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極化
法揚斯提出的理論
離子的極化(Ionic polarization)由法揚斯(Fajans)首先提出。離子極化指的是在離子化合物中,正、負離子的電子云分佈在對方離子的電場作用下,發生變形的現象。離子極化能對金屬化合物性質產生影響。
離子極化
ionic polarization
在離子化合物中,正、負離子的電子云分佈在對方離子的電場作用下,發生變形的現象。離子極化使正、負離子之間在原靜電相互作用的基礎上又附加以新的作用,它是由離子在極化時產生的誘導偶極矩μ引起的。與電場強度E的比值稱為極化率,它可作為離子可極化性大小的量度。正、負離子雖可互相極化,但一般說,由於正離子半徑小,電子云不易變形,可極化性小,主要作為極化者;負離子恰好相反,是被極化者。離子極化的結果使離子鍵成分減少,而共價鍵成分增加,從而產生一定的結構效應,影響化合物的物理、化學性質。離子極化可使鍵力加強、鍵長縮短、鍵的極性降低以至結構型式變異,從離子晶體的高對稱結構向層型結構過渡。
離子的極化(Ionic polarization)法揚斯(Fajans)首先提出
離子的極化
a.離子在外電場或另外離子的影響下,原子核與電子云會發生相對位移而變形的現象,稱為離子的極化。
b.極化作用(polarization power) 離子使異號離子極化的作用,稱為極化作用。
c.極化率(或變形性)(polarizability) 被異號離子極化而發生電子云變形的能力,稱為極化率或變形性。
(2) 無論是正離子或負離子都有極化作用和變形性兩個方面,但是正離子半徑一般比負離子小,所以正離子的極化作用大,而負離子的變形性大。負離子對正離子的極化作用(負離子變形后對正離子電子云發生變形),稱為附加極化作用。
(3) 離子的極化作用可使典型的離子鍵向典型的共價鍵過渡。這是因為正、負離子之間的極化作用,加強了“離子對”的作用力,而削弱了離子對與離子對之間的作用力的結果。
Fig. 8.8 Polarization effect between cation and anion
離子極化作用的規律
a.正離子電荷越高,半徑越小,離子勢越大,則極化作用越強。
b.在相同離子電荷和半徑相近的情況下,不同電子構型的正離子極化作用不同:。
例如: ,但Hg的極化作用大於Ca
解釋:(i) 由於d態電子云空間分佈的特徵,使其屏蔽作用小
(ii) 由於d態電子云本身易變形,因此d電子的極化和附加極化作用都要比相同電荷、相同半徑的8電子構型的離子的極化和附加極化作用大。
c.負離子的電荷越高,半徑越大,變形性越大。
例如:
d.對於複雜的陰離子:中心離子的氧化數越高,變形性越小。
例如:變形性從大到小排列:
離子極化對金屬化合物性質的影響
a.金屬化合物熔點的變化
b.金屬化合物溶解性的變化 ,這是由於從F到 I離子受到的極化作用而變形性增大的緣故。
c.金屬鹽的熱穩定性 的熱穩定性小於。從熱穩定性增大,金屬離子對O離子的反極化作用(相對於把C與O看作存在極化作用)越強,金屬碳酸鹽越不穩定。
d.金屬化合物的顏色的變化 極化作用越強,金屬化合物的顏色越深。
(白),(淺黃),(黃)
(白),(白),(紅)
e.金屬化合物晶型的轉變 ,理應是型,即六配位,實際上,晶體是四配位的型。這說明。這是由於離子極化,電子云進一步重疊而使比值變小的緣故。
元素的離子分類與極化關係
1.惰性氣體型離子
惰性氣體型離子指最外層具8或2個電子,構型與惰性氣體原子一樣的離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IA,IIA,VIIA各主族和第二、三周期元素(除H和惰性氣體原子外)多屬該類型離子。這類元素電離勢較低,離子半徑較大,易與氧結合成氧化物或含氧鹽礦物,所以也常稱作親氧元素。形成的礦物多為造岩礦物,所以也稱作親石元素。
2.銅型離子
t銅型離子指最外層電子有18或18+2個,構型與一價銅離子最外電子層相同的離子。在元素周期表中,位於第四、五、六周期之IB、IIB、IIIA、VIA各族元素均屬銅型離子。這類元素電離勢較高,離子半徑較小,極化能力強,易與硫結合成硫化物或其類似化合物礦物,亦稱作親硫元素或造礦元素。
3.過渡型離子
過渡型離子指最外電子層為9~17個電子的不穩定離子。周期表中第四、五、六周期IIIB~VIIB及VIII族,序號小於104的元素屬過渡型元素。這類離子中,族左側者常表現出與惰性氣體型離子類似的性質,為親氧性過渡型離子,其右側者表現出與銅型離子類似的性質,為親銅性過渡型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