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石港的結果 展開
-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轄鎮
- 宋丞相文天祥泛海通州詩作
石港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轄鎮
石港鎮位於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北部,由原來的石港鎮、石南鄉、五窯鄉合併而成,原石港鎮有還魂道場之說。全鎮有25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面積10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5000餘畝,總人口70180餘人,其中農業人口51440餘人。
2019年12月,石港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石港鎮實施“富民強村”計劃,增收是關鍵。石港鎮是農業大鎮,2006年有90%的指標達到小康標準。
2007年,為提高農業效益,石港鎮將大力興辦農業龍頭企業,著力發展有鮮明區域特色的現代農業,引導各村選擇適合自己發展的項目進行重點培育,石港鎮50%的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力爭項目農業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湖桑種植和淡水養殖是四港村的特色,2006年這兩項凈收入1000多萬元,人均收入9200元。2007年四港村計劃建立相關經濟合作組織,擴大湖桑種植面積和蛋禽養殖規模,發展水產深加工,建立生豬飼養合作社,力爭人均收入突破萬元。全民創業是富民的必由之路。石港鎮在2006年新辦民營企業數大幅增長的基礎上,又採取了一系列鼓勵民營經濟發展的舉措。計劃在部分村建立民營經濟創業區,把中小型企業集中起來,達到集約土地、資源共享、不斷做強的目的。民營經濟基礎較好的志田村和石西村已經著手進行創業區的規劃。石港鎮還努力盤活閑置的集體資產,增加村級集體收入,2007年各村將力爭創收不低於10萬元,逐步扭轉村級經濟薄弱的局面。
有種傳統的應時茶食,名叫窨糕。說它傳統,據石港九如齋茶食店的後代回憶:他祖上為避戰亂,從鎮江搬來石港從業已150多年了;說它應時,是指每年從驚蟄至立夏供應近兩個月,過了立夏市場上就沒得供應了。
石港實景
通州石港是一座千年古鎮,在現石港中學內,存有多達二十名詩人題詞,如白居易等。
石港原有二十四橋,但後來因為政府創建拆后僅剩一座。
石港因形似鳳凰,所以古稱鳳庄。
石港原是一個商業較發達的集鎮。當時城裡的報刊也很多,最早的有《南通報》、《通海報》,後來增加了《通通日報》、《新南通報》、《五山報》,小報有《通光》和另一種忘了名字的小報。
