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田雞油的結果 展開
- 田雞油
- 哈什螞油
田雞油
田雞油
蛤蟆油又名蛤士蟆油,為著名的動物藥材,又名蛤蟆油本品為蛙科動物中國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乾燥輸卵管。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1990年版收載。
中國林蛙主要分佈於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南、貴州、甘肅、青海、河北等地,西南地區也有少量分佈。主產於黑龍江伊春、鐵力、海林、寶清、木蘭、方正、延壽、尚志、五常、阿城、黑河、林口、東寧、寧安、穆棱、樺南、賓縣;吉林撫松、長白、靖宇、集安、樺甸、渾江、延吉、安圖、吉林省琿春市(日本海邊)、汪清、敦化、蛟河、盤石、永吉;遼寧鳳城、新賓、岫岩、寬甸、撫順、遼陽、開原、清原、本溪、鐵嶺、西豐。河北灤縣,青海貴德也有少量出產。
田雞油
雌蛙體較長,一般7-9厘米,雄蛙5-7厘米。頭部扁平,長寬大致相等;吻端鈍圓而較寬,略突出於下頜,吻棱較明顯;鼻間距大於眼間距,與上眼瞼等寬。透膜明顯,大於眼晴之半,鼓膜處有一深蘭色角斑;鋤骨齒小;前肢短壯,指細長,指長順序為3、1、4、2,關節瘤內外掌突均明顯,後肢長,脛跗關節前達眼或略超過。左右跟部重疊,足與脛等長或略長,蹼發達,四肢有清晰的橫紋,皮膚細小顆粒較多,背側褶成曲折狀,皮膚顏色四季變化頗大,春季背和體側呈黃白色、金黃色、黃棕褐色等。夏秋兩季顏色較深,不規則的分佈著圓點形,順條形、小方形的黑色斑點,兩眼間有少數黑色橫紋,多數在頭的後方有1到3個八字形斑,體側多為灰色或灰綠色,少數帶有疣粒;雄性多為乳白色或深黃色,咽下、胸部和後肢腹面股部均為橘紅色,或帶有淺灰色不規則的花斑,四肢背面有黑色橫紋,橫紋的大小寬窄差異頗大。鼓膜處有一明顯的牛角形黑痣。雄性有聲囊,婚墊深灰色。
慣用品:黑龍江林蛙(Rana temporaria amurensis Bouleger)體形與中國林蛙相似而稍小,主要形態區別。
中國林蛙和黑龍江林蛙主要特徵表
種 類 主 要 特 征
中國林蛙 體略粗圓而大,脛跗關節前達眼部,後肢較長,雄性有聲囊
黑龍江林蛙 體扁平而略小,脛跗關節不達眼部,後肢肥短,雄性無聲囊
(常用中藥材)
蛤蟆油始載於明代《本草綱目》,其形態、氣味、功能、主治等均有描述。17-18世紀的《盛京通志》載:"多伏於岩中,似蝦蟆,而頭腹黃紅色,俗稱蛤士蟆,向亦充貢"。《遼海叢書沈故篇》記有"蛤士蟆形似田雞,腹有油如粉條,有子如鮮蟹黃,取以作羹,味故肥美,然唯興京一帶有之。滿洲人用以祀祖,取其潔也"。民國初年吉林省的《樺甸縣誌》記載:"田雞……卵生有白粘物質即其腹內脂肪,人所珍視為田雞油……清時歲取入貢"。據民國初,吉林省永德堂店志記載,清末即經營田雞油。並銷往關內及出口檀香山、香港、東京、漢城等地。可見,田雞油作為中藥進入流通領域已有300餘年歷史。(常用中藥材)
林蛙為兩棲動物。陸地生活時期為5月上旬到9月下旬,其間完全離水生活,活動於遠離水源的潮濕茂密山林中;水中生活時期從10月中下旬到翌年4月下旬,約有7個月時間,其間進入水中冬眠及產卵、繁殖。
