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庄鎮

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下轄鎮

范庄鎮,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趙縣,地處趙縣東部,南與邢台市寧晉縣雙井鎮為鄰,西與南柏舍鎮毗鄰,北接謝庄鄉謝庄村,東北與邢台市寧晉縣營里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89.68平方千米。

民國元年(1912年),范庄鎮境域屬趙縣東區;1985年,撤鄉,置范庄鎮;1996年,楊戶鄉、大安鄉、大夫庄鄉併入。2021年6月20日,趙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范庄鎮人口數62159人。截至2020年6月,范庄鎮轄3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范庄村。

2011年,范庄鎮財政總收入0.1959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0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2018年,范庄鎮有工業企業150個,其中規模以上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3個。

歷史沿革


民國元年(1912年),范庄鎮境域屬趙縣東區。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屬趙縣二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趙縣一區。
1954年,設立範庄鄉。
1958年,成立範庄公社。
1958年12月,撤銷趙縣,併入寧晉縣
1961年,復置趙縣,屬之。
1984年,復置范庄鄉。
1985年,撤鄉,置范庄鎮。
1996年,楊戶鄉、大安鄉、大夫庄鄉併入。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范庄鎮地處趙縣東部,南與邢台市寧晉縣雙井鎮為鄰,西與南柏舍鎮毗鄰,北接謝庄鄉謝庄村,東北與邢台市寧晉縣營里鄉接壤,行政區域面積89.68平方千米。

自然災害

范庄鎮主要自然災害有冰雹、旱澇、風災、低溫、霜凍、雷擊等。雹災平均5年3遇,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1996年7月2日,降雹時間約8分鐘,涉及全境,受災面積達13.41萬畝。風災一年四季均有發生,最嚴重的一次發生在2004年7月15日,造成9.8萬畝梨果受災,減產294萬噸。

自然資源


范庄鎮境內有地下水資源。范庄鎮有耕地面積6萬畝,全部為水澆地。

行政區劃


范庄鎮(FanzhuangZhen) 面積89.40平方千米,人口24501人。鎮政府駐范庄。轄范庄、孝友、常信營、南庄、曹庄、南花邱、北花邱、西花邱、東張家莊、楊扈東門、楊扈西門、楊扈南門、楊扈北門、任庄、賢門樓一村、賢門樓二村、賢門樓三村、賢門樓四村、解家寨、大安一村、大安二村、大安三村、大安四村、大安五村、大安六村、秀才營、小寺庄、東朱家莊、大夫庄鄉(前進村、永進村、高峰村、五星村、三中村、健全村、勤勞村、人民村),共36個行政村。
2011年末,范庄鎮轄36個行政村:范庄、孝友、常信營、南庄、曹庄、南花邱、北花邱、西花邱、東張家莊、楊扈東門、楊扈西門、楊扈南門、楊扈北門、任庄、賢門樓一、賢門樓二、賢門樓三、賢門樓四、解家寨、大安一、大安二、大安三、大安四、大安五、大安六、秀才營、小寺庄、東朱家莊、前進、永進、高峰、五星、三中、健全、勤勞、人民共。
截至2020年6月,范庄鎮轄36個行政村,鎮人民政府駐范庄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130133101201122南庄村委會
130133101202220孝友村委會
130133101203220常信營村委會
130133101204121范庄村村委會
130133101205122曹庄村委會
130133101206220南花邱村委會
130133101207220北花邱村委會
130133101208220西花邱村委會
130133101209220東張家莊村委會
130133101210122楊戶東門村委會
130133101211122楊戶南門村委會
130133101212122楊戶西門村委會
130133101213122楊戶北門村委會
130133101214220任庄村委會
130133101215220解家寨村委會
130133101216220賢門樓一村村委會
130133101217220賢門樓二村村委會
130133101218220賢門樓三村村委會
130133101219220賢門樓四村村委會
130133101220220高峰村委會
130133101221220三忠村委會
130133101222220人民村委會
130133101223220五星村委會
130133101224220勤勞村委會
130133101225220前進村委會
130133101226220永進村委會
130133101227220建全村委會
130133101228220秀才營村委會
130133101229220東朱家莊村委會
130133101230220小寺庄村委會
130133101231220大安一村村委會
130133101232220大安二村村委會
130133101233220大安三村村委會
130133101234220大安四村村委會
130133101235220大安五村村委會
130133101236220大安六村村委會

