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上海市轄區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於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同年9月正式啟動,是全國第一個,也是全國15個保稅區中經濟總量最大的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批準時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瀕臨長江入海口,地處黃金水道和黃金岸線的交匯點,緊靠外高橋深水港區,是全國首個"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和上海國際航運、貿易中心的重要載體。2010年,外高橋保稅區在英國倫敦《金融時報》全球自由貿易區按八大要素綜合評比中獲得第一名。2014年10月6日,正式開通微信公眾平台:“上海自貿區銷售中心”,這標誌著上海市政府倡導的“網際網路+”的思路正式拉開序幕。
2020年4月上海自貿區離岸轉手買賣產業服務中心在外高橋保稅區啟動,標誌著這一國際新型貿易模式進入常態化、規範化、規模化的產業發展階段。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1990年6月經國務院批准設立的全國第一個規模最大、啟動最早的保稅區,集自由貿易、出口加工、物流倉儲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於一體,外高橋保稅區規劃面積10平方公里,已開發運作區域8.5平方公里。
截止2003年末,保稅區累計批准投資項目7054個,吸引投資總額86.81億美元,投資者來自世界75個國家和地區。世界500強的跨國公司中已有99家進駐保稅區。保稅區投資企業共與世界上129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進出口貿易往來。
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統一管理保稅區的行政事務及社會發展。
二〇〇三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在市委市府、區委區府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根據市和新區的整體工作部署,緊緊圍繞“服務年、創新年”的主題,積極推進位度創新,堅持先行先試,擴大招商引資力度,增強保稅區綜合競爭能力,優化綜合投資環境,降低企業運作成本,深化功能開發,在國際貿易、出口加工、現代物流三大功能的開發拓展方面取得了新的進展,使保稅區的綜合經濟繼續保持快速、健康、持續的增長態勢,主要經濟指標的年均增幅保持在20%以上,保稅區已成為推進全市和浦東新區新一輪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〇〇三年,保稅區共實現:增加值323.18億元;銷售(經營)收入2268.06億元;工業總產值414.45億元;進出口貨物總值209.28億美元,其中出口48.52億美元;各類稅收收入總額225.12億元;新增投資企業1053家,吸引投資總額13.60億美元;港口吞吐量1627.2萬噸;集裝箱貨物吞吐量202.7萬標箱。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特殊管理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是設有隔離設施的實行特殊管理的經濟區域,貨物可以在保稅區與境外之間自由出入,免征關稅和進口環節稅,免驗許可證件,免予常規的海關監管手續(國家禁止進出口和特殊規定的貨物除外)。
上海市外高橋保稅區管理委員會是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依據上海市人大制定的《上海外高橋保稅區條例》等法規,統一管理保稅區的行政事務。海關依據《保稅區海關監管辦法》實施業務監管。
規模
吸取國外類似區域先進的發展理念,根據上海經濟與地理的實際情況,上海外高橋保稅區精心規劃,發展成為集國際貿易、先進位造、現代物流及保稅商品展示交易等多種經濟功能於一體的綜合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還是上海市最重要的現代物流產業基地之一、上海市最重要的進出口國際貿易基地和上海市微電子產業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2008年12月底,保稅區累計批准來自94個國家和地區的10242個項目,其中,世界500強企業中有111家入駐保稅區。累計吸引投資總額160.6億美元,合同外資74.1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0.3億美元。區內企業從業人數達19萬,其中外籍工作人員9200餘人,進出口總額首次突破1000億美元。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
地理優勢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位浦東新區前沿,處於黃金水道和黃金岸線的交匯點,面對良好的深水岸線,背依富饒的長江三角洲腹地。
