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劉永昶的結果 展開

劉永昶

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高級農藝師,研究生學歷,遼寧建昌縣人,1955年出生。1976年來投身食用菌科研與推廣事業30多年,1991年創辦遼寧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2001年組建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現任全禾菌業董事長、遼寧省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所長、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遼寧職業技術學院客座教授,被全國許多食用菌生產基地縣(市)聘為科技顧問。是“塑料袋地栽黑木耳”發明人和“食用菌液體菌種培養器”及其標準化生產工藝發明應用第一人,多項成果被科技部列入國家級科技計劃,已應用到全國各地和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人物經歷


教育經歷
1972年~1974年就讀於遼寧省建昌縣賈杖子高中
1997年1月~1998年12月就讀遼寧刊授黨校經濟管理專業理論班;
1998年10月~2000年10月就讀於北京師範大學管理學院
工作經歷
1982年~1986年黑龍江省林口縣古城鎮政府食用菌中心任主任;
1986年~1988年在瀋陽軍區林口食用菌基地擔任副主任;
1988年~1992年在哈爾濱市食用菌培訓中心擔任校長;
1992年~今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擔任所長;
2001年~今全禾菌業有限公司擔任董事長。

相關事件


一腔鴻鵠志 萬難不屈創絕技
劉永昶[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出生在遼寧省朝陽市建昌縣。他的求學階段整個外在“文革”的十年浩劫中。高中畢業后,由於當時社會大氣候的影響,他沒有繼續升學的選擇,於是他決定隻身一人闖天下。20世紀70年代,,他來到黑龍江,在那裡他伐過木、種過參,但他追求理想、實現自身價值的思想一刻都不曾停歇。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從書上看到用玉米芯、木屑作原料種植蘑菇致富的消息,他管敏銳的認識到這是一條致富捷徑。於是,劉永昶開始用木屑秸稈做原料,採用掛袋和地栽的方法研究木耳栽培新技術。經過5年的反覆實踐,在推翻傳統理論、傳統配方、更新菌中的基礎上,木耳栽培史上的一次技術革新—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方法在他手上誕生了。專家鑒定,他分離選育的黑木耳888號菌中,具有抗雜能力強、朵大、肉厚、色黑、產量高的優點。如今,黑木耳訴木段式栽培方法已被劉永昶發明的地栽方法所取代。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農林廢棄物為原料,每畝地可為國家節約700多立方米的木材。與木段栽培相比,黑木耳生長周期僅為原來的1/10,產量和經濟效益卻分別提高了7.9和24.6倍。用此方法栽培一畝地黑木耳,菇農年純收入過萬元。同時,這一方法還把黑木耳的栽培場地由大森林搬到了田間地頭,從而擺脫了對客觀環境的依賴。1994年,此項技術被國家科技部隊和為重點項目向全國推廣,為此,中外媒體送予他一個桂冠---“中國菌王”。
十載創業史 百尺竿頭再進取
劉永昶[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 是個不甘於現狀,時刻燃燒著激情的開拓者。他說:“在當今中國,使千家萬戶發財最得人心。”為使廣大菇農儘快脫貧致富,為把科研成果真正轉化為生產力,1992年劉永昶在遼寧省朝陽市創建了首家民營科研機構—朝陽市食用菌研究所,研究所的投入使用和研究所4000平方米的常年出耳示範場使得袋料地栽黑木耳技術向著大力引導栽培、科學推廣的階段發展,劉永昶每月定期在朝陽舉辦技術培訓班,培養了大批技術骨幹,使該技術尋事推廣到全國,與此同時他還經常到全國各地的生產種植基地做技術指導,幾年下來,他已免費為全國3000多個用戶提供上門服務。經過劉永昶和朝陽食用菌研究所技術骨幹的辛勤耕播,截至1995年上半年全國共有23個省、市、自治區採用他的技術栽培黑木耳,栽培總永數達到54,151戶,總面積29,147.32畝,共產干黑木耳12,843,728千克,獲得純利潤4.33億元,而且由此帶動了各地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很大經濟效益和粹效益。人們為人工袋料栽培黑木耳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而驚嘆,同時更加欽佩劉永昶藝高不自私、富后更助人的高尚品德。
1998年,發生在內蒙古的一次食用菌大面積污染事件,使劉永昶堅定了改變國內食用菌菌種生產落後生產方式 的信念,為此他先後走訪了日本、韓國、歐洲及我國台灣省等食用菌生產發達國家和地區,充分體會到當地採用液體菌種先進生產線“產量高、質量好、沒污染”的好處,但國外的生產線都是幾千萬甚至上億元的投資,在國內難以推廣應用。於是回國后他組織科研人員把液體菌種做為主攻方向,研究適合中國國情的工廠化生產食用菌設備和生產線。2001年他在大連市成立了全禾菌業有限公司,投資建成全禾菌業科技園,同年7月14晶,歷經三年多潛心研究的全禾液體菌中培養器及配套生產工藝經過了遼寧省科委組織的專家鑒定,結論為“國際先進、國內領先”。對於食用菌產業來說,這是一個偉大的創造,是一個劃時代的科研成果,它改變了中國一直沿用固體菌種栽培食用菌的歷史,打破了我國一直以來認為液體菌種高深莫測、難作難用難推廣的神話。截至2007年底,全禾液體菌種技術與設備已推廣到全國除西藏以外所有的省、直轄市和自治區,並遠銷到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法國、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
科技無止境 勇攀高峰鍺菌魂
我國食用菌生產主體是農戶,作坊生產,手工操作,藥物熏蒸,激素刺激,坐等季節,靠天吃飯。生產與市場嚴重脫節,到了出菇季節,低質、污染超標產品堆積如山,價格也上不去;而過了出菇季節,市場又青黃不接。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后,他意識到食用菌生產的根本出路就是機械化、工廠化生產。為此,劉永昶調配資金、協調場地,組織科研人員刻苦攻關,經過以劉永昶為首的全禾人不懈努力,終於在2004年開發出以液體菌種為核心技術的食用菌工業化生產線—全禾菌種菌包廠、菇廠生產線等。
全禾液體菌種培養器暢銷海內外
全禾液體菌種培養器暢銷海內外
就是利用這條生產線,劉永昶帶領全禾人創造了“標準化菌種菌包廠”和“全禾菇廠”兩大生產模式。“標準化菌種菌包廠”快速大量地生產高質量的菌包,日產幾千袋至幾萬袋,菌種菌包達到綠色無污染,可帶動千家萬戶簡單快捷的生產栽培,走適合我國國情的“公司+農戶”的產業化道路;“全禾菇廠”則適於城市黑邊投資建設,天天出菇,新鮮綠色,既規避了國外菇廠大、洋、貴、單品種生產的弊端,又克服了傳統生產小、土、差,效益無保證的缺憾,而投入僅為外同類菇廠的1/6,生產規模在是產鮮菇0.5噸~10噸,是目前國內外最先進、投資最少、最好的工業化標準化菇廠之一。全禾菌業的“食用菌工廠化開發與產業化研究”榮獲了中國菌物學會“全國食用菌行業優秀科技成果”獎,列入了2006國家星火計劃
在躬身於食用菌科研的30多年裡,劉永昶時刻以他燃燒著的激情,為中國信用菌產業帶來陽光。面對過去,不論高山險阻,還是鮮花掌聲,劉永昶始終保持理性的沉默。他的目標是徹底改變我國信用菌目前千家萬戶低水平徘徊的生產方式,把中國建成真正的世界菇廠,鋪築中國食用菌產業現代化的高速公路。
古有“夸父追日”的傳說,夸父者嚮往光明,追逐太陽,歷來是萬難不屈、精神追求的形象。劉永昶,作為食用菌液體菌種領域的領軍人物,他有著與夸父一樣頑強進取的氣質。《說文新附》解“昶:永日也。”永昶,有不懈追求光明,永遠暢通之意。
劉永昶是遼寧朝陽人。朝陽,朝向太陽,很有寓意的城市名字。他生長於斯,取名永昶,難道這僅僅是暗合。。。。。
餘音:2007年底“全國塑料袋地栽黑木耳”栽培戶達30萬,年產25億袋,佔有黑木耳總產量的80%左右,年產值100多億元;
2008年初:液體菌種在全國有5000多專業戶和單位應用,“液體菌種菌包廠”如雨後春筍般在全國興建,“菌包廠帶農戶”的模式在食用菌產區已經產生很大的反響。。。。(王德林)