人口民族


2011年末,范庄鎮總人口74430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6830人,城鎮化率9.2%。另有流動人口180人。總人口中,男性38589人,佔51.9%;女性35841人,佔48.1%;18歲以下14668人,佔19.71%;19—35歲25228人,佔33.89%;36—60歲24822人,佔33.35%;61歲以上9712人,佔13.05%。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達74429人;有少數民族朝鮮族1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7.2%,人口死亡率6.9%,人口自然增長率10.3%。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827人。
2017年末,范庄鎮常住人口為73038人。
截至2018年末,范庄鎮戶籍人口有79953人。
2021年6月20日,趙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范庄鎮人口數62159人,佔比12.30%;男性人口佔總人口比重51.28%;女性人口佔總人口比重48.72%。

經濟


綜述

2011年,范庄鎮財政總收入0.1959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其中地方財政收入0.0332億元,比上年增長16%。
2018年,范庄鎮有工業企業150個,其中規模以上10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43個。

農業

2011年,范庄鎮實現農業總產值7.7751億元。2011年,范庄鎮梨樹種植面積10.26萬畝,產梨294846噸。主要經濟作物為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0.9510萬畝,產量4.67萬噸,主要品種有白菜、食用菌等,其中白菜1.16萬噸。
范庄鎮畜牧業以飼養生豬、羊、家禽為主。2011年,范庄鎮生豬飼養量5.82萬頭,年末存欄2.39萬頭;羊飼養量3.16萬隻,年末存欄1.266萬隻;家禽飼養量84.6萬羽。

工業

范庄鎮以建材、食品加工、儲存、冷藏、紙箱等行業為主。
2011年,范庄鎮擁有工業企業68家,職工6000人;實現工業增加值6.3億元,比上年增長24%。

商業外貿

2011年末,范庄鎮有商業網點194個。2011年,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0.24億元。城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0.1億元。出口總額1.5萬美元,主要產品有趙州雪花梨銷往俄羅斯、越南及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農業結構

科技引導,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
范庄鎮農業以梨果生產為主,年產梨果4.7億公斤,當前,為提高梨果生產的經濟效益,現已建成精品梨園1.2萬畝,並實現了梨園的規範化管理,嫁改黃冠梨600畝,發展大紅袍石榴100畝,京亞、亞都蜜葡萄150畝,種植香菇10萬袋,發展小尾寒羊、波爾山羊8000隻,白燕100對,擁有梨果新品32個,曹庄綠色無公害高級精品梨示範園120畝,並與市果研所合作建立了佔地100畝的南庄梨果新品種科技示範園。

文化


地名由來

范庄鎮因鎮人民政府駐范庄村而得名。

交通


范庄鎮境內有515國道經過。

社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范庄鎮有幼兒園17所,在園幼兒1436人,專任教師43人;小學15所,在校生5185人,專任教師198人,小學適齡人口入學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1501人,專任教師166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2011年,范庄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917萬元,預算內教育經費(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占財政總支出比例為70%,比上年下降0.6個百分點。

文化體育

2011年末,范庄鎮有鎮文化站4個,村級文化活動中心36個,各類文化專業隊35個,各類圖書室40個,藏書4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隊伍達310人。2011年末,有線電視用戶0.42萬戶,入戶率59%。
2011年末,范庄鎮有學校體育場5個,75%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60%。