上海外高橋保稅區地理位於上海高橋鎮旁,僅隔一條馬路(楊高路)。高橋鎮則高橋建制於宋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全國經濟百強鎮”,"國家衛生鎮"以及上海的長壽之鄉。鎮內有三星到五星級賓館近10家(包括假日皇冠酒店,正地豪生酒店等多家頂級酒店),酒吧一條街,以及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等綜合醫院,並擁有上海示範幼兒園若干,市重點小學,及兩所上海區重點初中及高中等設施。
外高橋保稅區交通極為便利,過了楊高路就是設施完善的高橋鎮;從外高橋到五角場經濟圈僅15分鐘車程;到復旦,同濟,第二軍醫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電力大學,上海海洋大學等高校本部僅需10~20分鐘;沿著張楊北路開車15公里可直接進入陸家嘴金融區;而到外灘的車程也不到25分鐘。
自然地理條件
地處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海拔4-5米,平均潮位3.25米,深埋320米土體,主要是第四紀黏土與砂性土交互沉積的地層,屬非地震多發地帶。該地區屬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全年季候溫和濕潤,夏季多東南風,冬季吹西北風,年平均氣溫16℃左右,一月最低,為-3℃,七、八月最高,約28℃。雨日140天,主要集中在5-8月,年降雨量1500毫米,無霜期約280天。
港口
外高橋港區連接長江深水岸線與外高橋保稅區,西距吳凇港口約7公里,東距長江出海口約85公里。已建成一期(順岸式碼頭岸線900米,吞吐能力為120萬TEU,3個集裝箱泊位。)、二期工程(順岸式碼頭岸線899米,吞吐能力為80萬TEU,2個三、四代集裝箱泊位和1個第一代集裝箱泊位。),擬建三期(順岸式碼頭岸線680米,2個三、四代集裝箱泊位。)、四期工程(總工程岸線總長4.6公里,一期擬開發1250米岸線,年通過能力100萬TEU,擬建4個三、四代順岸式集裝箱泊位。)。外高港區作為上海國際航運中心的組成部分,已成為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保稅倉儲、物流分撥的重要樞紐。
運河
貼近保稅區東邊的外環運河,連通長江和黃浦江,河寬44.5米,具有300噸級的駁船能力,是保稅區貨運經內河運輸的主要通道。
機場
上海虹橋國際機場距保稅區約36公里,汽車從保稅區至國際機場只需40分鐘;浦東國際機場位於保稅區東南面,車程20分鐘即可到達。
外高橋保稅區位於上海東北端,瀕臨長江口,處於中國黃金水道——長江與東海岸線的交匯點。外高橋保稅區距離市中心20公里,距離浦東國際機場40公里,距離虹橋國際機場35公里。楊高路、張楊路、楊浦大橋、中環線、外環線、翔殷路隧道、外環隧道、軌道交通6號線和滬崇蘇高速公路、規劃中的浦東鐵路和軌道交通12號線,組成了便利通達的立體交通網路,將外高橋保稅區同市區及周邊城市緊密相連。
途經公交:815路、181路、川張高專線、地鐵6,12號線
外高橋保稅區開發建設18年來,經濟增加值、工業產值、進出口貿易額、海關及稅務部門稅收收入和企業銷售經營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都保持了年均20%以上的高速增長。2008年外高橋保稅區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1-12月份共實現經濟增加值953.17億元,同比增長16.3%,占浦東新區的30.25%,佔全國保稅區的43.9%;完成銷售收入6511.21億元,同比增長12.6%,佔全國保稅區的44.3%;完成各類稅收517.98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稅務部門稅收217.63億元,同比增長23.1%,占浦東新區的24.09%。
產業功能
依託浦東開發開放的優勢,堅持對外開放的宗旨,十六年來外高橋保稅區經濟快速發展,形成了以國際貿易、現代物流、先進位造業等三大功能為主的口岸產業。
國際貿易業
外高橋保稅區國際貿易產業經過了起步、探索創新和規模形成三個階段。1992年初,我國第一家外商獨資貿易企業——日本上海伊滕忠商事有限公司經外經貿部批准在外高橋保稅區註冊。90年代後期,保稅區貿易功能日趨成熟,以跨國公司為主導的貿易企業紛紛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大規模開展分撥業務,分撥面也從單一的國內市場逐步向國際市場拓展,使外高橋保稅區成為跨國公司跨區域的貨物集散中心之一。貿易企業在保稅區綜合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06年保稅區內從事進出口業務的貿易企業已超過2700家,已同世界上16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貿易往來。完成進出口總額448.57億美元,同比增長27.2%,占浦東新區的42%,占上海市的19.7%,佔全國保稅區的41.3%,其中進口331.37億美元,同比增長29.4%。保稅區貿易企業共實現商品銷售額3980.91億元,同比增長18.6%,佔全國保稅區的55.1%。在中國經濟日益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依託保稅和非保稅貿易結合所形成的產業鏈優勢,外高橋保稅區的跨國貿易企業將其功能提升為中國區乃至亞太區的營運中心和銷售總部已成為發展趨勢。
現代物流業
