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南嶺鎮的結果 展開

南嶺鎮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轄鎮

南嶺鎮位於縣境東南端,東鄰陸河縣,南連惠東縣,北與五華縣交界,西與蘇區、洋頭鄉毗連。鄉政府駐地南嶺圩,西北距縣城60公里。

自然環境優美,有紫金縣第一高峰武頓及文天祥題寫的“甘泉勝跡”碑刻等名勝古迹。1998年,下轄1個居委會和6個行政村,總面積100.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85.1公頃。

森林、藥材、礦產、水力等資源豐富。其中茶葉、香菇、木耳、蜂蜜、鹹菜及靈芝等土特產暢銷縣內外。

南嶺鎮,隸屬於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地處紫金縣東南部,東接陸河縣,南與海豐縣毗鄰,西南與惠東縣接壤,北與五華縣相接,轄區總面積共100.20平方千米。2018年末,南嶺鎮戶籍人口共19674人。截至2020年6月,南嶺鎮下轄1個社區和6個行政村。

南嶺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有紫金縣第一高峰——武頓山,還有文筆峰等自然景觀;擁有濃郁客家文化——客家擂茶文化。南嶺鎮境內還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德先樓、紫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氏總祠。

歷史沿革


南嶺鎮
南嶺鎮
明朝時,南嶺屬水安縣南嶺約。
解放初,南嶺鎮屬紫金縣第四區。
1958年,屬蘇區公社
1961年,析置南嶺公社。
1962年,改屬蘇南公社。
1982年,複名南嶺公社。
1983年,廢社設區。
1986年冬,撤區建鄉。
1993年9月更名為南嶺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位於紫金縣境東南部,東臨陸河縣,南與海豐縣毗鄰,北接五華縣登輋鎮(2004年末併入龍村鎮)。2008年末,面積100.2平方千米,戶籍總人口18564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06人。轄1個居委會、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南嶺圩。境內山高林密、地勢險要。

地貌

地勢南高北低,四周高山連綿,中部、西北部成盆地狀,山地面積佔全鄉的91%。東南部武頓山為最高峰,海拔1233米。

河流

源天武頓山的南嶺河自南向北流經鄉境,流入蘇區、洋頭,匯入琴江,成為韓江發源地。

氣候

北回歸線從境內文筆峰尖經過。氣候溫涼濕潤,年均氣溫19.7℃,降水1827.7毫米,無霜期290天。

行政區劃


1988年,南嶺鄉總人口2269戶13195人,其中非農業人口430人,總面積109.38平方千米,轄瑞邱(石華、石塘、白石、溪口4個自然村)、高新(新華、新樓、高湖、駱坑、富坑5個自然村)、磜頭(磜西、磜東2個自然村)、東溪(上樓、岐山、庵下、塘背、下寨5個自然村)、王告(長告、南田、王坑寨、小王坑、上王坑、永塘坑6個自然村)、莊田(林埔、樓下、中心、徑光、徑口、光前、新和7個自然村)、山嶂(山背、嶂背2個自然村)7個行政村。
1993年撤鄉建鎮。2004年12月,撤銷嶂背村併入莊田村,撤銷山背村併入東溪村;全鎮轄莊田、王告、瑞邱、東溪、高新、磜頭6個行政村和南嶺1個居委會,31個自然村,總面積100.2平方千米,總人口17304人。
截至2020年6月,南嶺鎮下轄1個社區和6個行政村。
南嶺社區瑞邱村彩頭村高新村
東溪村王告村莊田村

人口民族


2018年末,南嶺鎮戶籍人口共19674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為8674人。

經濟


2004年,南嶺鎮委、鎮政府圍繞縣委、縣政府的工作部署,堅持以發展為主題,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做活以“水電資源強鎮、特色農業富民、旅遊業旺鎮、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的文章。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6,425萬元;鎮級財政收入56.8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3,045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2%、5.4%。
2014年,南嶺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029億元,比增6.7%,其中,工業總產值0.0988億元,比增5.6%,農業總產值0.7699億元,比增7.3%,第三產業總產值0.0105億元,比增6%;完成稅收191萬元,比增3.5%,其中國稅96萬元,地稅59.63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7182元,比增5.3%。
農業、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全年水稻播種面積11,300畝,糧食總產量3,960噸。水稻畝產284公斤。全鎮農戶均採用水稻塑料軟盤育秧拋秧栽培技術,良種覆蓋率85%。全鎮有茶園面積1,300畝,果園面積5,887畝。林業,2004年止,有32,287.5畝山林列入生態公益林管理,至年底,完成林地林權換髮證面積11.8萬畝。大力實施“特色農業富民”工程,發展具有南嶺特色的台灣高山茶(翠玉、金萱茶)、大肉鹹菜、文筆峰和文武山泉凈水等特產,6月,省科學技術廳授予南嶺崑崙食品廠“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稱號;8月崑崙食品廠低鹽腌制技術應用推廣獲縣科技進步獎。反季節的西蘭花、荷蘭豆、四季豆等蔬菜,銷往惠州、深圳等地。擴大經濟總量,增加農民收入。鎮內旅遊景點武頓、文筆峰、甘泉勝跡及清代客家民居德先樓等參觀人數增多。