醫療衛生

2011年末,范庄鎮有各級醫療衛生機構40個,門診部(所、室)36個;病床144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1.9張;固定資產總值89.8萬元。專業衛生人員139人,其中執業醫師29人,執業助理醫師27人,註冊護士8人。2011年,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12.4萬人次。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范庄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52戶,人數103人,月人均215.03元;城市醫療救助41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57人次,共支出4.7萬元,比上年增長33%。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81戶,人數2019人,支出311.5萬元,比上年增長194%;月人均128.51元,比上年增長33%。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52人,撫恤事業費支出26.16萬元,比上年增長14%。社會福利費7.91萬元,比上年增長122%;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5萬人,參保率75%。

郵政電信

2011年末,范庄鎮有郵政局1個,代辦所1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1萬份(冊)。電信企業6家,服務網點20個,固定電話用戶0.33萬戶,電話用戶普及率82%;行動電話用戶1.6萬戶,寬頻接入用戶0.27萬戶。

城鎮建設

突破常規,多策並舉,小城鎮及市場建設力求更大發展。范庄鎮按照“南商貿、北工業、中居住”的總體思路,採取“誰投資、誰開發,誰所有、誰受益”的辦法,使小城鎮建設取得了新發展。到目前為止,投資900萬元在鎮南路兩側新建商貿樓45座,計2100平方米,使兩側商貿樓總數達到82座,在梨鄉商城內新建商貿樓4座,計1500平方米,投資80萬元,並且投資100萬元在商貿城內建成一座信用社營業大樓。北部的南庄工業小區,投資50萬元的包裝製品交易大廳及交易大樓,已建成並投入使用。中部居住區內,新建商貿式住宅樓5座,面積2500平方米,投資金額達100萬元,從而使中部居住區的居民環境得到了明顯的改善。為突出梨鄉商貿旅遊特色,我們將構築城建新格局,逐步使范庄成為物資商品集散地,逐步使之成為集商貿、旅遊為一體,獨具梨園魅力的現代小城鎮。

精神文明

精神文明建設,紮實開展。
范庄鎮
范庄鎮
范庄鎮以“十星級文明戶”、“文明村”、“思想政治紅旗村”的創建為主要內容,積極開展“新風進萬家”活動,努力作好農村思想政治工作,通過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摒棄不良習氣的影響。通過大力推進殯葬改革,提倡火化,大大遏制,了農村陳規陋習的蔓延。同時,把學校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一個重要陣地,切實抓好教育工作,順利通過了省普九驗收。在計劃生育工作中,范庄鎮圍繞優生優育、計劃生育政策法規等內容,在各村建設了婚育知識長廊,積極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的宣傳活動。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I作中,我們始終把社會安定、政治穩定、人民安居樂業放在重要位置來抓,為經濟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多年來,全鎮未發生一起刑事案件,無上訪案件發生,社會治安良好。

旅遊


依託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遊業。
范庄鎮充分依託萬頃梨園的資源優勢,加大旅遊業的開發力度,作好了“春花、夏綠、秋果、冬雪”等自然景觀的開發,在南庄建立了觀花樓一座,方便觀光的遊客,從不同的角度去觀花賞葉。每逢梨花盛開之季,漫步在香氣撲鼻的梨園中,大有“進梨園勝似進氧吧”、“入梨園宛如畫中游”之感,並協同旅遊局投資10萬元,在南庄建設梨園度假村。同時,力爭完成龍文化博物館—座,從而使民族文化、梨文化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形成獨具特色的旅遊文化。

