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場堡

甘肅省蘭州市轄鎮

鹽場堡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背靠徐家山、臨河而建,黃河環繞城堡南、東兩面,地理位置絕佳,後有靠山、前有黃河成玉帶環繞之勢。鹽場堡由來已久,當地人甚至有“先有鹽場堡後有蘭州城”的說法,據可靠史料記載:“鹽場堡城牆建於明洪志十八年,主要用于軍事防禦。距今已500多年。明代“鹽場堡”北面石門溝和小溝內富孕鹽滷,當地居民很早即熬製成鹽於當地出售,久而久之,這裡便成了鹽的交易場地,因此得名鹽場堡。另一種說法是,據《西北地名》記載,元末明初,元軍撤退屯兵,在鹽場堡一帶存儲食鹽,故而得名。在經大砂坪的出城公路修通以前,鹽場堡作為蘭州的衛城扼守蘭州通向銀川、包頭方向的水陸交通,其地理位置之重要也就不言而喻了!故鹽場堡長期以來就是蘭州北岸重要的隘口、驛站。

社會


最早的白蘭瓜
鹽場堡的城牆、城樓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才被拆除的,在拆除以前,鹽場堡城牆完整,布局嚴謹,南門“永定門”面向黃河為三層城樓,西門城樓上刻有“鹽場堡”三個大字。環堡的幾個城樓上建有“文昌宮”、“魁星閣”、“老子殿”等廟宇,從黃河對岸也就是現在的水車園、市民廣場等地眺望鹽場堡,在水之盡頭,遠山白雲的烘托下,綠樹掩映、城樓巍峨立於水天之間,好不壯觀!鹽場堡堡內道路嚴謹,有東街、西街、中街等成井字形分佈,商鋪林立、民居結構嚴謹,多為明清風格的四合院。
聞名天下的蘭州白蘭瓜最早就是在鹽場堡試種成功的。1944年美國副總統華萊士來訪蘭州時,將帶來的瓜子贈其同學、時為甘肅省建設廳長的張心一,后張心一組織有關人員在鹽場堡等地試種成功,逐漸推廣,時稱瓜名為“華萊士”。1952年10月鄧寶珊將軍提議經蘭州各界人士商定改名為“白蘭瓜”。

文化


文物古迹

較大的建築有隍廟、文昌宮、關帝廟、祖師殿、龍王廟等以及一些私家家廟,整個城堡建造格局穩固協調、自成體系。因靠近黃河,土地肥沃,又有幾座水車從黃河提灌澆地,堡外阡陌縱橫,果園、田地連綿數里,盛產水果、蔬菜。

代表人物


人才輩出
鹽場堡自古物阜民豐,鄉風淳厚,耕讀並重,有史可查者的進士舉人亦有數人。如進士宋萬選,清代光緒十二年丙戌科三甲一百五十名,後任四川即用知縣。同時他又以書畫顯於一時,尤以“墨龍三顯”出眾,當時在蘭州,誰家要是能掛上宋進士的“墨龍三顯”的中堂自是件體面的事。享譽隴上的五泉山人--進士劉爾炘先生,字曉嵐,號果齋,光緒十五年已丑科二甲五十三名;翰林院庶吉士改授編修;1912年曾任甘肅省臨時議會副議長;也是出生於鹽場堡。近代戰亂不斷,抗戰期間晉陝綏指揮部特務營曾駐紮鹽場堡,處於亂世的鹽場堡習武之風盛於一時,鹽場堡的舞獅子上板凳等高難度的社火項目,在蘭州地區享有盛名。在鹽場堡的習武人中,王鴻泰老先生曾在解放前當過班禪大師的護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