農業

南嶺鎮
南嶺鎮
經濟以農業為主,有水田0.81萬畝,大部為山坑田。新中國成立后,全鄉進行綜合治理,改善耕作條件,初見成效。1988年水稻播種面積1.27萬畝,總產0.35萬噸;各類水果面積0.44萬畝,總產333噸。鄉辦企業主要有裝機容量1050千瓦的榴坑水電站及鹹菜廠。商業主要集中在南嶺圩。至1988年,全鄉有集體商業門店50餘間,個體工商戶75戶。境內有蘇磜公路,車輛通縣內外,各村通拖拉機。
1989年,全鎮有水田407.4公頃,1990年起鎮府積極實施農田保護措施,大力推廣雜優稻等優良品種和塑料軟盤育秧拋秧技術。1998年,塑料軟盤育秧面積773.3公頃,播種優良品種面積733.3公頃,分別佔全年水稻播種面積的91.3%和86.6%,當年水稻平均1/15公頃產量403公斤,糧食總產達5972噸,單產和總產分別比1989年增加101公斤和1546噸。在穩步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三高”農業,創辦了以“優質水果種植、淡水養殖、禽畜飼養、反季節蔬菜種植”為主的綜合性農業商品生產基地,並採用股份制、“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經營。1998年,全鎮有種養專業戶185戶,水果種植面積526.4公頃(其中三華李166.6公頃),產水果1650噸;新引種美國油桃面積16.7公頃,預計2000年掛果。種植雲霧山茶23.3公頃,產茶2.2噸;有魚塘3.9公頃,產量47噸;年末生豬出欄量2154頭,飼養三鳥50097隻。全鎮農業總產值2686萬元,比1989年增長1倍。
1990年以來,不斷改善耕作條件,推廣良種和先進耕作技術,糧食產量逐年提高。1998年,農村人均純收入2348元,比1989年增長3.27倍。鎮內森林、藥材、礦產、水力資源豐富,香菇、山耳、蜂蜜、鹹菜及靈芝等土特產暢銷縣內外。
1994年,在莊田管理區樓下、田心兩村創辦11.3公頃的反季節蔬菜基地,總投資17萬元,有從業人員11人,種有荷蘭豆、甜椒、花菜等品種。在省農科院的技術人員指導下,當年獲得好收成,全部蔬菜銷往汕頭市,收入6萬元。后因產品滯銷,於1996年停止種植。1998年引種的美國油桃。

工業

1989年,鎮辦有榴石坑電站、富坑電站、木器廠、副食加工廠、纖維廠、袋裝香菇木耳場等6家企業,共有職工72人,總產值45.7萬元。1989年6月,投資60萬元在莊田林布村興建林布電站,1991年3月建成投產,裝機容量400千瓦,年發電量160萬千瓦時,產值20萬元。1994年,企業總產值121.3萬元,其中水電站產值103萬元。1996年起,因管理滯后,缺乏更新改造資金,全鎮除3個水電站正常運轉外,其它企業處於停產或半停產狀態。1998年加強領導,完善內部管理機制,企業有所好轉。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92萬元,比1989年增長3.2倍。

商業

1989年,南嶺鄉供銷社有門店15間,幹部職工42人,主要進行農資經營,商品總購進30萬元,總銷售額70萬元,上繳稅金0.5萬元。1993年,供銷社成立農資經營管理領導小組,整治無證運載經營農資,保證農資質量和銷量。1998年,鎮供銷社有門店8間,幹部職工30人,年購進120萬元,商品銷售總額131萬元,上交稅金0.5萬元。1989年,鎮糧所在崗22人,銷售額11.56萬元。1990年起轉換經營機制,實行糧食按保護價收購和順價銷售制度。1998年,在冊22人,在崗7人,銷售額11.69萬元。

個體私營

充分發揮個體勞協的作用,鼓勵和扶持私營經濟的發展。1989年,全鎮有個體戶42戶,1998年發展到98戶,從業人員125人,主要經營百貨、電器、五金、家私、飲食、服務、交通運輸等行業。1998年上繳國家稅收21萬元,佔全鎮稅收49.5%,上繳工商管理和市場管理費4.15萬元,分別比1989年增加10萬元和2.1萬元。

