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雙溪記
游雙溪記
《游雙溪記》是一篇散文,作者是清代姚鼐。
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⑵,余邀左世琅一青,張若兆應宿,同人北山,觀乎雙溪。一青之弟仲孚,與邀而疾作,不果來。一青又先返。余與應宿宿張太傅文端公墓舍⑶,大雨溪漲,留之累日,蓋龍溪水西北來,將人兩崖之口,又受椒園之水,故其會曰雙溪。松堤內繞,碧岩外交,勢若重環。處於環中,以四望煙雨之所合散,樹石之所擁露,其狀萬變。夜共一鐙,憑幾默聽,眾響皆人,人意蕭然。
當文端遭遇仁皇帝⑷,登為輔相,一旦退老,御書“雙溪”以賜,歸懸之於此楣,優遊自適於此者數年乃薨,天下謂之盛事。而余以不肖,不堪世用,亟去”,蚤匿於岩窶,從故人於風雨之夕,遠思文端之風,邈不可及。而又未知余今者之所自得,與昔文端之所娛于山水間者,其尚有同乎耶,其無有同乎耶?
⑴雙溪:位於今安徽桐城龍眠鄉境內龍眠河與椒園小河匯流處,故稱“雙溪”。
⑵乾隆四十年七月丁巳:即公元1775年。
這是一篇遊記。作者首先扼要交代了出遊經過以及留宿雙溪張英墓舍的緣由。由於“大雨溪張,留之累日”,故得以從容觀賞雙溪景色:“松堤內繞,碧岩外交,勢若重環”--茂密的松樹鬱鬱蔥蔥,蒼綠色的山岩重重迭迭,互相掩映,蔚為壯觀。加之雲氣瀰漫,煙雨朦朧,呈現出千變萬化的情態。在作者的筆下,雙溪一帶景色猶如一幅酣暢淋漓的水墨山水畫,令人陶醉。
置身這優美的環境中,作者情不自禁地憑弔起鄉人引為驕傲的前賢張英宰相。想當年,張英以自己的才幹輔佐康熙帝,深受器重,退休歸鄉頤養天年,康熙帝親賜“雙溪”二字,優遊自適,寄情山水。君臣遇會,謂為盛事。
文末,作者聯繫自己的思想、抱負抒發情懷,流露出對鄉先輩遣風的無限欽慕之意。
全文不過三百來字,熔描繪景物、憑弔前賢、抒發感慨於一爐。篇幅雖短,情韻生動,充分體現出姚鼐散文記事明晰、文字雅潔,惜墨如金而又餘味悠長的風格特點。
姚鼐(1731~1815)清代儒家學者,經學家、文學家,“桐城派”主要代表之一。安徽桐城人。字姬傳、夢谷,其室名“惜抱軒”,人稱惜抱先生。公元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進士及第,曾任刑部郎中,充山東、湖南鄉試考官,會試同考官,主持梅花、紫陽、敬敷諸書院講席共40年。姚鼐繼承同鄉方苞、劉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學,成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文簡潔清淡,紆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諸家中,最富有情韻,實際上是偏於“陰柔”之美。著有《惜抱軒全集》88卷,又有《法帖題跋》、《左傳補註》、《國語補註》、《公羊傳補註》、《縠梁傳補註》、《九經說》、《老子章義》、《莊子章義》等。所輯文總集《古文辭類纂》、詩選集《五七言今體詩鈔》,流傳甚廣。姚鼐(1731-1815),字姬傳,一字夢谷。因書齋名而後世稱之為惜抱先生。在桐城派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其被公認為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和領袖人物。姚鼐一生著述頗豐,在其眾多的古文作品中,山水遊記更是廣為人誦。姚鼐的遊記散文雖然數目不多,但卻在短小的篇幅中流淌著清澈的性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