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2條詞條名為金山寺的結果 展開
金山寺
中國5A級旅遊景區
金山寺位於今江蘇鎮江市區西北的金山上,始建於東晉,高四十四米,周長五百二十米,距市中心三公里。金山寺布局依山就勢,使山與寺融為一體。寺內主要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藏經樓、方丈室等。金山寺自創建以來,經歷代修葺,古迹甚多,其中主要有:慈壽塔、法海洞、妙高台、楞伽台(又名蘇經樓)、留雲亭(又名“江天一覽亭”)等。
金山是江南佛教聖地,梁武帝在金山設立了莊嚴隆重的水陸道場,誦經設齋、禮佛拜懺、追薦亡靈。金山寺至2016年已有1600多年歷史,總共有81位方丈。全盛時期有和尚3000多人,僧侶數萬人。清朝時期與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並列為中國的四大名寺。1983年,金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金山寺雄踞於鎮江市區西北,屬國家5A級風景區。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
金山原為揚子江中一個島嶼,由於"大江曲流",至清光緒末年(1903年)左右與陸地連成一片。金山景點甚多,充滿歷史傳說與神話故事,古人贊為"江南名勝之最"。
金山因有金山寺而名聞遐邇。金山寺至今已有1600多年歷史。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清康熙帝曾親筆題寫"江天禪寺",但自唐以來,人們皆稱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設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法會的發源地。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台相連,遍山布滿金碧輝煌的建築,以致令人無法窺視山的原貌,因而有"金山寺裹山"之說。
金山寺門朝向
金山寺
鎮江金山寺冬景
金山寺為禪宗之正宗,鎮江的金山寺朝西,朝向西方極樂世界。
金山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台樓閣層層相接。慈壽塔聳立於金山之巔,拔地而起,突兀雲天。從山麓到山頂,一層層殿閣,一座座樓台,將金山密集地包裹起來,山與寺渾然一體。整個金山彷彿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寺廟,構成一組櫞摩棟接、丹輝碧映的古建築群,形成了一種金碧輝煌“寺裹山”奇特風格。北京萬壽山的佛香閣、承德避暑山莊“天宇咸暢”的金山亭、揚州瘦西湖中的小金山等,都汲取了金山寺的建築特色。
金山寺介紹
江蘇省鎮江市金山寺是中國佛教禪宗四大名寺之一.金山寶塔,位於鎮江西郊金山風景區金山寺內.據《金山寺志》記載:寶塔創建於1400餘年前的齊、梁時代,塔高30米,唐、宋有雙塔,宋朝叫“薦慈塔”、“薦壽塔”,後來雙塔毀於火災,明代重建一塔,起名“慈壽塔”。按照古代佛教習慣,一般情況建寺同時建塔,特別是名山大寺,有寺必有塔。
清代咸豐年間,此塔又毀於戰火。現在這座塔是光緒二十年金山寺住持隱儒向北京朝廷呼籲,受命募捐重建的。當時隱儒奔走南北,沿門托缽,多方募化,並得到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募銀29600兩,於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經過5年多艱辛努力重新建成,即現在的慈壽塔。
金山高僅四十四米,來到山前,卻覺得高聳孤兀,驟生崇高莊嚴之感,因為金山峰頂慈壽塔的緣故。寺塔與金山合為一體,造成視錯覺,將塔的高度也計在山的高度內了。山上寺院殿宇鱗次櫛比,樓塔爭輝,遠看山是一座寺,近看寺即一座山,形成了“金山寺裹山”的特點,充分體現了古代傑出的建築藝術。江天禪寺即金山寺,最初金山寺廟始建於四世紀前半葉東晉明帝時期名為澤心寺,歷史上曾七度毀建,卻聲譽曰隆,代有高僧。
金山寺始建於東晉明帝時,即公元323年~325年間。
宋代元豐七八年間(1084年~1085年),明僧佛印住持期間,有海賈到寺設水陸法會,佛印親自主持,規模宏大。
南朝、唐朝時,寺名均叫金山寺。
北宋真宗年間,因真宗夢遊金山,便賜名為龍游寺。
