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
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南越國,亦稱南粵國,是秦末至西漢時期位於中國嶺南地區的一個政權。從開國君主趙佗至亡國君主趙建德,一共歷經五任國王,享國九十三年(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
秦末,南海郡尉趙佗乘秦亡之際,封關、絕道,兼并嶺南的桂林郡、象郡;公元前204年正式建立南越國(南粵國),自號“南越武王” ,國都定於番禺。南越國全盛時疆域包括當今中國廣東、廣西(大部分地區)、福建(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南越國是漢朝藩屬國。公元前112年夏季,漢武帝劉徹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爭,並於同年冬季滅亡南越國。
史籍中嶺南稱煙瘴南蠻之地,嶺南文明史始於秦平定嶺南,趙佗實施“和輯百越”政策,引入中原農耕技術與先進文化,使嶺南地區迅速從刀耕火種的氏族社會平穩進入農耕文明時代,同時又將異域文化和海洋文化帶進嶺南,開啟了嶺南文明千年輝煌。
南越國時期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漢代,廣州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
據廣東郁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4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峒中岩人)。廣東英德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農業文明或起源於嶺南。
先秦古籍對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諸越等,嶺南地區分屬南越、西甌、駱越三個部落。約在戰國前後時期,在廣西地區出現了西甌、駱越兩大方國,這是嶺南地區方國的鼎盛時期,而廣東地區人口稀少、政治實體較為鬆散。春秋時期,廣東東江流域內曾出現過一個“縛婁古國”,管轄地域包括今惠州、博羅、東莞、深圳一帶。
商與西周時代,廣東先民便與中原有經濟文化往來。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征南海”的記載,可見當時嶺南與楚國有軍事、政治關係。
南越又名南粵,原為古民族名,是古代越人的一支,分佈在五嶺以南地區。因其人口眾多,同時趙佗立國的核心地帶也在南越族居住的地區,因此國名定為“南越國”。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在秦始皇統一嶺南戰爭中,第一階段就很快打下廣東地區,幾乎沒有遇到什麼大的阻力。而在廣西則打了六年之久,並且是以“伏屍流血數十萬”的代價才能統一廣西及越南地區。秦人南伐嶺南之初即佔領番禺一帶的廣東地區並留軍駐守,另外30萬秦軍西赴廣西地區與當地的越人作戰,雖然擊斃西甌部落首領“譯吁宋”,然而持續三年的征戰卻失敗,連主將屠睢也在戰爭中被殺。公元前214年,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囂為主將和趙佗再次進攻廣西地區的西甌、駱越各部落,同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整個嶺南由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圖。
秦始皇將嶺南地區設“桂林、象、南海”3個郡。南海郡轄境是東南瀕南海,西到今廣西賀州,北連南嶺,包括今粵東、粵北、粵中和粵西的一部分,轄番禺、龍川、博羅、四會4個縣(據《漢書》記載),郡治番禺。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地區屬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屬象郡,粵西有一部分屬桂林郡,粵北部分地區屬長沙郡。這是廣東歷史上第一次劃分行政區。
趙佗像
當時廣東地區人口稀少,中原移民大規模遷入,推動了廣東的開發,到公元2年,廣東人口有37.52萬人。秦漢時期的經濟和人口分布的重心在粵北和西江流域。人口分布的這種特徵與中原移民南遷廣東兩條路線有關:一是由湘桂走廊下西江,在高要、羅定等地定居,有的更南達雷州半島;二是經摺嶺的隘口順連江而下到達連縣、陽山等粵北一帶,形成漢代廣東的人口分布以粵北山地人口最多,西江流域次之。而珠三角地區、潮汕平原一直到唐代都是人煙稀少、還沒有被開發的地區,直到宋代,由於移民的大規模遷入才迅速發展起來。
秦末,南海郡尉任囂病危,委任龍川縣令趙佗代職。任囂死後,趙佗即起兵隔絕五嶺通中原的道路。秦亡之際,趙佗武力攻並桂林、象郡,建立南越國(公元前204年至公元前112年),自稱“南越武王”。當時,廣東除今連州及樂昌北境屬長沙郡管轄外,都屬南越國地盤。南越國實行郡縣制。
