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葛根芩連湯的結果 展開

葛根芩連湯

中醫方劑名

葛根芩連湯,中醫方劑名。為表裡雙解劑,具有解表清里之功效。主治協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臨床常用於治療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徠、腸傷寒、胃腸型感冒等屬表證未解,里熱甚者。

歌訣


葛根黃芩黃連湯,甘草四般治二陽,解表清里兼和胃,喘汗下利保安康。

組成


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用量


葛根15g,黃連9g,甘草6g,黃芩9g。

用法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兩升,內諸葯,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解表清里。

主治


協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方義


本證多由傷寒表證未解,邪陷陽明所致,治療以解表清里為主。表證未解,里熱已熾,故見身熱口渴,胸悶煩熱,口乾作渴;里熱上蒸於肺則作喘,外蒸於肌表則汗出;熱邪內迫,大腸傳導失司,故下利臭穢,肛門有灼熱感;舌紅苔黃,脈數皆為里熱偏盛之象。方中葛根辛甘而涼,入脾胃經,既能解表退熱,又能昇陽脾胃清陽之氣而治下利,故為君葯。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厚腸止利,故為臣葯;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葯,為佐使葯。

配伍特點


外疏內清,表裡同治。

運用


本方用於協熱下利證,臨床應用以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乾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腹痛者,加炒白芍以柔肝止痛;熱痢里急后重者,加木香、檳郎以行氣而除后重;兼嘔吐者,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夾食滯者,加山楂以消食。

禁忌


若虛寒下利者忌用。

重要文獻摘要


1、《傷寒論 太陽病脈證並治》:“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葛根芩連湯主之。”
2徠、清·尤怡《傷寒貫珠集》:“太陽中風發熱,本當桂枝解表,而反下之,里虛邪入,利遂不止,其證則喘而汗出。夫促為陽盛,脈促者,知表未解也。無汗而喘,為寒在表;喘而汗出,為熱在里也。是其邪陷於里者十之七,而留於表者十之三,其病為表裡並受之病,故其法亦宜表裡雙解之法。……葛根解肌於表,芩、連清熱於里,甘草則合表裡而並和之耳。蓋風邪初中,病為在表,一入於里,則變為熱矣。故治表者,必以葛根之辛涼;治里者,秘以芩、連之苦寒也。”
3、清·柯琴《傷寒來蘇集·傷寒附翼》:“桂枝證,脈本緩,誤下后而反促,陽氣重可知。邪束於表,陽擾於內,故喘而汗出;利遂不止者,此暴注下迫,屬於熱,與脈微弱而協熱利者不同。表熱雖未解,而大熱已入里,故非桂枝、芍藥所能和,亦非厚朴、杏仁所能解矣。故君氣輕質重之葛根,以解肌而止利,佐苦寒清肅之芩、連,以止汗而除喘,用甘草以和中。先煮葛根,后內諸葯,解肌之力優,而清中之氣銳,又與社中逐邪法迥殊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