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郢二首·其一

哀郢

《哀郢二首(其一)》是宋代愛國詩人陸遊的組詩作品中的一首。這首詩在對楚國舊都的慨嘆和對屈原的思慕之中,包含著對宋朝國土喪失的痛惜,對屈膝苟安、腐敗昏聵的南宋小朝廷的怨憤。

作品賞析


第一首首聯從回顧楚國興起和發展的歷史著筆,與其衰落敗亡的結局以及今日遺址荒蕪的景象,作強烈的對比。“遠接商周祚最長,北盟齊晉勢爭強。”是說楚國遠承商周二代的王業,國統由來久長,在發展鼎盛時期,曾和齊晉結盟,對抗強秦。楚原是商的屬國,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為諸侯國。因此可以說“是遠接商周祚最長”了。“祚”,指王統。
頷聯順接首聯意,寫楚國最終由盛而衰,以至為秦所滅。“章華歌舞終蕭瑟”,寫的便是這種歷史的結局。“章華”,即章華台,楚國離宮,舊址有幾處,此當指沙市之豫章台。當年章華台上的歌舞,早已蕭索寂寥了,但是,“雲夢風煙舊莽蒼”:楚地著名的雲夢澤,氣象依舊,風煙迷濛,闊大蒼茫。這裡,詩人以章華歌舞之短暫映照雲夢風煙之永恆,產生強烈對比,抒發物是人非之感嘆,揭示出歷史發展之無情。
頸聯由歷史的回顧轉為對眼前景象的描寫:“草合故宮惟雁起,盜穿荒冢有狐藏。”當年郢都宮殿舊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見雁群時時飛起;早已被盜掘的荒墳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這景象是多麼凄涼敗落,它既是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又是當年楚國衰亡的象徵。而導致楚國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離騷》中所尖銳指出的,貴族蒙蔽君王,嫉賢還能,朋比為奸惑亂國政。這一歷史的教訓,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萬分,熱淚沾裳。
尾聯“離騷未盡靈均恨,志士千秋淚滿裳。”是詩人對楚之衰亡所作的結論,也是全詩主旨之所在。“靈均”是屈原的字,“靈均恨”,既是屈原在《離騷》中所無法盡情宣洩的家國無窮之恨,也是陸遊在這首詩中所要表達的與屈原共命之嘆。
這首詩以議論起筆,以抒情落筆,中間兩聯寫景,情寓於景。

創作背景


公元1164年(南宋孝宗隆興二年),張浚大舉北伐,符離戰敗,宋朝廷再度向金屈膝求和,達成隆興和議。公元1166年(乾道二年),官居隆興(今江西南昌)通判的陸遊,也以“交結台諫,鼓唱是非,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而被罷黜回鄉。陸遊在家鄉(越州山陰)窮居四年,方於公元1170年(乾道六年)出任夔州(今四川奉節)通判。初夏,他從家鄉出發,沿長江西上入蜀,九月過荊州(今湖北江陵)。此地為戰國時楚故都郢,他觸景生情,懷古傷今,遂向慕屈子,慷慨悲歌,以屈原《哀郢》為題,寫了兩首七律,以抒發自己熾烈的愛國情懷。

作者簡介


陸遊(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著名詩人、詞人。
陸遊出生時正值北宋滅亡之際,從小便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熏陶。陸遊“年十二能詩文”,學劍,並鑽研兵書。29歲赴臨安省試,名列第一。次年參加禮部複試,因受宰臣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即位后,賜進士出身,歷任福州寧德縣主簿、敕令所刪定官、隆興府通判等職,因堅持抗金,屢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八年(1172年)主戰將領王炎聘陸遊至幕府襄理軍務,使陸遊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軍旅生活使他的懷抱不禁為之一開,寫出了許多熱情奔放的愛國詩篇。之後陸遊歷經多次升降官職,在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之後的二十餘年,長期蟄伏在山陰老家農村。嘉定二年(1210年)陸遊去世,留絕筆《示兒》。
後人每以陸遊為南宋詩人之冠。陸遊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是中國歷史上自作詩留存最多的詩人。陸遊一生力主北伐,雖然屢受主和派排擠打擊,但是他的愛國情操至死不渝,作為一位愛國詩人,滿腔救國熱忱,他與尤袤楊萬里范成大並稱“南宋四大詩人”。
著作有《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其書法遒勁奔放,存世墨跡有《苦寒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