社會評價


中央電視台採訪報道劉永昶
中央電視台採訪報道劉永昶
先後榮獲黑龍江省委省政府命名的“食用菌大王”、團中央“全國新長征突擊手” 、中國菌協“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工作者”與“十佳優秀科技人才”、“十大新聞人物”、團中央科技部全國青聯“中國傑出青年科技創業獎“、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中國特色產業基地貢獻人才獎”,2003年被評為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新聞人物,2004年中國菌物學會“全國食用菌行業先進個人”,2次獲得中國菌協“全國食用菌行業十大優秀科技人才”,2009年“全國改革開放30年120名農村人物”,被中國菌協授予“袋栽黑木耳科研探索特殊貢獻獎”。

社會影響


劉永昶[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大連全禾菌業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永昶歷經20多年的艱苦探索、反覆實踐,發明了“塑料袋地栽黑木耳”專利技術、選育出高產抗雜的888黑木耳專利菌種。“塑料袋地栽黑木耳”以農林廢棄物為原料,遵循野生黑木耳的生物特性,使黑木耳栽培源於大自然又回到大自然,既降低了生產成本,又最大限度地滿足了黑木耳生長對各種條件的需要,從根本上抑制了黴菌的滋生。黑木耳地栽不但擴大了黑木耳的生產區域,由原來的每年1個季節生產向多季節轉化,為更多的農戶創造經濟效益,並益於保護生態,節約木材。據統計,截止2009年底,地栽黑木耳已推廣到全國除西藏、台灣以外31個省、直轄市和自治區,累計推廣面積31.05萬畝,平均畝產干耳445公斤,累計創產值500.16億元,節約木材1.5億立方米。該項科研成果經遼寧省科委主持專家鑒定,結論是:有“五大突破”、“六大技術改進”,“產量高、質量好”,“產量和經濟效益 分別是木段栽培的7.9倍和24.6倍”。
主持開發和推廣的“液體菌種生產技術與培養器設備”,利用液體深層發酵技術生產食用菌菌種,使生產周期縮短到過去的1/30,降低生產成本50%以上,獲得2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外觀設計專利,2001年通過省科技成果鑒定“國內領先,國際先進”,2003年獲得省科技進步獎,同年列入國家星火計劃,2005年或食用菌協會“全國食藥用菌行業優秀科技成果”。該項技術使我國多年延用的固體菌種生產技術得以被先進的利用生物發酵工程的液體菌種生產技術所取代。
主持開“食用菌液體菌種機械化生產線” 2004年通過省科技成果鑒定“達到國內領先水平”,2005年獲得市科技進步獎,列入國家星火計劃,主要設備確立了8項企業標準。目前,該產品不僅推廣到全國各地,還出口到韓國、日本、加拿大、美國、墨西哥、澳大利亞、馬來西亞、印尼哈薩克烏克蘭、俄羅斯、卡達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