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柏林寺的結果 展開

柏林寺

河北省趙縣佛教寺院

柏林寺,位於石家莊市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與天下第一橋——趙州橋遙遙相望。為中國著名佛教禪寺,北方佛教的一座重鎮,趙州祖庭所在地,內設河北省佛學院、河北禪學研究所,現任方丈為明海禪師,常住僧眾有160餘人。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是中國著名的禪宗古剎,寺內原有大殿和彩色壁畫,相傳為吳道子真跡。

柏林寺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公元196?220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古稱“觀音院”,元代起稱“柏林禪寺”。柏林寺幾度滄桑,香火綿延。晚唐時期(公元885年),禪宗高僧真際禪師以80高齡來此弘法,在寺院說法40年,120歲圓寂。他以“無”字公案接引四方禪眾,形成獨具風格的趙州禪,後人視之為“無門關”,影響深遠。

介紹


柏林寺
柏林寺
柏林寺內曾建有真際禪師寶殿,殿內有以奔流江水為題材的著名壁畫。河北人曾以“趙州柏林寺的水、曲陽北嶽廟的鬼”合稱為河北壁畫藝術“雙絕”,相傳此兩處壁畫皆為唐代畫聖吳道子所作。可惜殿坍畫毀,到80年代末期,柏林寺僅存磚塔和數十株古柏。
柏林寺塔全稱為“特賜大元趙州古佛真際光祖國師之塔”,建於元代,為紀念唐代高僧從諗禪師所建,因從諗禪師謚封“真際禪師”,故該塔被稱為“真際禪師塔”。塔高40米,分7級,平面呈八角形。第一層四面雕有格子門窗,下有方形塔基。塔基上為束腰式須彌座,座上有兩層磚刻圖案,上層為伎樂、金剛、力士,下層是龍、象、鹿、牡丹等圖案紋飾。此塔的特點是斗拱雄大,出檐深遠,雕刻豐富,為元塔中精品。
1988年開始重建柏林寺。重修后的寺院高大雄偉,蔚為壯觀,堪稱河北首剎。柏林禪寺的普光明殿於1992年落成開光,為磚木結構單檐宮殿式建築,殿中安奉的漢白玉釋迦牟尼佛坐像高3米,重10噸。右手施“無畏印”,表示賜予眾生安樂:左手作“與願印”,表示成就眾生善願。

千年古剎


柏林寺
柏林寺
它最早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至今已經有1700年歷史,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這座古剎雖幾經興衰,卻仍然香火綿延,高僧輩出。據僧傳記載,著名的譯經大師玄奘法師在西行印度取經之前,曾來此從道深法師研習《成實論》。晚唐時,禪宗巨匠從諗禪師(趙州和尚)在此駐錫四十年,大行法化,形成影響深遠的“趙州門風”,柏林禪寺因此成為中國禪宗史上的一座重要祖庭。
金代,這裡一度改為律宗道場,曾有五代律宗大德在此弘揚戒律達五十年。最有名的是詮宗律師。金朝末年,法傳臨濟正宗的歸雲志宣禪師主持法席,柏林禪寺由此革律為禪,宗風大振;歸雲禪師平生主持七所名剎,望重當時,現在北京西郊潭柘寺尚存其舍利塔;元代,這裡先後有圓明月溪禪師、魯雲行興禪師行化,柏林禪寺由茲氣象恢宏,成為燕趙一帶的佛教中心;明清兩朝,中央朝廷管理趙州地區佛教事務的機構——僧正司設在柏林禪寺。當時柏林禪寺的住持往往同時兼任僧正司僧正。近百年來,柏林禪寺卻屢遭劫難,到1988年這裡重新進駐僧人時,殿堂、經像已經蕩然無存,只有趙州禪師舍利塔及二十餘株唐朝古柏,依然挺拔屹立,昭示世人這裡曾是一處佛教古剎。