宋徽宗時(1101年~1125年),因崇尚道教,改稱神霄玉清萬壽宮。
宋欽宗、徽宗被金兵俘虜后,又複名龍游寺。
元代起,又稱金山寺。
清康熙南巡時,給金山寺題寫了“江天禪寺”的匾額。
1948年發生大火,燒毀大雄寶殿、藏經樓和方丈室等二百餘間房間。
“文革”時亦有所損壞,已修復。
1983年,金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金山寺-大雄寶殿
金山寺的建築格局,打破了中國多數寺廟坐北朝南、寺分三路的建築傳統,而是依山就勢,大門西開,正對長江,寺內所有殿堂樓閣皆散布其上,主要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迦蘭殿、祖師殿、畫藏樓、鎮江樓、觀瀾堂、永安堂、海岳樓等。
寺院依山而建,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念佛堂、留宿處、方丈室等建築,通過廊、檐、石級的巧妙串聯,形成樓上有樓、樓外有閣、閣中有亭的布局。七峰頂、妙高台、楞伽台等連綴山腰;留玉閣、大小觀音閣圍繞山頂;慈壽塔、江天一覽亭倒立山巔。從山腳到山頂,只見有房屋,不見有山,金山由此獲得了“寺里山”的稱號。
金山寺寺門朝西,依山而建,殿宇櫛比,亭台相連,有大雄寶殿、天王殿、觀音閣、妙高台、楞伽台及金山的標誌-慈壽塔等景觀。慈壽塔下的“周鼎、金山圖、銅鼓、玉帶”合為“四寶”,被稱為金山寺鎮山之寶。
金山寺-慈壽塔
慈壽塔高約36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矗立於數重樓台殿宇之上,為金山標誌。最早的慈壽塔建於南朝齊梁時期,原為兩座,南北對立,后倒塌。宋哲宗元符年間(1098~1100年)修復,重建后成為一座八角七層塔。明隆慶三年(1569年),明了禪師重修;如今的慈壽塔,是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修建的。離塔不遠有一涼亭,因宜於賞雲望江,稱為“留雲亭”、“吞海亭”;亭內立一石碑,上刻有康熙御書的“江天一覽”四個大字,故又名“江天一覽亭”。
芙蓉樓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而使芙蓉樓天下聞名,芙蓉樓因此而成為名勝古迹。如今,芙蓉樓有兩處,分別在江蘇鎮江和湖南洪江。江蘇鎮江芙蓉樓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樓,都是名聞天下的芙蓉樓。這組詩大約作於天寶元年(742)王昌齡出為江寧(今南京市)丞時。唐代大詩人王昌齡由江寧丞謫貶為龍標尉是唐天寶七年(公元748年),龍標為唐代縣名,今湖南黔陽,治所在今湖南省黔陽縣黔城鎮,與《芙蓉樓送辛漸》其二中的丹陽不符,故《芙蓉樓送辛漸》所述為鎮江的芙蓉樓。
芙蓉樓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濱,其原建於古鎮江城內三山(日精山、月華山、壽丘山)中的月華山上。為東晉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猶存。
近年來為了開發風景名勝資源,發展旅遊事業,於1992年將這座歷史名樓遺址重建。總體建築由芙蓉樓、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組成,它們之間由曲折回廓相連,構成了一幅美麗的圖案。
芙蓉樓系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築,高19米,分上下兩層,佔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二樓中央,高懸著由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的“芙蓉樓”三個大字,為名樓增輝添彩。在芙蓉樓的兩側,有兩座仿古建築,與芙蓉樓形成犄角之勢,東北面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質和演示茶藝的場所;東南面是“掬月亭”,是觀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氣,皓月當家,清風徐來,湖波微皺,風景更美。
大雄寶殿
金山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山腳,為重檐歇山式建築。殿內裝有兩面巨大的圓形凸面鏡,可攝金山全景。