文化


地名由來

南嶺鎮因位於紫金最南邊的高山內得名。

方言

南嶺話屬梅縣客家方言體系,通行客家話。

交通


該鎮是重點老區鎮之一,距縣城60公里,省道紫(金)陸(河)線、紫(金)海(豐)線貫穿境內,區區通公路。1990年9月,縣投資22.5萬元,開通紫(金)陸(河)公路南嶺段,全長8公里。1991年9月,採取民辦公助、民工建勤等形式,開通了紫(金)惠(東)公路南嶺圩至三江口路段,全長15公里,總投資120萬元(其中上級投資70萬元),被省政府評為河源市唯一的“老區建設先進單位”。1993年,投資35萬元(其中上級投資25萬元),完成了鄉道王告至莊田林布坳11公里路段改造。1994年,投資10萬元,開通林布至嶂背公路。1997年2月,圩鎮至王坑口路段水泥路鋪設工程竣工通車,全長3公里,路面寬6米,總投資110萬元(其中上級投資80萬元)。1998年12月,縣道竹蟹瀝路段改造工程竣工通車,全長6公里,總投資168萬元。
2004年4月高新村水泥硬底化村道改造工程竣工,長3公里,總投資68萬元(其中鍾日林捐資1.5萬元,鐘關健、鍾志強、陳忠坤、鍾應環各捐資1萬元)。5月東溪村村道硬底化改造竣工,長1.5公里,總投資39萬元(其中鍾遠輝捐資12萬元);同月磜頭村村道硬底化改造工程竣工,長3公里,總投資65萬元(其中鍾煥達捐資1萬元)。12月瑞邱村村道硬底化改造工程竣工,長3公里,總投資78萬元(其中鍾東明捐資1.1萬元,鍾玉波、鍾彩忠各捐資1萬元)。

社會


山高林密,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向為屯兵之地。南宋文天祥曾駐軍於此。明代在此築通判府城。1927年起,工農革命軍及國民黨軍均駐過此地。在長期的革命戰爭中,全鄉人民作出了重大貢獻和犧牲。新中國成立后,有24個自然村被評劃為革命老區,人民政府在經濟上給予扶助。名勝古迹有紫金縣第一高峰武頓及文天祥題寫的“甘泉勝跡”碑刻等。

電信

1994年1月開通程式控制電話,1995年6月開通了無線尋呼。
2004年全鎮有固定電話1,710戶,移動手機用戶530戶,聯通手機用戶380戶。農村安居工程建設年內共安排磜頭村、嶂背村、山背村21戶貧困農戶扶持建安居工程資金28,350元,每戶危房改造扶持資金1,350元。

集鎮建設

1989年南嶺圩鎮建成區面積0.10平方公里,同年2月該鎮投資40萬元興建佔地1400平方米設座位800個的南嶺影劇院,1990年5月竣工。1993年8月,鎮政府與深圳東鵬公司簽訂了南嶺集鎮經濟開發合同,成立“南嶺集鎮經濟開發公司”,在南嶺老圩鎮周圍0.5平方公里範圍內開發建設。開發工程分三期進行,總投資500萬元。同年10月,首期投入資金150萬元,完成了“三通一平”。1994年南嶺圩鎮規劃面積擴大至0.89平方公里。1995年,引進資金50萬元,建起了集商業、旅業、服務業於一體的商貿綜合大樓;1998年,鎮府投資20萬元,在圩鎮架設路燈30盞;是年開發公司完成南嶺集鎮開發工程三期工程建設,開發區內設施配套,路面實現硬底化。至1998年底,南嶺圩鎮建成區面積0.36平方公里。

教育

鎮有中學1所,小學8所,在校學生由1989年的2100人,增至1998年的2533人,增長20.6%。全鎮現有中小學教師141人,其中中、小學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分別為80%、84%。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99.8%。1996年經省、市驗收“普九”達標,1997年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1989年以來,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共投入資金326萬元,新建校舍11幢,總建築面積5892平方米,比1989年增長160%,改造、裝修校舍1200平方米。1994年9月,南嶺中學舉辦建校30周年校慶活動,籌集建校資金25萬元,完善中學教學設施。現有實驗室、電腦室、音樂室、圖書閱覽室和面積5300平方米的運動場各1個,學生人均擁有圖書20.5冊。
1989年9月,國家人事部、國家教委授予王告小學教師鍾保元“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2004年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8所,在校中小學生3,073人,中小學教師143人,南嶺中學考入紫金中學人數13人創歷史新高。7月,縣撥款80萬元,動工興建南嶺中心小學教學樓和宿舍樓,建築面積1,100平方米。9月,深圳市李朗業興實業有限公司凌國強先生捐資20萬元,用於興建南嶺中心小學校舍。9月由省老促會投資51.3萬元興建的莊田希望小學教學大樓竣工投入使用,高3層,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

