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路
廣南路
今廣東省大部分地區屬於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廣州)下轄番禺、四會、龍川、博羅四縣。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西漢初,漢高祖曾派陸賈到番禺,說服趙佗名義上臣服於漢朝,可是不久趙即反目。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2年),兵分五路,一舉平定嶺南,將嶺南劃分為九郡,即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西漢末,儋耳、珠崖併入合浦郡,從此,嶺南的郡縣制度與地緣政治格局確立下來。西漢設立“十三部刺史”時,嶺南九郡統歸交趾刺史巡察。
改交趾部為交州,仍為一整合體。東吳為便於治理,又把南海、蒼梧、郁林、高梁4個郡(今兩廣大部)從交州劃出,另設廣州,州治番禺,廣州由此得名。東吳時期,今廣東省境除廣州轄下的4郡外,還包括荊州始興郡和海南島。西晉時,今廣東省腹地屬當時的廣州,粵北屬荊州,雷州半島和海南島屬交州。
唐初地方設州、縣。嶺南45州分屬廣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個都督府(又稱嶺南五管)。655年以後,5府皆隸於廣州,長官稱為五府(管)經略使,由廣州刺史兼任。756年(肅宗至德六年),升五府經略使為嶺南節度使。862年(懿宗咸通三年),嶺南道劃分為東、西道,東道治廣州,廣東屬嶺南東道,這是廣東省名中“東”字的由來,也是兩廣分為東西的開始。宋代在嶺南先設置廣南路,太宗末,仍然分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這是廣東、廣西名稱之來歷。廣南東路治所在廣州,有14州;廣南西路治所在桂林,有7州。廣南東西之劃分,以西江流域的封州之間梧州為界,賀江、雲開大山以東屬於廣東、以西屬於廣西,從此基本奠定今日兩廣的分界線。至道三年(997),析廣南路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今廣西大部屬廣南西路,廣西之名源於此。宋代廣西境內戰事不斷,先有區希范、儂智高、李接反宋,後有交趾入侵(熙寧八年,1075)。
嶺南地區沒有單獨設置一級行政區劃,廣西屬湖廣行中書省,今廣東省境分為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廣東道道治在廣州,海北海南道道治在今雷州市。明、清設總督管轄廣東、廣西兩省,稱“兩廣總督”,兩廣總督府駐肇慶,1746年移廣州。至正二十三年(1363),置廣西行省。明洪武年間,廣西成為當時13個布政使司之一,稱廣西承宣布政使司。。清初承襲明制將明時的布政使司正式改稱為省,“廣東省”名稱正式使用,清代廣東省最南的轄境是南海諸島的曾母暗沙。西沙群島(時稱“千里長沙”)和南沙群島(時稱“萬里石塘”)屬於廣東省瓊州府的萬州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