公元前209年,山東爆發了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起義,並因此而引發了全國性的大起義,四面楚歌的秦王朝陷入了分崩離析的局面,此時的南海郡正是兵強馬的時候,郡尉為任囂,看到秦朝庭無力南顧,便起了割據的野心,對於秦朝庭的徵召,採取拖延觀望的態度;對於其它起義軍,則是採取“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之勢。但是,此時的任囂,已經是病入膏肓之軀,而他自己的兒子們實在不成器,周圍的心腹又沒有堪當大任、可以委託之人,所以整天吁嘆,總覺得如此良機,不能為我所用,心中實在不甘心;某日忽然想到舊時的部將——龍川縣令趙佗,想想覺得還是他是個可託大任之材,便派人日夜趕赴偏遠的龍川縣,把他招來,然後驅散旁人,在病榻上向他面授機宜,之便後向全郡公開發下文書,文書指定趙佗為自己死後的繼承人,並馬上讓他代理郡尉,行使尉權。
公元前208年,任囂去世,趙佗接任南海郡尉后,按照任囂生前面授的策略,立即命人封鎖了五嶺上所有的交通要道,控制橫浦、陽山、湟谿三座關隘以斷絕與嶺北地區的一切聯繫,同時把郡內那些忠於秦朝庭的軍政官員殺的殺,撤的撤,全部換上自己的心腹,處理好自己郡內的問題后,在得到秦朝滅亡的消息后,即於公元前206年舉兵西向,開始了為時數年的艱苦征戰,先後吞併了桂林郡和象郡(雒越,即甌雒國)。
公元前204年,趙佗正式公開建國稱王,自封為“南越武王”,這樣,一個南到越南中部及海南島、北達五嶺、東臨大海、西至滇黔桂交界處的南越國就誕生了,國都設於番禺(今廣州)。
南越國宮殿復原模型
公元前202年初,漢高祖不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為趙佗所有,反而將南海、桂林、象郡三郡封給長沙王吳芮。
公元前196年夏季,漢高祖正式承認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為趙佗所有,遣陸賈封趙佗為南越王,趙佗受漢高祖所賜南越王印綬,臣服漢朝,南越國遂成漢朝的藩屬國。
公元前180年,呂后崩,漢朝命周灶罷兵歸。南越國因抗擊漢朝成功而聲威大振,乘機對東邊的閩越國用經濟手段施加影響,而對西邊的西甌、雒越等部落(即甌雒國故地)加強控制。南越武王趙佗因此而自稱“南越武帝”。
南越國士兵復原
公元前138年,東甌國因受閩越國侵略的困擾,決定全國人民遷往漢朝江淮地區生活。東甌國故地由閩越國接收。
公元前137年,南越武王趙佗崩,其孫趙胡繼位。
越南陳朝時,趙佗被追封為開天體道聖武神哲皇帝。趙佗死後,由第二代南越王趙胡安排殯葬,下葬時製造了大量假象,以至趙佗的陵墓無跡可尋。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公元前135年,閩越國在吞併了東甌國故地后版圖大增,閩越王騶郢發兵南侵南越國,在南越文王趙胡的請求下,漢武帝行圍魏救趙之計,發兵,命王恢從西邊、韓安國從北邊攻打閩越國,在外部軍事壓力之下,閩越國以王弟騶餘善為首的權貴殺閩越王騶郢以求和,東南地區一場戰禍就此避免;漢武帝想趙胡入朝,然而趙胡以稱病為詞不入朝,僅遣太子趙嬰齊入朝長安宿衞。
公元前125年,南越文王趙胡重疾,趙嬰齊因而歸國,不久,趙胡崩,太子趙嬰齊歸國登極。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公元前121年,趙嬰齊向漢武帝貢獻經受訓練的大象和鸚鵡。
公元前113年,南越明王趙嬰齊崩,其子趙興繼位,樛氏為太后。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公元前112年夏季,南越王趙興元年,太后與呂嘉的不和很快演變成公開衝突,當韓千秋等人一入南越國,呂嘉即攻殺南越王趙興、南越太后樛氏及漢朝使者安國少季等人,呂嘉在向南越全國各地及蒼梧秦王趙光說明后,另立南越明王趙嬰齊之子術陽侯趙建德為南越王,同時,呂嘉派兵消滅韓千秋等2000人並調動軍隊防守國境要害處。同年,漢武帝在得知韓千秋兵敗及呂嘉弒王叛漢的消息后,決定遣兵十萬南伐南越王國。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同年秋季,漢武帝所遣的十萬大軍分四路進攻南越王國,一路由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從桂陽溯耒水而上,跨越騎田嶺入連江;一路由樓船將軍楊仆率領,溯贛江而上,跨越大庾嶺入湞江;一路由戈船將軍鄭嚴及下厲將軍田甲率領,由零陵出發后,沿灕江而下至蒼梧;一路由馳義侯何遺發巴蜀兵及夜郎國兵,沿北盤江而下。計劃最終四路大軍在南越國首都番禺會師。
在漢朝,整個故南越國地區,即南越、西甌、駱越在分野中都歸屬於九州中的揚州。西漢時期,嶺南地區屬九州之中的揚州;東漢時期一度將南越地分屬荊州、梁州;到了晉朝重新將南越地屬於揚州。此後南越地區都屬於揚州州域。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鼎盛時期的南越國,其疆域北至中國嶺南,南至越南中北部,“東西萬餘里”,實力稱雄。北部邊界一直到南嶺一帶,包括現代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梅州,蕉嶺一線,大部分地區與長沙國交界;東部邊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交界;南部疆域包括整個香港、澳門及海南島在內,邊界一直向南到今越南中部的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的地區;西部邊界到達今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毋斂、句町等國。
