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台
鮑台
鮑台,致力於古文辭:生涯幾管筆,夙好半床書(春日有感)。他性好吟詠,不事進取,“是謫神仙能避俗,得閑歲月且論詩”(過 陳南溟 先生水香居別後寄贈),即其閑適恬淡生涯的真實寫照。
鮑台(1761-1854),字石芝,清嘉慶十九年歲貢。先祖自平陽嶺門(今屬昆陽鎮)徙遷江南翁處(今屬蒼南縣),后遷菼浦(今屬平陽縣蕭江鎮)。祖父鮑陳彰,康熙間邑庠生。父鮑梅,字敬亭,乾隆間諸生。曾常誦前賢“但存方寸地,留於子孫耕”句,嘆為至言,因築“留耕書屋”以訓後人。至鮑台,先遷至柳嘉垟,再遷至金舟鄉夏口(今屬蒼南縣錢庫鎮),隱居靈峰瀛水之間十餘載,授徒講學,誨人不倦,對年青學子常多勉勵:“羨汝紅顏好,嗟余白髮生。風流豪士意,遲暮羙人情。學海憑長綆,詩歌有正聲。應知雙振翮,拭目看鵬程(竹樵 夏 君兄弟冬集橫浦草堂別後寄贈)。
鮑台放棄舉業后,便致力於古文辭:生涯幾管筆,夙好半床書(春日有感)。他性好吟詠,不事進取,“是謫神仙能避俗,得閑歲月且論詩”(過 陳南溟 先生水香居別後寄贈),即其閑適恬淡生涯的真實寫照。他與本邑宿儒葉嘉槍、華文漪相交甚篤,還與黃漢章(福州人)、林滋秀(福鼎人)、黃銓(羅源人)、謝淞(閩縣人)遙相唱和。其中有的只是以詩書往來,終生未謀一面。後來由林滋秀把六人的詩詞合刊為一冊,稱為《蘭社詩略》。林滋秀在序中談及各人的詩風,對鮑台的詩尤為推崇,稱其為“詩中逸品”。瑞安孫鏘鳴(道光廿一年進士、同治三年侍讀學士),在為鮑台的《一粟軒詩集》所撰的序中稱:先生之詩,靈機內運,鍛煉自然,質直之旨,雅近香山(白居易),古淡之音,直追韋、孟(韋應物、孟浩然)。其胸次浩然,性情篤厚,未嘗有感時嫉俗之言與夫憂老傷貧之意。蓋先生志潔而行芳,質樸而學茂,修道養壽,翛然名利之外,故發而為詩,沖融淡妙,拔出塵俗,不可以道里計也。瑞安孫詒讓的《溫州經籍志》稱:“台文規模寬博……詩則體律明凈,文采可觀”。鮑台治學嚴謹,寫詩作文一絲不苟,曾把自己做詩比作老天做雪:“同雲萬里白模糊,戶外山光淡欲無。人自敲詩天做雪,兩般都是費工夫。”因而他的詩作,意境悠遠,字字珠譏。如他的《留別周香溪》:“秋風催遠棹,暮雨壓孤篷。溪流亂人語,激石聲王爭 琮。話別殊未了,山寺已聞鍾。去去渺何極,歸雲暗幾重。我心隨明月,掛在松山松。”又《晚睛》:“小雨初開霽,間窗日巳西。波浮新月上,雲壓暮山低。裊裊修篁潤,芊芊春草齊。數聲清絕處,牧笛隔花溪。”又《中秋家宴》:“一片中秋月,孤行萬里天。不知開闢后,共此幾回圓?彩徹家家鏡,觴飛處處筵。北堂明似晝,為賦九如篇。”筆端狀景抒情,清新雋永。他的《卮言》(支離破碎之言語,這是作者自謙之詞。):“日出東方紅,日入西山黃。日出氣和悅,日落氣凄愴。乃知哀樂端,倡之自穹蒼。萬古一歌哭,範圍陰與陽。達者為之節,反者為淫傷。”真是深入淺出,富蘊哲理。
鮑台晚年注重修道養壽,曾探求邵堯夫的養生術,精神瞿鑠,視聽不衰,80高齡尚主講縣城龍湖書院。道光廿五年(1845),他在重遊泮水(太學)時無疾而終,享年94歲。著有《一粟軒詩文集》6卷。鮑台的詩友華文漪(蒲門人)的《逢原齋詩文集》中,有《故文學 鮑敬亭 先生暨配周孺人墓誌銘》,對鮑台的生平作如下評述:“邑有聞人曰鮑石芝者,才高而學博,行安而節和”。另一位詩友謝清揚的《愈愚齋詩文集》中,有“鮑石芝 先生八十壽序”、“讀 鮑石芝 先生一粟軒詩抄賦贈”等詩文。令人羨慕的是,他的兒子鮑詠廉(字小石,號汝謙,著有《蕉窗吟草》)和鮑詠俊(又名鮑俊,字小芝,著有《芸窗吟草》)都能文善詩,繼承父業。鮑詠俊之子鮑震為民國時期平陽的著名詩人(著有《菼廬詩草》)。鮑震之孫鮑周義(曾供職於廈門大學,廈門日報社),又是一位詩人(著有《白鷺的故事》、《三跡韻草》、《三江吟草》等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