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靖國神社的結果 展開
- 日本東京都千代田區九段北的神社
- 合肥飯店廁所名稱
- 2007年李纓執導紀錄片
靖國神社
2007年李纓執導紀錄片
《靖國神社》是第一部以靖國神社為主角、直面靖國神社歷史的紀實電影,記錄發生在靖國神社的種種參拜現象和衝突故事,從多方視角呈現其矛盾性和複雜性。這部影片2008年在日本上映,並在柏林電影節中展映、釜山電影節獲AND獎、2008年聖丹斯國際電影節獲主競賽最佳紀錄片提名獎,2008年獲香港國際電影節獲最佳紀錄片與人道主義大獎。
靖國神社劇照
加盟MIC的電影戲劇工會聯合會也在1日發表聲明,要求電影公司與影院確保公映場所。聲明認為,提出為國會議員“提前放映”的自民黨眾院議員稻田朋美等人“應該勸說影院撤銷原來的決定。”
MIC是由報紙、印刷、廣播電視、出版、電影、廣告等工會組成的聯合組織。日電影導演協會:提出“強烈抗議”據日本媒體報道,日本電影導演協會3月31日發表聲明,對部分國會議員要求提前試映中國導演李纓拍攝的紀錄片《靖國》的舉動提出“強烈抗議”。
要求進行試映的自民黨眾議員稻田朋美在3月28日的記者會上表示,“儘管被指責為‘事前審查’或‘侵犯言論自由’,但這不是我的意圖”。導演協會的聲明對此反駁稱,試映的要求“將造成今後影片公映的萎縮,且明顯是對導演的自由創作活動施加精神壓力”。面向國會議員的試映會已經於3月12日進行。聲明指出,鑒於停映的影院不斷增加,“不得不深感擔憂”,並強調“任何電影都是根據自由的創意和意志進行拍攝的,應該自由上映”。《靖國》為何被叫停,原定公映該片的4家日本影院已經決定放棄公映計劃。日本《產經新聞》和《日本體育》等媒體報道說,原因是一些政治團體對其政治中立性表示疑問,要求中止上映。“是一個社會問題”,導演李纓說:“這已經不是一個影視問題,而是一個社會問題。戰後日本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政治對文化藝術形成這麼大的挑戰,這是一種變相的政治迫害。這跟日本提倡所謂文化立國是矛盾的。”李纓從一些方面了解到,有一股“看不到的勢力”讓有關公司覺得若上映此片,將在日本社會沒法生存,在如此強大的壓力下才做出了放棄的舉動。不會封殺但會施壓,李纓告訴記者,日本方面不會說封殺,但會施加壓力。一是從資助的文化體制上。《靖國》本已通過了所有正常的審查,現在的事實卻是政治審查高於所有其他審查。他的電影公司被以國政調查權的名義徹底調查。二是在出演者方面,國會議員曾直接給出演該片的老刀匠施加壓力。三是通過右翼的威脅,對影片的製作、發行、宣傳等相關人員施加壓力。
李纓指出:“我這部片子打出了一個巨大的問號,戰爭後遺症的根源在哪裡,停止公映給出的答案就是拒絕反映。這已經成了戰爭後遺症的併發症,那就是失語症。”
2014年12月12日,在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儀式到來之際,旅日華人導演李纓執導的紀錄片《靖國神社》在英國上映。李纓導演與數百名英國觀眾就“戰爭與和平”的主題進行交流,英國觀眾則通過這部影片對靖國神社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
2008年在日本上映,並官方入選柏林電影節、釜山電影節、聖丹斯電影節中展映,獲香港國際電影節最佳紀錄片人道獎。獲釜山電影節AND大獎,獲聖丹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提名獎。
《世界博覽》:作為長期旅居日本的中國人,為什麼要拍這樣一部電影?
