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阿彌陀經要解

明代蕅益大師撰寫的著作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闡明阿彌陀經的宗旨是信願行(念佛),奠定了凈土宗的理論基礎。被收入大師自己編輯的《凈土十要》作為第一要。

基本信息


《佛說阿彌陀經要解》是明代高僧蕅益大師於1647年依據天台宗解釋佛經的方式撰寫的對《佛說阿彌陀經》的精要解釋,闡明阿彌陀經的宗旨是信願行(念佛),奠定了凈土宗的理論基礎。被收入大師自己編輯的《凈土十要》作為第一要。

內容簡介


要解,是靈峰老人所著。為彌陀經最緊要之註釋。文不繁而義豐,辭雖簡而理玄。乃十方諸佛之心要,凈業經藏之骨髓。要者、緊要也。文中要處雖多,略不出三。(一)心要。即破緣影之妄心,顯即境之真心,為自性彌陀之本體。言心、有乎多種。一曰肉團心,即吾人所指胸腔者是。此屬肉團,系色質,有生滅敗壞,非吾人之真心也。二曰緣影心,因塵而有者是。緣前塵而起思量分別。想相為塵,識情為垢。此亦非吾人之真心。以其因塵則有,離塵則無故也。三曰真如心,乃即境之真心。此心非肉團,非緣影,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視之不見,聽之不聞。豎窮橫遍,不可思議。一切世出世法,皆唯此心所成。諸法所生,因心成體。古人云,若人識得心,大地無寸土者,即此心也。今之所謂心要者,即指此而言也。此要解中,將此心要之義,切實解明,故曰要解。(二)境要。乃破緣影之妄土,顯即心之真境。今之學者,稍具世智,執著偏見,謂自心即凈土,自性即彌陀。須知伊所謂之唯心凈土,乃將緣影之妄想,作唯心之凈土。當知十萬億佛土外決定有一極樂世界。所以雲,生則決定生。而十萬億佛土外之極樂,即我心內之極樂。以我心豎窮橫遍,無一土,無一法,不在此心中。故云、去則實不去。明乎此,方可與談唯心凈土,自性彌陀。否則、必落於緣影妄想。後文雲一切莊嚴,皆彌陀導師行願所成。亦吾人凈業所感,唯識所變。佛心生心,互為影質。奈何離此凈土,別談唯心凈土。甘墮鼠即鳥空之誚,豈不可嘆。此要解中,將此境要之旨,發揮透澈,詳為解釋無滯,故曰要解。(三)法門要。有事、有理。約事則凈土一法,三根普被,利鈍兼收。如天普蓋,似地均擎。橫超三界,帶業往生。勝過一切豎出法門。如蟲鑽竹筒,豎出則須依節而出,甚難甚難。橫鑽出洞,則甚易甚易。約理、則心境圓妙。一句彌陀,圓具三觀十乘,無不該攝。此要解中,將此法門,為一切法門之最要意,分明解出,故曰要解。然此三法,舉一即三,全三即一。一三圓融,不可思議。明心要,能生正信。明境要,能啟切願。明法門要,能立實行。后雲,能念之心,不可思議。以其即心即佛故。斯即心要也。所念之佛,不可思議。以其即佛即心故。斯即境要也。念一聲,一聲不可思議。乃至念百聲,千萬億聲,聲聲皆不可思議。以心即佛,佛即心,心佛不二。斯即法門要也。具釋此三要,故曰要解。釋法題竟。
要解先以天台家講經的慣例述五重玄義,一解釋佛說阿彌陀經經名,二說明本經以實相為正體,三說明此經以信願持名為修行之宗要。非信不足啟願,非願不足導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滿所願而證所信。經中先陳依正以生信,次勸發願以導行,次示持名以徑登不退。信則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願則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則執持名號,一心不亂。第四明力用。此經以往生不退為力用。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薩藏攝。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逐段解釋經文要義。主要闡明持名念佛殊勝:“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於一切方便之中,求其至直捷、至圓頓者,則莫若念佛求生凈土。又於一切念佛法門之中,求其至簡易、至穩當者,則莫若信願專持名號。”唯持名一法,收機最廣,下手最易。故釋迦慈尊,無問自說,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謂方便中第一方便,了義中無上了義,圓頓中最極圓頓。故云:清珠投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也。信願持名,以為一乘真因。四種凈土,以為一乘妙果。闡明應當深信彌陀願力、名號功德和眾生心性本不可思議。

科判


彌陀要解科目表
┌丙初、標法會時處 ┌戊初、明類標數
┌乙初、通序┤ ┌丁初、聲聞眾┤戊二、表位嘆德
甲初、序分┤ └丙二、引大眾同聞┤丁二、菩薩眾└戊三、列上首名
└乙二、別序 └丁三、天人眾
┌戊初、徵┌己初、約能受用釋
├戊二、釋┴己二、約所受用釋
┌丁初、徵釋┘ ┌己初、釋生處
┌丙初、依報妙┴丁二、廣釋┬戊初、別釋所受┴己二、結示佛力 ┌庚初、正明
│ └戊二、合釋能受所受┬己初、約五根五塵明受用┴庚二、結示 ┌壬初、鳥音法利
┌乙初、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啟信┤ └己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庚初、別明┬辛初、化有情聲┴壬二、徵釋略顯
│ │ ┌戊初、徵┌己初、約光明釋 └庚二、總結└辛二、化無情聲
│ └丙二、正報妙┬丁初、徵釋名號┴戊二、釋┴己二、約壽命釋
│ └丁二、別釋主伴┬戊初、別釋┬己初、主
│ └戊二、結示└己二、伴
甲二、正宗分┤乙二、特勸眾生應求往生以發願┬丙初、揭示無上因緣
│ └丙二、特勸
│ ┌丙初、正示無上因果
└乙三、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丙二、重勸
┌戊初、東方
│戊二、南方
┌丁初、略引標題┤戊三、西方
┌丙初、勸信流通┴丁二、徵釋經題│戊四、北分
┌乙初、普勸┤丙二、勸願流通 │戊五、下方
│ └丙三、勸行流通┬丁初、諸佛轉贊└戊六、上方
甲三、流通分┤ └丁二、教主結嘆
└乙二、結勸

