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遁,讀音táo dùn,漢語詞語,亦作“逃遯”。指逃跑;隱藏躲避起來。
指逃走;逃避。
漢
董仲舒《春秋繁露·竹林》:“夫去位而避兄弟者,君子之所甚貴;獲虜逃遁者,君子之所甚賤。”
唐
韓愈《請上尊號表》:“
西戎之首,北虜之渠,怛威愧德,失據狼狽,收其種落,逃遁遠去。”
郭沫若《蜩螗集·跋》:“揆厥原由,蓋因明清之際,諸大家因宗社淪亡,河山之痛,沉亘於胸,故採取逃遯現實一塗以為煙幕耳。”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七回:“
韓厥知岸賈之謀,夜往下宮,報知
趙朔,使預先逃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