風景名勝

范庄鎮龍牌會
范庄鎮龍牌會
范庄鎮龍牌會
新時期中國民俗學調查的重鎮——范庄傳統社會的鄉村廟會與人們精神生活、社會組織、經濟交流、社會交往、道德教育、審美娛樂、空間生產、自然節令、農耕生產等緊密相關。鄉村廟會不是專指鄉村市集或者說廟集,而是有著代表神靈的塑像、畫像等聖畫像、供桌、祭品等在內的廟宇或神棚等特定空間,有著組織和信眾,有著許願還願、敬拜、求乞、唱誦等用言語和行為表述、進行的與神靈溝通、交易、互惠的信仰實踐,並以之為核心、源點,有著香煙、鼓聲、紙、焰火等象徵符號,集多種娛樂以及市集交易於一體,一年一度定期舉行的地方群體性慶典。
近百年來,鄉村廟會一直是中國民俗學者傾注了大量心血研究的民俗事象。由於顧頡剛等老一輩民俗學者在1925年對北京西郊妙峰山廟會的調查,並隨後編輯出版了《妙峰山》一書,也由於妙峰山地處京郊,妙峰山廟會與上層統治者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多重關係等多種原因,妙峰山一直在中國民俗學界享有崇高的地位,“中國民俗學田野調查的象徵”,並有著推動中國民俗學事業發展的“情感動力源”的多重屬性。近百年來,對妙峰山的調查研究也就“行行重行行”的綿延不絕。
范庄鎮龍牌會
范庄鎮龍牌會
改革開放后,在學術地位上能與妙峰山媲美,在中國民俗學界幾乎同樣重要,並對學界研究產生廣泛影響的就是這個地處華北平原腹地的小鎮——范庄。除了後文將要提及的范庄當地人對龍牌會不同價值的認知和挖掘等多種因素之外,這種學術興趣不僅與范庄距離北京僅約390公里,方言易懂,交通便利有關,更主要的是重田野的學術研究向日常生活轉型的使然。同時,它也是為了與積澱已深的東南沿海民間信仰研究對話,從而更為全面的認知中國民間信仰,在改革開放的大背景下,學者們能夠並勢必進入華北腹地進行研究的結果。自從1990年代初期以來,每年農曆二月初二的廟會期間,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央民族大學等單位的師生,各級新聞媒體的記者都會前往調查。同時,它也吸引了社會學、人類學相鄰學科的不少學者以及外國學者前往調查研究。這些研究者都以龍牌會為例,剖析當代的中國農村社會。
范庄鎮龍牌會
范庄鎮龍牌會
范庄隸屬於河北省石家莊市東部的趙縣(古趙州)。趙縣有舉世聞名的趙州橋(安濟橋)和源出於漢,今天佛名遠播的柏林寺。范庄在縣城東16.5公里處,也是同名的鎮政府的所在地。今天,這裡交通方便,是束(束鹿)趙(趙縣)公路、藁(藁城)范(范庄)公路的交匯處。便利的交通使得今天的范庄不僅僅是趙縣僅次於縣城的第一大鎮,其集貿市場也名列河北省十大鄉村集貿市場,范庄也因此成為趙縣東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范庄是多姓村,有武、劉、王、羅、李、田、邢、谷等約30個姓氏,其中武姓是大戶,其次是劉姓和王姓的人口要多些。儘管華北鄉村的宗族觀念較南方要淡薄得多,但對於戶數較多的姓氏而言,人們基本上還是聚族而居。由於地處平原,村落街道較為規整,成井字形分佈。武姓主要分佈於范庄村東頭,劉姓主要在村西北角,王姓主要在村西南角,其他小姓氏則散佈於村中各個角落。根據2001年的最新統計,范庄有5,205人,耕地面積4,129畝,農民人均純收入2,933元,比全縣人均純收入3,030元低47元。過去,地處滹沱河故道的范庄受時常改道的滹沱河的影響,一直都是生態條件惡劣的地方,旱災、水災、雹災、蝗災等自然災害頻頻發生,旱災稍多於澇災。根據光緒年間的《趙州志》卷1“山川”記載,滹沱河最後一次改道是在咸豐九年。