年年寒食卧江汀。”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清明》:“清明即寒食,又曰
禁煙節。古人最重之,今人不為節,但兒童戴柳祭掃墳塋而已。”
郁達夫《
釣台的春晝》:“繞了一個大彎,趕到故鄉,卻正好還在清明寒食的節前。”參閱《
太平御覽》卷三十、宋洪邁《容齋三筆·介推寒食》、清
袁枚,《隨園隨筆·寒食不必清明》。
王建(765年—835年),字仲初,許州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
唐朝大臣、詩人。
出身寒微,貧困潦倒。大曆年間,考中進士,一度從軍。中年入仕,歷任
昭應縣丞、
太府寺丞、秘書郎、
太常寺丞,累遷
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
唐文宗大和四年,去世,時年六十六歲。
王建擅於樂府詩,與
張籍齊名,世稱“
張王樂府”。詩作題材廣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有典型意義的人、事和環境加以
藝術概括,集中形象反映現實,揭露社會矛盾。多用比興、白描、對比等手法,常在結尾以重筆突出主題。體裁多為七言歌行,篇幅短小。語言通俗凝練,富有
民歌謠諺色彩。作品《
田家行》《
水夫謠》《
羽林行》《
射虎行》《
古從軍》《十五夜望月》《
渡遼水》《
田家留客》《
望夫石》等。善於“
宮詞”,為研究
唐代宮廷提供重要材料。今存有《
王建詩集》《王建詩》《
王司馬集》等本及《宮詞》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