大雄寶殿曾於1948年毀於火災,1990年重建后的大雄寶殿既保持了原有的建築特色,又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使大殿更加堅固莊嚴。
殿內供釋迦牟尼、阿彌陀佛和藥師佛三尊塑像;兩邊是十八羅漢像;大佛背後是巨大的海島塑像,十方三世佛、菩薩、護法諸天隱現其間。海面上有十八尊者像,兩側侍立善財、龍女。大殿正中懸掛著趙朴初先生題寫的“大雄寶殿”金字匾額。
天王殿
天王殿是一座單檐歇山頂的清代古建築,明正統年間建,清同治八年重建,正面牆上刻有趙朴初題寫的“東晉古剎”四個大字。中間供奉的是笑口常開的彌勒佛,背後是佛門的護法神韋馱,兩側是四大天王。“文革”中四大天王像被全部砸毀,後來修復。
四大名洞
藏於山上的各處洞穴,每一個都有一個神奇的傳說。除法海洞外,還有白龍洞、朝陽洞和仙人洞,共稱金山“四大名洞”;仙人洞傳說是呂洞賓窺視江面處;白龍洞與《白蛇傳》的故事有關。
古法海洞
古法海洞又名法海洞、裴公洞,在慈壽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金山寺開山祖師法海和尚來到金山時住的地方。現洞中塑有法海塑像一尊,洞口橫額“古法海洞”。古法海洞,位於金山塔西下側的懸崖上,相傳是法海和尚裴頭陀苦修之處。據說法海是唐朝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篤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
他尊重父意,立志嚮往佛學,先在江西廬山學道修禪,后從廬山順江東下,來到鎮江金山,那時山上寺宇荒廢,荊棘叢生,還有蟒蛇為害。後來,他把原來盤踞岩洞中的一條白蟒斗敗,驅蟒入海后便住在洞中。法海在此苦修,並開山種田、艱苦振寺,為創建金山寺歷經了千辛萬苦。法海是開山祖師,為了創建金山寺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勛。然而,在《白蛇傳》中的“水漫金山寺”的神話故事中,卻把法海說成是阻礙破壞一對青年男女自由戀愛和美滿婚姻的罪魁禍首,深遭世人譴責。當然,千秋功罪,歷史自有評論。正如宋朝張商英詩云:“半間石室安禪地,蓋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龍歸海去,岩中留下老頭陀。”寺僧將這首詩做成楹聯,懸掛在洞門兩邊,以表寸心。同時在洞中塑有法海像一尊,以示紀念。
白龍洞
白龍洞在金山西北山腳下玉帶橋旁。相傳唐朝武則天的侄孫靈坦來到金山,在這洞里打坐參禪,白蟒就避走了,毒氣也沒有了。白龍就是指這條白蟒。洞內塑有白娘娘、小青兩座白石像,各高一米許。
朝陽洞
朝陽洞又名日照岩、觀音洞。在金山東北山腰間,洞上是一片懸崖,上有“日照岩”三個字。當金山還在江心的時候,每當旭日東升,從朝陽洞向南一帶石壁上,金碧輝煌,水天皆赤,可稱奇景。至今留在岩上的“朝陽洞”三個石刻大字,是明代滕謐所書。
古仙人洞
古仙人洞位於金北側金鰲嶺下,深六點六米,依山洞築有半亭一座。這裡道教遺存。傳說八仙中的呂洞賓在這裡面而窺視江面,故名“仙人洞”。
妙高台
妙高台,又稱曬經台。“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劉編《金山志》(鎮江金山寺)載:“妙高台在伽藍殿後,宋元祐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台。”又雲,“妙高台江水明如鏡”。妙高台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雲霧四合,如置仙境。金山在江中時,可以俯視四面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頭劈開,分為兩股,向東奔騰而去,氣象萬千。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雲端,俯瞰東南千萬山,試向崗頭轉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幾經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公元一九四八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樓等同毀於火,如今的妙高台為1991年慈舟法師主持重建。
