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金碧鎮的結果 展開

金碧鎮

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下轄鎮

大姚縣金碧鎮相傳東漢時期有“金馬碧雞”之幻影,故有“金碧”之稱,鎮內三塔聳立,三水環流,國土面積176平方公里。現有人口93281人(2020年)。位於雲南省大姚縣西城門外的寶頂山頂的大姚白塔,始建於746年(唐代天寶年間),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金碧鎮的城南和城北分別立有“金馬坊”和“碧雞坊”,與省會昆明“金馬碧雞”遙相呼應。

金碧徠鎮擁有中國首個核桃生物產業基地、西南核桃交易交易基地以及城市會客廳的“西河印象”和佛教聖地“妙峰山德雲寺”。

概述


金碧鎮轄14個村(居)委會,總人口56916人,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東接龍街鎮,南連倉街鎮,西與新街鎮相鄰,北靠六苴、趙家店鎮。
大姚金碧金馬坊
大姚金碧金馬坊
鎮內白塔、文筆塔、鎖水塔三塔聳立,蜻蛉河、西河二水環流,故又有“塔城”之稱,是全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國土面積454.5平方公里,轄27個村(居)委會,375個村民小組。2006年末,轄區內共有農戶20657戶,總人口9623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9798人,佔總人口的10.2%,女性47986人,佔總人口的49.9%,農業人口81176人,非農業人口15059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87‰。年末實有耕地面積58841畝,其中:水田39923畝,旱地18918畝,人均佔有耕地0.78畝。金碧鎮是一個多民族鄉鎮,主要有布依族水族、苗族、彝族、白族仡佬族等少數民族。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金碧鎮位於大姚縣環城北路,全鎮國土面積454.5平方公里,擁有林地面積351169.8畝,草地面積1833.5畝,荒山荒地面積661243.8畝,水面積12033畝,經濟林果面積1.5萬畝,總耕地面積58841畝(其中:水田39923畝,旱地18918畝),人均佔有耕地0.78畝,主要種植水稻、蠶豆、小麥、玉米等作物。鎮內擁有中型水庫1件,小(一)型水庫3件,小(二)型水庫12件,小壩塘178件,有河流3條。有豐富的森林資源。
金碧鎮實施了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小流域治理、農村能源工程。全鎮完成退耕還林面積5987.67畝,森林覆蓋率達到52.4%。對重點污染的工業項目進行了技改,對環境造成嚴重污染的沙石廠和小煤窯進行了關閉。通過綜合治理,人居環境、生產環境得到全面改善。使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取得明顯進展。

氣候資源

金碧鎮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春秋氣候相近,冬暖夏涼,全年風和日麗,無霜期達300餘天,溫差懸殊不大。雨量充沛,年降雨1100毫升以上,水源豐富,金碧鎮地勢平坦,土地肥活,平均海拔1200米左右,屬半山地丘陵地帶。
金碧鎮系“金馬碧雞”之簡稱,其名源於城東20公里的禺同山(今紫丘山),相傳在西漢時曾出現“金馬”、“碧雞”的山光景色印象,金碧鎮因此而得名。自古以來,金碧境內就有紫丘致雨、塔映瑤池、畫橋煙柳、蕭寺晚鐘、赤浦漁舟、壩橋新漲、雙溝飛瀑、妙峰晚翠“大姚八景”之說。

人口


2021年7月14日,大姚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發布,截至2020年,金碧鎮人口數為93281人。

行政區劃


名稱代碼城鄉分類
北城社區~001鎮中心區
映塔社區~002鎮中心區
金龍社區~003鎮中心區
里長堡社區~004鎮中心區
范灣社區~005鎮鄉結合區
李灣社區~006鎮中心區
黃海屯社區~007鎮鄉結合區
倉街社區~008村莊
名稱代碼城鄉分類
七街社區~009村莊
三槐村~202村莊
泗溪村~204村莊
金家地村~205村莊
廠房村~206村莊
平山村~208村莊
龍林村~210村莊
將軍村~212村莊
陸林村~213村莊
鍾秀村~214村莊
胡屯村~215村莊
殷連村~216村莊
妙峰村~217村莊
澗水村~218村莊
席壩村~220村莊
涼橋村~221村莊
白鶴村~222村莊
鎖北村~223村莊
馬屯村~224村莊

經濟


大姚徠西河印象
大姚徠西河印象
2006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78414.15萬元,工農業總產值66064萬元;財政自收收入1350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107.8萬元,實現煙葉收購總值1537.6萬元,完成稅收305萬元;糧食總產量達3354.9萬公斤,農民人均有糧414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2060元;農村經濟結構調整穩步推進,一、二、三產業比重64:20:16,農業內部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糧經比例達到了70.8:29.2。
金碧鎮屬典型的農業大鎮,糧食主要作物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經濟作物主要是油菜、烤煙、西瓜、小辣椒等。油菜已經成為繼烤煙后的主要經濟支柱。金碧鎮根據自身條件——水域面積廣、稻田多、森林覆蓋率高、荒山草地灌木林多的特點,努力尋找後續財源,為農戶增收、壯大財政收入。發展畜牧業是繼烤煙、油菜后的第三大經濟支柱,在條件好的村發展養殖基地為農民創收。