保稅區成立初期,區內部分企業就開展了以保稅倉儲為主的物流業務,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保稅區物流業務又拓展到倉儲配送。在商務部(原外經貿部)和交通部等部委的積極支持下,全國保稅區第一家中外合資的物流企業——上海外紅國際物流有限公司設立在外高橋保稅區。九十年代中後期,基於外資企業市場運作的需求,以“保稅——滯后納稅”為特徵的分撥運作模式在保稅區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和壯大,為國外商品進入中國市場提供了高效的流通渠道。在分撥業務的刺激和帶動下,第三方物流業也得到了蓬勃發展,外高橋保稅區已基本形成了以第三方物流企業為主體的現代物流產業體系,集聚了包括美國APL、英邁,荷蘭TNT,日本近鐵、通運和德國飛鴿等世界知名物流企業在內的1000多家物流倉儲企業。新批物流項目占保稅區各類項目的比重不管是在數量還是在投資額度等方面都呈現快速發展態勢。2006年保稅區物流企業完成營業收入1770.59億元,同比增長24.1%;實現增加值203億元,同比增長17.6%,占外高橋保稅區增加值的30%。物流服務功能的輻射範圍已經擴大到長三角地區。2006年外高橋港區吞吐量仍然保持穩步增長,1-5期全年完成貨物吞吐量11344萬噸,同比增長6.6%;完成集裝箱吞吐量1372.9萬標準箱,同比增長7.9%,占上海港集裝箱吞吐量的六成。隨著“區港聯動”的實施和上海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步伐的加快,將進一步促進國際港航產業與外高橋現代物流產業的聯動發展。外高橋保稅區的物流產業將在全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物流供應鏈中發揮重要作用,成為跨國公司在我國及亞太地區的採購中心、配送中心及物流中心的主要聚集地之一。
先進位造業
保稅區加工製造業最初的業態是簡單的來料、進料加工和輕紡家電產品加工。90年代中期,保稅區緊緊抓住世界製造業向中國快速轉移的機遇,積極優化產品結構,不斷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形成了由英特爾、IBM、惠普、飛利浦、安靠等企業組成的微電子產業群,形成了由德爾福、伊頓、通用等企業組成的汽車零部件加工製造、研發及分撥產業群,先進位造業已成為保稅區出口加工業發展的重要支撐。2006年包括12家高新技術企業在內的240多家出口加工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19.59億元,佔全國保稅區的21.3%。保稅區加快了對長三角地區的功能輻射,形成了與長三角地區相配套的較為完整的加工製造鏈和產業體系。保稅區的現代加工製造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將符合跨國公司實現全球資源配置的運作模式的需求,實現從單純的加工製造向發展現代製造業和承接國際服務外包並舉的轉變,形成高附加值的製造與服務相結合的產業,並成為跨國公司跨地區加工製造的訂單中心、技術服務中心和研發中心。
隨著貿易模式的不斷創新提升,外高橋保稅區已體現出新的發展特點:貿易和物流、金融的產業融合日趨緊密;實體性運作的總部經濟特徵日益明顯;產業鏈的打造趨於完整;貿易便利化環境與國際慣例逐步接軌;與國際市場的結合度不斷提高。2010年,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被英國倫敦《金融時報》全球自由貿易區按八大要素綜合評比中獲得第一名。
下一步,外高橋保稅區將結合新的發展特點,著力推進以下幾項工作:
積極打造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使其成為我國最具競爭力的進口貿易基地。在發揮外高橋保稅區進口貿易現有優勢的基礎上,以成為國家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為契機,通過借鑒國際自由貿易區的通行慣例,強化提升進口貿易功能,集聚高能級貿易主體,努力打造成為與國際市場接軌的,國內最具競爭力的進口貿易和進口貿易服務基地,為我國降低國際貿易順差,優化外貿結構發揮示範帶頭作用;
加快推進離岸服務貿易功能創新。重點塑造以離岸服務為特點的國際服務貿易功能,圍繞產業融合和先行先試,打造跨國公司全球定價中心、訂單中心和結算服務中心,形成以國際產品第三方檢測維修服務為核心、以離岸金融、研發外包、數據外包等為重點的離岸服務貿易產業集聚區,從而進一步提高保稅區企業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國際服務貿易中的市場佔有率和經營話語權;
探索向自由貿易園區轉型升級。外高橋保稅區將依託上海國際中心城市的有利條件,依託浦東開發開放的綜合優勢,立足於制度創新、功能開發和擴大開放,積極探索向與國際慣例接軌的自由貿易園區發展,逐步建設成為功能創新領先、增值服務發達、國際貿易便利、外匯管理寬鬆、區港運作貫通、物流監管便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海關特殊監管區。
從國際貿易、加工製造到現代物流,保稅區的三大產業走過了一條從先行先試的探索到成為區域核心功能的成功發展之路。依託貿易帶動物流、以物流促進貿易、貿易對先進位造業的促進,保稅區的三大功能相互支撐、融合,使保稅區的企業經營超越了傳統模式,走上複合型發展之路,最終成為世界一流水平的綜合性保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