1、陸地生活時期 當年幼蛙和休眠后的成蛙,從5月初開始約5-7天陸續沿小溪、谷溝離水轉向森林,進入夏季森林生活期。幼蛙登陸后逐漸遠離水面進入山中,開始陸棲生活,早晚活動,在炎熱的中午多成群集聚在濕潤陰涼處。幼蛙攀登能力強。2年蛙開始繁殖稱為成蛙,4-6年的蛙繁殖最盛。成蛙能攀登、跳躍,還可鑽入土中。成蛙和幼蛙均在森林中活動,棲息在離水邊2000米以外處,喜生活在闊葉喬木林或針闊混交林,並生有稀疏的闊葉灌木,地表覆有枯枝落葉,空間濕潤,隱蔽而有散光,空氣不大流通的山坡中上部。
林蛙在陸棲生活階段有弱趨光性,善於跳躍,當受陽光直射時則逃脫或隱避。遇到天敵時,異常機警靈敏,以逃避危害,保護自己。主要以昆蟲為食。幼蛙的食物與成蛙類同。
9月末至10月初,林蛙從山上往山下移動,多從傍晚開始,直至深夜。
2、水中生活時期 主要完成冬眠和繁殖後代。⑴冬眠: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林蛙便選擇水源充足的河流深水灣、暖水泉或泥洞等處作為冬眠場所,冬眠時多潛入河底石塊下,砂礫或水草間,泥洞里及樹根下,多為群居。停留在森林裡的林蛙,當氣溫下降到0℃以下時,便選擇向陽的山坡,潛入林下枯枝落葉層和土壤里,進行地下冬眠。⑵繁殖:於4月初前後,林蛙進入附近的泡沼中尋偶,一般是前半夜雄蛙鳴叫,雌蛙隨鳴聲奔去,相會後,雄蛙緊緊抱住雌蛙背部,習稱抱對。交配2天左右後,於夜間匍伏於淺水處或水草上產卵。雌蛙產卵后,便潛入泡沼的泥砂或水草里,靜止不食不動,呈休眠狀態,大約10-15天。⑶孵化:卵粒外包有3-4毫米的膠質膜,相互吸附形成卵塊,吸水膨大,增至原來的20倍,吸附於水中的枯草根、樹皮、石塊上,水溫達到6℃即可孵化,最適溫度為20℃。5天左右可孵化成蝌蚪,溫度低於6℃時,孵化時間長達18天之久。⑷蝌蚪的生長發育 初孵化的蝌蚪,靠自身腸管中的卵黃生活,很少遊動,靠外腮呼吸。3天後,活動量增加,口向原腸裂開。口眼形成,長出腮蓋。開始以卵膜為食,經2-3天腮蓋長成,形成內腮,外腮消失,形成寬而透明的尾翼,頭腹明顯增大,長出後肢、前肢。蝌蚪後期尾部逐漸萎縮、消失,逐步演變成幼蛙,登陸地生活。(常用中藥材)
1、捕收 一般從秋分至小雪捕捉。
捕捉方法主要有:
(1)下魚塢子:在林蛙較多的河流,選擇坡大、流速快的地方,用石頭或樹枝、泥沙壘成倒"八"字形的牆,於水流集中"八"字牆的頂端開口處下方,放1個魚塢子,林蛙順水流入簍內,即被捕獲;
(2)攔河截流:選擇流量小的河溝,壘成小攔河壩,改變流向,截斷河水,翻開河底石頭,即可捕捉;
(3)挖溝攔截:在林蛙下山入河經過的適當地方,挖掘橫溝攔截。一般溝深60 -70厘米,寬50厘米左右,溝壁要陡直,當林蛙下山時,跳入溝里,可沿溝捕捉;
(4)草把誘捕:用樹枝、篙草捆成草把,放入河底,誘引林蛙潛伏冬眠,取出草把,即可捕獲;
(5)翻石捕捉:山區河流中石頭較多,多數潛伏石塊下面,可直接摸取或用木棒翻動石塊驅出捕捉;
(6)網撈:用捕魚的小簍網進行捕撈;
(7)掏窩:林蛙常潛入河底沙礫之中,或棲居在岸邊樹洞穴中群居,可掏窩捕捉。
2、加工 將捕捉到的幼蛙和成齡雄蛙放生。雌蛙用細鐵絲、麻繩或塑料繩從頭部上、下頜處貫穿成串,腹部向外懸掛在通風陰涼處,晾乾,傍晚或陰天放屋裡,以防受凍或雨淋。在貫穿懸掛初期,因後肢掙扎活動,使腹內油脂凝集成塊。乾燥時不能用火烤、水燙或打死,以免影響油的質量。一般於翌年1-5月剝油方法:將乾燥的雌蛙鋪放在地板或木板上,然後噴灑溫水使其濕透,裝入麻袋,放在溫暖的室內,經8-10小時左右,待皮膚和肌肉變得潮濕柔軟,將林蛙腹部向上,從上下頜處掰開剝油,同時除去黑子(卵細胞)。剛取的油含水分較多,比較潮濕,應於通風有陽光處乾燥。(常用中藥材)