特色產業

金碧鎮立足鎮情,充分挖掘自身潛力,鞏固糧煙支柱,積極培育優質糧煙、蠶桑、蔬菜、非公經濟、畜牧業、勞務輸出“五大產業”:
1、優質糧煙:糧食生產穩步發展,2007年糧豆作物播種面積84482畝,總產量3354.9萬公斤;2006年,全鎮規養蠶
范化移栽烤煙10912.12畝,產量138.4萬公斤,實現產值1537.6萬元,級內均價達12.18元,實現煙葉特產稅305萬元。
大姚核桃博物館
大姚核桃博物館
2、蠶桑蔬菜:全鎮共有桑園面積13700多畝,2007年養蠶種9897張,產繭309噸,實現產值757.87萬元,均價達24.64元,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農戶有138戶;種植茶樹菇、花菇、水菇33萬袋,大球蓋菇56畝,產量14.3萬公斤,產值51.8萬元;種植洋薊120畝,產值31.65萬元;發展反季時鮮蔬菜3981畝,產值251萬元;種早洋芋1300畝,產值31.2萬元,推廣間作套種5750畝,產值172.5萬元;合計產值達628.15萬元。
3、畜牧業:以豬、牛、羊養殖為主的畜牧業初具規模,全鎮共有規模養殖戶82戶,重點養殖戶209戶,專門從事營銷的38戶,實現畜牧業產值10610.77萬元,有力地推動了全鎮農村經濟的持續發展。
4、非公經濟:2006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3078戶,從業人員11367人,完成增加值19475萬元,同比增長15.5%;完成現價工業增加值4772萬元,同比增長17%;上繳國家稅金1454萬元,同比增長15.5%。
5、勞務輸出:2006年全鎮組織就業前引導性培訓和技術、技能培訓10496人次,勞務輸出1370人,其中:國際勞務輸出26人,組織外出務工12393人,其中省外937人、省內7642人、縣內3814人,實現勞務經濟收入3378.26萬元。

社會


教育

2006年,金碧鎮有高級中學3所,初級中學5所,小學31所,幼兒園9所,有教師676人,小學在校生7776人,小學入學率達100%,鞏固率達100%,中學在校生6071人,中學入學率達98.6%,鞏固率達98%,初中升高中531人,升學率達43.8%。
大姚一中
大姚一中
金碧鎮舉辦農村業餘文藝匯演,觀看演出群眾達8萬餘人次。全鎮有文藝宣傳隊16支,全年放映電影38場次,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積極開展“南永公路文明示範帶”、雲南省首批“省級文明小城鎮”和“省級文明社區”創建活動,評選出“十星級文明單位”12個,“十星級文明家庭”1921戶,金碧鎮成為全州四個被省命名的首批“省級文明小城鎮”之一,北城社區成為全州唯一被省命名的首批“省級文明社區”,七街被省命名為“省級文明村”。
2006年末,金碧鎮全鎮轄區共有農戶20657戶,總人口96235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9798人,佔總人口的10.2%,男性48249人,佔總人口的50.1%,女性47986人,佔總人口的49.9%,農業人口81176人,非農業人口15059人,鎮內居住著漢、彝、白、哈尼、壯、傣、苗、回、納西、蒙古等15種民族,漢族人口86437人,佔總人口的89.8%,少數民族人口9798人,佔總人口的10.2%。其中:彝族5197人,佔總人口的5.4%,其它少數民族4601 人,佔總人口的4.8%。少數民族人口主要分佈在3個村民委員會。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87‰。2006年,全鎮基礎免疫接種率達100%,強化免疫接種率達100%,動員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共有20454戶69612人參加了新型合作醫療,累計集資69.612萬元,參合率達86.24%,兌付醫療補助148.7萬元。

社會保障

2006年金碧鎮有“五保”對象297人,低保人口1420人,特困戶652戶1639人,其中因病致貧家庭757人,因殘致貧548人。組織發放慰問金6950元,發放春荒救濟糧18000公斤,農村低保糧55395公斤。發放小額信貸金244.91萬元。上報審批農村大病醫療救助205人,批准救助110人,發放醫療救助金58590元。組織102名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積極爭取4000元特困殘疾人慰問金和10000元貧困殘疾人家庭危房改造資金,走訪慰問特困殘疾人家庭40戶,實施危房改造1戶。

基礎設施

2006年,金碧鎮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2萬元。地震恢復建設全面結束,總投資1196.8177萬元。完成11個村組混凝土路面及彈石路面鋪築工程,總投資165.3萬元;完成基本煙田建設3件灌樁工程、12件水窖工程,受益面積5861畝,共投入資金569.74萬元,規劃上報2007年基本煙田建設14件,規劃投資506.02萬元;2006年全年完成農田水利建設項目11項,投資394萬元;完成13個國債人畜引水工程,投資90.75萬元;組織實施整村推進項目12個;完成倉街、七街片蜻蛉河流域土地整理項目規劃列項審批工作,預計投資1462萬元。抓好11個村委會52個村民小組農戶農網改造,共投入資金31.5萬元;實施天然林保護工程,全鎮新造雲南松1036畝,種植核桃苗35000株,湖桑苗130000株,實施人工造林2899畝,鞏固退耕還林5987.67畝,兌現退耕還林補助155.7萬元;完成380口沼氣池建設任務和72口節能灶的推廣工作。
硬化村間主幹道1570米,支砌路基擋牆436米,排水涵洞8個。改廁172個,改建畜圈130戶,新建垃圾池3個,容量80.8立方米。建管理文化室用房三間150平方米,建籃球場3塊,牆面抹白粉刷5300平方米,種植行道樹400株。同時,還建設了300多平方米的村民小廣場。舉辦了各項種養殖業科技培訓班5期,參訓1000多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