南越王國的疆域相當於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九郡之地。西元前82年,漢朝將儋耳郡併入珠崖郡;公元前46年,漢朝罷棄珠崖郡,所以日後馬援又將南越國故地稱為“七郡”。
南海郡大 體包括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秦時設有番禺、龍川、博羅、四會、揭陽五縣,南越國建立之後,趙佗又在此基礎上增設湞陽、含洭兩縣。其中番禺縣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國的都城,位於現代的廣州市越秀區內。1983年,在廣州市越秀區發掘出了南越文王趙眜的陵墓,1995年和2000年,又先後在此發掘出南越國宮署御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證實了南越國都城的確切位置。
桂林郡包括了今廣西的大部分區域,下設的縣可考者只有布山一縣,布山縣是桂林郡的郡治,位於今廣西桂平西南(有待考證),1976年,在貴港發掘出土了羅泊灣一號墓,該墓的主人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南越國桂林郡的最高官吏桂林郡監"居翁",而"居翁"是一個稱號而非一個人,"居翁"是西甌、駱越族的首領,(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
交趾郡、九真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下設的縣可考者只有象林縣。西於王被趙佗賜封為最高官吏
趙佗統治南越國廣大地域六十七年,深具獨創性並取得成功:政治上仿效漢朝制度,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並實施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軍事上設立將軍、左將軍和校尉制度,又分為步兵、舟步和騎兵;經濟上推廣使用鐵農具和耕牛,廢“刀耕火種”和“火耕水耨”,大量發展水稻、水果和畜牧業、漁業、制陶業、紡織業、造船業、冶鐵業,以及交通運輸和商業外貿;文化上首先是推行使用漢文,《粵記》說“廣東之文始尉佗”。凡此種種,使嶺南社會跨入漢朝主流社會的有序發展。
先秦時期,嶺南先民在南海及南太平洋沿岸開闢了以陶瓷為紐帶的交易圈,南越國時期更對外出口漆器、絲織品、陶器和青銅器,根據出土遺物以及結合古文獻的研究表明,南越國已能製造25~30頓的木樓船,並與海外有了相當的交往,主要的貿易港口有番禺(今廣州)和徐聞(今徐聞),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漢書。地理志》記載“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琉璃、奇石異物,齎黃金雜繒而往。……”說明“海上絲綢之路”興起於漢武帝滅南越國之後。東漢(特別是後期)航船已使用風帆;大秦(羅馬帝國)已第一次由海路到達廣州進行貿易;中國帶有官方性質的商人也到達了羅馬。這標誌著橫貫亞、非、歐三大洲的、真正意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形成。廣州成為中國與古羅馬帝國的海上貿易中心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成為中原商賈締造財富傳奇的地方。《史記·貨殖列傳》說:“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瑇瑁、果、布之湊”;《漢書》說:“粵地處近海,中國(即中原,筆者注)往商賈者多取富焉”;《晉書》說:“廣州包出大海,珍異所出,一篋之寶,可資數世”。
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對秦在嶺南實施的政治制度的沿襲。漢朝建立不久,南越國又臣屬於漢,所以漢制也不可避免地會對南越國產生影響。而南越國的獨立性由來已久,所以它的政治措施也有一些系由南越國統治者自行決定的。但總的來說,南越國的政治制度的獨創仍是少數,大部分仍為對秦漢之制的沿襲,即以仿秦、漢為主。
中樞官員
⑴丞相:南越國設有丞相官職,越人呂嘉就曾擔任此職,先後侍過四任南越王,其在南越國的地位舉足輕重。
⑵內史:據史漢分析,內史治國民,是丞相的助手,還掌刑獄。南越國的內史,其職掌亦應同此。
⑶御史:御史當為御史大夫的簡稱,在漢乃三公之一,直接負責督察地方官員及監察中央百官。南越國曾有“御史平”,其職掌應同於漢朝。
⑷中尉:《史記》等載南越國有“中尉高”,中尉是秦朝官制,主管京畿治安。南越國沿襲秦制,仍設此官。此外,結合南越國中尉高曾出使長安,請求呂后改變對南越國的政策一事來看,可能南越國的中尉還兼管一些政務。
⑸大傅:《史記》等史籍皆提到南越國設有大傅一官職。大傅即太傅,為周朝之古官,秦統一六國后,未設此官。南越國大傅的職掌也應同周朝一樣是“輔王”。
上述的丞相、內史、御史、中尉、大傅皆系南越國的重臣,從其職掌分工來看,他們實際上起著中原漢王朝“三公”的作用,把持了南越國的內政外交。中央司法機構則至少是由王、丞相、御史等組成。
其他官員
⑴郎:南越國有郎官,當同漢制,分為多種,有文職之郎,如議郎、侍郎;有武職之郎,如郎中、中郎。