宋蔡絛的《鐵圍山叢談》記載: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傾涌,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台,命(袁)綯歌其《水調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頗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台邊的圍牆上,正勒有蘇軾的這首著名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金山寺-中冷泉
金山寺西500米處有中泠泉,被唐代陸羽評為天下第一,石欄的南壁上刻著清末狀元、鎮江知府王仁堪寫的“天下第一泉”五字。歷代文人雅士對中泠泉頗為嚮往,所留名詩佳作甚多。
“中泠泉”又名“天下第一泉”,原在揚子江心,是萬里長江中獨一無二泉眼。中泠泉水宛如一條戲水白龍,自池底洶湧而出。“綠如翡翠,濃似瓊漿”,泉水甘冽醇厚,特宜煎茶。唐陸羽品評天下泉水時,中泠泉名列全國第七,稍陸羽之後的唐代名士劉伯芻品嘗了全國各地沏茶的水質后,將水分為七等,中泠泉依其水味和煮茶味佳為第一等,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中泠泉水綠如翡翠,濃似瓊漿,盈杯不溢出。南宋名將文天祥暢飲后,豪情奔放賦詩一首:“揚子江心第一泉,南金來北鑄文淵,男兒斬卻樓蘭詩,閑品茶經拜祠仙。”
用中泠泉沏茶,清香甘冽。相傳有“盈杯之溢”之說,貯泉水於杯中,水雖高出杯口二三分都不溢,水面放上一枚硬幣,不見沉底。
金山寺-七峰亭
南宋高宗紹興年間,正在率兵抗金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宋高宗趙構聽信奸臣秦檜的讒言,連下十二道金牌,命岳飛回京城臨安。
岳飛路過鎮江,帶著隨員,舍舟登岸,上金山寺拜望金山方丈道悅。道悅方丈學識淵博,愛國心強,見多識廣,對許多事情常有驚人的預見性,但此人脾氣古怪,方丈室不住,卻在金山七峰山下搭了間草屋,盤腿打坐,修身養性。
道悅聽到岳飛來了,非常高興,請岳飛到方丈室敘談。道悅看岳飛神色不對,就問:“元帥這幾天可曾遇到意外之事?”岳飛略一沉思,答道:“我昨日夜宿瓜州時,做一奇夢,醒后困惑不解,現在心中也還不安。”道悅請他說出來聽聽。岳飛便道:“昨晚夢見兩隻犬抱著而言,不知此夢何意,更不知此番回京凶吉禍福。”道悅聽了心中一驚:兩犬當中加個言字,是一個“獄”字!岳元帥此次返回臨安,恐有縲紲之苦啊!道悅再三勸岳飛不要回去,但岳飛覺得天子之命,不可不從。道悅見狀,只好賦詩兩首,要岳飛謹慎,以防不測。這兩首詩曰:“將軍此去莫心焦,未審金牌氣怎消?謹防海上風波起,滾滾洪流起浪濤。”“風波亭下浪滔滔,千萬留心把舵牢。謹防同舟人意歹,將身推翻在波濤。”
岳飛回到臨安,果遭毒手,鋃鐺下獄。不久,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加害於風波亭下,臨刑前,岳飛想到道悅所贈詩作,仰天長嘆:“誨不聽道悅之言!”有人將此密告秦檜,秦檜大怒,立即派何立等人去查訪道悅在何地方。
何立沿著岳飛回來路過的地方,一一查找,最後找到鎮江,才打聽到金山寺內有個道悅和尚。何立乘船登上金山寺時,道悅正在登台說法,口中念道:“吾年四十九,是非終日有。不為自己身,只因多開口。何立自南來,不是佛力大,幾乎入人手。”說罷,便坐化圓寂了。
何立沒有抓到人,倒被道悅嚇得要死。回到臨安,又將情況向秦檜說了一遍,秦檜聽了也目瞪口呆。秦檜問何立道悅在何處,何立告知:“道悅住金山七峰嶺下。這七峰嶺定是金山風水寶地,這才使金山出了道悅這樣能未卜先知的高僧。”秦檜聽了。立即派人去金山將七峰削平,叫金山永世出不了高僧。
金山的七座山峰,雖被秦檜派人削平,但後來在原址上造了一座七峰閣,以閣代峰後來,七峰閣毀於大火,這才有了七峰亭,人們登臨七峰亭,油然想起民族英雄岳飛和金山方丈道悅的情誼。
文宗閣
文宗閣建於乾隆四十四年,建成后收藏了《四庫全書》,咸豐三年太平軍攻入鎮江,將文宗閣及其所貯的《四庫全書》一同燒毀。
綜述
金山四寶在慈壽塔下的屋內陳列著金山寺的一批珍貴歷史文物,其中蘇東坡的玉帶、周鼎、金山圖、銅鼓為金山四寶。玉帶
玉帶
蘇東坡的玉帶存在金山已有九百多年了,這件珍品被人稱為國寶。玉帶環寬約二寸、長約二尺,帶上綴著二十四塊米色白玉,有長方形、圓形、心形。清初被火焚毀四塊,乾隆皇帝金山時,命玉工補齊,上面刻有乾隆的詩句,但是後補的四塊玉色和原有的玉色不同。
周鼎
