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佛禪寺
活佛禪寺
活佛禪寺位於信陽市雞公山國家森林公園。活佛禪寺對面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門就是活佛寺的“山門”,因為有三個入口,所以又叫“三門”。
活佛禪寺三門中,中間的是“空門”,東西分別是“無相門”和“無作門”象徵三解脫,為什麼又稱“山門”呢?因為“自古名山僧佔多”,“深山藏古剎”,寺廟的大門常在大山入口處,所以又叫山門。
原售票處有一對聯“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活佛寺雖小卻有特別之處,是今日全國唯一一座供奉濟公活佛的寺廟。在佛教里也是有等級的,濟公活佛雖然尊為佛,但既不是佛,也並非菩薩,卻是羅漢身,加上輩份不高,所以未受到應有的待遇。由於其性格放蕩不羈、不守禁忌、衣衫破爛、經常酒肉穿腸過,被稱為“濟癲”、“濟癲僧”,各位細心遊客或許會在大型寺廟的頂樑柱上,看到有濟公的神位。濟公活佛又被戲稱為“樑上濟公”。相傳南宋僧人道濟,俗名也稱李心遠,即濟公,雲遊到此,看到雞公山風光旖旎,死後在此坐化。當地人為其修建了寺廟,取名活佛寺。
活佛禪寺
活佛禪寺
三潭映月
相傳了真大師於1681農曆10月23日出生在安徽省樅陽縣東鄉一個段姓的貧苦農民家庭,他從小愛好武術和醫學。長大后,以篾工活為生.四處為窮苦人家做蔑器活,他做的蔑器既漂亮又實用,許多蔑器在這一帶一直用到上個世紀破四舊時才被一些小青年破壞、焚毀,蔑匠似乎生來佛根就深,每到出門做活,總是自帶炊具,不要工錢;只要少許柴米,餓了就自做自吃,拒絕東家提供任何沾染葷腥的食物。由於他手藝好,心地善良,一副菩薩心腸,老百姓們都喜歡他。在塵世生活了四十九年後,他來到源浦寺出家當了和尚,從此以後,他每天白天在寺院邊耕田種地,晚上默誦經文,經常為貧苦百姓免費看病行醫,並廣結善男信女,深得當地老百姓的敬重與愛戴。苦修了四十七年後,這時他已經是九十六歲的高齡了,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大師將他的弟子叫到跟前說:“我日子己經不多了,我死後,你們把我的身子坐立在缸內,三年後再開缸,如果我的身子腐爛了,你們可以任意處理,要是我的身子完好無損,你們就要把我的身子遷到庵涯建一座塔供養,塔外建座八角亭。”三年後,弟子們開缸,發現大師的遺體完好無損,已修鍊成了金剛不壞之體,於是弟子們遵照師父遺囑,隨即裝金,在庵涯修建了閣塔,供養其中。到了清朝初期,寺院常常遭到土匪的襲擊,為避匪患,當地老百姓將源浦寺遷移到橫橋下方以求平安:到了解放初期,台灣的國民黨反動政權揚言耍“反攻大陸”,寺里的“活佛”曾經被無知的小人強行開缸,慘遭鐵戮;多麼令人痛心啊!到了文革期間,寺院徹底被毀后,“活佛”再次被強行開缸。開缸時,天空忽然電閃雷鳴,一場狂風暴雨呼嘯而來,大師頭頂處突然湧出大量蜂群撲向開缸的人,把他們蜇咬得鼻青臉腫.四處逃竄,人們嚇呆了,都說這是天意啊!報應啊!這樣“活佛”才倖免於難,得以保留。據老人們說,雖然文革中嚴加禁止信佛,但信奉者還是在夜間偷偷前來寺內禮拜、還願。人們知道大師生前喜歡吃粑,尤其喜歡吃糯米粑,每當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三日大師誕辰這天,香客們都送粑前來供奉,這種習慣一直流傳至今。後來,人們追奉了真大師為九聖佛,今天人們都習慣稱他為“老活佛”。
現在,“老活佛”端坐低首在月身寶殿里,彷彿仍在默誦經文,念著普渡眾生。如果傳說不虛,那麼已成為“活佛”的了真大師,已以自身的磨難渡了這一方眾生。如今,源浦寺香火漸盛,帶著一臉的敬重與虔誠的香客和遊人往來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