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重慶市忠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忠州豆腐乳又名忠縣豆腐乳,是地方風味名菜,屬於重慶菜。忠州豆腐乳始於唐代,盛於清朝,千餘年來旺盛不衰,其所用菌種系以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啟用至今的霉房分離而得,其酶系多樣性和分解力為中國獨有。

忠州豆腐乳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胡蘿蔔素及多種維生素等,具有健脾寬中、潤燥、除濕等功效。2010年,忠州豆腐乳製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3月,原國家質檢總局批准對“忠州豆腐乳”實施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忠州豆腐乳,呈金黃色或杏黃色,鮮艷有光澤,塊型整齊而綿軟,厚薄均勻而細膩,入口清香味美,舒適可口,餘味綿長;因其營養價值極高,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不飽和脂肪酸、礦物質(鈣、磷、鐵)、人體不能合成的8種必需氨基酸、胡蘿蔔素及多種維生素等而素有“東方乳酪”之稱。
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以優質大豆為原料,加入白酒、配製鹽湯和數十種名貴中藥材、香辛料長期浸泡,採用傳統而獨特的生產工藝精心釀製而成,密封久存不腐,具有健脾寬中、潤燥、除濕等功效,對預治高血壓、動脈硬化、風濕病均有一定功效。

工藝特色

忠州豆腐乳製作工序相當講究,從選料、清洗、浸泡、磨漿、濾渣、煮漿、點漿,到上榨、下榨成形、接菌種、划坯、培菌、腌坯、包裝等,足足有14道工序。
先選用顆粒飽滿的大豆製成豆腐,然後壓坯劃成小的方塊,均勻擺放在木架上等其發霉,進入前期發酵。隨後加上山奈、陳皮、丁香、廣香、桂皮、白酒、食鹽等原料配成的香料進行後期發酵。最後根據不同品種要求,加以其它佐料形成風味各異的豆腐乳。
各道工序中中,點漿最為關鍵,用調配好的鹽滷水緩緩加入煮好的漿桶內,均勻攪拌,溫度控制在85℃—90℃,才能讓大豆脂肪和蛋白質與水完美分離。

產地環境


忠縣位於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心地帶。東北與萬州相鄰,西接墊江縣,東南與石柱土家族自治縣毗連,西南與豐都縣接壤,北與梁平區為界,介於東經107°3—108°14′,北緯30°03′—30°35′之間,總面積2187平方千米。
忠縣地處暖濕亞熱帶東南季風區,溫熱寒涼,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積溫5787℃,年均溫18.2℃,無霜期341天,日照時數1327.5小時,日照率29%,太陽總幅射能83.7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200毫米,相對濕度80%。
忠縣境內有溪河28條,均屬長江水系,從長江北岸匯入的有10條,南岸匯入的有11條,流經墊江、豐都后匯入的有7條,其中流域面積大於50平方千米的有8條。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豐富優質的水資源,孕育了境內豐富的農作物資源,為忠州豆腐乳的生產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也為豆腐乳的發酵腌制提供了理想的環境。

歷史淵源


忠州豆腐乳是宋朝太平興國年間(976年)臨江縣(今忠縣)一劉姓寡婦所創,距今一千餘年。
光緒年間,劉家經營的“劉榮興號”生產經營規模最大,經營維持到解放前夕。
據民國《忠州志》載“冬令嚴寒之際,以黃豆所制之豆腐,切成方形小塊,置木架上霉之彌月,菌滿滌以火酒,浸以黔鹽入瓮封固約平年,啟而食之,味極鮮美,尤以城外劉榮興醬園所制者為佳,往來過客無不購之以佐餐者,每年銷額較各貨為巨。”
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
民國期間,忠縣先後開設了“義順和”、“永順長”、“福記民生”、“三興和”醬園作坊,至解放后的1956年3月,公私合營成立了忠縣醬園廠。

生產情況


2010年,忠州豆腐乳龍頭企業生產規模達到1萬噸。
2014年、2015年,忠州豆腐乳龍頭企業共計實現銷售收入1.6784億元。
2017年,忠州豆腐乳龍頭企業年產豆腐乳1.5萬噸,銷售額近億元。原料種植基地種植達5千畝,可產出豆腐乳1.5萬噸至2萬噸。

產品榮譽


民國十三年(1924年),忠州豆腐乳在北平被全國經濟委員會命名為“忠州特產”。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忠州豆腐乳在全國手工工藝產品展覽會上捧杯。
1958年,忠州豆腐乳被商務部評為“全國土特產品”。
1980年,忠州豆腐乳獲四川省“優質產品”稱號。
1988年,忠州豆腐乳獲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首屆巴蜀食品節金獎。
2001年,忠州豆腐乳通過“中華著名特產”認證,並獲“中國國際農博會名牌產品”稱號。
2000年,忠州豆腐乳獲“全國質量穩定產品”和“消費者滿意產品”稱號。
2007年,忠州豆腐乳獲評“中國名牌”稱號。
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
2010年,忠州豆腐乳製作技藝被列入重慶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20年7月27日,獲得第二批中國地理標誌四年內將受到歐盟保護產品。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忠州豆腐乳(忠縣豆腐乳)產地範圍為重慶市忠縣現轄行政區。