由於石港人葛潤齋任上海《國民日報》駐京記者,錢燦祥任《南京日報》編輯,宋序序英主編《中央農業周報》,方潤雲在南京通訊社,鄒佑溪為南通各報記者,這就為石港辦報創造了條件,商界巨子宋登沄、汪久良、宋海秋及地方人士曹佑謨等,1928年秋髮起籌辦石聲報社,社址在東嶽廟后樓(舊商會內),主編曹佑謨、總務方潤雲、業務發行秦鏡明,該報為四開版,8日刊。編好稿件,送南通競新印刷公司排印。最初發行數為一期五百份,后因當地新聞來源有限,稿源不多,頭版內容常借用縣內各報所編國內外大事或地方要聞,移版印入補充,以致內容重複,加上8日一刊,已是明日黃花,又因人事變更,經費不足,未經一年,即告停刊。不久代之以《正誼》報問世,請唐啟宇博士題名,張秉剛主編,該報改為八開版,仍為8日刊,雖縮小了篇幅,內容較前充實,后張去外地工作,遂告停刊。其時曾有葛伯寒等辦過小報《大雷》周刊,因刊期長,篇幅小(八開版),訂戶稀少,經費無著而夭折,僅曇花一現。
1932年又辦起了“石港新聞通訊社”,由石港民眾教育館主任王逸南兼社長,編輯採訪繕印統由方潤雲負責,3日發稿一次,社址設民教館內,目的在於發布南通地方信息。后王調任平潮民教館。該社隨之結束。1934年曾在外地新聞通訊社任過外勤記者的夏振之組織過“新石港通訊社”,時間也不長。
窨糕,本名印糕,因每塊糕上均用桃紅印花而得名。民國初年,石港德興祥茶食店老闆姚少庭雖讀而未成,沒有考取功名,平時卻咬文嚼字、文乎文乎,竟將“印糕”改名為“窨糕”,其他茶食店也跟著標新立異,改“印”為“窨”;南通城內的幾家大茶食店中,有的茶食師傅就是石港人,也跟著叫“窨糕”。於是約定俗成,直到現在還叫“窨糕”。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石港的茶食店生產窨糕相當講究,工序也相當繁雜。每年秋收后,各茶食店就到糧行購足明年用的叫“早十天”的晚稻,只有這種稻做出來的窨糕才既白又軟。加工前將稻在碾坊里碾7遍成為優質白米,浸水7天,淘洗7次,碾成米粉成蒸成糕,雪白鬆軟、涼而不硬,就是南通城裡的稻香村、景福齋等大茶食店裡的窨糕,質量也無法與之相比。隔心(夾餡)有棗泥、五仁、洗沙等,非常可口,每塊零售4個銅板,隨蒸隨售。有的人禁不住它的誘惑,就在店裡品嘗,更多的人是買回去全家享用,人們遠行時常購作路糧。因石港窨糕遠近聞名,所以許多人在春季將其作為饋贈親友的禮物。如作禮品,店家將涼透的窨糕用扁平竹簍兩片,上下對合,襯以蒸煮過的江南大竹葉,上蓋店牌招帖,用紅絨線紮好,美觀大方、清潔衛生。
改革開放后,石港窨糕的生產更加繁忙,工序更科學合理。每年清明前後的一個月內,石港市場上窨糕零售、批發,隨處可見。朋友,如果那時你到石港旅遊,別忘了品嘗一下石港窨糕的風味噢!
石港實景
石港是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千年古鎮,素有“京劇之鄉”的美譽。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京劇)”。其戲劇歷史源遠流長,群眾戲劇演唱、戲劇謎盤、戲劇燈彩和戲劇瓷盤,繪就了該鎮一幅絢麗多彩的戲曲畫卷。
南唐初,石港即為“靜海都鎮制置院”五處要塞之一。宋代為著名鹽場。明正德十四年,兩淮鹽運公司由通州(今南通市)移駐於此,石港冠通州鹽場之首。發達的鹽務,使商賈雲集,戲曲事業亦日益發展。南宋德二年,民族英雄文天祥由此歇宿登舟渡海南歸,石港人曾以儺戲為之壯行,並留下《石港》等壯麗詩篇。