在改道后的沙壤質潮褐土上,人們慢慢地培育發展起了成片梨樹,並在近一百多年的時間,完全發展成為以梨生產為主的果林區。梨不但是今天范庄人賴以延續的命根子,也是當地人認知、評判村內外世界的思維工具和載體,並在相當意義上影響了當地的自然景觀、人們的婚姻範圍、婚姻模式和廟會生活制度。但與1990年代中期以前的情況相反,由於今天梨的滯銷,范庄梨農的收入已經低於趙縣西邊農民的收入,不少人家得靠過去的積蓄繳納稅收。如同多數華北村莊一樣,歷史上華北連年不絕的征戰使范庄村落歷史的集體記憶呈斷裂狀。今天的范庄人對自己村落歷史的集體記憶只能追溯到明初。范庄的大戶武氏家族1930年所修祖傳舊家譜和1994年修的新譜上都說,武氏在明初先由山西洪洞遷至贊皇縣,再從贊皇縣遷到了范庄。但由於家譜中的疏漏和中斷,如今從家譜中只能看到十代人。其他姓氏則大約是在此後因不同的原因,從不同的地方,紛紛至此。至於明代以前的范庄歷史,就無從查考了。雖如此,今天的村中長者對近百年的情況,還有著較為清晰的記憶。
在人們的記憶中,1940年代,范庄還有寨牆,寨牆外有壕溝,現村中還有地名叫“寨壕地”。那時,村中還有奶奶廟、三官廟、老母廟、龍泉寺、玉皇廟、真武廟、龍王廟和兩個五道廟等8座村廟的遺跡。這些村廟多沿寨牆分佈,在其內外。雖然這些村廟規模較小,一般就一間小屋,但卻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表達了人們對世界的認知和對生死、生命的關注,對生活空間的想像與建構,對“我”與“非我”的分類。村廟雖然沒有了,與村廟相關的事件、記憶則殘留在今天范庄人的言語中。
三官廟在村東,龍泉寺在村西,故人們仍然常用“東至三官西至龍泉”來說范庄的大小。龍泉寺供奉兩尊大石佛,據說是范庄最為宏偉的廟宇。在“中華民國大改良,拉倒廟宇建學堂”的年代,龍泉寺也被改建為學堂。奶奶廟在村東南,主要供奉送生奶奶、斑疹奶奶、眼光奶奶三位保佑生育和孩子健康成長的女神。五道廟是人死後報廟的地方。過去,范庄規模較大,村東、村西各有一座五道廟,人們就近報廟。“五道多了死人多”。人們常說,范庄只要死了一個人,不出三天一定就會再死一人。東西五道也就相繼有人報廟。真武廟在村西北。在范庄,對於道教中祛除邪魔的真武有是北極星的說法,人們常說“真武天天見”。龍王廟在村東北,與曾經流淌此地的滹沱河有關,也與求雨有關,龍王廟供奉的是多數國人熟知的能呼風喚雨的龍王。除五道廟外,其他六座村廟以往都有自己的會期。雖然這些廟並不一定大規模過會,但是到時間,本村人會紛紛前往燒香上供,許願還願。現今,在奶奶廟和老母廟的舊址,村內行好的人們還分別在四月十八和二月十九小規模過會。到1960年代,所有這些村廟都被先後毀去。今天是范庄鎮規模最大的,那時也就有的龍牌會則與這些村廟沒有關係,而是每年在村中大的空地上搭棚過會。另外,不但有佛教、道教以及近兩百年來在趙縣傳播的天主教對當地人的影響,華北的民間宗教一直都流派眾多,十分駁雜。1950年代,由於政府強制性地取替華北大量的“會道門”,反而使得在一定意義上,這些民間教派對當地人的生活產生了更為深刻的影響。事實上,諸如范庄這樣普通的多數華北村莊都是多種信仰共存並相互競爭、吞食,從而充滿張力的社會空間。1965年“四清”時,大夫庄(范庄東邊4公里)四清分團曾對大夫庄“會道門”進行了徹底清查。根據四清分團的記錄,大夫庄那時有聖賢道、如意道、普濟佛教會、九宮道、道院等多種民間教派以及天主教、耶穌教的信徒。范庄的情況可能要簡單些,根據武文祥等人的回憶,過去范庄也有宏陽教、如意道等多種教派的成員。今天,雖然沒有了這些教派的分支組織,但范庄同樣有“傳福音”等不同的信仰在播布。
