袴褶是漢服的一種款式。名起於漢末,便於騎乘,為軍中之服。
上服褶而下縛袴,其外不復用裘裳。
魏晉至
南北朝,上下通用,皆為軍服及行旅之服,
北朝尤盛,以作常服和朝服,至施於婦女。唐末漸廢,宋代僅儀衛中尚服之。《三國志·吳·呂范傳·注·江表傳》:“范出,便釋褠,著袴褶,執鞭,詣閣下啟事,自稱領都督。”袴褶的質料,有用布縑綉彩,也有用
錦緞織成,還有用野獸毛皮製作的。另有“縛褲”之制。《
隋書》、《
宋書》等史籍記載,凡穿袴褶者,多以錦緞絲帶截為三尺一段,在
袴管膝蓋處系扎,以便行動。袴褶的束腰,一般多用皮帶,貴者鏤金銀。參閱《晉書·輿服志》、
王國維《觀堂集林·胡服考》。
最初漢服,雖用“褶袴”二字,但皆單用,不聯合稱之,聯合多稱“
襦袴”,不稱“褶袴”。唯
胡服,常聯合用之,且多倒言“袴褶”,《
太平御覽》卷六百九十五即以“襦、袴、袴褶”立節,其中引文十四條,“袴褶”聯稱者十二見。(參考
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