舊時,石港寺廟有七十二個半之多,其中都天廟神像兩側供奉著梨園始祖老郎神和已故藝人的老人牌。每逢農曆五月十八,凡在石港方圓百里之內的里河地區數十副鄉班,皆歇班停演,趕赴石港,到都天廟敬拜老朗神,祭奠里河班已故藝人,並把一年內亡故藝人的名字增添到老人牌上,老人牌位逐年增加。當年,廟內有把萬民傘,傘幔上用藍絨線綉滿了近百副鄉班和無以計數的藝人名。自清道光年間,每逢五月十八藝人們便自發雲集石港,如此犁園際會便成了“五一八老朗會”。會期,藝人們在石港“吃講茶”,排解鄉班、藝人間的糾紛,重新邀角組班,新陣容組成后,便在三座萬年台和臨時搭成的戲台上大演會戲,有鄉班與外地藝人的交流戲,有鄉班間的對台戲,更有鄉班與石港票友的聯袂戲,文武昆亂,精彩紛呈,競演六台不歇,令人大飽眼福。四大微班晉京后,個別藝人南返把京腔帶回,從此京劇便在石港盛行。當年,“在石港露兩手兒,搭個好班兒,學兩招兒,當個名角兒”,成為藝人們最為活躍的驅動力。“五月天炎人若狂,四鄉八鎮來燒香;行燈賽會連台戲,十八高潮起十三”,是當年盛況的生動寫照。有關戲劇學者評價說,石港是里河班藝術的搖籃。“五一八老朗會”是群眾戲劇的大聚會,也是蘇北地區的戲劇節。
石港群眾酷愛京劇,提起京劇眉飛色舞,見到京劇藝人如同故友重逢,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在田間岸邊,男女老少都能哼上幾句,能拉會唱粉墨登場的票友也不乏其人。自清乾隆35年,布衣文人陳邦棟組建“樵柵崑曲社”起,各個歷史時期都建有群眾戲劇社團,從石港步入犁園的伶工學社高村生林秋雯、葛次江曾蜚聲京都,名重江南,著名京劇演員蔣英鶴、左永熙多次出訪藝尺歐美,飲譽香港,故鄉曾是他們揚起藝術風帆的小港。
建國以來,石港群眾戲劇活動一直不衰。改革開放后,於1984年建立的鎮業餘京劇隊已發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濟濟一堂,生旦凈丑角色齊全,文武場配套演出,有10多人在省市業餘京劇大獎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並先後接待了省農村文化工作會議、省文明村鎮建設會議以及日本羽咋市友好代表團等的參觀訪問。1987年6月,該鎮舉辦了首屆戲劇節,每屆特色各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李炳淑、童祥岑、王夢雲、艾世菊都曾慕名來獻藝《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戲劇報〉、《戲劇報》、《解放日報》、《今晚報》以及省市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均作過報道,稱讚“鄉鎮戲劇節,石港第一家”,石港是弘揚京劇藝術的一方熱土,也是群眾性京劇演唱活動的典範。
石港是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的千年古鎮,素有“京劇之鄉”的美譽。2000年10月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京劇)”。其戲劇歷史源遠流長,群眾戲劇演唱、戲曲謎盤、戲劇燈彩和戲劇瓷盤,繪就了該鎮一幅絢麗多彩的戲曲畫卷。
雅俗共賞的群眾戲劇演唱