由於鴉片戰爭以來,天主教主要是伴隨堅船利炮,在種種不公平的特權庇護下傳入,早期信教人群的複雜和動機的多樣,當今宗教政策對制度性宗教的寬容和對本土信仰的遏制,多數人仍忙於生計、重現世等多種原因,在趙縣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天主教仍是在相當有限的範圍內傳承,當地人習慣將天主教徒稱為“奉教的”。由於包括天主教、傳福音在內的其他信仰都是秘密傳播,范庄歷史上也沒有天主堂,所以很難確切地統計現今其他信仰者的人數。這也使得本土信仰的“行好的”處於顯性層面,並由於龍牌會的彰顯使其他信仰者在相當意義上處於隱形狀態。
范庄大多數村民並未加入各種會道門或其他宗教,而是供奉在他們看來對其生活有益的神靈,這些人他們自稱為“行好的”、“行善的”。對這些神靈的供奉,直接影響到了家居的景緻。進入一個行好的人家,外來人會在其家居基本相同的位置發現這些世代供奉的形制不一的神靈。改革開放使當地人的經濟條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現今,范庄人的家居絕大多數都是磚木結構,高門大院。但是,在家居相應的部位,人們依然供奉與以往一樣的神靈,院門的門神、照壁的土地、灶屋的灶神、井口的龍王、儲藏室的倉官、北屋主房中的各不相同的家神,等等。在龍牌會期間,這些神靈在龍棚中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家中的神靈與廟會上的神沒有截然的界限,但卻與佛教經卷、道教寶藏上的佛、仙有著明顯的差別。由於長期反迷信語境的影響,為了避免有一天給自己貼上搞封建迷信的標籤,虔誠的行好的,尤其是“香道的”就紛紛到柏林寺歸依。在收取一定的費用后,柏林寺也給在鄉野廟宇或自家中燒香拜神的人們發放皈依證。個別被柏林寺拒斥的人則轉而加入了道教協會。同時,作為另一種表明自己行為“合法性”的策略(當然也出於大多數人對毛澤東的敬仰和懷念),從1996年開始,龍牌會期間,行好的也把毛澤東作為神靈供奉,將毛澤東的畫像掛在了龍棚中以及龍棚外,享受人間香火。儘管如此,在調查中,當事人經常會情不自禁地問,“你說這是迷信嗎?我可是在柏林寺皈依了的!”與行好的隱憂不同,當地奉教的可以自由、公開地前往教堂聚會、禮拜,並很容易恢復天主堂。信仰之間的對立,和在行好的看來不公正的待遇,在一如既往地使同處一地的人群分化,鄉村生活產生裂變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激發了行好的相互之間的認同、團結。
躋身於地方各級政府中的人,多數都生長在范庄本村或鄰近村落行好的人家中。由於其生長環境,後來所接受的學校教育和現有身份、地位三者之間的矛盾,在“民間信仰/民俗/民間文化-封建迷信/陋俗/惡習”這種依然兩可的官方表述面前,作為成年人的他們也就表現出了兩面性:絕不公開參加廟會,尤其是不以公開身份在不可信的或熟悉的人可能同在的神案前去燒香拜佛,求神問卦;私下裡或黑夜異地燒香拜佛,求神問卦,或讓家人代為前往;出於自己個人或所屬階層的利益,需要時就打擊壓制廟會,或者相反,把對信眾來說在實踐層面沒有實質性變化的廟會重新解說或包裝。
還過得去的生活,梨生產的勞動密集型性質,“養兒防老”、“父母在,不遠行”等傳統觀念的規束,使得當今的范庄年輕人雖然有著更多外出的機會,但多數仍滯居鄉里。所有這些,都從不同層面為當今依然盛行的龍牌會提供了條件。由於與村廟沒有關聯,也似乎與會道門沒有關係,龍牌會反而在范庄傳衍了下來,並在改革開放后,成為趙縣聲勢最為顯赫的鄉村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