蛤士蟆一般放在木箱、鐵箱或缸內,加蓋密封保藏。有的地方以小塑料袋分裝(每袋0.5公斤),再置大容器內封存。貯藏溫度12℃以下為宜。
本品極易吸潮霉變、蟲蛀。吸潮后顏色變深,光亮減弱,表面發粘。危害的倉蟲主要有肉食皮蠹、擬白腹皮蠹、米扁蟲、日本蛛甲等。
儲藏期間,可在貯放容器內放置生石灰、無水氯化鈣、硅膠、木炭等吸潮劑,或在倉房內使用去濕機,防止商品吸潮;在密封的容器內放置起封的瓶裝白酒,可防蟲蛀;有條件的倉庫,可用塑料薄膜封垛或密封倉房內,抽氧充氮,進行養護。平時檢查,發現吸潮、蟲蛀品,應及時晾曬,處理。(常用中藥材)
蛤蟆油呈不規則的塊狀彎曲,互相重疊的厚塊,長約1.5-2厘米,厚1.5-3厘米,大小不等,凹凸不平,外有脂肪樣光澤。有的堅而脆,手捏有滑膩感,折斷面整齊多稜角,碎塊間帶有灰白色薄壁牽連遇水膨脹較快,可增至10-15倍,氣味特殊,味微甘,嚼之粘滑。
蛤士蟆干品呈全身僵直,頭後方有"八"字形斑;背部黑褐色,有不規則紫色斑點,有彎曲褶線;腹部紅黃色,間有灰色斑點;體輕,有腥味;個體整齊均勻,無雄體。
哈士蟆油及蛤士蟆的等級標準。
蛤蟆油及蛤士蟆商品等級標準
蛤蟆油 一等 乾貨。油色呈金黃色,塊大而整齊,有光澤而透明,乾淨無皮肌、卵等雜物。
二等 乾貨。油色呈淡黃色,干而純凈,皮、籽及碎塊等雜物不超過1%,無碎末。
三等 乾貨。油色不純白,不變質,碎塊和粉籽、皮肉等雜物不超過5%,無碎末及其它雜質。
四等 乾貨。保管不良變為黑紅色,少有皮、籽、肉及其它雜物,但不得超過10%。
蛤士蟆 一等 乾貨。背黑色,腹部紅黃或兼有灰色斑點,不帶黑紅色,腹內油黃白色,味略猩,每個重量12.5克以上。每公斤80個以內。
二等 乾貨。背黑色,腹部紅黃色或間有灰色斑點。不帶黑紅點。腹內油黃白色。味略腥,每個重量8-12克。每公斤80-120個。
(常用中藥材)
田雞油的圖片
主要成分:蛋白質,並含有脂肪、糖、維生素A、B、C,多種激素及硫、磷等元素。
主要藥理作用:用於小白鼠能促進發育和延長雌鼠性興奮期。(常用中藥材)
混淆品種
1、中華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ontor)的輸卵管:輸卵管油塊大,多為較整齊的方形,長1.5-2.5厘米,厚0.3-0.5厘米,多由直徑0.2毫米左右條狀物連接堆積而成。表面淡黃或黃棕,呈油性光澤,半透明,摸之有滑膩感,質堅硬,遇水膨脹較慢,一晝夜僅膨脹為原體積的3-5倍。水浸后呈煮粉條樣淡黃色團塊。氣稍腥,有小毒,服后心跳加快。
2、明太魚[Theragra chalcogrmma (Pallas)]的精巢:外形為不規則塊狀連接體,大小不一,2-3厘米。表面黃色,脂肪樣,有的碎塊一側具明太魚腹腔特有的黑色皮。摸之滑膩,質硬而脆。遇水膨脹慢,為原來的0.5-1倍。水浸后呈淡黃團塊,氣極腥。
3、用澱粉、膠類和帶有腥味的細魚粉混合加色素偽造蛤士蟆油。沒有油漬,用吸附性較強的紙包裹數日後,紙上也無油漬。用水浸泡僅膨脹1-2倍。
4、馬鈴薯加工品偽造蛤士蟆油:為不規則塊狀,表面呈灰白色,半透明,角質樣,質堅硬,掐之無痕迹出現,遇水膨脹小,水浸后表面膨脹為灰白色,手摸之即脫落。裡面有硬心,氣微味淡。(常用中藥材)