祖庭中興


柏林寺
柏林寺
1988年5月12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正式下文,批准柏林寺作為宗教場所開放,交河北省佛教協會管理,並逐步籌資修復。河北省佛教協會會長凈慧法師親自主持祖庭修復工作,他不憚辛勞,奔走呼告,夙興夜寐,慘淡經營。“破磚亂瓦毛毛草”的荒敗景象逐漸改觀,殿堂佛像一一湧現。1992年8月28日,普光明殿落成開光典禮隆重舉行,來自美國、日本、中國台灣、中國香港的貴賓和國內諸山長老、佛教信眾三千多人參加了這一盛況空前的慶典,趙朴初會長委託吳立民先生持親筆信前來祝賀。
普光明殿建成不久,在十方信施護法的大力支持下,柏林禪寺的修復工程次第展開。五、六年間相繼落成:山門、鐘鼓樓、東西長廊、觀音殿、藏經樓、禪堂、懷雲樓、開山樓、會賢樓、指月樓、雲水樓、香積樓、古佛庵等建築;全院地面硬化或綠化。昔日的荒村破院一變而為殿宇莊嚴、環境幽雅、佛唱悠揚、香客雲來的清凈佛地。2003年9月6日,巍峨雄偉的萬佛樓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大典,標誌著趙州祖庭的中興大業取得重大成果。一處佔地90餘畝,殿堂樓閣鱗次櫛比、莊嚴整肅的千年古剎重煥生機。
在修復殿宇的同時,柏林寺的僧團組織逐步穩定,寺院管理制度日趨健全,學修並重的道風初步形成。這裡繼承了傳統叢林的規制,每年農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兩次請職確立執事班子,在方丈下分設監院寮、客堂、維那寮、典座寮等職能部門,負責寺院日常管理工作。重大事務的決策,由方丈召集班首執事會議,民主議定實施。全體僧眾堅持每天早晚課誦、過堂、坐禪,每半月誦戒布薩並有全體僧俗住眾參加的生活會議宣讀《共住規約》,議決寺院的各項事宜。1998年9月,河北省佛學院在柏林寺招生開學,培養合格僧才的工作正式展開。1998年9月30日,柏林寺開放十周年慶典及趙州塔修復竣工典禮、凈慧法師升座儀式隆重舉行。這標誌著趙州祖庭的中興大業取得階段性成果。千年古剎煥發生機,重新成為燕趙大地上輝映遐邇的莊嚴法域。

弘法利生


柏林寺
柏林寺
柏林寺從1988年開放以來,雖然修復工程浩繁,經費、人手緊張,活動場地一度簡陋、有限,但在弘揚佛法、利益社會方面一直作著不懈的努力。通過幾年來豐富的弘法活動,柏林寺正在逐步成為一個面向社會、面向大眾的現代佛教寺院。住持凈慧法師高瞻遠矚,在1992年就提出了“生活禪“作為柏林禪寺修行弘法的理念。生活禪的主要意趣是“將信仰落實於生活,將修行落實於當下,將佛法融化於世間,將個人融化於大眾”;生活禪的宗旨是“覺悟人生,奉獻人生”;“大眾認同、大眾參與、大眾成就、大眾分享”則是我們從事各項事業的準則。
為了提倡生活禪的理念,更好地將佛法融化於社會,從1993年起,柏林禪寺每年堅持面向社會舉辦“生活禪夏令營”。參加夏令營的都是18~30歲的佛教青年,每屆人數在250人左右。在七天的寺院生活中他們要參加上殿課誦、坐禪、聆聽佛學講演、吃茶談心、雲水行腳等活動。營員們在一種全新的環境中認識佛法的博大精深,尋求心中塵封已久的真善美,體味佛法的超越與安詳。夏令營從舉辦以來得到各級政府領導和教內外各界人士的讚許與好評。
柏林寺每年例行的法會還有上元節吉祥法會,四月初八傳授在家居士菩薩戒,七月十五中元節報恩法會以及三次觀音法會和冬天三周的禪七。每次法會,海眾雲集。柏林寺成為四眾弟子溫暖的家。僧眾堅持每天早晚課誦、過堂、坐禪,每半月誦戒布薩,如法如律結夏安居。冬參夏講。除舉辦各種弘法活動外,多年來,柏林寺一直積極參予、支持省佛協組織的各種社會慈善事業,體現了佛教慈悲濟世的精神。