舊時,石港寺廟有七十二個半之多,其中都天廟神像兩側供奉著梨園始祖老郎神和已故藝人的老人牌。每逢農曆五月十八,凡在石港方圓百里之內的里河地區數十副鄉班,皆歇班停演,趕赴石港,到都天廟敬拜老郎神,祭奠里河班已故藝人,並把一年內亡故藝人的名字增添到老人牌上,老人牌位逐年增加。當年,廟內有把萬民傘,傘幔上用藍絨線綉滿了近百個鄉班和數以千計的藝人名。自清嘉道年間起,農曆每年五月十八,藝人們便雲集石港,舉辦梨園盛會——“五一八老郎會”。每到會期,藝人們在在三座廟宇的萬年台和臨時搭成的戲台上大演會戲,有鄉班與外地藝人的交流戲,有鄉班間的對台戲,更有鄉班與票友的聯袂戲,文武昆亂,精彩紛呈,令人大飽眼福。特別是自從四大徽班晉京后,有些藝人南返把京腔帶回,便在石港盛行。當年,“在石港露兩手兒,搭個好班兒,學兩招兒,當個名角兒”,成為藝人們最為嚮往的驅動力。“五月天炎人若狂,四鄉八鎮來燒香;行燈賽會連台戲,十八高潮起十三”,是當年盛況的生動寫照。通過會演,戲班班主及藝人們獲知彼此的藝術功底,也就趁之邀角,組成新班赴各地演戲。因此,有關戲劇學者評價說,石港是京劇里河班的藝術搖籃。“五一八老郎會”是藝人、群眾的戲劇大聚會,也是蘇北地區的戲劇節。
由於石港多年連續舉辦老郎會,提起京劇群眾個個都會眉飛色舞,見到京劇藝人如同故友重逢,無論在街頭巷尾還是在田間岸邊,男女老少都能“來一段”,懷有特長能拉會唱並可粉墨登場的票友不乏其人,有的甚至“下海”成為名伶。近代從石港步入梨園的高村生、林秋雯、葛次江都是伶工學社“科班出身”,都曾蜚聲京都,名重江南。解放后出道的著名京劇演員蔣英鶴、左永熙多次出訪歐美,飲譽香港,故鄉乃是他們揚起藝術風帆的小港。
石港群眾戲劇活動一直不衰。二百幾十年前,布衣文人陳邦棟就曾組建起樵珊崑曲社。之後,戲劇團體從文人發展到市鎮居民,群眾戲劇社團此伏彼起,不絕如縷。現有的始建於1984年的鎮業餘京劇隊已發展到30多人,老中青少幼濟濟一堂,生旦凈末丑角色齊全,文武場面配套演出,有10多人在省市業餘京劇大獎賽中分獲一二三等獎,並先後接待了省農村文化工作會議和省文明村鎮建設會議代表以及日本羽咋市友好代表團等的參觀訪問。1987年6月石港鎮舉辦首屆戲劇節,以後每屆特色各異。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宋長榮,李炳淑、童祥芩、王夢雲、艾世菊都曾慕名來獻藝,《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戲劇報》、《解放日報》、《今晚報》以及省市電台、電視台等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都稱讚“鄉鎮戲劇節,石港第一家”。石港是弘揚京劇藝術的一方熱土,也是群眾性京劇演唱活動的擅場。
形式多樣的群眾戲曲活動
陳設和猜想戲曲謎盤是一項獨特的思維活動遊戲。戲曲謎盤是一種實物謎,將信手拈來之萬物取幾件彙集一起以作謎面,謎底全是戲曲劇目。每年中秋之夜,石港幾個主要的鬧市口:草市橋、米市橋、十字街、豬行橋,以及源隆、一林豐、季隆吉等大商號門前街中心,均有八仙桌拼成長列,桌上除賞月清供以外,就是數十隻乃至數百隻戲曲謎盤。皎潔月色下,滿目琳琅的謎盤,隱寓著無數出表現輕歌曼舞、金戈鐵馬、機鋒巧智、幽默潑辣的戲曲曲目。百頭攢動圍而觀之皆是戲迷。