影響評價


近代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印光大師對《彌陀要解》有極高的評價: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有此經以來之第一註解。(增廣卷一復濮大凡居士書)
其開首《彌陀要解》,自佛說此經以來,為西天、東土中,絕無而僅有之註解也。宜恪遵守,不可忽略。(增廣卷一復鄧伯誠居士書一)
註釋:其開首:指《凈土十要》的開頭。
信願行三,《十要》中皆悉詳示。而第一要,《彌陀要解》五重玄義中,第三明宗,發揮三法,最為精詳。其後節節段段,皆有指示,宜細參閱。(增廣卷一復高邵麟居士書四)
而《彌陀要解》一書,為蕅益最精最妙之注。自佛說此經以來之注,當推第一。即令古佛再出於世,現廣長舌相,重注此經,當亦不能超出其上。況後生淺聞薄解,便欲指斥,冀其超越乎哉?以螢光而較日,多見其不知量也。惜哉王生,何苦如此!(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二)
《彌陀經》當依蕅益《要解》。《衷論》詮釋,多有任己見,違經旨處,不可依從。(增廣卷一復永嘉某居士書三)
若欲研究,《阿彌陀經》有蕅益大師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再出於世,重注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諦信受。……第一《彌陀要解》,乃大師自注。文淵深而易知,理圓頓而唯心。妙無以加,宜常研閱。(增廣卷一與徐福賢女士書)
《彌陀要解》,為自有此經以來之妙注,實為修凈業者之指南。其書載於《凈土十要》之首。《凈土十要》,乃大師采凈土著述之最契理契機者,匯而成之。共十種,故名《十要》。以《要解》注經,故居其首,乃尊經也。(增廣卷一復酈隱叟書)
再進而求之,則蕅益老人《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絕無而僅有之良導。(增廣卷一復尤弘如居士書)
極直捷要妙者,莫過於蕅益之《要解》。(增廣卷三重刻《彌陀略解圓中鈔》勸持序)
若欲利人,彌陀要解,可謂一字一珠。(續編卷上與魏梅蓀居士書十六之十五)
要解一書,汝尚不滿意,謂其學問不及蓮池。然古人所證,吾人何敢妄擬。若論要解之義理扼要,實為千古所未有。(三編卷一復慧清居士書)
而彌陀要解,實為千古第一妙解,乃古今絕無而僅有者。切勿以等閑視之,則幸甚。(三編卷三複王尊蓮居士書)

著者簡介


蕅益大師(公元1599~1655年),名智旭,號西有,別號八不道人(自云:古者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既蹴然不敢;今亦有儒有禪有律有教,道人又艴然不屑。故名八不也)。俗姓鍾,江蘇吳縣人。父親歧仲,十年持念大悲咒以祈子,母親金氏夢觀音菩薩抱兒授之而生大師。大師七歲即茹素,十二歲讀儒書,以傳千古聖學為己任,誓滅佛老二教,開葷酒,作《闢佛論》數十篇。十七歲時閱讀蓮池大師的《自知錄序》與《竹窗隨筆》,幡然認識到以前的錯謬,將所著的《闢佛論》付之一炬。二十歲,註解《論語》,注至“天下歸仁”文句時,不能下筆,廢寢忘餐三晝夜,大悟孔顏心法。其年冬,父親亡故,讀《地藏菩薩本願經》,發出世心,每日持誦佛名,盡焚文稿二千餘篇。二十三歲時,聽一法師講《首楞嚴經》中的“世界在空,空生大覺”,心生疑團:“為何有這樣的大覺,竟如此推崇空界?”悶絕無措,自感昏沉散亂頗重,功夫不能相續,遂於佛像前發四十八願,決意出家,體究大事。
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
二十五歲時,入徑山坐禪參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消殞。因而了知這個身體,從無始劫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的影子,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生的。這時,一切經論,一切公案,無不現前,無不通達。久之,則胸次空空,不復留一字註腳。越一年,受比丘菩薩戒,遍閱律藏。
二十八歲時,母親病篤,四刲肱不救,痛切肺肝,喪葬盡禮,誓住深山,掩關修道。關中大病,乃以參禪功夫,求生西方凈土。爾後,多次結壇閉關念佛(或持往生咒),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大師身體力行,廣學專弘,扭轉當時輕視凈土之勢,蓮風一時大振。
五十六歲時,大師示疾,遺命身體火化,屑骨和粉,分施水陸禽魚,以結往生西方之緣。跏跌而坐,面西念佛,舉手而逝。
圓寂三年後,門人如法荼毗。啟龕,見大師跌坐巍然,髮長覆耳,面貌如生。火化后,牙齒俱不壞,與鳩摩羅什大師的舌相不壞,同一徽信。門徒們不忍遵從遺命,便奉靈骨,建塔於靈峰。
蕅益大師著述宏富,凡四十餘種。凈宗著述主要有《彌陀要解》、《靈峰宗論》以及大師親選的《凈土十要》等,都是凈宗修學的經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