⑵中大夫:漢制,諸大夫等系諫官,沒有什麼實權。南越國中大夫應同漢制。
⑶將、將軍:將即將軍,大致應同於漢,職掌軍事。
⑷左將:《漢書》中提到南越國有“甌駱左將”黃同,它的職責猶如漢朝的胡騎都尉、越騎都尉分別為主胡、越騎之官職一樣,“甌駱左將”是南越國所置以主甌、駱軍眾的官職。
⑸校尉:南越國有校尉之職,是職掌軍事的武官。
⑹食官:漢制食官有兩種,一是主管祭祀所用食物的食官;另一種是詹事屬下負責皇后、太后膳食的食官。南越國應同此職。
⑺景巷令:南越國仿漢制永巷令設有景巷令,可能是詹事屬官,職掌為南越王室家事,由宦者充任。
⑻私府:私府系私府長的簡稱,應同漢制,主要執掌太子。皇后家事。
⑼私官:南越國仿漢制,設有私官,以專掌南越王后的飲食起居。
⑽樂府:南越國仿秦漢制,設有樂府,以主管音樂事宜,並有下屬之官。
⑾泰官:即太官、大官,仿秦制,是主管南越王膳食的官職。
⑿居室:仿漢朝居室令,是執掌詔獄的主要官員之一,同時也主管一部分陶器(如瓦)等的監製。
⒀長秋居室:很有可能是南越國仿效漢制而改革官制時,根據實際情況,將原屬少府的居室令與原置的長秋令合併而成,所以“長秋居室”主要應是宮官,同時可能兼管一些屬於居室令的事務。
⒁廚官:廚官是為太子廚事服務之官,也可能是不僅為太子,也為皇后、太后服務。
⒂廚丞:詹事之下為太子服務的官職。
⒃常御:可能是南越國中少府所屬尚方、御府的合稱,是職掌王室服飾、車架、用具、玩好的機構。
⒄少內:應同漢制,統屬於內史,分掌財貨。
官吏設置
⑴.假守:假以郡守之職謂之假守,掌治其郡。
⑵.郡監:監察一郡政務。
⑶.使者:系南越國根據實情而特設,是南越國特製。僅在名義上“主民”,當地部族首領仍保留原來的特權。
⑷.縣(令)長:為治理一縣的最高長官。
⑸.嗇夫:可能是南越國所冊封的王侯之國的屬官,也可能是仿漢制有寢廟園陵嗇夫之例。
南越國的郡、縣的行政長官均兼理司法。
郡縣制
南越國的郡縣制是秦平嶺南后所推行的郡縣制的繼續,仍設有南海郡、桂林郡。對於象郡,趙佗考慮到其特殊情況,將其地分為交趾郡、九真郡,趙佗僅派遣行政官員主持處理重大事宜,而具體的一般事物仍由原來的軍事部落聯盟首領管理,這實際上是一種有著較大權力的地方自治。郡下則設縣。
分封制
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南越國在嶺南還以中央王朝的姿態,沿用漢制,又分封了幾個王侯,形成了“國中之國”。按文獻記載,南越王所封的王、侯有以下幾位。
⑴蒼梧王趙光,或雲趙佗之孫。蒼梧國在今廣西梧州市及其附近一部分地區。
⑵西吁王,據考證,這有可能是秦軍平嶺南時所殺的西甌君的後代。西吁當在交趾郡境內。
⑶高昌侯趙建德,趙嬰齊長子。高昌是南越國內何地,不詳。
法律制度
南越國存在笞刑,也存在黥、劓等肉刑。南越國早期對交趾、九真郡的統治採取“雒將主民如故”的原則,因此在法律制度的選擇上交趾、九真兩郡更多的還是適用其已經形成的習慣。第三代南越王嬰齊仍“猶尚擅殺生自恣”,“懼用漢法”,直至第四代南越王趙興才“除其故黥、劓刑,用漢法”,表明了南越國的法律在很長一段時期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越人的習慣。
南越國的軍事制度以仿效漢製為主,南越國王是南越軍隊實際上的最高領袖;在其下,則是大大小小的各級軍官,這些軍官的具體名稱有將軍、左將軍、校尉等。
南越國軍隊的總數量,不可能是趙佗自誇的“帶甲百萬有餘”,但根據史漢的有關記載推測,整個南越國的軍隊有數十萬是完全可能的。秦始皇平嶺南的軍隊即達50萬之眾,他們後來留在嶺南,因此成為了南越國的主要兵力。大約50萬軍隊,這應該是南越國軍隊總量的最低起點。趙佗稱王后,為了對付中原可能進行的征伐,曾一度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戰爭準備,如大修城池,增築關防,屯兵險要之地等,很可能又進行過較大規模的徵兵。據此,宜定南越國軍隊總數為50萬人以上。
南越國軍隊分化出了步兵、舟兵、騎兵等兵種:
①步兵:秦平嶺南時的五路大軍中,步兵應占相當分量,這些步兵不少是秦統一六國時歷經戰爭考驗的精銳之師,配備有先進的武器,有著豐富的戰鬥經驗,因而戰鬥力很強。趙佗建立南越國后,他們多留在嶺南,為南越政權效力。
②舟兵:舟兵也就是水兵。嶺南地區河網密布,溪澗眾多,所以越族很早就學會了使用舟。以至於後來秦平嶺南時,秦始皇動用了一些水兵。平定嶺南后,留守嶺南的漢兵中也有也有這些漢族水兵。但是,南越國軍中更多的舟兵是由嶺南越族擔任的,這是因為:其一,越族習水善舟;其二,在歷史上,越族在春秋時期就有了舟兵。
③騎兵:嶺南越族除了擅長行舟,還有部分善於騎射。南越國趙氏政權正是徵募他們為騎兵的;另外,秦平嶺南的50萬大軍中也有少數騎兵,這兩種騎兵構成了南越國騎兵的主體部分。
南越
在廣州南越國時期墓中,發現有雞骨和其他家畜的骸骨,裝在陶器或銅器中,象崗南越王墓中,更發現了大量豬、牛、羊和雞的骨頭,可見南越國時期飼養家禽家育十分普遍並有了一定規模。
南越國的墓葬和遺址中,屢有魚骨、龜足、青蚶、笠藤壺、楔形斧蛤等發現,說明南越國時期嶺南的勞動人民,由於長期採集、捕撈魚類鱉類等水產動物,已積累了豐富的生產經驗,掌握了從事漁業生產的嫻熟技能。
南越國時期,已開始重視鑿井取水,當時所鑿的水井和修築的水池,主要是供應人們汲引之用,但部分也被利用來灌田。
冶鑄業
①青銅器
