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妻
殺妻
《殺妻》又名《紅海棠》,是上黨梆子全本《吳漢殺妻》中之一折,1984年張愛珍所在的高平縣青年上黨梆子劇團排演此劇。該劇劇情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後期的上海。年幼喪父的淑媛唐翹楚是家中長女,家境殷實,她和妹妹綽約、母親的感情很好,雖然是個沒有男人的家庭,但是一家三口其樂融融,但總有不滿。該劇於2000年首播。
《殺妻》是上黨梆子全本《吳漢殺妻》中之一折,上黨落子傳統戲為《反潼關》,京劇名叫《斬經堂》。寫西漢末年,王莽篡權將吳家滿門抄斬,吳母與其子吳漢得大將馬成相救而倖免。15年後,吳漢長大成人被招為東床駙馬,鎮守潼關。一日,劉秀、馬成喬裝出關,被吳漢擒拿。吳漢欲獻主立功,吳母痛訴前情,迫吳漢殺妻明志,興漢滅莽。公主王玉蓮賢淑溫順、心地善良,且與吳漢十分恩愛,吳漢欲殺不忍,欲罷不能。王玉蓮聰慧賢達,為壯夫志,自刎龍鱗劍下。
1984年,張愛珍所在的高平縣青年上黨梆子劇團排演此劇時,張愛珍演王玉蓮,師富財演吳漢,頗受廣大觀眾喜愛。她在此劇最後一場“蘭房自刎”的唱念俱佳,表演真切感人,看者無不為之動情落淚。這戲是張愛珍繼《皮秀英打虎》之後的又一個拿手好戲。1986年,山西省舉辦全省戲曲青年團調演時,張愛珍被借調到晉城市上黨梆子青年團(原晉東南地區上黨梆子劇團),以《殺妻》一劇參加此次角逐。由張仁義任藝術指導,葛來保整理改編劇本,馮來生、吳寶明作曲,特邀北方崑劇院孔昭、張國泰執導此劇。劇本將全本《吳漢殺妻》最後兩場“花園祭父”和“蘭房自刎”並為一場,在念白和唱詞上作了不少增刪和潤飾,取名《殺妻》。導演在“三殺”的處理上獨具匠心,堪稱點睛之筆。作曲將原演出本中“窗前梅樹是我友”長達四十多句的韻白改為唱,也使該劇增色不少。張愛珍仍演王玉蓮,吳漢改由張保平飾演。所不同的是,師富財原扮演的吳漢為武生扮相,張保平則改為鬚生行當(吳漢改畫紅臉,上黨梆子舊稱紅生)。加工整理后的《殺妻》一劇,其整體藝術較原演出本有了很大提高。
1986年4月,《殺妻》參加了此次調演山西四大梆子(即中路梆子、蒲州梆子、北路梆子和上黨梆子)的首場組台演出,博得了不同凡響的藝術效果。張愛珍和張保平聲情並茂的表演藝術,令人折服,省城專家和觀眾給予高度評價。在此次調演中,張愛珍和張保平雙雙榮獲主演金牌獎。山西電視台作了現場直播,在全省觀眾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張愛珍通過十幾年的舞台實踐,藝術日臻成熟。至此以後,《殺妻》成為一出上黨梆子名劇,各上黨梆子劇團紛紛排演此劇,晉東南藝校將《殺妻》作為教學劇目。同年,河北梆子劇院二團專程直赴上黨地區觀摩學習《殺妻》,並將此劇移植為河北梆子。
值得提及的是該劇的音樂唱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無論唱腔設計還是演員的演唱功力,均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王玉蓮臨死前唱的“窗前梅樹是我友”一段膾炙人口的唱段,在上黨地區廣為流傳。這段唱腔是在傳統[跺板]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成的。這種[新跺板]如今已應用於不少劇目之中。上黨地區民間藝人將《殺妻》唱段改編成民間吹奏樂曲。
1991年,張愛珍將《殺妻》一劇推向首都舞台。她與郭孝明(飾吳漢)精湛的表演藝術,博得了首都專家和觀眾的讚賞。張愛珍以《殺妻》和《兩地家書》兩劇,榮獲第九屆“梅花獎”。1995年,山西省歌舞劇院將《殺妻》中的“窗前梅樹是我友”唱段改編為交響樂,由張愛珍演唱,在首都舞台演出后,受到音樂界及首都聽眾高度評價。同年,張愛珍以《殺妻》一劇,榮獲第三屆中國唱片“金唱片獎”。
1986年,中國唱片總公司將張愛珍與張保平在《殺妻》中的唱腔,灌製成唱片(DB一2091O/911)和盒帶(BL一148)。1991年,該公司將張愛珍與郭孝明合演的《殺妻》,再次錄音出版(盒帶EL一429)。1995年,該公司又將該劇中張愛珍“窗前梅樹是我友”唱段編入《張愛珍唱腔選萃》。