景觀


柏林寺坐北朝南,有山門、天王殿、圓俱行覺殿、大雄寶殿、維摩閣。東西兩路有配殿院多重。圓俱行覺殿之意,在《大乘義》上說:“覺行究滿,方可為佛”。大雄寶殿是寺內的主要建築,殿內的正中供三世佛,上方的懸匾上書“萬古柏林”,為康熙六十壽辰時親筆手書。柏林寺內的文物很多,如在大雄寶殿前有清乾隆時的重修碑刻兩方,為滿漢文。東配殿有一蛟龍紐大銅鐘,為康熙四十六年造,高2.6米,鐘身遍刻經文。在西路的行宮院(皇帝們來時的住所)有一石影碑,相傳此影碑一遇水就顯龍形。在雍親王來時,寺內的高僧用澆水演示,暗示雍親王可為龍,其實只是此石的花紋石質所致。
柏林寺最珍貴的文物是過去曾保存的我國惟一的一部“龍藏經版”的刻版,並在這裡印刷。佛教經典從唐代起稱為“藏”,“龍藏”就是指清朝皇家御制雕刻的佛學大叢書。這部“龍藏經版”的內容極其豐富,收集了我國古代歷代高僧的佛學著作。這部藏版從雍正十一年開始雕刻,至乾隆三年,用了六年的時間,經版有七萬多塊,經書七千多部。其工程十分艱巨。雕刻經版選用的是上等梨木。刀法洗鍊,字體端秀。由於這部刻版印刷較少,所以保存完整如新。這部大刻藏經是我國佛教界的珍貴文物。1982年移至智化寺保存,現為智化寺的鎮寺之寶。
柏林寺內的古木很多,尤多古柏、古槐,還有白皮松古銀杏等。柏林寺就因多有古柏,而名“柏林寺”。寺內除有多棵巨大的元明古柏外,還有兩棵紫藤纏柏的奇觀。在柏林寺內最著名的一棵古樹是維摩閣院內的一棵古七葉槐。柏林寺的維摩閣在寺後為一獨立小院落。院門正中,院內北、東、西三面為二層樓閣“維摩閣”。就在閣前西側高聳著一棵十分珍貴的“七葉槐”。七葉槐是國槐的一個變種。因葉是由七片葉子簇成一束,形似蝴蝶,所以又名“蝴蝶槐”。柏林寺這棵七葉槐高達15米,干周長達1.8米,是在清乾隆二十三年重修柏林寺時種植的,距今已二百五十年,是北京的“古蝴蝶槐之最”。每當微風吹過,樹上的樹葉如飛舞的蝴蝶,把維摩閣點綴得古香古色。這棵古蝴蝶槐為寺內的“吉祥之樹”。在北京只有兩棵古七葉槐,另一棵在西城的廣濟寺內。在寺的後院,也是二層的樓閣舍利閣前西側,有一棵清代的古七葉槐,已有二百多年,被視為寺內的“三寶”。三寶即“方缸、鐵井、七葉槐”。在民國時廣濟寺失過一次大火,方缸和鐵井被毀,而令人奇怪得是七葉槐卻安然無恙,這又給這棵七葉槐增添了神秘色彩。在景山公園的東門裡,有一棵五葉的“蝴蝶槐”,又稱為“五葉槐”,現樹下有標牌註明為珍貴樹種。現在北京地區僅有這三棵古蝴蝶槐。

文物保護


柏林寺,坐落於石家莊市趙縣縣城(古稱趙州)東南角,寺內的柏林禪寺舍利塔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柏林禪寺始建於漢獻帝建安年間(196-220),古稱觀音院,南宋為永安院,金代名柏林禪院,自元代起即稱柏林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