在南越國的冶鑄業中,青銅器占的比重最大,從出土的南越國青銅器來看,明顯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其器型和花紋大多數都和西漢初年中原地區所出相同。這時期南越國青銅器基本上擺脫了中原地區商代和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那種莊嚴、厚重、古拙的風格,追求實用為主,器型一般比較輕巧、生動和多樣化。銅器上複雜的花紋和富麗的裝飾並不多見,素麵的青銅器普遍流行,有銘文的銅器相當少。同時,南越王墓出土的不少銅器,表面還進行過鎏金處理,或鑲有寶石金銀等。出土的青銅器包括生產工具、生活用具、娛樂品、兵器及專門為陪葬而制的“冥器”,還有其他雜項,器型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南越國的青銅器,可分為鑄造、鍛造兩種,其中以鑄造的銅器數量最多。鑄造的銅器可分為范鑄法和失蠟鑄造法兩種,以前者為主。而從出土的遺址和器物來看,嶺南地區在南越國時期,不但已具有開採銅、錫、鉛礦的能力,並且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為南越國的銅器鑄造提供了原來的來源。
②鐵器
從出土的鐵器數量和品類看,南越國時期使用鐵器已經十分普遍,已有鑄鐵業生產。不過本身的冶鐵生產規模十分有限。
③金銀器
從南越王墓出土的金銀器來看,當時貼金、鎏金、錯金銀等工藝在嶺南地區廣泛使用,金銀製品的來源有部分可能是中原地區傳入的,有部分是海外輸入,但大部分應是南越王室工匠所制。其製法有鑄、壓、錘鍱、抽絲、焊接、鑲嵌等工藝。
南越國的制陶業繼承和發展了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幾何印紋陶的制陶工藝,又受到中原漢文化的影響,制陶技術和工藝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和提高,即它以各種幾何印紋的圖案作為主紋,用方格紋作地紋相襯,這種做法受中原青銅器的裝飾花紋手法的影響,同時南越陶器的品種更加適應嶺南經濟急劇發展的需要而品種繁多,對以後嶺南陶發展起很大作用。南越陶器主要是日常生活用具,其中也有不少是專門燒制來陪葬的明器,另一個主要內容是燒制磚瓦等建築材料。
南越國織造的原料以絲、麻兩種纖維為主,其中又以蠶絲纖維占絕大多數。從出土絲織品看,大部分應是本地生產和織造的,南越國的紡織工業有一定的規模。
南越國時期,是嶺南地區漆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從出土資料看,南越國的漆器種類繁多,包括有日常用具、樂器和兵器等。南越漆器以木質胎為主,色調以黑紅為主,大部分都飾有花紋圖案。
除漆器外,南越工匠還掌握了竹木工藝製造。嶺南高溫多雨,竹生長較快,南越國的竹制手工業亦有發展。
從出土材料看,南越國已經有玻璃製造業,根據科學化驗的結果,南越國玻璃屬鉛鋇玻璃系統,這一類玻璃屬低溫玻璃,質地脆而不耐熱,只適合做珠飾、璧等。另外,南越玻璃品類單調,常和玉石、水晶、瑪瑙等裝飾物共置在一起,只是當做玉石水晶一類的珍玩使用,其實用價值不大。這樣,就影響了南越玻璃業的發展和普及。
南越國玉器的紋飾多種多樣,依紋樣主要分為幾何紋和動物紋兩大類。治玉方法主要有開料、造型、鑽孔、琢制、拋光、改制等,還掌握了鑲嵌工藝。
南越國時期是嶺南歷史上第一次大開發時期,整個社會生產和經濟都取得很大的發展。趙佗十分重視與周圍鄰國及漢朝的關係和商業貿易,充分利用秦平南越時開闢的新道。趙佗“臣服於漢”后,曾大量從中原輸入“金鐵田器馬牛羊”。到呂后臨朝時,實行了“別異蠻夷”的政策,“禁粵關市鐵器”,對南越實施經濟封鎖。漢文帝即位后,糾正了呂后“別異蠻夷”的政策,斷絕了數年的漢越關市又得以恢復。
南越國與長沙國及中原等地的貿易往來,是南越最為主要的商業貿易活動。當時,開發南越所需的先進工具鐵器及馬、牛、羊等,都從長沙國等地通過貿易換得。而南越向漢朝輸出的,主要是土特產等,如南越出產的白壁、珠璣、玳瑁、犀牛角、翠鳥、紫貝、桂蠹、生翠、孔雀、能言鳥,還有珊瑚樹、荔枝、嶺南佳果等。
此外,南越國與西南夷、巴蜀、夜郎等也有商業貿易往來。
先秦時期南越族沒有金屬鑄幣,秦統一嶺南后,“半兩”錢流通至嶺南。趙佗立國后,南越國沒有鑄自己的錢幣,國中使用的是秦漢時期的“半兩”錢。
《史記·平淮書》記載:“漢連兵三歲,誅羌,滅南越,番禺以西至蜀南者置初郡十七,且以其故俗治,毋賦稅……”,這說明,南越國內是不收稅的。“毋賦稅”是相對而言的,主要是指南越國不像漢朝一樣定期向臣民收取實物和錢糧作為國家的稅收,南越採取的是勞役和實物“地租”這一類的初級賦稅的形式。臣民們每年為王室無償勞動一段時間,或將實物交給統治者。
南越國境內除了從中原遷入的數十萬的移民外,還有百越部落,又分成南越、西甌、駱越等支系部落。南越部落聚居於今廣東和廣西東部一帶,演化為今天廣東地區的壯族、瑤族、疍家等少數民族;西甌部落聚居於今廣西西江的中游以及桂江流域和越南北部的一些區域;駱越部落聚居於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西南部。西甌、駱越演化為今天廣西地區的壯族、侗族、黎族、毛南族、仫佬族、水族等少數民族。
公元2年南越國故地人口
南海郡:1萬9613戶,9萬4253人。
郁林郡:1萬2415戶,7萬1162人。
蒼梧郡:2萬4379戶,14萬6160人。
交趾郡:9萬2440戶,74萬6237人。
合浦郡:1萬5398戶,7萬8980人。
九真郡:3萬5743戶,16萬6013人。
日南郡:1萬5460戶,6萬9485人。