戲劇之鄉多有制謎高手。民國初年,良友崑曲社陳照老爹每年中秋夜,都在南街麻瞎子巷口至宋家巷口的街心,擺上桌子十餘張,陳列戲曲謎盤,最多一次達二百四十盤。丁雨生、夏振芝、丁炳、施茂生等人,均為戲迷皆樂於此道,推出巧謎佳作歷年不絕。
謎盤謎面製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行業特點。如:
石港古為鹽場,以鹽制謎甚多:盤中一堆鹽,謎底《一捧雪》。
石港盛產水稻、棉花。一朵棉花上有新稻數粒,花擁稻,諧音《華容道》。
一林豐煙酒店將一方水煙平擺,上有七隻香蕈,謎底《水淹七軍》(水煙諧音水淹;石港方言蕈、軍同音。)
謎盤的構思,有的綺麗典雅,有的俚俗趨時,有的爭榮誇富,有的令人警醒,總之一盤說明一齣戲文,制者費心,猜者有趣。
石港戲曲謎盤始於何時?無從考證,但歷代票友,多熟為之,清末民國年間尤甚。前良友崑曲社社員陳德清,曾就戲曲謎盤作一小令,道盡其中意趣:“不知古今,不分老少,不論貴賤,樂於此道。中秋夜,冰輪高挑,乍相見,神魂顛倒,真相知,付之一笑”。現在石港戲曲謎盤勝景依然。1990年有200隻戲曲謎盤在南通市戲曲史料展中展出,深受各界好評。
戲曲燈彩又是石港民間戲曲演唱與民俗遊藝衍變而成的另一種群眾性自娛活動。此種扎制的戲典人物的燈彩遊行活動每年從元宵節開始,至十八“落燈”日結束。
戲曲燈彩由各大商號自籌資金,或街鄰集資扎制燈彩。民間集資的方式別出一格。首先扎制一個丈余高的“化燈和尚”。操縱者藏在“化燈和尚”身後。兩隻腳上綁纏“化燈和尚”一雙僧鞋。雙手操縱兩隻杖頭——“化燈和尚”的雙手。沿街行走,四處募錢。“化燈和尚”熔燈彩,杖頭木偶,雙簧表演等為一體,煞是謔噱風趣。
石港戲曲燈彩最為壯觀的是1935年春節,從元宵節開始,人們每晚舉著燈彩游長街(俗語稱“行燈”),新出的燈彩也逐步增加,這樣延續了好長一段時間。比較大的燈彩有《三娘教子》、《水漫金山》、《五虎平西》、《活捉張三郎》、《拷打寇承御》、《八仙過海》、《雷打張繼保》、《八蜡廟》、《武松打虎》、《天女散花》等戲曲場面。
這年,源隆、中和春、益林豐三大商號資聘功州手工藝人,扎制了《桃園三結義》燈彩高一丈五尺,內中張掛汽油燈。劉、關、張三個人物,用通草扎制。臉譜勾勒與京劇演員無二。蟒袍、箭衣、大氅選用綢緞並飾以蘇綉,人物內中還裝有簡單機關,舉手投足,頗為靈敏。這個燈彩需八人抬行。為防止火災,有一長竹炳拖把蘸水隨行。還有的燈彩用小臘燭、豆油燈或乾電池為光源,各有情趣。
燈彩隊夜行長街,前有一班鑼鼓隊。“走馬鑼鼓”敲得火爆,無論是商賈市井,只要在門前放串鞭炮,燈彩隊則應聲而停,供路人圍觀。戲迷們循蹤而至,觀賞燈彩中栩栩如生的戲曲人物,搖頭晃腦,哼唱戲文,樂不思歸。石港戲曲燈彩,飲譽遐邇。鄰縣如東的豐利、馬塘、岔河等地群眾,時常結伴來石港觀燈。石港戲曲燈彩還應邀去掘港、南通參加競賽,真是極一時之盛。
石港群眾性的戲曲活動,除戲曲謎盤、戲曲燈彩外,還有戲曲愛好者將戲曲精粹製作到瓷盤上送票友的雅事。
