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吻鱘

輻鰭魚綱鱘形目的鱘

短吻鱘(學名:Acipenser brevirostrum),是北美洲細小的鱘,分佈在加拿大新不倫瑞克至美國科羅拉多州的16-19條大型河流之中。它們的群落分散,在海洋或其河流棲息地以外都找不到它們。能夠棲息的鹽度介乎3-3.1%,較海水稍低。在美國是瀕危物種,在加拿大則為易危。短吻鱘有16組染色體,並不像大部份的脊椎動物。它們可能是最後演化的鱘之一。

生活習性


短吻鱘為半洄遊性魚類,作短距離洄遊,棲息在河流,河口及近岸海水中,喜犧於汛水大的河段。其在淡水中的育肥場通常在深水河道的淺水處,底質為泥沙等軟底質。在鹹水中育肥場在水深5-15米處,底質為沙礫底質。目前所知北美洲的北部棲息場所是沙礫或粗糙的底質,水流速每秒0.3-0.8米,深1-10米。南部的一些棲息場處於死水中幾乎無水流,水深為1-3米。
在馬薩諸塞州康乃狄克河、南卡羅來納州桑蒂河及新不倫瑞克聖約翰河的短吻鱘可以在建造水壩后仍然生存。這顯示它們的生命周期中可以缺乏海水而生存。飼養的短吻鱘最適合生活在0%鹽度的淡水。北方群落一般會花較多時間在海水中,但卻是溯河性的。
短吻鱘是水底覓食的,主要吃昆蟲及細子的甲殼類。在幼鱘胃內曾發現有超過90%並非食物,故相信它們是隨意在水底吸食。淡水的成鱘主要吃軟體動物、多毛綱、細小的魚類、甲殼類及昆蟲。

繁育狀況


短吻鱘在淡水潮頭或碎石河底的流水中產卵。它們產卵的時間會按地區而有所不同,相信是受到水溫的影響,一般會在9-12℃才會產卵。最早的是在南卡羅來納州喬治亞州的群落於1月產卵,最遲的則是在緬因州及新不倫瑞克的於5月產卵。其他影響產卵的包括日照時間及水流速度,分別須為13.9-14.9小時及每秒30-120厘米。卵須13天來孵化,幼鱘出生時長7-11毫米,只有僅有的視覺及游泳能力,且有強烈的傾向躲藏。經過9-12日,它們成長至可以游泳的幼鱘階段,長約15毫米。到了20毫米長時,它們就像是一條縮小的成鱘,並且開始覓食。它們接著會向下游至河流的深水道,而第一年仍會留在淡水中。幼鱘生長至18吋長時,就會游到淡水及海水的交匯處,隨波而游。成鱘會在淡水或海水出沒。它們生長至45-55厘米長時就達至性成熟,喬治亞州的雄鱘約為2-3歲就達至性成熟,而新不倫瑞克的約為10-14歲,雌鱘則為6-17歲。在性成熟后就會產第一次卵。成鱘會繼續生長至3-4尺長。雄鱘每年或每兩年就會繁殖一次,壽命少於30歲。雌鱘每三至五年才會繁殖,共生4萬至20萬顆卵,壽命達67歲。雌鱘為了產卵會連續幾年減少覓食及生長。一般相信(但未被證實)南方的短吻鱘的壽命是最短,而北方的則是最長。

種群動態


最大的群落是在哈德遜河,估計最少有380,00條。第二大的群落是在聖約翰河,估計有180,00條成鱘及約10萬條。

常見疾病


氣泡病

1、病症與病因 發病原因是飼養水體中的微氣泡過多,尤其是氮氣氧氣過飽和(在10毫升/升以上),使魚的腸道、鰓、肌肉等組織內形成微氣泡,小氣泡又彙集成大氣泡,病魚遊動緩慢,無力,上浮水面,貼池邊遊動。嚴重者在口前兩側的兩條溝裂內,肉眼可看到裡面有呈線形排列的許多氣泡。在顯微鏡下檢查時,魚鰓發白,鰓絲間黏液增多,有許多小氣泡,鰓絲完整,肝較白,胃內有食物,腸內有食物、黃色黏液和氣泡。外觀無其他癥狀,如同失血而死;有的則表現為整個頭部蟲血,口的四周紅腫,口不能閉合。此病的危害性很大。
2、防治方法 主要預防方法是改善水質條件,消除水中的過飽和氣體,並輔以藥餌治療。

