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
染指
染指是一個漢語辭彙,拼音是rǎn zhǐ,指人們分取不應該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語出《左傳》。
1. [take a share of sth. one is not entitled to] 典出《左傳》:鄭靈公請大臣們吃甲魚,故意不給子公(公子宋,鄭國貴戚)吃,子公很生氣,就伸出手指蘸了點湯,嘗嘗味道走了。
子公怒,染指於鼎,嘗之而出。——《左傳·宣公四年》
2. 後用以比喻插手以獲取不應得的利益。
1.1.
染指
清金人瑞 《道樹遣人送醬醋各一器》詩:“饞子背人先染指,老妻報我只攢眉。”
2.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
清 無名氏 《亡國恨·協約》:“這三 韓 一塊土,俄 人久欲染指。”
孫中山 《黨員須宣傳革命主義》:“廣西 一切幸福權利,祇 陸榮廷 一人享之,一家享之,一派享之,廣西 同胞不能絲毫染指。”
3.比喻參與做某種事情。
宋 蘇軾 《次韻水宮》:“高人豈學畫,用筆乃其天……丹青偶為戲,染指初嘗黿。”
明 薛岡 《天爵堂筆餘》:“七言律法度貴嚴,紀律貴整,音調貴響,不易染指。”
清錢謙益《<梅村先生詩集>序》:“余老歸空門,不復染指聲律。”
朱自清《<背影>序》:“至於戲劇,我更是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
《史記·鄭世家》
二十二年,鄭繆公卒,子夷立,是為靈公。
靈公元年春,楚獻黿於靈公。子家、子公將朝靈公,子公之食指動,謂子家曰:“佗日指動,必食異物。”及入,見靈公進黿羹,子公笑曰:“果然!”靈公問其笑故,具告靈公。靈公召之,獨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夏,弒靈公。鄭人慾立靈公弟去疾,去疾讓曰:“必以賢,則去疾不肖;必以順,則公子堅長。”堅者,靈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堅,是為襄公。
《左傳·宣公四年》
齋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及入,宰夫將解黿,相視而笑。公問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黿,召子公而弗與也。子公怒,梁指於鼎,嘗之而出。公怒,欲殺子公。子公與子家謀先。子家曰:“畜老,猶憚殺之,而況君乎?”反譖子家,子家懼而従之。夏,弒靈公。書曰:“鄭公子歸生弒其君夷。”權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無能達也。”凡弒君,稱君,君無道也;稱臣,臣之罪也。
公子歸生字子家,公子宋字子公,二人皆鄭國貴戚之卿有一天,公子宋和子家去見鄭靈公。將進宮門公子宋忽然停住腳步,抬起右手,笑眯眯地對子家說:“你看!”
子家莫名其妙地看著公子宋的手,只見他的食指一動一動的,不禁搖了搖頭,也伸出自己的右手,動了動食指,說:“這誰不會!”公子宋哈哈大笑,說:“你以為是我讓食指抖動的嗎?不!這是它自己在動。不信你再仔細看看!”子家認真地觀察了一會兒,再動了動自己的食指。果然,公子宋的食指的抖動與自己食指抖動的狀態不一樣。公子宋得意地晃著腦袋說:“看樣子,今天有好吃的在等我們哪!以往每當我這食指動起來以後,總能嘗到新奇的美味!”
子家將信將疑。兩人進宮,發現廚子正在把一隻已經煮熟了的甲魚切成塊兒。這隻甲魚特別大,是一個楚國人進獻給鄭靈公的。鄭靈公見這隻甲魚很大,可以分給好多人吃,決定把它分賜給大夫們嘗嘗、子家忍不住朝公子宋翹了翹大拇指。公子宋笑著晃起了腦袋。鄭靈公見這兩人這麼沒規矩,不禁皺了皺眉頭,問:“你們在笑什麼?”子家就把剛才宮門外的情況講了一遍,鄭靈公聽了,含含糊糊地說了句:“喔,真有這麼靈驗?”便不再說什麼。
過了一會兒,大夫們到齊了。那隻已經切成塊兒的大甲魚入在鼎(當時用來煮食物的青銅炊具)內由廚子裝進盆子,先給鄭靈公,然後給各位大夫。鄭靈公先嘗了一口,稱讚道:“味道不錯!”命人賜黿羹一鼎,象著一雙,自下席派起,至於上席。恰到第一第二席,止剩得一鼎。而都沒分到甲魚。靈公曰:“賜子家。”宰夫將羹致歸生之前。到了大家便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但是,公子宋卻獃獃地坐著。原來,他面前的桌案上什麼也沒有。
公子宋窘迫不堪,臉上紅一陣,白一陣。他看著鄭靈公,鄭靈公正吃得很香,一邊和大夫們說笑,似乎根本沒有注意到他。他又看看子家,見子家也吃得起勁,一邊還朝他扮鬼臉。公子宋再也忍不住了,忽地站起來,走到大鼎面前,伸出指頭往裡蘸了一下,嘗了嘗味道,然後,大搖大擺地走了出去。靈公因此大怒,後來釀成一場內亂,此是后話,不提。而“染指”一詞即出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