糠頭畈村

糠頭畈村

糠頭畈村隸屬湖北省黃岡市羅田縣匡河鎮的一個行政村。地處匡河鎮北部,石馬山尾,海拔100至200米左右。土地面積2.5平方公里,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405毫米,屬於半山區地帶,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這裡是革命勝地,在村中革命遺址就達兩處,張氏祠 張家垸。這裡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是度假,旅遊的好地方。

交通狀況


糠頭畈村距離匡河鎮政府12.5公里,距離石橋鋪中心2.5公里。距離英山縣城7公里。001鄉道貫穿越全境。鄉村公路可到達每個灣,交通便利。

地理位置


糠頭畈村位於匡河鎮北部,石馬山尾,北與石橋鋪村,西與文斗河村,東南與落令河村交界。

地理環境


糠頭畈村土地面積2.5平方公里,海拔100至200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7.5℃,年降水量1405毫米,屬於半山區地帶,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地勢整體西高東低,西部山地比較高主要是林地,植被豐茂。東部較低有小山丘及小平地,農田在山丘之間。山地面積85%,耕地面積15%。森林覆蓋率90%,以馬尾松香樟樹栗子樹竹子為主。板栗是其主要特產。居民多半居住在東部的公路旁邊,張家灣及村委會是人口較為集中的地方。

旅遊景點


1張氏祠

張氏祠位於羅田縣匡河鄉康頭畈村七組。祠堂座東北向西南,屋後有一覆鐘形狀的山巒、渾圓周正,高程約200米;左、右各有一支高約150米的山脈凸出,對祠堂呈環抱之勢;門前一條寬約丈許的溪河自西北流向東南;對面群山低矮葡伏,隔著平均寬度約350米的田畈與張氏祠相望。其建築佔地面積600平方米,為青磚瓦木結構,一進三聯房屋,東西有廂房第一進內設有閣樓。1927年1月15日,共產黨人李秀芝、汪佩芳等人在此建立了羅田縣第一鄉級農民協會。全國解放后,張氏祠改為小學后,文化大革命爆發,祠堂作“四舊”拆除。現在舊基成了康頭畈村板栗園。

2張家垸

張家垸位於匡河鄉康頭畈村三組,垸子四周山巒高大,一年四季濃蔭隱天蔽日。垸內有一條源自西北高山峽峪的小河流呈S形流出,垸子南面小河東邊有一棵枝繁葉茂的古樟樹,就在樟樹南邊原來有一座佔地面積約200平方米的神廟,曾經是張家垸村民公共活動場所。1930年6月,活躍在羅田的共產黨人在張家垸神廟內正式成立了羅田縣第一個鄉蘇維埃政權,成為隱藏在民間領導當地農民進行土地革命鬥爭的中堅,直至1931年1月初才遷移至匡河鄉茶園村二屋垸。1930年10月4日,為更好地領導鄂東大別山區革命運動,英山、羅田兩縣的共產黨員,農民運動積極分子由陳鬍子、謝國廷帶領,在張家垸神廟內召開大會,成立了“英羅邊區區委會”。如今,那棵古樟依舊蔥翠欲滴,而神廟已毀,孕育過匡河人民革命偉業的珍貴遺址,已經成了農民張勁光家的責任田。

糠頭畈由來


傳說在南北朝之前,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將到這裡降妖除魔時,一位天將不幸在這兒戰死,神馬為了尋找主人,便跑到了人間,在此高山落腳。為了活命,它到處尋找東西吃,有一回,它跑到了英山縣瓦子錢境內,一夜工夫吃掉了一畈稻穀,喝盡了落令河的抗旱救災水,來到了破“絮色珍珠”處撒下糞便。它吃到哪裡,糞便就撒到哪裡。由於它吃的是稻穀,又吃得多,所以一整畈田全部被稻穀殼(稻穀殼俗稱糠頭)所覆蓋。現在人們根據傳說把這裡叫做糠頭畈村。百姓們怕它這樣吃下去,勢必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災難。沒有辦法,只得焚香禮拜,求上蒼保佑。這件事傳到了玉皇大帝那兒,他便派雷公電母兩位天兵天將,於庚辰年六月六日來這裡捉拿神馬。話說這天正午,突然雷電交加,一聲巨響,驚天動地,頃刻間,只見神馬的頭顱被斬下。玉帝叫雷公就此駐守,電母回天庭復命。人們為了感謝雷公,故在此修了一座雷公廟,供人們永遠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