周鼎是西周宣王時代的銅器,迄今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當時周宣王北伐成功后,鑄造銅鼎酬勞北伐統帥遂啟祺的,所以此鼎又稱遂啟祺鼎。
金山圖
金山圖是中國明朝著名畫家文徵明所繪,畫中江水茫茫,微波蕩漾,金山如浮玉飄浮在波濤之上,山色青碧,上面有一棟棟畫檐朱宇,展現了當時金山和金山寺屹立揚子江心秀美雄姿。
銅鼓
銅鼓是一種鼓狀銅器,高八寸分,徑一尺五寸,重二十三斤八兩。傳說是諸葛亮發明的,行軍時可做煮飯的炊具,戰鬥時可作戰鼓敲打,所以又叫諸葛鼓。
山門
金山寺,原名澤心寺,亦稱龍游寺。到了唐朝,有個名叫法海的禪師在此開山得金,重建古剎,便更名為金山寺。
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許多詩話。不僅如此,帝王巡遊也經常會來到金山,使得金山擁有一批價值非凡的文化遺存。眾多的歷史故事發生於此,《白蛇傳》水漫金山,梁紅玉擂鼓戰金山,蘇東坡妙高台賞月起舞等等,更使金山成為江南名山。
西遊記中唐僧的出家之地
西遊記作者吳承恩
在國內叫“金山寺”的地方很多,但是據資料推斷,《西遊記》中唐僧的出家之地應為鎮江的金山寺。《西遊記》作者吳承恩曾多次遊覽鎮江金山寺,並留下詩文。
史料記載吳承恩到過的唯一一個“金山寺”。《西遊記》中金山寺在“江州”,而鎮江就在長江邊,金山在當時也是長江入海口的小島,故唐僧的小木板可以飄到金山寺,故在第十一回中有"海島金山有大緣,遷安和尚將他養"的詩文。此外,在文中第八回的附錄“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裡面提到了”焦山寺“,這也和鎮江的實際情況相符合,故可推斷《西遊記》中的”江州“便是現在的鎮江,”金山寺“便是現在的“鎮江金山寺”。
神話故事-水漫金山
水漫金山
塔西側有個法海洞。傳說法海確有其人,他所住的洞原被白蟒所盤踞,於是法海和白蟒鬥法,取得勝利,佔有了此洞。明朝人把這一神話故事和杭州西湖的神話相聯繫,形成了完整而優美的民間故事《白蛇傳》。許仙被囚和《水漫金山》故事的流傳,使金山寺名播四海。
《水漫金山》又名《降香水斗》。見《雷峰塔》傳奇及《義妖傳》彈詞。弋腔有《興波》,崑腔、高腔均有《水斗》,湘劇、漢劇、川劇、徽劇、滇劇、豫劇、越劇、粵劇、評劇、河北梆子、秦腔、清平劇均有此劇目。在一般人心中之所以知道金山寺是因為民間傳說《白蛇傳》。說是有一條白蛇修鍊成人,即美麗善良的白娘子,嫁給青年許仙,日子過得很甜美。金山寺法海和尚知道了這事,就遊說許仙出家,並把許仙誆藏寺中。白娘子來尋夫與法海打鬥起來。白娘子施法術,霎時大水滾滾,蝦兵蟹將成群一齊漫上金山去。法海慌忙以袈裟化為長堤攔水,水漲堤也長。白娘子不能獲勝,只得與侍女青蛇收兵回去修鍊,等待報仇機會。后許仙逃出寺來,法海又使法術將白娘子鎮在西湖雷峰塔下。再後來,青蛇擊倒雷峰塔,與白娘子一道打得法海躲進螃蟹腹中。白娘子與許仙又恩愛地生活在一起自由和幸福,是人們熱烈的追求,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神奇的傳說總是牽動人們的思緒,人們多同情許仙白娘子,怪法海多事。不過考察起來,金山與蛇的確有些淵源:金山寺開山祖師唐靈坦和水漫金山寺尚初到此時一片荒蕪,只得在山後的石洞坐禪。傳說那洞里有一條白龍常吐毒氣,人觸之即死,但靈坦一到就借佛力將其收伏。這洞就是現在的白龍洞,內有一條石縫深不可測。第二代祖師唐釋法海(裴頭陀)到金山修行時也是寺破屋塌,剛到半山懸崖的石洞參撣,忽然腦後刮來腥風臭雨,只見一條桶粗的大蟒盤在那裡盯著法海,法海仍打坐不動,後來大蟒游入長江。消息傳開,來金山的人也多起來了,而那洞就叫法海洞。相傳,法海有一天在江邊挖土,竟然挖到了一批黃金,就將黃金獻於皇帝。敕命將黃金返回作修復寺宇之用,並賜名金山寺,由法海住持還有一個更早的與蛇有關的故事。南梁武帝一天夜裡夢見剛死不久的寵妃郗氏變成了一條毒蛇,向他哀求說:“我在世時心太毒,死後變為毒蛇,請為我做佛事超度眾生,讓我安心。”次曰上朝,梁武帝正在要大臣們為他釋夢,一條大蛇游進殿來,梁武帝見是夢裡所見的蛇,就說:“你若是郗氏變的,就開囗說話吧。”那蛇就複述了昨晚的話。後來,梁武帝召見澤心寺住持寶志商量,寶志又約請九位高僧,在全山覽閱藏經三年,編成《水陸儀軌》,接著梁武帝親赴金山參加水陸大法會,這是當時佛教最大的盛典,亦為後世水陸法會之濫觴。
梁紅玉擂鼓戰金山