李纓:是因為對文化人類學的長期興趣,我是從這個角度出發的。我的很多電影都是跟宗教、靈魂問題、生死問題相關的。
刈谷直治
演員 刈谷直治
鑄刀的軍刀工匠。1933年,當時的日本陸軍大將下令在靖國神社成立手工刀作坊,從全日本遍尋最一流的十幾個手工刀工匠,著力恢復幾近失傳的手工刀製造技術。刈谷直治即為其中之一。
原龍憲
演員 原龍憲
佛寺住持。他希望把同是佛教徒的父親沖神社裡除名,然而他二十年的努力一無所獲。他拿出戰後政府授予他父親的獎狀:這是一個為戰死者授勛,撫慰死者家屬的獎狀。以天皇的名義頒發的獎狀,落款卻是日本首相。
拍攝過程
影片的第一幕是日本戰敗六十周年在神社裡進行的參拜活動。一位老人舉著軍旗,莊重地步入神社,口中念著禱告詞。接下來,軍人、平民紛紛出場,高呼著“天皇萬歲”進入神社參拜。此之前,日本前首相小泉純一郎公開聲明了個人有參拜的自由。對許多日本市民、尤其是曾經親歷戰爭的人來說,靖國神社是他們緬懷先輩的場所。而戰爭,他們認為,那只是日本對英國等老牌“海盜”國家的模仿,甚至還沒有等到他們做得極致,日本已經戰敗,遭受到戰爭帶來的巨大傷害。
另外,一個舉著星條旗和“支持小泉參拜”的標語的美國人出現在靖國神社,一些人圍了過來,接過美國人的傳單,和他握手,感謝他的支持。但是很快,衝過來幾個怒氣沖沖的日本人,要奪他的旗子、要把他趕出神社。與其說這幕展現的是日本與美國的衝突,不如說這是關於日本人記憶與忘卻的碰撞。最後,美國人被警察“請”出神社。神社本來就不是一個可以自由發表所有的觀點的場所,被認可在這裡做宣傳的民間組織,是呼籲民眾支持否認“百人斬”的人,他們正是出現在“百人斬”報道照片里其中一個日本軍官的後代。他們認為,“慰安婦”、“大屠殺”和“強制勞工”是強加在日本人頭上的三大精神枷鎖。由此,觀眾可以窺見作為文化符號的靖國神社所代表的一些日本人對戰爭的態度。
之後,該片將焦點放在一名90歲的鑄劍師身上,他是曾經為日本軍人鑄造傳統軍刀的工匠之一,也是彼時唯一健在的刀匠。從刀匠口中得知的是,每一把軍刀,必須經過很多的測試才會被發放給要上前線去的高級軍官。測試的其中一項內容就是,試斬由茅草和竹子紮成的草人,據說草人模仿的是人的骨肉結構——只有通過多次試斬的軍刀才算合格。“百人斬”故事中的軍官就是佩戴著這樣的軍刀,上了當時日本的報紙,變成家喻戶曉的人物。殊不知電影熒幕以外的故事是,當年有許多年青女子,對“百人斬”故事中的“英雄”瘋狂崇拜,其中一個“英雄”就娶了他的崇拜者為妻。多年以後——在“英雄”作為二級戰犯被處死之後的很多年——“英雄”和“英雄”崇拜者的後代們,在靖國神社裡向人們宣傳:那個“百人斬”的故事是謊言。戰爭的幽靈在靖國神社裡揮之不去,雨夜,一個穿著日本舊式軍裝的年青人到神社參拜,上演著一出亡靈復活的戲劇。
影片接下來展現的是另一些戰爭遺屬的記憶,來自日本國內的、沖繩地區的、台灣地區的和韓國的人們,組織起來集體向神社提出把他們的先人從神社除名的要求才。佛教住持——原龍憲。以天皇的名義頒發的獎狀,落款卻是日本首相——這場戰爭因天皇而起,也必須由天皇來善後,在某種程度上說,政府是皇室的傀儡。
李纓在台灣做紀錄片的朋友花了很多時間,找到一位願意接受採訪的中國台灣老人——陳阿嬌,她的青少年時代是在日本佔據台灣時期渡過的。1943年,丈夫被徵兵,穿著日本軍服開往南洋,一個月後戰死,那時丈夫只有22歲。陳阿嬌去高雄港口領取丈夫遺骨的時候,懷著8個月的身孕,還抱著一個3歲的孩子,用了一個星期步行了近150公里。一路上,陳阿嬌歷盡辛苦,她說,支撐她的是丈夫在出征前,兩人一起從日本人那裡學來的“靖國神社之歌”,那是一首約定死後在靖國神社相見的歌。在陳阿嬌的觀念中,靖國神社是自己的精神寄託的地方,是丈夫靈魂安息的地方。她不了解,那是日本當時的一個戰爭宣傳,所有的東西都僅僅接受了日本當時的戰爭宣傳,遺憾的是,這種戰爭宣傳還在延續、遺留。李纓覺得陳阿嬌的出鏡會更有代表性,更有說服力,她能反映出來的一些普遍的東西,更能令人深思,她是一個真的是非常愛靖國神社,從靈魂裡面都是覺得自己的丈夫的生命就在靖國神社裡面。
老刀匠完成了一把新的日本刀。和他之前的作品一樣,這把刀鋒利、堅韌、美麗。刀匠情不自禁地表示,他也贊同首相要去靖國神社參拜的決定,雖然這個決定會引起了國內外的許多不滿。然後他又陷入了沉默,直到導演問他平常聽些什麼音樂時,他打開錄音機,播放了他反覆聽了許多遍的錄音:那是昭和天皇在紀念明治一百年時的講話,這一百年代表了日本人的記憶里最光輝的時代。然而,被他們遺忘或不願記起的記憶,是亞洲諸國被侵略的歷史,這段歷史由影片結尾處長達十幾分鐘的歷史影像資料呈現,刀和天皇是這些影像資料的主角。
