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2條詞條名為西村的結果 展開

西村

山西省潞城市潞華街道下轄社區

潞華辦事處西村社區地處潞城市西北郊,距城中心僅1公里,東有207國道,南鄰309國道,西靠王曲電廠,邯長高速公路穿村北而過,地理位置獨特,西村社區由西村,梧桐庄兩個自然村組成。全村共624戶,2182人,其中黨員79人,耕地2212畝。我村支、村委一班人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簡介


在潞城市委、市政府和潞華辦事處的大力支持下,我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開展“六村聯創”活動,在2009年創建活動中,我村組織廣大黨員、群眾針對“六村聯創”中要求的各項工作積極開展,爭得了文明和諧先進村,在2010年的創建活動中,我村又經驗收取得了戶戶通水泥路先進村。
結合潞城市委、市政府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精神,在辦事處的直接領導下,我村積極響應上級精神,全面配合開展創衛工作。共同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貢獻力量,努力營造一個良好健康的生活環境。

人口


本村人均為漢族。由於歷史時期不同,人口結構伴隨著不同的社會制度和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而有很大的區別。民國初期,大多數村民生活清苦,加之戰亂不斷,人口壽命較短,50歲左右去世的人很多。建國后,由於人們生活條件不斷提高、醫療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健康意識的不斷增長,人口壽命逐漸延長,結構趨於合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計劃生育成為一項基本國策,優撫政策不斷完善。對只生一胎的家庭,發放獨生子女證,夫婦雙方每人每月發放獎勵金,直至子女達16周歲為止。若雙方均為農戶,年滿60周歲,現存一個子女或者兩個女孩,或子女死亡現無子女者,每人每年發放600元的獎勵扶助金,直到亡故為止。此舉措極大地調動了村民實行計劃生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少生優生的家庭不斷增多,使計生工作走上了經常化、制度化、規範化的健康發展之路。到2006年底,全村育齡婦女610人,已婚育齡婦女501人,未育21人,一胎210人,節育率達95.8%。1953年,第一次人口普查,全村共883人,少年兒童273人,佔總人口的31%;成年525人,佔總人口的59.5%;老年85人,佔總人口的9.5%。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村共1847人,其中男936人,佔總人口的50.7%;女911人,佔總人口的49.3%。至今,全村共621戶,2317人,其中黨員72人,耕地2273畝。

自然資源


在農礦業方面,鳳凰山主峰蘊藏著豐富的石灰岩,其品質高、質量好、易開採。西村的土地既有平川地,也有山坡地;既有肥沃的土地,也有貧瘠的土地。東部、南部、西部屬平川地區,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日照充足,雨量充足,適於玉米、小麥、穀子等農作物的種植和農、林、牧業全面發展。糧食作物、經濟作物、蔬菜作物多種多樣。主要糧食作物有玉米、穀子、小麥、高粱;小雜糧有黃豆、黑豆、綠豆、眉豆黍子;西村的經濟作物有大麻、胡麻、油菜、葵花籽、黨參、連翹、二花、紫蘇;馬鈴薯是西村的主要蔬菜作物,此外還有胡蘿蔔、白菜、南瓜、豆角、西紅柿等等。
在自然和旅遊景觀方面,西村境內名勝古迹較多,共有文化古迹16處,古石窟1處,古墓群2處,鳳凰山石洞2處,玉女泉遺址1處。最早古建築有鳳凰山得廣濟寺,乃明代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9年)所建現存鳳凰山古石窟5龕、狐仙洞、硃砂洞、神難得墓群遺址及關家墳墓群遺址。現已修復鳳凰山頂禹王廟、口街奶奶廟、村西土地廟和梧桐庄關帝廟等。

發展


近年來,西村支、村委一班人堅持科學發展觀,經濟建設日新月異,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投資265萬元硬化了全村主要街道,安裝了路燈、健身器,為村民免費耕地、打秸桿,為村民繳納新型農村各作醫療基金,投資80餘萬元接通辛安泉水,滿足了村民的安全飲水要求;投資200餘萬元實施全村戶戶通煤氣工程;新規劃了新村小區,主體工程為七幢六層居民樓,另有花園、休閑娛樂場所。農村城市化,生態園林化建設逐步形成,四縱兩橫的主街道寬闊筆直,全部硬化、綠化、亮化。街道兩邊店鋪林立,門面裝飾新穎大方。村落中央,寬闊的老年活動中心賞心悅目,豐富的圖書閱覽室引人入勝。充分發揮緊鄰王曲電廠的區位優勢,搶抓機遇,招商引資,選准項目,尋求突破,不斷壯大集體經濟。同時,成立服務實體,組織勞務輸出,切實解決村內富餘勞動力的轉移。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西村的經濟發展伴隨著時代洪流滾滾向前。它先後經歷過自然經濟、計劃經濟、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四個階段。農、林、牧、副、工等各業由小到大、由弱變強、一路走來,方方面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進入新世紀,可持續發展和綜合村力的增強更是讓人刮目相看。特別是交通運輸、修理、建築、商業等高速發展;村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水準空前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