• 南越國故地共有越人人口137萬2290,其中南越部落故地(南海、蒼梧二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區)的人口約30萬多;而西甌部落及駱越部落故地(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全境及郁林、合浦二郡部份地區)的人口就有約106萬多。
• 儋耳郡於西元前82年被併入珠崖郡,而珠崖郡於公元前46年被漢朝放棄,故此二郡總計共“二萬三千餘”戶的人口不在統計之列。
南越國宮署遺址是最重要的南越國時期遺跡,它反映了當時科技在建築園林上的突出成就:
(一)發達的建築材料技術
宮苑石水池、石曲渠以及部分建築構件都用石材,奏漢時期用大量石材造宮苑為中原地區少見。
(二)科學的建築結構技術
一是石木結構的先進力學反映,從池中豎立兩列巨型石板,把池分隔成3間,石板底部還橫向鋪墊有枕木,把建築的荷載,經枕木傳遞分散到地面,以保持基礎的穩固,這種結構力學在中國古代十分罕見。
二是板式和抬梁式混合結構為秦漢建築典例。池中南北兩次間中各立一根八棱石柱,石柱平置於池底石板之上,柱底與石板之間並沒有榫卯相接,而柱頭卻有一方形凸榫,可見其上應有構件相套接。該建築說明西漢早期已有板式和抬樑柱式混合結構,為研究漢代石構建築提供了重要的物證。
三是最先運用斜拉力學於石構建築。池西牆地面上的三根殘存的牛腳梁石,呈放射狀向彎月石池張開,面向池中的石板、石柱。而朝池的一端突出處有一孔,很明顯有磨損過的痕迹。可知這牛腳梁石與池中的石構建築起斜拉的作用,與池中的石板和石柱當為一組整體建築。在遺址中出土了迄今世界上最大最精工燒制的方磚,遺址出土最大的方磚使用鑽土燒制,邊長為95厘米,厚達15厘米。
(三)先進的理水技術
利用形狀、深淺不同的水池,大小不同及鋪砌各異的卵石和弧形的石陂控制渠水的流速、波浪、水聲,達到人造自然的效果。
(四)豐富的園林小品裝飾技術
用石板以冰裂紋狀密縫鋪地是世界造園史上的首例。宮苑中石水池的池壁和曲流石渠的渠底,用不同形狀的砂岩石板呈密縫冰裂紋鋪就,為中國園林所首見。小橋、流水、步石的園景組合,為造園史上首見。
在南越國境內生活著的民族除了中原移民外,還有為數眾多的越人各支系、部落,主要有百越、揚越、外越、南越族、西甌族、駱越族。
一、以越制越,吸收越人進入政權。
趙佗為爭取越人上層的承認,吸收了許多越人進入南越政權,如呂嘉,趙佗拜之為丞相,並以其弟為將軍。此外,南越國冊封的一些王侯,如西吁王等,及任命的一批文武官員,如甌駱左將軍黃同等都是越人。
二、入境隨俗,遵從越人風俗習慣。
趙佗對於越俗採取的態度是:良則從之,惡則禁之。趙佗拋棄了孔孟之說,不用中原的“冠帶之制”,而與越族“同其風俗”,在他的帶領下,漢族官吏也紛紛接受了越族的風俗習慣。趙佗也明令禁止一些惡習,如“越人好相攻擊”,趙佗就下令禁止。
三、促進融合,大力提倡漢越通婚。
為了消除不同民族間的隔閡,趙佗與越族通婚,呂嘉家族中“男盡尚王女,女盡嫁王子弟宗室”。
四、因地制宜,讓部分越人“自治”。
嶺南越族支系眾多,各部越人發展的極不平衡,因此,這些支系、部族不同的越人,其勢力也參差不齊。針對這些不同情況,趙佗政權因地制宜,採取了一些比較靈活、變通的統治政策。
趙佗在兼并象郡后,針對象郡一帶的歷史情況,實行了由越人“自治”的辦法。交趾一帶,越族的部落勢力十分強大,並且原部族的社會發展程度也比較高,已形成了比較嚴密的部落組織。針對此情況,趙佗僅派二使者前往“典主(管理)”,同時又在交趾地區分封了一位“西吁王”,並不斷通過援助增強西吁地區的向心力,以加強對西甌地區的控制。
由於趙佗及其後繼者的悉心治理,嶺南百越諸部先後被統一,百越部落相互的攻擊日益減少,經濟文化的聯繫明顯增強,這對越族的發展是有利的。在南越國統治時期,嶺南越族與漢族也增進了相互間的了解,越漢關係更為密切。
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華夏部落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部落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秦代的中原移民帶來的古漢語融合了部分古越語,漢代至唐宋,中原漢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形成了今天的粵語,因此粵語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特點。
南越國由於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於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號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為秦漢隸書。而本地的南越、西甌、駱越等土著部落一般相信只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
國木簡
音樂
南越國時,有一種叫“越謳”的音樂較為流行,並傳至中原地區。
南越樂器種類多,地方特色濃厚可分為以下幾類:
②石類:主要是石磬。
③土類:響器,有扁圓和魚形兩種,以泥捏作兩片再合成空心魚形或扁圓形燒成,質硬,內裝沙礫,搖動可出響聲,為舞蹈作拍節之樂器,其作用應與漢代同期的“節”或現代輕音樂樂器中的“沙錘”近似。
④革類:主要是鼓。
⑤絲類:琴、瑟、越築、卧箜篌等。
⑥木類:柷、夯杵。
⑦匏類:主要是笙和竽。
⑧竹類:主要為竹笛。
