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港里村的結果 展開

港里村

福建莆田山亭鎮下轄村

在莆田,山亭鎮港里村是個遠在城市喧囂之外的遙遠漁村,距今已有千年歷史。斗轉星移,物是人非,港里古村雖容顏老去,卻文脈猶存,在收穫了省級歷史文化名村的榮譽后,又被列入第一批福建傳統村落名錄。

歷史沿革


港里村,古稱賢良港,又名黃螺港,是一個背山面海的繁華漁村。雖歷經滄桑,村落格局保留還算完整,保存著不少鄉土建築。歲月在這裡留下了或深或淺的印痕,大到一座座完整的古建築,小到這建築上的一個小構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會秘書長林自東說,村子里隨處可見古井、古塔、古民居,以及這些古建築物遺留下的石雕、石獅、石柱。

古代建築


媽祖“窺井得符”的古井
媽祖“窺井得符”的古井
“里仁居”和“聚於斯”是村子里保存得比較完整的兩處古民居。“里仁居”是清康熙年間復界時,媽祖後裔返回故里重建的一處古民居。居所的名字馬上讓人想到《論語·里仁》中的“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以此為住所命名,可見主人家深受儒家傳統文化理念的熏陶,秉承孔子“求仁得仁”的思想。由於平時缺乏打理,院子周邊已是雜草叢生,一對木質院門顯得拙樸和凝重,冬日的斜陽拉長了它的身影,蕭索地籠罩在光暈里,讓你不敢輕易推開,生怕驚醒休憩的歲月。只有門邊的一株蔓藤大膽翻越斑駁的圍牆,似乎是想要去探聽這殘破的深深庭院里曾經發生過的故事。
“聚於斯”為單進合院式建築,由院門、兩側廂房、正厝及右側護厝組成,懸山頂,土木結構。屋檐下寫有“聚於斯”三字,左右兩側繪有彩圖,歷經百年風雨仍鮮艷奪目。院門上的對聯不知被誰撕了去,只留下一些膠印來告訴訪客,這裡還有後人來打理。
在村子里,還有不少舊時的漁家老房子,被歲月的風雨無情侵蝕,留下的多是殘垣斷壁。不過,換個角度來看,港里的古建築也因此與時下流行的各種仿古商業街卻又完全不同,它們在深邃的時光中洗盡鉛華,呈現給人的是最素樸的姿態。行走在此,讓你有一份說不出的安寧。

故事傳說


港里造像塔建於宋代
港里造像塔建於宋代
古老的村落總是與傳說相伴相生,千百年來,曾經繁榮的港里,流傳著許許多多的美麗故事。這些古老的故事就像一壇陳年的老酒悠然展開,把人們帶回那個曾經輝煌的時代。
古碼頭,就是最有故事的一道景緻。在古代,這裡是人們通往湄洲灣和外海的唯一碼頭。
賢良港在宋代就是一個茶葉和紅糖的貿易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古碼頭之一。然而,令人心痛的是,當年600多米長的古碼頭已經面目全非,只剩下60多米長的舊址遺跡。只能讓人在海邊的風浪聲中,回味著賢良港的輝煌時代。
古碼頭遺址的東側,有一座靈慈東宮,宮內祀媽祖。宮前至今依保存著一對宋代青石瓜楞形蓮礎石柱。往宮后東北角走數米,有一口宋代鑿的八卦井,井欄由四塊古錢狀石塊圍成,每塊井欄石都雕刻著八卦符號,雖受千年風雨侵蝕風化斑駁,但八卦符號仍依稀可辨。村裡的人說,當年,出海的大船都在此井補給淡水,即便是數十艘大船汲水都不會幹涸。
像這樣有年代的古井,村子里共有六口。最出名的當屬受符井,該井筒上方下圓,井眼直徑1.5米。民間流傳甚廣的傳奇故事——“媽祖窺井得符的傳說”便源於此。這個傳奇故事被明代《天妃顯聖錄》和清初《敇封天后志》收錄。不管是古碼頭還是古井,它們都承載了傳說,見證了歷史。儘管現在它們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漸行漸遠,但它們所承載的那些古老的傳說故事,卻沉澱成一段段美好的記憶,留在港里。

文化習俗


港里作為傳統村落的出眾之處,不僅僅是這些古建築、古遺址,更在於古文化。
港里村與湄洲媽祖祖廟隔海相對,是媽祖信仰文化之村。村裡隨處可見的是與媽祖信仰相關的建築,如媽祖祖祠、天后聖殿、受符井等。千百年來,媽祖被尊為四海之神,成為航海者的精神支柱。港里這個小漁村,能夠代代相守,任憑世事變遷,即使是清初截界也沒有讓它消失,想必與媽祖信仰文化的延續與支撐密不可分。
媽祖回娘家”和“海祭媽祖”是港里村最古老的傳統習俗之一,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媽祖信俗”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林自東對“海祭媽祖”習俗頗有研究,他告訴我們說,港里媽祖祖祠一般在媽祖誕辰日廟(祠)祭;為紀念媽祖為拯救海難而逝,所以在媽祖升天日,大多採用海祭形式。
每年農曆九月初九,港里村的村民們為了紀念這位博愛無疆的女神,都會自發地聚集在港里古渡口,構築媽祖神舟和海邊祭台,舉行隆重的海祭儀式。周邊地區的所有舟船都會在這一天前來朝拜媽祖,一時呈現萬舟朝拜的壯觀場景。林自東說,今年的“海祭媽祖”信俗活動增加了媽祖為海上絲綢之路保駕護航的內容,使得這一習俗有了新的進展。
近年來,由於各地媽祖廟的興建,廟祭成為祭祀媽祖的主要形式,海祭媽祖的習俗漸趨式微。但港里村作為福建省歷史文化名村和省級傳統村落,仍相對完整地傳承了海祭媽祖的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