在李纓獨立拍攝了兩年(1999年)之後,他感覺僅憑自己的熱情已經很難再繼續拍攝下去,於是他找了兩名日本人參與影片的創作。這樣可以從日本人的內部的一些感受來更準確的來把握一些,就是日本的一個“精神堡壘”對整個日本人的影響到底意味著什麼的一個問題,所以李纓覺得這個合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參與拍攝的日本攝影師母親的弟弟是曾經也參加過戰爭,而且是靖國神社裡面的“英靈”,其實攝影師並不知道他母親的弟弟具體是怎麼死的,具體是什麼時候變為靖國神社的“英靈”的,這些他都不了解。但是因為到參加這個工作,然後他才有到靖國神社裡面去詳細的調查了解,他才第一次知道,然後他也是從他自己生命的那種脈絡裡面,再重新來感受那場戰爭,感受這些自己的家族的生命與自己將要拍攝的這部電影的關係。
為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審視靖國神社以及日本人對過去那段歷史的複雜感情,李纓還採訪了一些靖國神社的崇拜者和監管神社的官員。幾乎每周,他都至少要去一次靖國神社,那些神社的支持者和保安有時候就趕他走,或奪下他的攝像機,扯毀他的錄像帶,有很多人不想讓他拍攝這部影片。在東京拍攝的時候,為了籌集資金,李纓做過很多工作,甚至為公園做過廁所清潔工。
拍攝用意
李纓作為長期生活在日本的中國人,拍攝這樣的影片並非為了“反日”。但是,在圍繞日本首相參拜靖國神社的問題上,日本卻在世界上極力渲染著“參拜是禮儀,反對參拜是非禮”這樣一種國際形象。假如在靖國神社問題上不澄清日本與亞洲的“禮與非禮”的歷史與現實,所謂“中日友好”以及“東亞共同體”的構想都將是一紙空文而已。
演員表
刈谷直治 飾 刈谷直治備註 刀匠
高金素梅 飾 高金素梅
小泉純一郎 飾 小泉純一郎
陳阿嬌 飾 陳阿嬌
原龍憲 飾 原龍憲
職員表
製作人 | 愛萬、李纓 |
導演 | 李纓 |
副導演(助理) | 中村貴弘 |
編劇 | 李纓 |
攝影 | 堀田泰博、李纓 |
剪輯 | 李纓、大重裕二 |
類型 | 曲目 | 創作者 | 參考資料 |
---|---|---|---|
背景音樂 | 《第三交響曲》 | 亨里克·戈萊斯基 |
影片上映 | |
上映國家、地區 | 上映時間、細節 |
---|---|
美國 | 2008年1月18日(聖丹斯電影節) |
德國 | 2008年2月11日(柏林國際電影節) |
日本 | 2008年3月12日(東京) |
中國香港 | 2008年3月22日(香港國際電影節) |
日本 | 2008年5月3日 |
《靖國神社》是第一部關於一個還未平息的爭端的紀錄片,這個爭端由日本的國家元首參拜靖國神社祭奠戰死的軍人而引起。這部紀錄片並沒有喋喋不休地就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問題展開,而是把焦點集中在神社本身:它追尋神社與皇族的內在聯繫,揭開了神社的神秘外衣,向世人展現了神社內外正在發生的事。該片的切入點是日本刀,進而延展到對日本武士道、神道哲學和戰爭意識形態的探索,以及這些思想對日本民族精神的影響。老刀匠對他的手藝的兢兢業業令人感動。當被問及“您的職業對歷史意味著什麼”,他只是沉默著、面帶複雜的微笑,這成為了影片最意味深長的片段。影片對靖國神社話題展開了多層次的透視,讓不同於日本主流觀點的聲音浮出水面。導演以空氣般的觀察者的方式,在大部分場所對媒體關閉之前,捕捉了許多戲劇衝突及其焦點的珍貴影像素材。沒有旁白,人為的判斷讓位給無偏見的記錄:好戰人士與和平主義者;和認為自己的先輩是被日本社會打造成“戰爭罪犯”的人;由韓國人、台灣少數民族、沖繩人和一個日本佛教住持組成的,要求將他們的先輩從神社除名的團體——不同的觀點在這裡碰撞。
影片結尾對歷史影像素材進行了極有張力的蒙太奇組合。劍道練習的鏡頭和駭人的影像交疊,與背景音樂融為一體。(新浪娛樂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