舞蹈
從出土文物看,南越舞蹈既有“越式舞”,又有中原的“雜舞”:
②漢式舞:南越的漢式舞目前僅見“長袖舞”一種。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淮南子·齊俗訓》中有“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的記載。我國古代南方水網地區人們常以舟代步,以舟為生產工具和交通工具。人們在捕捉魚蝦的勞作中,攀比漁獲的多寡,休閑時又相約划船競速,寓娛樂於勞動、生產及閑暇中,這是遠古時競渡的雛形。由於南越國南面臨海,境內河網眾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們擅於利用船來進行漁獵,喜歡食用各種魚類和貝類,在一些出土的銅鼓上還描繪有他們競賽龍舟的習俗。
在中國各地多個發現有早期水稻遺存的重要遺址中,廣東英德雲嶺牛欄洞遺址是廣東發現有水稻遺存最早的遺址。發現水稻硅質體,將水稻馴化年代前推至最早1.4萬年前,並據此推斷廣東英德牛欄洞很可能是世界稻作發祥地。
南越[秦末漢初趙佗建立政權]
陶器裝飾圖案
南越國時的漢越兩大類別的陶器其紋飾大多較為繁雜而富於變化,通常一器都施多種花紋,某幾種花紋常配於某幾種陶器上,從而形成器型與紋飾之間一定的配合施用關係。在各種紋飾中佔主體的是印紋和划紋,其構圖基本上都是一種幾何形的圖案。常見的紋飾有繩紋、方格紋、米字形方格紋、幾何圖形戳印紋、弦紋、綯紋、水波紋、鋸齒紋、篦紋、渦點紋、鱗紋等,種類很多。
南越國陶器的彩繪多施於鼎、盒、壺、鈁、熏爐等漢式陶器上,數量不多。大體以朱繪為主,黃白二色多為底色,黑色作勾勒用。這種彩繪的紋飾大多是捲雲紋,間或也有水波紋。
銅器裝飾圖案
南越國的銅器花紋總的來說呈現出一種漢、越、楚諸文化因素並存的風貌,且紋飾的精美和繁縟居各類器物之首。這時的銅器花紋圖案可分為鑄印和彩繪兩種,紋飾中既有谷紋、瓣葉紋、摺帶紋、八角星紋、渦紋等代表百越傳統文化的幾何形圖案,又有饕餮紋、山字紋、龍紋、勾連雷紋、蟠虺紋、捲雲紋等中原漢文化的因素,並且這時南越的銅器還多見以雕鑄手法製成的各種動物和人物形態,姿態十分逼真動人。此外,在南越國的銅鏡、戟等器物上還見有用錯金銀,鑲嵌紅銅、綠松石等手法構成的乳釘、花瓣紋及幾何圖形等圖案。
玉器裝飾圖案
南越玉器的紋飾和圖案多與銅、陶器近似,採用幾何紋飾及漢式諸紋,有谷紋、渦紋、蒲紋、龍紋、鳳紋、獸面紋、鸚鵡紋、雲紋、勾連雷紋、柿蒂形紋、弦紋、絞索紋、鱗紋等。但此時南越玉器的總體造型則大多是以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鏤空、圓雕、雙面透雕等雕刻工藝製作的各種人物與動物的立體造型,並多與金屬、漆工鈿工結合以錯金嵌玉諸手法組成裝飾紋樣。
金銀器紋飾
多用錘鍱、焊接工藝構成整體造型。
漆器裝飾圖案
南越國萬歲瓦當
南越漆器大多表裡髹漆,一般外表髹黑漆,內里髹紅漆,然後再在黑地上施彩繪(多為漆繪),採用的顏色多以紅、白為主,也有綠、墨綠、褐、黃、金色等。裝飾花紋主要有三種,一為幾何雲紋、方連紋、B型紋等幾何紋;二為雲紋、鳳紋、捲雲紋等;第三類是目前僅見於南越中心地區,即廣州一帶的特有寫生動物類圖案,如魚紋、龜紋、蟬紋、犀牛紋等。
絲織品花紋
南越國絲織品的紋飾一般是採用印染、刺繡和繪畫三種方法構成的。花紋大致有雲氣紋類和幾何紋類兩類,風格皆與中原近似。
趙佗在攻滅桂林及象郡(安陽國)后開國稱王。
南越國自西元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后,共經歷了兩段臣屬和兩段抗衡的時期,一直到西元前112年被漢武帝所滅。
南越國首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公元前196年漢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印綬開始,一直到西元前181年為止。在這個臣屬期里一方面雙方的政治、經濟來往不斷,兩國都有收益,通過貿易,嶺北獲得了南越國的特產,南越國獲得了嶺北的鐵器、馬牛等。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互相提防,在兩國交界的關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南越國首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公元前181年呂后對南越國實行禁絕關市的經濟封鎖,趙佗和漢朝絕裂開始,一直到西元前179年為止。在這段時間裡,趙佗脫離漢朝,公開稱帝,並出兵攻打漢朝的諸侯長沙國,呂后亦派大將和軍隊前去和南越國交戰。在這場戰爭中,因為南越國的軍隊成功阻止了漢朝軍隊的南下,使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連閩越國都歸屬南越國。