文化體育

鎮有文化站,各管理區有文化室。1994年開通圩鎮和5個管理區的有線電視,圩鎮可收看9套、管理區可收看5套電視節目。全鎮有籃球場9個,田徑場1個,鎮府及文化站經常利用節假日組織籃球、乒乓球、拔河、象棋等競賽活動。
2004年全鎮有線電視用戶618戶,可收視頻道12個。12月31日,縣有線電視聯網和電視會議網路開通。

衛生保健

1998年有衛生院1所,下設衛生站8個,有醫務人員21人。1990年以來,南嶺衛生院投資16萬元,設置科室4個,病床10張,添置X光機、B超等設備,衛技人員由1990年9人增至1998年的14人,醫護質量有較大提高。認真做好婦幼保健工作,參加計劃免疫的兒童由1990年的938人增至1998年的1238人。
2004年,全鎮衛生院有衛生站6間,從業人員30人。全鎮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人數6,693人,占農業總人口4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89年,全鎮農村人均純收入550元,1996年提高到1855元。但仍有絕對貧困戶112戶、629人,佔全鎮農業人口的4.58%。1996年起,結合縣“千干扶千戶”的脫貧掛鉤措施,發展種養,走“長短結合,以短養長”的致富道路,至1997年底,全鎮112戶貧困戶,人均收入達1800元,大部分實現脫貧。1998年,勞務輸出1850人,創產值35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增至2348元,比1989年增長3.2倍。1998年,農村人均住房面積8.7平方米,其中新建樓房戶佔26.1%;擁有電視農民家庭佔75.3%,電話普及率達6部/100人。

計劃生育

鎮成立了計劃生育領導小組,落實第一把手負總責的人口目標責任制。建立了以計劃生育辦公室、計生協會、服務所、婚育學校、專業隊為主體的綜合管理系統,購置B超、電腦等設備,完善了“一卡八冊”檔案資料管理,嚴格按計劃生育。1989~1998年均完成縣下達人口計劃控制指標,全鎮人口增長1272人,年均自然增長127人。1998年出生人口224人,出生率16.5‰,自然增長率為9.2‰。1995~1998年,高新、王告、嶂背、頭4個管理區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計劃生育合格村”稱號。
2004年7月份東溪村被縣列為黃牌警告村;8月份南嶺鎮被市列為黃牌警告鎮。鎮黨委、政府敢於正視問題,迎頭趕上。全年共投入15萬元用於計劃生育基礎設施建設,把計劃生育工作推上了一個新台階。2004年,完成計劃生育“四術”任務205例,其中結紮59例,全鎮人口出生率11.05‰,自然增長率7.1‰,計劃生育率87%。

精神文明建設

1989年以來,該鎮積極開展創建文明鎮和文明單位、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動,重點抓好遵紀守法教育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1989~1998年,全鎮共評文明村7個、文明家庭118戶。

社會治安

鎮有派出所1個,警力4人,警用裝備基本齊全。建立了鎮、村治安防範網路。積極開展“便民、利民、為民”服務,堅持嚴打、嚴防、嚴管、嚴治並舉,有效地維護了治安秩序。1998年發生刑事案件1宗,處理1宗;治安案件8宗,處理8宗。

旅遊


綜述

南嶺鎮境內有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刻寫的“甘泉勝跡”,文筆嶂上的“生點燈”,"摩天接雲”的紫金縣第一高峰一武頓山,還有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德先樓、紫金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鍾氏總祠。

景點

德先樓
德先樓,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紫金縣城東南62公里南嶺鎮高新村,距南嶺圩2公里。德先樓始建於清朝末年,歷經30多年建成。全屋採用花崗岩條石與磚瓦木結構建築,有房間120間,建築面積3800多平方米。大門聯:德期輔世,先耀齊家。德先樓布局造型獨特,在客家圍龍屋中獨具一格,上下棟有落差聯結成一體,廳堂錯落有序,採光良好,走馬棚通往全屋,瓦面屋脊可行人,並設有地道,成為考察南嶺近代歷史文化的實物證據。2010年,南嶺德先樓被定為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武頓山
武頓山,位於紫金縣城東南60公里的南嶺鎮東南面,與陸河縣交界,主峰海拔1233米,為紫金縣第一高峰,距南嶺鎮約15公里。武頓山有大、小武頓兩峰。武頓山是韓江上游琴江的發源地,明代曾為“牛牯都”屯兵之所。山上有“搖劍石”“磨子石”“雞啼石”“狗頭石”“蠟燭石”等景觀,山腰有“畫眉磜”瀑布。立於山巔可遠眺陸豐、海豐、惠東縣三縣(市)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