人工飼養蛤士蟆有放養與圈養兩種方法。放養法為半野生半家養,即人工繁殖幼蛙,然後放養於一定面積的森林中生活。圈養法是用圍牆把哈士蟆控制在一定範圍內進行飼養。
1、放養場的選建 放養場宜選擇河溝的兩山間,有水源的山林里。小溪水量不宜過大,也不宜太小,以寬1-1.5米,深30-50厘米為宜;或者有四季流水不斷暖泉;以及冬季不能凍乾涸的溝塘。修建的繁殖場池,由產卵池、孵化池、蝌蚪飼養池及變態池組成。產卵池選擇山間河流或暖泉附近,地勢平坦,水源充足,土質以保水性能好的黃土為宜,總面積一般每畝投放以1000對左右,每個產卵池20-40米2,池型視地形而定。水深30-40厘米為宜。孵化池應修在繁殖場水源的中、下游水溫較高處,面積不宜過大,4×6米的長方形為好,水深50厘米左右。飼養池用於飼養蝌蚪,面積20-30米2,深40-50厘米,入水口及出水口要設在池子的同一側,並用石塊或塑料薄膜加固,防止被水沖塌。為防止池中斷水,可在水池的中間或邊緣修上安全坑,深度為30厘米,上口直徑50厘米,呈鍋底形或半圓形,坑內鋪上塑料薄膜,用石頭壓上,防止浮起沖走,一旦池中供水中斷,蝌蚪可集中到安全坑內,避免因缺水而乾死。變態池是放養進入變態期的蝌蚪,修在放養池地里,池型及面積同飼養池。
2、圈養場的選建 一般選擇氣候冷涼潮濕有森林、平地、坡地、河流,環境安靜處。飼養圈的大小,視飼養量而定,陸地面積每平方米大約容納10隻成蛙或5000隻蝌蚪。圍牆一般用磚、鐵沙網、塑料薄膜或木板修建,牆向內傾斜以70度為宜,高1.2-1.5米,牆基深50厘米。
人工養殖的關鍵是選擇種蛙,一般選擇體形大、體況健壯,無損傷;體背有"人"字型黑斑,腹部呈紅、黃色,背部呈黑褐色,3-4年蛙齡的中國林蛙作種。捕捉種蛙要在產卵以前,一般於春季3月底4月初出水時捕捉,也可以在秋季捕捉。
春季捕捉的種蛙放入產卵池內,使其產卵孵化。秋季捕捉的種蛙放入越冬池中,翌年繁殖。
林蛙放養或圈養,均應加強管理,保證種蛙正常產卵孵化及蝌蚪生長發育。
(三)飼養管理
1、產卵孵化期管理 人工繁殖產卵採用籠式或圈式方法。籠式產卵是將種蛙裝在籠式簍筐里,強制在籠里產卵,籠子可用細鐵絲編織,規格為70×60×30厘米;圈式產卵法,是將產卵池用塑料薄膜圈起來,使其在圈內產卵。孵化期是人工飼養的關鍵,一定要防止水枯,控制水溫。一般在孵化池上搭設塑料保溫棚,並保持池內清潔,防止雜草、藻類孽生。
2、蝌蚪期的管理(1)供應充足的飼料:蝌蚪屬雜食性動物,粗飼料為加工后的羊蹄草、椴樹葉及蕨菜等;精飼料為穀物性和動物性飼料兩類,穀物性飼料為煮熟的玉米面、豆餅粉、麥麩等,動物性飼料為各種動物體及肉類。一般15-20天左右的蝌蚪,每天飼餵1-2次;25-30天左右的蝌蚪,每天飼餵3-4次。植物性飼料應煮爛后冷卻,動物性飼料應切碎,飼餵時沿水池邊緣堆放,每堆50克左右。(2)加強水面的管理:要經常保持一定水位,防止水枯曬死蝌蚪;在雨季注意排水,以免沖走蝌蚪;平時要保持水面平穩,灌水時流量不要過大,水流不易過急,可在入水口處放些樹枝、草把等,以減緩水的流速,使水沿池埂一側緩流。