清光緒年間,石港擅長人物工筆畫的“戲簍子”丁雨生,將老郎會演出的徽劇精粹盡收筆端。后鄉紳王鳳崗將其畫稿索去,請瓷商彭少清攜往江西,由瓷窯畫師中高手臨摹,燒制了一批戲曲瓷盤,分贈石港前良友崑曲票友。現存的有兩種規格:直徑11厘米的戲盤有8隻;直徑12.8厘米的戲盤有5隻。瓷質一般為釉上彩。工筆重彩,金水勾勒。盤底無紅方印,為“囗塍製造”字樣。上述十三隻瓷盤繪有《四傑村》、《鐵弓緣》、《闖山》、《慶頂珠》、《黃鶴樓》、《大嫖院》、《新安驛》等八出徽劇戲畫。襯景為四季花卉。其中“水滸”戲《慶頂珠》是桂英隨父蕭恩過江報仇解纜的瞬間。桂英頭披虞姬罩,桃紅箭衣,上披綠色雲肩,系鸞帶,寬大的黃彩褲嵌綠邊,腳似踩蹺,雙腿微屈,右手反剪雙劍,高舉左手,似在急促呼喚爹爹,腳下傾仄著一隻空漁籃;蕭恩頭戴額子,上插鏟刀頭,三髯飄拂,以馬檔步站立,背插長劍,土黃箭衣,雙袖高捋,橫木槳,扯鸞帶,低頭垂目。“三國”戲《黃鶴樓》戲畫中,趙雲頭戴額子,身穿紅蟒,黃戰裙,圍玉帶,蹬高方,左臂曲張,逼視周瑜;周瑜佩戴有翎子的帥盔,綠硬靠,飾以帥肩,插靠旗,左手扯起趙雲蟒袖,大有刀戈相見之勢;劉備頭飾似扎蹬,滿髯,身穿土黃色蟒袍、上有雲龍海水圖,正打躬作揖,意欲平息紛爭。
石港地靈人傑,人文薈萃,文人墨客代不乏人。清代,丁月湖“丹青音律俱極神妙”、“書法、畫法幾欲跨大江南北”。丁雨生“人物之筆畫,更為擅長”、“堪稱地方一絕”。曹星谷“書畫皆瀟灑有致”,“觀者嘆絕”。沙聲遠“善畫馬,以畫馬聞名,造型誇張而生動,自成一格。”現代石港人王禮賢,工小楷,點畫柔韌,結構嚴謹,清麗娟秀,為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湖州市雙林墨河畫苑書法家。鎮上現建有“書畫藝術館”,專事書畫藝術管理及培訓,悉心研究交流,切磋書畫技藝。在漁灣風景園內,有一個專以書寫記述石港風物人情的《漁灣竹枝詞》為內容的書法碑廊,其書法均出自本鎮書法愛好者之手。在石港,葛茲銘、於復銘、陳雲中、王銳、王廷、於疾甄、蔡學良、施志淮等書畫功底紮實,並頗有名氣。葛茲銘的書法多次入選全國性的作品展,還遠赴韓國參展並獲獎;施志淮的宣傳畫多次在省、市畫展中獲獎;葛茲銘、王銳、王廷、蔡學良的書法作品多次入選《中國書畫精品集》等書。
石港小學自1985年建立了少兒書畫興趣組,至今已堅持活動了17個春秋,先後培養少兒書畫者1000多人,該校曾獲《中國小學生報》組織的小學生寫字比賽三連冠,學生書法作品先後獲獎達數萬人次,僅王景懿同學一人就獲獎40多次,有小作品還東渡扶桑日本參展,有的作品還榮獲國際大獎,這個學校還在校園內建造了一個少兒書法碑林。堪稱一絕的書法,不僅供同學少年觀摩,而且獲得了地方領導文教專家等成人們的高度讚揚。
石港是名聞遐邇的“武術之鄉”。清乾隆、嘉慶年間,石港場人王越群集各派武術之精華,反覆揣摩,融會貫通,創造出別具一格的拳術“王家手”。稍後,石港人沙大川以“穿拳”名聞遠近。1904年,石港人胥以謙(字吉六),師從李學群專攻王家手,王家手遂成為石港武術的主要流派,至今已有九代傳人。胥吉六,深得王家手之精華,其功法嫻熟,武藝超群,名噪武林。胥曾任國民黨中央國術館編審,新中國成立初期受聘為南通縣體委業餘武術教練,著有《太極元功》、《穿拏拳》、《八極拳序》、《對練三才劍》等武術專著。王家手傳人之一周培生,曾被評為江蘇省武術優秀輔導員。為了弘揚地方文化,推動群眾體育健身活動,1984年,石港鎮建立了武術協會,武術協會會長王錦春,就是胥吉六的得意弟子,王先後數次赴省參加武術遺產的挖掘工作。鎮武術隊多次赴省市參加武術比賽,成績斐然。1988年5月,鎮武術隊代表南通市參加了省首屆農運會,獲武術表演二等獎。