質量技術要求

一、原輔料要求
1.大豆:採用產地範圍內的南方非轉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並存放3至9個月,蛋白質含量42%以上,應符合國家關於大豆的標準規定。
2.釀造用水:磨漿用水採用產地範圍內地下泉水,並應符合國家關於生活飲用水標準的規定。
3.食鹽:採用產地範圍內產的井鹽,應符合國家關於食用鹽標準的規定。
忠州豆腐乳
忠州豆腐乳
4.白酒:選用固態發酵生產的烏楊白酒,並符合國家關於蒸餾酒及配置酒衛生標準的規定。
5.菌種:高大毛霉zh2菌種,菌絲白色粗壯。
二、生產工藝流程
選豆→泡豆→磨豆→濾漿→煮漿→點漿→壓榨成型→切塊→前期發酵(接種、菌絲生長培養)→後期發酵(腌制、灌酒)→成品。
三、加工要點
1.選豆:精心挑選產地範圍內的南方非轉基因高蛋白食用大豆。
2.泡豆:大豆經過洗滌后加水浸泡,冬季為16至20小時,春秋季為8至12小時,夏季為6小時左右。
3.磨豆:浸泡后的大豆經砂輪磨研磨過細,細度在8微米左右為宜。
4.濾漿:利用離心機將豆漿與豆渣分離,濃度為1.5Be至1.6Be度。
5.煮漿:通過加熱到96℃至100℃,使豆漿中的蛋白質適度變性,以達到凝固效果,再經震動篩過篩(篩孔為80至100目),然後放入點漿缸內。
6.點漿:用10Be至12Be的鹽滷(mgcl2)點漿,控制在82℃至85℃為宜。
7.壓榨成型:通過液壓榨壓榨成型。
8.切塊:將成型的豆腐坯用划塊機按品種規格劃成小塊。
9.前期發酵:將劃成的小塊接入高大毛霉zh2菌種,溫度控制在18℃至20℃。
10.後期發酵:將發酵好的毛坯加入食鹽、香料粉、烏楊白酒入壇密閉發酵6個月左右。
11.成品:將發酵6個月後的腐乳經過檢測,達到產品質量標準後進行包裝。
四、質量特色
1.感官特色:忠州豆腐乳呈乳黃色或灰黃色;香氣濃郁,具有忠州豆腐乳特有香氣;質純細膩,鹹淡適口,入口化渣,滋味鮮美,餘味綿長;塊型均勻。
2.理化指標:
項目指標
水份≤72%
氨基酸態氮(以氮計)≥0.5克/100克
食鹽(以氯化鈉計)≥6.5克/100克
水溶性蛋白質≥4.0克/100克
總酸(以乳酸計)≥1.2克/100克
3.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產品安全及其他質量技術要求必須符合國家相關規定。

專用標誌使用

忠州豆腐乳(忠縣豆腐乳)產地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重慶市忠縣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報國家質檢總局核准后予以公告。忠州豆腐乳(忠縣豆腐乳)的法定檢測機構由重慶市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歷史文化