提起梁紅玉這位巾幗英雄,人們便會想到她擊鼓戰金山的歷史故事。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朮率十萬金兵,乘數百艘戰船,朝鎮江殺來,浙西制置使南宋名將韓世忠,駐防鎮江,他率八千水師,負責阻擊金兵,夫人梁紅玉與韓世忠訂下了,利用有利地勢,將敵誘黃天盪,然後圍而殲之的方略,為了鼓舞士氣,梁紅玉在金山妙高台上,為將士們擊鼓助威,這一仗韓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朮損失慘重,敗北而去,“梁紅玉擊鼓戰金山”的故事家喻戶曉,千古流芳。
妙高台賞月-蘇東坡《水調歌頭》
蘇東坡-妙高台-水調歌頭
相傳妙高峰平台上的妙高台,是宋朝金山高僧佛印鑿岩建造的,離地約有30米,上面有閣,它的有名是由於宋代大文學家蘇東坡曾陪友人來此賞月。蘇東坡曾多次遊歷金山,與佛印、寶覺、圓通等法師交往甚密。
元豐八年(1085)中秋,東坡攜友重遊金山,江濤滾滾,月色如畫,東坡歌詠熙寧九年(1076)在密州寫作的千古名作《水調歌頭》。
佛印和蘇東坡賭玉帶
慈壽塔位於山頂,高約36米,磚木結構,七級八面,為金山標誌。
現塔為17世紀末重建。登塔頂而望,東見江天雲水,西是萬里長江,南邊鎮江山林,北為小鎮瓜洲,令人心曠神怡。
慈壽塔旁的觀音閣中,陳列著金山寺四件鎮寺之寶—公元前9世紀周宣王時鑄造的周鼎、3世紀三國時諸葛亮平定南方孟獲時繳獲的銅鼓、明文徵明手繪金山圖和蘇東坡的玉帶。
觀音閣旁便是宋代名僧佛印法師方丈室。佛印曾經是金山、焦山二寺住持,是蘇東坡的好友,二人經常在這裡吟詩作畫,論公案,打機鋒。
東南山腰楞伽台是一座三重樓閣,傍山駁石,建築奇巧,每登一級,均疑無去路卻曲徑通幽,蘇東坡曾應佛印之託在此處寫《楞伽經》。
金山寺內原有蘇東坡與佛印的銅像,東坡身邊一小童捧玉帶,佛印旁側一小沙彌挾衲裙,生動傳神,惜毀於大火中。但現在的大殿後最北邊有雕刻,在佛印山居前一老僧與兩個小和尚歡歡喜喜地送一位官員上路,一個小和尚手拿一條玉帶,中間的老僧就是佛印,官員是蘇東坡。這場景講的是一個有名的故事:
佛印和尚與蘇東坡相知甚深,相處不拘形跡。蘇東坡赴任杭州,經過鎮江來看望佛印。佛印正要去為僧眾說法,見蘇東坡直入方丈室,便開玩笑說:“此間無坐處。”
蘇東坡也隨口開玩笑答道:“那就暫借佛印四大(肢)用禪床作座。”蘇東坡所說的“四大”是佛家語,指構成世界的四種基本要素:地、水、火、風。
佛印見蘇東坡居然班門弄斧,有意難他一難,便與蘇東坡打賭:“山僧有一問,學士道得,便傳坐;道不得,即輸玉帶。”蘇東坡自恃才氣橫溢,欣然答應。
佛印問:“既然四大皆空,五蘊非有,居士向哪裡坐?”東坡百思不得其解,只得解下玉帶相贈,佛印也以衲裙一幅相報。
如此機鋒,傳為佛門的一段佳話。
蘇東坡曾寫詩紀曰:
病骨難堪玉帶圍,鈍根仍落劍鋒機。
欲教乞食歌姬院,故與雲山舊衲衣。
金山寺歷史文學作品
幾度夕陽紅,禪寺依舊在,金山寺之所以歷久不衰,並非因為其奇特的建築格局,而是因為它深厚的歷史積澱。一千多年來,它默默見證了多少朝代興亡,迎接過多少文人墨客,又冷眼看盡了多少世事,與所有歷史文化古迹一樣,金山寺“真正的寶藏”其實就蘊藏在其自身的歷史文化當中。我們要認真品味它的內涵,努力找尋它的歷史印跡,莫讓真實的歷史永遠沉寂、隨東去的大江消逝。以下列出部分與鎮江金山寺密切相關的文學作品。
金山寺相關文學作品
《游金山寺》年代:宋作者:蘇軾
游金山寺-蘇軾
我家江水初發源,宦遊直送江入海。
聞道潮頭一丈高,天寒尚有沙痕在。
中泠南畔石盤陀,古來出沒隨濤波。
試登絕頂望鄉國,江南江北青山多。
羈愁畏晚尋歸楫,山僧苦留看落日。
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是時江月初生魄,二更月落天深黑。
江心似有炬火明,飛焰照山棲鳥驚。
悵然歸卧心莫識,非鬼非人竟何物。
江山如此不歸山,江神見怪驚我頑。
我謝江神豈得已,有田不歸如江水。
........................................
金山景色
《金山寺》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重經高處寺,一與白雲親。
樹木有春意,江山如故人。
幽軒含氣象,偏影落風塵。
日暮臨歸去,徘徊欲損神。
........................................
《送識上人游金山登送陀岩》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鎮江金山湖
空半簇樓台,紅塵安在哉。
山分江色破,潮帶海聲來。
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
疑師得仙去,白日望蓬萊。
........................................