3、幼蛙期的管理 蝌蚪發育成幼蛙后,除躲避敵害與覓食外,很少進入水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人工放養要採取補給食物的措施。一般在幼蛙上岸前3-5天,將池埂上放些牛糞、馬糞、豆渣和易發酵的物質,以引誘昆蟲;堆積青篙發酵,以利於昆蟲繁殖,有條件的可在放養場設置誘蟲燈。圈養密度要比放養大10倍左右,因此一定要保證足夠的飼料,防止因飢餓引起死亡。如飼料不足,成蛙與幼蛙應分圈飼養,避免成蛙捕食幼蛙。
4、越冬期的管理 於9月在河流的水灣處適當挖深,為蛙的越冬創造條件;保留河流中的樹根、石塊等隱蔽物,自然隱蔽物較少的,要放些草把,石塊等物;河流水量不足的,可在河水平穩、河床較高處修築簡易攔河壩,提高水位。在越冬期間,要經常檢查河流的水量變化,發現凍乾的河段可引水或將林蛙移走;同時要加強看管,不得破壞冰面。
1、繁殖場地消毒 飼養前應對飼養池、孵化池進行消毒,其方法:將池水排干后,每畝灑入生石灰50-75公斤,經過1周后,再灌入新水。
2、產卵期和蝌蚪期敵害 主要有烏鴉、鵲雀及水鳥類。要嚴加看管,或採用毒餌誘殺。
3、成蛙森林生活期敵害 主要天敵有蛇類、老鼠、黃鼬等危害比較嚴重。一般採用捕殺,或毒餌誘殺。(常用中藥材)
哈蟆油不但是補腎益精、養陰潤肺的重要藥材,也是天然高級滋補品,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營養型的改變,人們十分重視尋求保健長壽藥物。蛤蟆油在東南亞信譽很高,需求十分迫切,市場容量較大。80年代初,林蛙人工養殖基本成功。東北地區山林面積較大,河流縱橫,泡沼星羅棋布,飼養條件十分優越,林蛙的養殖又是林業部門和山區群眾開展多種經營的項目之一,生產潛力很大,發展前途廣闊。
哈蟆油生產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山區群眾採取掠奪式的捕捉方式,野生林蛙資源明顯減少;採取半野生半家養的方法,看護管理困難,產量較低;圈養方法投資大,成本高,群眾養殖積極性不高,發展速度緩慢。因此,要貫徹實施國務院頒布的《野生藥材資源保護管理條例》,在資源相對集中自然條件適宜的地域,建立保護區;資源零星分散的山區,要實行划片輪捕,使其休養生息;宣傳教育群眾愛護資源,依法捕捉,改變過去掠奪式的捕捉方法;積極推廣人工養殖技術,加強技術指導,解決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同時國家對主產區要給予必要的資金扶持,建立商品基地,適應國內外市場日益增長的需要。(常用中藥材)
50年代至80年代生產情況:
蛤蟆油商品來源於野生資源。主要靠東北產區提供。新中國成立后,列為三類品種,由市場調節產銷。供應一直緊缺,屬於不能滿足需要的品種。
50年代,野生資源比較多,但未有較好的開發利用,主要為群眾自發生產,商品量不多,供不應求。60年代初,因受自然災害影響,糧食緊張,影響了群眾捕捉積極性,捕捉人數減少,蛤蟆油產量比50年代明顯下降,市場供應緊張。
70年代初期,全國掀起了群眾性大搞中草藥活動,群眾採收藥材的熱情空前高漲,林蛙的捕捉量也明顯增加。1970年全國收購哈士蟆油2.2萬多公斤,創歷史最好水平。由於價格失控,捕捉過度,施用農藥、化肥污染了水源,林蛙的生存環境受到破壞,資源大量減少,收購量急劇下降。主產區黑龍江省1972年收購哈蟆油9500公斤,到1983年僅收購300公斤,下降了96.8%。(常用中藥材)
田雞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