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策略

生殖策略

生殖策略是指生物體為了種族延續,在生殖行為中所採用的所有策略的總和,生物體的生殖策略的內涵是非常廣泛的,包括繁育系統、胚胎髮育過程、種子形成和散播機制、生殖模式、生殖行為、生殖對策、對後代的撫養等一系列的內容。

形成


生命的演化幾十億連續不斷,是通過生殖實現的,種族的延續需要個體在保存自己的情況下,留下足夠的後代,讓後代繼續將血脈傳承下去,影響種族延續的除了外界環境外,還有內部的競爭,每個種族個體為了能夠生存下去,無所不用其極,這樣就進化各種各樣神奇的生殖策略。

動物生殖策略


動物的生殖模式按周期性劃分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以季節為周期的,另一類是不依賴季節的。前者的生活模式決定了它對季節變化十分敏感(例如食物來源,溫度、水源等),只有在特定時間繁殖才有可能成活;後者常見於高等動物,它們適應能力較強,對季節的變化能夠成功應對(例如溫血動物對環境溫度的依賴性大大降低)。它們付出了複雜性的代價,換來的好處是顯然的——有了足夠多的時間來篩選配偶,而不必在短短几天的時間內倉促湊合,大大提高了基因篩選的有效性,從而也使得進化速度大大加快(進化史幾乎是指數性的)。人類顯然屬於後者。
對於非季節性生育的動物,雌性的自由度就大得多了。由於各個雌性的排卵期各不相同,而且真正的排卵期(卵子成熟)在一個排卵周期內所佔的時間比例很小(例如人類是2天/每月),尤其在懷孕和哺育期往往長時間不排卵,雄性無法知道何時交配是有效的,而排卵期外的交配活動對雙方都是毫無意義的。為了避免浪費,雌性演化出了各種用來向雄性表明排卵期的標誌,例如氣味、體征(身體某些部位的形狀顏色)及性慾等,而雄性的性慾也做了一定調整,只有在它發現雌性顯示出這些標誌的時候它才會產生交配慾望,在其它時間裡,雌性對它而言只是一個沒有性別的競爭者(有些獨居的食肉動物會將不在排卵期、而又擅闖其領地的雌性毫不猶豫地驅逐甚至咬死)。其中氣味、體征等標誌其生成成本(複雜度)較低,但只能被動地等待雄性發現,一般為較低等的動物採用。而對於複雜度較高,足以負擔起較高成本的高等動物而言,其雌性往往更傾向於性慾的方式,因此人們常把排卵期稱為發情期。這種方式雖然成本較高,但有許多好處,首先能夠使雌性不再完全被動等待,可以主動搜尋雄性,對雌性而言更為有效;其次,這種標誌由中樞神經控制,雌性可以通過中樞神經系統的複雜“運算”對其進行調節,使之具有一些其它作用。由於雌性生育一次需要付出很高的代價,尤其是哺乳動物,因此它會希望每次生育都是高質量的。當它在排卵期遇到一個它不滿意的雄性時,就它的利益而言,它與其勉強湊合,還不如乾脆犧牲掉這個卵子(與懷孕哺乳相比,這點成本實在不算什麼),等待更好的雄性出現。由於判斷雄性是否令它滿意都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來進行的,因此性慾這種可被中樞神經系統調控的排卵標誌正好適合它的需要——如果它對某個雄性不滿意,它產生的感覺可能是“醜陋”、“噁心”,從而控制了性慾的產生,而如果看中了某個雄性的話,它的性慾就會很強烈,生怕錯過了交配的機會。這種策略在雄性看來,雖然雌性對自己沒有性慾並不一定表明它不在排卵期,但有性慾卻一定在排卵期。對於對自己沒有性慾的雌性,雄性如果強行交配的話,一方面對方確實不在排卵期的可能性很大(2天/每月,在排卵期的可能性只有1/15),另一方面會由於雌性反抗而發生爭鬥(雌性可不希望付出高昂的孕育成本后產下的卻是低質量的後代),同時,雄性的生育能力也並不是無限的,在勉強交配完成後,如果遇到了另一個對它有性慾的雌性(可以確認在排卵期),那就只有徒喚奈何的份了。因此,從綜合的成本收益率來看,強行交配絕不是什麼好主意。種群密度越大(遇到一個異性很容易),強行交配的負作用也越大。因此,對雌性策略中的這點小伎倆,雄性一點辦法也沒有,只能老老實實地維持原狀,即:只有雌性對其產生性慾的情況下,它才會有交配慾望(產生性慾)。這就使得在交配方面,雌性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而雄性只能乖乖地供人挑選。

植物生殖策略


植物的生殖策略有多種,其中最重要的有兩種,一種是自交,一種是異交,自交可以保證生殖成功率,同時傳遞兩套完全相同的基因,但自交體系缺乏適應和新物種形成的潛力不能作為長期的生殖策略,植物的異交存在多種機制,如雌雄異熟、花柱異長、自交不親和等,低等植物通常通過簡單的細胞分裂孢子形成完成生殖,而高等植物是通過授粉受精產生盒子來完成有性生殖過過程,並且種子休眠是植物本身適應環境和延續生存一種特性是植物生殖的一種穩定的生殖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