《生查子題京口郡治塵表亭》年代:宋作者:辛棄疾
悠悠萬世功,矻矻當年苦。
魚自入深淵,人自居平土。
紅日又西沈,白浪長東去。
不是望金山,我自思量禹。
鎮江金山湖
........................................
《金山夢中作》
年代:宋作者:蘇軾
江東賈客木綿裘,會散金山月滿樓。
夜半潮來風又熟,卧吹簫管到揚州。
........................................
《和子瞻金山》年代:宋作者:蘇轍
長江欲盡闊無邊,金山當中唯一石。
潮平風靜日浮海,縹緲樓台轉金碧。
瓜洲初見石頭城,城下波濤與海平。
鎮江金山湖
中流轉柂疑無岸,泊舟未定僧先迎。
山中岑寂恐未足,復將江水繞山麓。
四無鄰家群動息,鐘聲鏗鍠答山谷。
烏鳶力薄墮中路,惟有胡鷹石上宿。
誰知江海多行舟,遊人上下奪岩幽。
老僧心定身不定,送往迎來何時竟。
朝游未厭夜未歸,愛山如此如公稀。
不待遊人盡歸去,恐公未識山中趣。
........................................
《游凈因院寄璉禪師》年代:宋作者:蘇轍
歲月潛消日里冰,依然來見佛堂燈。
鎮江金山湖
此身已自非前我,問法何妨似舊僧。
灑面飛泉時點點,壓池蒼石尚層層。
遙知近愛金山好,江水煎茶日幾升。
........................................
《將至京口》年代:宋作者:陸遊
卧聽金山古寺鐘,三巴昨夢已成空。
船頭坎坎回帆鼓,旗尾舒服下水風。
城角危樓晴靄碧,林間雙塔夕陽紅。
銅瓶愁汲中泠水,不見茶山九十翁。
........................................
鎮江金山
《瓜州遇風》年代:宋作者:楊萬里
金鉦三聲船欲發,天地蒼茫忽開闔。
惡風吹倒多景樓,怒濤打碎金山塔。
濤頭拋船入半空,船從空中落水中。
勢如崩山垧日二十九,聲如推隨萬石之虡千石鍾。
岸人驚呼船欲沒,舟人絕叫船復出。
平生所聞楊子江,無風已自波相撞。
莫教風動一波起,三日奔騰收不止。
君不見,逆酋投鞭欲斷流,槁街自送月氏頭。
........................................
《過揚子江二首》年代:宋作者:楊萬里
天將天塹護吳天,不數餚函百二關。
萬里銀河瀉瓊海,一雙玉塔表金山。
鎮江-金山湖
旌旗隔岸淮南近,鼓角吹霜塞北閑。
多謝江神風色好,滄波千頃片時間。
........................................
《與寶覺宿龍華院三絕句》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與公京口水雲閑,問月何時照我還。
邂逅我還還問月,何時照我宿金山。
........................................
《金山妙高台》年代:宋作者:蘇軾
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
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
鎮江金山湖
不如金山去,清風半帆耳。
中有妙高台,雲峰自孤起。
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
台中老比丘,碧眼照窗幾。
巉巉玉為骨,凜凜霜入齒。
機鋒不可觸,千偈如翻水。
何須尋德雲,即此比丘是。
長生未暇學,請學長不死。
........................................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余欲僦其地地屬金山故作此》年代:宋作者:蘇軾
魏王大瓠無人識,種成何翅實五石。
鎮江金山湖
不辭破作兩大樽,只憂水淺江湖窄。
我材濩落本無用,虛名驚世終何益。
東方先生好自譽,伯夷子路並為一。
杜陵布衣老且愚,信口自比契與稷。
暮年欲學柳下惠,嗜好酸咸不相入。
金山也是不羈人,早歲聞名晚相得。
我醉而嬉欲仙去,傍人笑倒山謂實。
問我此生何所歸,笑指浮休百年宅。
蒜山幸有閑田地,招此無家一房客。
........................................
《宿鎮江丹陽館》年代:宋作者:傅夢得
暫泊喜天晴,丹陽住晚程。
鎮江金山湖
半窗留月色,隔岸送鐘聲。
江繞金山寺,雲生鐵瓮城。
片帆催早發,莫待暗潮平。
........................................
《題潤州金山寺》年代:唐作者:張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
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雲。
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
翻思在朝市,終日醉醺醺。
........................................
《題金山寺》年代:唐作者:孫魴
鎮江金山湖
山載江心寺,魚龍是四鄰。
樓台懸倒影,鐘磬隔囂塵。
過櫓妨僧定,驚濤濺佛身。
誰言題詠處,流響更無人。
........................................