石港的武術除了王家手,還有其它門派,多以長手硬功為主,亦可有器械輔之。現今石港武術隊經常在重大節日活動中舉行武術展演示活動,少兒武術也在石港嶄露頭角。為了弘揚武術文化,1984年,石港鎮建立了武術協會,會長王錦春就是胥以謙的得意弟子,王家手的第八代傳人。1988年,石港鎮武術隊代表南通市參加了省首屆農運會,獲武術表演二等獎。
石港的花卉盆景歷史源遠流長。相傳,南通的雀舌便源於石港。舊時,千年古剎內用松柏山石盆景點綴其間,風格獨特。民國年間,石港民眾教育館每年布置花卉盆景,供人觀賞品比。畫家丁月湖,商賈汪六良、凌午格(疑為橋)均建有私人花園,並高薪聘請名師製作花卉盆景,庭院內栽培奇花異草,景色煞是宜人。
石港的花卉盆景主采北派風格,造型以清、奇、逸、疏、吊、古見長,且以中小型居多,以小見大,縮天地於一石一木之間,品種主要有雀舌、黃揚、五針松、羅漢松、虎刺、狗骨、枸杞、榆樁、梅樹、石榴等,草本以君子蘭等蘭科花卉為主。
隨著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栽培和觀賞盆景已成為石港人的時尚。居民家庭少則幾盆,多則上百盆。1987年,鎮上建立了花卉盆景協會,現有會員近百人,協會每年都要組織數次盆景栽培技術講座和展覽,會員間經常上門交流,切磋技藝,博採各派之長,悉心研究,注重創新。出現了時兆先、曹錫安、劉俊卿等一批花卉盆景栽培大戶,每戶盆景價格均在數十萬元之巨,可見其規模和檔次。
多年來,花卉盆景協會篩選的精品,先後參加了南通國際盆景展覽,如皋盆景藝術節,省職工盆景展覽,南通“華強杯”盆景展覽,通州區盆景展覽等,並屢獲殊榮,協會獲優秀組織獎。時兆先,嚴整栽培的榆樁、刺柏盆景被《花卉盆景》等刊物錄用,曹錫安、陳佛等人製作的盆景入選《中國民間盆景藝術》一書。中央、省、市電視台等均播放過《石港盆景》節目,花卉盆景與戲劇、武術、書畫並稱為石港“四大”特色文化。
新四軍在蘇中攻擊偽軍據點石港的戰鬥。1942年8月,新四軍第1師第3旅決心消滅駐江蘇省南通縣(今通州區)石港鎮的偽軍第32師第64旅第127團。8日下午6時,第7團第l、第2營從二窵出發,於9日凌晨向石港鎮發動攻擊;第3營負責阻擊由石港鎮逃跑之敵。南通警衛團亦於8日下午6時出發,分兩路於9日凌晨到達石港鎮附近,第1、第3營負責打援,第2營於凌晨3時參加攻擊。第7團突擊隊在十幾分鐘內即突破南門外圍工事。敵退入碉堡。新四軍沖入街心,分路圍攻碉堡。戰至下午4時,攻下偽軍第l營營部。當夜將偽軍團部外圍碉堡全部攻下。10日上午6時再行攻擊,偽軍團部全部繳槍投降。9日上午9時許,駐金沙鎮偽軍第64旅特務營200餘人前往增援,遭到南通警衛團第1營伏擊,被擊潰。10日上午9時,馬塘、孫家渡、曹家埠等地偽軍100餘人又來增援,遭到第9團第3營第8連和旅部特務連痛擊后潰退。此次戰鬥歷時兩天1夜,共殲偽軍1個團,俘副團長以下500餘人,斃傷40餘人,繳獲重機槍1挺、輕機槍5挺、步槍320餘支、短槍25支、手提機關槍6支。新四軍亡幹部1人、士兵5人,傷幹部4人、士兵12人。
2019年12月,石港鎮入選“2016—2018年度江蘇省文明鄉鎮”。
2020年8月,入選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縣城)命名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