出血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主要發生於鱘魚幼體階段,是由氣單胞菌引起的,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且發病迅猛,傳播速度快,死亡率也很高。
2、防治方法 在苗種培育期間,每隔5-10天用二氧化氯呋喃唑酮等藥物進行消毒,並定期在飼料中添加抗菌類藥物預防,以及在飼料中添加B族維生素,如維生素C、維生素E等提高其免疫力。

三代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發病原因是投餵了未經過消毒的水蚤而致。此病主要發生在苗種階段,發病魚嘴部四周及鰓充血,魚苗呈缺氧浮頭狀。
2、防治方法 用濃度為0.25%的晶體敵百蟲浸泡魚體有較好效果。

擬馬頸魚虱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擬馬頸魚虱病。此病在中華鱘上發生得較多。病原體寄生於魚體的鰭基部、肛門、鼻腔、咽部及食管等處,尤以鰓弓、口腔等部位最為常見。
2、防治方法 一般採用人工拔除病原體,並在患處塗上抗菌素軟膏;或將病魚放入5%的食鹽水中浸泡1-2小時,也有較好效果。

小瓜蟲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又稱為白點病。病原體為小瓜蟲。病徵是:在肉眼觀察時可發現在鰓絲和鰭條外有大量斑點,嚴重時斑點呈片狀。病魚體日見消瘦,遊動能力減弱且浮躁不安,食慾減退。在顯微鏡下觀察時可發現白色小點呈濃泡狀,覆蓋有白色的黏膜層。因小瓜蟲侵襲魚體的皮膚和鰓部組織,以魚體組織細胞為營養,引起魚體組織壞死,阻礙呼吸,最終導致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0克每立方米水體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有一定療效;也可以在苗種培育期間提高水溫到25℃以上,最好是28-30℃加以控制,效果較好。

錐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錐蟲。病魚行動遲鈍,身體在水中彎曲呈“L”或“S”形,常卧於水底,不能攝食,體色黑暗、無光澤,有時會在水中急劇地上、下旋轉,若不及時治療,發病後3-5天即會死亡。
2、防治方法 主要的治療方法是在5千克水中加入20-40國際單位的青霉素G氨鹽進行葯浴,每天1次,每次2小時;其中第一二天用藥量為40國際單位,第三天後用藥量為20國際單位,約7天左右可治癒,早期治癒率可達100%。

斜管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斜管蟲。當病原體大量寄生於魚體、口腔、鰓部時,會引起病魚煩躁不安,體表呈藍灰色薄膜狀,口腔及眼中黑色素增多。
2、防治方法 目前尚無有效治療方法,主要採取的措施是將病魚轉入流水池中飼養,死亡率可降低到4%以下。

車輪蟲病

1、病症與病因 病原體為車輪蟲。因病原體在魚體和鰓耙上寄生過多而引起魚體衰弱、遊動遲鈍、不攝食、生長緩慢,嚴重時大量死亡。
2、防治方法 用5%的食鹽水浸泡1小時左右,然後採取流水飼養有較好療效;此外,也可用15%-25%濃度的福爾馬林溶液浸泡,但不能使用硫酸銅。

腫嘴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在史氏鱘的幼體階段發生得較多。是由細菌引起的,主要是因為投喂變質的餌料所致。病徵為嘴腫、四周充血、排泄孔紅腫、不能活動,有時伴有水霉病發生。
2、防治方法 及時撈出病魚,清除殘餌,換注新水,定期對飼料台進行消毒,保證飼料的質量。

細菌性腸炎病

1、病症與病因 此病為細菌引起的。病症為腹部、口腔出血,肛門紅腫,魚體消瘦。
2、防治方法用 含痢特靈0.2%的藥餌投喂,連續投喂5-6天即可治癒。
國內於2018年10月9日被核准為1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僅限野生種群)。
短吻鱘
短吻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