傳說在北宋太平興國年間,臨江(今忠縣)城邊有個小小豆花店,豆花做得很好。店主劉三娘,待人熱心熱腸,愛做好事,遇著些討口要飯,腳瘸眼瞎的人,寧願自己少吃一碗,也要騰碗飯給他們吃,人們都叫她劉善良。
一天,劉三娘同14歲的兒子劉柱香正在做豆花,一個獵人提著一隻白鶴進店歇氣,買了一碗豆花一碗酒吃起來。劉柱香看見白鶴眼巴巴的望到自己,心中更是不忍,就要求獵人把白鶴賣給她。獵人不肯,劉三娘也向獵人求情,用了一弔銅錢,買下了這隻白鶴。
劉三娘天天給它塗藥治傷,捉魚蝦螺螄喂它。養了七七四十九天,傷好了。劉三娘對它說:“去吧,以後多多留心”。白鶴點點頭飛上了天空,繞著豆花店飛了三圈,才向遠處飛去。
過了不久,一個年輕尼姑,挑著一擔清水,來到劉家店鋪歇氣,一時昏倒在地。劉三娘同兒子忙把她扶進店中,從鍋中舀碗熱豆漿,用湯匙舀著慢慢喂她。尼姑蘇醒過來,劉三娘又熬了碗薑糖開水給她喝,並和她聊了起來。尼姑走時千謝萬謝劉三娘母子救命之恩,還說“三娘,你救了我一命,我出家人沒啥子謝您,只有這擔清水相送,你用它能做出最好的豆花來。”劉三娘說啥也不要,說;“我救你哪是為了想你謝我,絕不收你的水啊!你快挑走吧!”尼姑一閃,走出門外。劉三娘叫劉柱香挑著水桶去追,哪裡追得上。他人小氣力小,累得上氣不接下氣,追了幾十步,便把桶頓在一棵枯樹旁。誰知桶一落地,就化成一眼井,井水清汩亮亮的,喝一口,甜津津的。當真弄來做豆花,做出的豆花,又鮮又嫩,人們特別愛吃,生意一天天好起來。
城裡有個姓王的大財主,家裡蠻富實,在這一方稱王稱霸,人稱王半城。王半城也開著個豆花鋪,但做出來的豆花老木僵僵的,像嚼爛棉絮,吃的人很少。他見劉三娘生意好,十分眼紅,暗中打聽,才曉得是用井水做出的豆花。他馬上就想霸佔這眼井。帶著幾個家奴,氣勢洶洶地來劉三娘家說:“這眼井是我家的祖業,我要收回,你們不能再到這井裡來挑水了!”
劉柱香不服,大聲說了這眼井的來由。王半城打個手勢,幾個家奴一擁而上,拳打腳踢,把他打了個半死,還砸爛了鍋伙碗盞。劉三娘見了哭得死去活來,鄰居們也憤憤不平,都咒罵王半城是個黑心腸,安慰劉三娘,送葯送糖送雞蛋看望劉柱香。
王半城霸佔了這眼井后,很得意,用井水做了一鍋豆花,嘗一口,硬是好吃。心裡盤算著,把豆花鋪開大點,肯定要發財。於是,發出請帖,選個好日子,請知州和衙門的大小官員以及城中的一些紳士來吃豆花宴。
一清早,叫人挑來兩擔水,用兩升黃豆磨成五桶豆漿,倒在鍋里燒著。賓客們陸續到齊了,王半城向他們吹說這井水打的豆花是如何如何好,講得口水四濺,聽得人也口水直流。午時過了還不見把豆花端出來,個個都等不耐煩了,王半城走進灶屋一看,鍋里還是一鍋清水,他開始焦急起來。但卻假裝沒事的樣子,出來招呼客人稍微等一下。可等到酉時。太陽都偏西了,還是沒有一半點豆花端出來。客人們個個肚子餓得咕咕叫,七嘴八舌說起了風涼話來:“王員外今天是‘半魯’請客”;“王員外是精明人,請客不花半文錢!”……隨後,知州大人首先各自走了,其他客人也一個二個嘟起嘴巴走了。
王半城感到臉面丟盡,只有找水井出氣。他帶上幾個家奴,拿著鋤頭耙梳,衝到井邊,挖土填井。挖了幾下突然“火”的一聲,從井中飛出一隻白鶴,兩下就啄瞎了王半城的眼睛,抓破了他的臉皮,朝遠處飛去了。王半城痛得在地上打滾,回家沒幾天就死了。
劉柱香被打成重傷,幾天滴水不進,粒米不沾,劉三娘心焦死了,哪有心腸做豆腐生意,原先做的豆腐塊塊也放著不管,成天守著兒子哭。
過了幾天,劉柱香的傷漸漸好了些,能吃小半碗稀飯了,劉三娘才去經佑豆花,走去一看,她一驚:豆花塊全霉了,長滿一層白絨毛。這啷個吃,只有倒掉!她想兒子傷沒好,豆花又爛了,這些日子啷個過呀,就傷心地哭起來。這時一隻白鶴飛到她屋前,變成白荷女尼,走進屋來。摸出一顆紅藥丸,遞給劉三娘,勸她說:“我本是白鶴仙子,前次被獵人射傷捉住,全靠你母子相救,特用井水報答恩情,哪曉得反而害了你們。現在惡人已除,莫再焦愁,這顆葯可治好你兒傷痛。這些霉豆花,也有法子”。口念一偈:“長霉心莫焦。裝壇加佐料,待到六月後,滿城香氣飄”。說完,化為白鶴騰空飛去。
劉三娘對天謝白鶴仙子,舀碗水,讓劉柱香服下藥丸。真是仙丹妙藥,吃下就好了。母子倆歡天喜地,趕緊找三個罈子,把長霉的豆花塊塊放進去,加進鹽水、白酒和陳皮、八角等佐料,用稀泥巴把壇口封好。6個月後,她揭開稀泥巴,好大一股清香,嘗一口,味美香甜。母子倆歡喜得不得了,給她取了個名字叫“霉豆腐”,因為泡的鹽水好像乳汁一樣,又叫它“豆腐乳”。就這樣,劉三娘的生意又興隆起來了。
劉三娘去世后,劉柱香還是用那井水做豆腐乳,後來不斷改進做法,小壇換大壇,豆腐乳越做越好,名氣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