《金山晚眺》年代:宋作者:秦觀
西津江口月初弦,水氣昏昏上接天。
清渚白沙茫不辨,只應燈火是漁船。
........................................
《句》年代:宋作者:范仲淹
金山寺近塵埃絕,鐵瓮城高氣象雄。
........................................
鎮江金山湖
《程仲庸游京口留金山寺》年代:明作者:唐仲實
我正無心懶似雲,那堪奔走污緇塵。
飛花岸柳偏留客,吹浪江豚忽拜人。
玉帶暫拋煩轉語,楞伽曾寫悟前身。
異時好說金山寺,小小漁舟喚渡頻。
........................................
《游金焦兩山以雨而輟》年代:宋作者:樓鑰
金山寺裹山,焦山山裹寺。
風雨勸我歸,也省兩頭事。
........................................
《念昔游四首》年代:宋作者:胡仲弓
鎮江金山湖
昔游金山寺,一葦破滄溟。
怒濤正拍天,風雨歘晦冥。
江豚急吹浪,水央轟雷霆。
滿船失顏色,莫辨死與生。
此時婁師德,高卧看長鯨。
過午忽開霽,濟岸猶登瀛。
清風泛我衣,陽光射檐楹。
舟人相慰勞,山僧笑出迎。
行行金鰲背,月鑒浮空明。
波平蒙天影,潮靜聞經聾。
殿閣耀金碧,守護真龍形。
系纜少沉吟,紅輪江西傾。
炬火爍江面,直使潛鱗驚。
因成一宿覺,問津維揚城。
重來知幾時,未計歲月成。
鎮江金山湖
........................................
《憶潤州葛使君》年代:宋作者:王令
六朝游觀委蒿蓬,想像當時事已空。
半夜樓台橫海日,萬家蕭鼓過江風。
金山寺近塵埃絕,鐵瓮城深氣象雄。
欲放船隨明月去,應留閑暇待詩翁。
........................................
《又用前韻寄林鎮江》年代:明作者:邵寶
詩興時來案牘邊,故山風物自年年。
淥分一水橋南北,青擁群峰屋后前。
明月半窗空有夢,清風兩袖竟何緣。
只應獨上金山寺,吟倚滄江萬里天。
鎮江金山湖
........................................
《瓜洲對雪欲再游金山寺家人以風波相止》年代:宋作者:梅堯臣
臘月海風急,雪吹岩下窗。
輕舟不畏浪,昨日過寒江。
渡口復夕興,區中無與雙。
忽牽兒女戀,空聽遠鍾撞。
........................................
《次韻平甫金山會宿寄親友》年代:宋作者:王安石
天末海門橫北固,煙中沙岸似西興。
已無船舫猶聞笛,遠有樓台祗見燈。
山月入松金破碎,江風吹水雪崩騰。
飄然欲作乘浮計,一到扶桑恨未能。
鎮江金山湖
........................................
《昭君怨金山送柳子玉》年代:宋作者:蘇軾
誰作桓伊三弄,驚破綠窗幽夢。
新月與愁煙,滿江天。
欲去又還不去,明日落花飛絮。
飛絮送行舟,水東流。
........................................
《金山化成閣望焦山作》年代:宋作者:賀鑄
朝登化成閣,寫睇滄江東。
巋然痤鶴山,屏截橫流中。
雲煙生蔽虧,水石相磨礱。
飛構結岩腹,天龍嚴佛宮。
鎮江金山湖
初無刳木智,不與塵界通。
曠莽天地間,勝事豈易窮。
將謀乘興入,難此迎潮風。
可信浮桴約,僅有由也同。
我亦念行役,翻如征北鴻。
他日一漁艇,悠悠浮玉翁。
法國皇家地理學家記錄的中國金山寺銅版畫
法蘭西皇家地理學家Georges-LouisLeRouge做的中國古代園林銅版畫1776-1788年,200年前鎮江金山寺實景描繪。
地理位置:江蘇省鎮江市潤州區金山路62號金山公園內
門票:旺季(8月16日~次年5月31日):65.00元
淡季(6月1日~8月15日):50.00元
開放時間:08:00~18:00
交通:
(1)市內途經公交線路:2路、8路、17路、29路、34路、35路、40路、102路、104路、115路、130路、133路。
(2)由鎮江站、汽車客運中心至金山公園:在火車站北廣場乘坐公交2路車即可到達金山景區,此公交車橫穿鎮江市區,全程大約1小時左右,沿途可感受歷史文化名城鎮江的魅力。如果想更快到達景區,可選擇40路,大約10分鐘即可到達金山公園。
(3)揚州的遊客可以直接在揚州市區搭乘鎮揚城際公交在金山風景區下車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