南越國第二次臣屬於漢朝是從公元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再次去帝號歸復漢朝開始,一直到西元前112年為止。這段臣屬期維持時間非常長,共經歷了四任南越王,總共67年。在這段時間裡,除了開國君主趙佗外,其餘君主都比較平庸,沒什麼建樹,對漢朝的依附也越來越深。第二任南越王趙眜在閩越侵犯南越時,甚至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出兵來對付閩越。此舉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役屬關係,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南越國第二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公元前112年夏季丞相呂嘉反叛,殺南越王趙興、樛太后和漢朝使者開始,一直到西元前112年冬季南越國滅國為止。此時的漢朝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曾在北方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而此時的南越國內部分裂,樛太后和呂嘉之間的矛盾非常深,並最終導致了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所以這次南越國的反叛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就被漢武帝大敗,最終滅掉了南越國。
長沙國位於南越國的北邊,劉邦在分封第一代長沙王吳芮時,把南越國實際統治的南海、桂林、象三郡也一併分封給吳芮,所以長沙國對南越國從一開始就懷有敵意,在長沙國和南越國交界的關口長期守有漢朝派駐的重兵。長沙國因為是漢朝的一個內諸侯,所以通常漢朝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也就是長沙國對南越國的政策和外交。
閩越國位於南越國的東邊,秦朝時被秦始皇所滅,設為閩中郡,國王無諸被廢。漢朝立國時,無諸因輔佐劉邦有功,於公元前202年被漢朝立為閩越王。南越國和閩越國的關係經歷了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是從公元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於漢朝,是對等的關係。
• 第二階段是從公元前181年南越王趙佗和漢朝交戰,成功阻止漢軍南下開始,此時,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閩越因而役屬於南越國,開始了臣屬的關係。
• 第三階段是從公元前135年閩越王郢襲擊南越國,南越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平復閩越之亂開始,這時閩越國重新歸屬漢朝中央,和南越國恢復了對等的關係。
蜀王蜀泮於公元前257年攻滅文郎國,於文郎國故地建立甌貉國,都於螺城(封溪,又名思龍城),,甌貉之“甌”即指代西甌部落,而甌貉之“貉”即雒,指代雒越部落。
公元前214年,秦朝南伐揚越時,甌雒國的西甌諸部落曾經推舉譯吁宋為領導以抗秦,終為秦人所滅,西甌之地成為象郡、桂林郡的一部份,而甌貉國則成為秦朝的象郡。
公元前210年,任囂率軍進攻甌貉國,雙方平手,以現代的越南天德江為界,江北屬任囂,江南屬蜀泮,同時趙佗遣子趙仲始入贄甌貉國。
公元前208年,南海尉任囂死,龍川令趙佗代任囂為南海尉,2年後即兼并象郡與甌貉國。
漢初的西南夷國家主要有夜郎、毋斂、句町等,夜郎是這些西南夷當中地域最廣的國家,疆域包括今中國貴州、雲南及四川南部地區。在公元前180年趙佗成功抗擊漢朝後,包括夜郎在內的西南夷國家都紛紛役屬於南越國,一直到南越國滅亡,都保持著一種鬆散的役屬關係。
王謚 | 帝謚 | 封號 | 姓名 | 在位時間 | 備註 |
南越武王 | 南越武帝 | 聖武神哲皇帝 | 趙佗 | 西元前204年—西元前137年 | 別稱尉佗,恆山郡真定縣(今河北正定縣)人 |
南越文王 | 南越文帝 | - | 趙眜(胡) | 西元前137年—西元前122年 | 趙佗孫、仲始子 |
南越明王 | - | - | 趙嬰齊 | 西元前122年—西元前113年 | 趙眜子 |
南越哀王 | - | - | 趙興 | 西元前113年—西元前112年 | 趙嬰齊子 |
術陽王 | - | 高昌侯、術陽侯 | 趙建德 | 西元前112年 | 趙興的哥哥 |
南越王博物館
首任南越武帝.趙佗墓
趙佗墓仍未被發現,有可能南越王趙佗就是埋葬在廣州的越秀山上的某個位置。孫吳曾經派人盜掘趙佗墓,但未成功。
第二任南越文帝.趙胡墓
趙胡是趙佗的孫子、仲始的兒子。
1913年在廣州東山龜崗發現疑似南越國第二任王趙胡的古墓,1983年在廣州象崗山發現文帝行璽,確認這是趙胡文帝趙眜的陵墓。
1983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廣州城北象崗發現一座南越國時期大型石室墓。此墓鑿山為陵,深藏於象崗腹心二十米處。墓主是南越文王趙眛。墓中出土了“文帝行璽”龍紐金印等一千餘件(套)珍貴文物。
第三任南越明王.趙嬰齊墓
1983年5月,考古人員在西村一個名叫鳳凰崗的山崗,發現了一座大型南越國時期木槨墓,此墓墓道殘長7.9米,墓室長13.8米,寬5.7米,僅次於象崗南越王墓。可惜古墓被嚴重盜擾,墓室中有明顯的盜洞,盜洞中竟發現了20餘件精美玉器,有壁、璜、舞人、龍形佩飾、虎形佩飾、劍格等,這批玉器製作極為細膩考究,應是南越國王室工匠之傑作。考古人員分析,可能當年的盜墓賊盜墓時心存恐慌,忙亂中把已盜到手的一包玉器遺留了下來。後來,有專家考證,西村鳳凰崗木槨墓很可能就是當年孫權派人來廣州盜挖的第三任南越王趙嬰齊的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